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醒婷 1158分享

一个都不能少讲的是: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方便大家学习。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1

教育问题,对于城里人来说,是一个宏大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择校、素质教育、减负、课改、升学率、就业等一系列话题,将随着我们自身和后代的成长纠缠一辈子。然而,在边远山区,教育则缩减至最小内涵:只关于老师和学生,只需要教室和粉笔。  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情节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在一个只有一间教室、一个老师的乡村小学,因前任教师高老师被迫离校,一名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生魏敏芝被找来代课。其间,她虽无上课的能力,却始终恪守规则即“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当学生张惠科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到城市打工时,魏敏芝只身进城,寻找这个丢失的学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还原到最低标准:硬件设施匮乏,师资匮乏,教学工具匮乏,教师工资长期拖欠,学生因贫乏而逐日流失。在这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有几个学生还在”,这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这也成为“一个都不能少”的理论基础。

故事里有一个“学生在就是希望”的隐喻,它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知道,她恪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实是对乡村教育希望的一种坚持,而她与城市的对峙和交涉,正是乡村教育寻找城市支援的'一种暗喻。本片让观众读到了一种荒诞。荒诞得居然可以叫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孩来给小学生代课,而那个身无分文的小女孩,居然会为了一个学生进城冒险;荒诞得让三元钱一瓶可乐的时代,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却如此珍贵;荒诞得看到教室的内间是寝室,老师得和住校生挤睡在一起。种种荒诞让观众看得悲凉到流泪,也许并无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群师生,但是我们也知道,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离现实并不远。它所提炼的乡村教育遇到的诸如学生流失、师资流失、资源匮乏等困境,也许没有这样离谱,但大量存在于边远山区。

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只有城乡教育一起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于贫瘠的农村,揭露的则是中国农村难掩的隐痛——辍学,而一个自己尚还是女孩的小老师面对一群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执念,以寻找自己学生而展开,既有着对现实社会残酷冷漠的展现,也有着充满希望的暖意,于此中更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与一群小演员们毫无扭捏作态的本色出演,构建了电影最为淳朴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落足如此真挚动人。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2

星期日,爸爸给我看了一部特别感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那位仅仅只有13岁的魏老师。

在一个贫穷的山区,有一位高老师因家里有事需要请26天假期,在这段时间里的,他把自己的教学任务托付给一位年龄只有13岁的小姑娘魏敏之,让她来教这些学生。电影里关于魏老师对学生们的关怀数不胜数,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张卫科的学生,因为家里贫困,心里想着到城里去打工赚钱,在没有经过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就私自离开村庄到城里去,当魏老师得知消息后,心里万分焦急,她最后决定自己借钱到城里去寻找张卫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无助地看着繁华的街道,奔驰的车辆,拥挤的人群,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张卫科,她绞尽脑汁地想了许多办法,可仍无济于事,最后在好心人的指点下,通过电视台终于找到失踪的张卫科同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内心很震撼,魏老师只有13岁,她的年龄比我还要小,她不但承担起一个老师的责任,还能做到了一个优秀老师所做的许多感人事迹。我想对魏老师说:“虽然您是一个代课老师,但您是一个很负责的优秀教师,学生少了一个,本来您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去寻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己借钱,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了,这份爱心和勇气很值得我学习,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许没有这份勇气,因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会感到恐惧,寸步难行,不要说去找人了,平时我连自己也照顾不好,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作为13岁的女孩来说,我想您也一样会有平常女孩子们通常的缺点,但您就是凭借着灼热的爱心,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胜利。

通过这部电影,我内心感触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决心,我要向魏老师学习,学习她那份强烈的爱心,那份坚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责任感,不断锻炼自己,增强信心,让自己茁壮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3

《一个都不能少》展现的不仅仅只是贫穷,还有人间的真爱,以及对承诺的负责。正是由于这份责任心成为本剧最大的看点。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是无法体会的教育资源匮乏以及农村的落后的生活,对现实无力改变的无奈。魏之敏的坚韧和固执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坚强的内心,为人师表的不易。他们的快乐一瓶可乐就可以做到,而在都市生活的人快乐要怎样才可以获得?

张艺谋将镜头从繁华的城市转移到贫瘠的乡村。那一条条乡间的小道,一间间残破的房屋,以及一座可能随时会倒下的学校,一张只剩下三只脚的凳子。这样贫穷的生存状况,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无法想象的生活。满头白发的高老师要请假一个月,回去照顾已经病重的母亲,因此不得不请来13岁的魏老师来代课。也许你认为一个13岁的孩子能做什么?但就是这样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用她的坚强与固执完成了对高老师的承诺。

令人感动的老师形象

电影中的两位乡村老师都有着让人感动的地方。高老师对于孩子的那份责任心,是许多为人父母都无法做到的。面对已经重病的母亲,他依旧放心不下这群孩子。在将孩子交给魏老师时,他眼中的不舍与牵挂,让我们看到了为人师表的伟大。而前来代课的魏老师,一个年仅13岁的小姑娘,用她弱小的身体坚定不移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一个虽然已经满头白发,却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在那摇摇欲坠,教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而另一个是一个13岁的孩子步行走到城里,吃剩饭,复一日的站在电视台门口寻找着台长。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群孩子能够获得教育的机会。然而反观,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呢?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有着先进的教育器材。却整日抱怨学习太苦,失去了童真自由。父母的关怀与物质上的满足都令他们不满。而他们拥有元钱买了两瓶的可口可乐,一人一口的轮流品尝,让小编看到了一群,在贫穷中珍惜,在困苦中寻找快乐的简单而纯粹的灵魂。

而现在我们灵魂被世俗多样的生活慢慢腐蚀,再多的物质满足也无法满足我们内心的渴求。我们总是无止境的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享受,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得到的越多,心中更加空虚。大多数人活的迷茫又困顿,但也只能将就着活下去,会因为小小的得失消耗自己的生命,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影响自己的人生,只有少数人仰望天空的新城,思考着人生永恒的意义,遵循内心的渴望寻求到自己满意的人生。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纪录片。在影片中没有刻意的表演,就连主角魏敏之也将一个13岁孩子该有的天性,在肢体动作语思想等都表现出了一个13岁孩子该有的样子。所以小编认为这是一部基于生活现状讲述真实的故事,有很强的代入感。坚强和朴实也将农村人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电影不仅仅讲述了两位老师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以及对承诺的坚守。还展现了农村艰难的教育条件。在当中也有许多关于人生的感悟,在坚持与放弃之间也许就是一念之间的抉择,但你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到一些人。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希望能让你已经麻木的心再次振作,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坚守自己的底线或是岗位。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4

《一个也不能少》是张艺谋导的一部反映农村教学情况的一部电影。说实话整部电影都是一种凄凉的景色,没有什么鲜艳的颜色,和那些华丽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却觉得这部电影反映了很多真实的东西。

刚开始便是一种凄凉的景象,所谓的学校就只是一间破旧不堪的木屋,那些不完整的桌子,和堆砌起来的凳子组成了水泉乡水泉小学。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们拥有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太好了。高老师因生病不得不让读六年级的魏敏芝代课。高老师对魏敏芝的要求是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小敏芝也深深记住了高老师的这一要求。上课是学生并不听话,吵吵闹闹,魏敏芝就索性守在外面,只确保一个也不少。

我想或许为明知作为一个老师并不够格,因为她并没有好好教导学生,但是我觉得她很有责任心,她牢牢记住了高老师的话‘一个也不能少’。或许到这里还不能体现,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将这点深深体现出来。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但是有天他“不见”了。魏敏芝找到了他家,得知他家因贫穷上不起学,而张慧科去了城里。魏敏芝便想把他找回来,但是钱是个大问题,同学们就一起凑钱去城里,但是终究不够。他们想逃票,于是学生们一拥而上为魏敏芝作掩护,她上了车,但是还是被发现了,把她从半路扔了回来。但她并没放弃,她毅然徒步走到了城里。看着魏敏芝小小的身影独自走在布满泥沙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她的决心。

魏敏芝来到了城里,但是被告知张慧科失踪了,她便要求要去找张慧科,她去了车站,但茫茫人海想要找到张慧科何其容易,但是她没有放弃,她找到了播音员想要通过广播寻找,但结果不尽人意。接下来想贴寻人启事,却不知如何写,最后她听说上电视有可能找到,于是就想去电视台。看着魏敏芝苦苦寻找的身影,我感到心酸却又佩服,佩服她的毅力,不服输,不放弃的倔强。魏敏芝到电视台后,电视台大门的接待员对她很冷漠,无视了她。她便在门前等台长。终于3天后台长同意了寻人的要求。魏敏芝成功了,她上了电视找到了张慧科。

魏敏芝这个女孩她勇敢、倔强却又不善于表达,她牢牢记住了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永不放弃。而我呢?总因为一些困难便放弃原先的目标,我觉得我也应该像她那样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5

这个周,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一部老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老电影,但是以前我没有完整地观看过。这次为什么推荐给孩子们看呢,我想是让孩子们了解下农村落后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对比他们自己的生活,从而珍惜他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看电影的时候,我发现不少的孩子泪光闪闪,他们都被深深地被打动了。

弱小的魏敏芝被村长带到了水泉小学为孩子们代课。她只有13岁,刚刚小学毕业,比孩子们大一点。虽然她没有合格的学历,没有任何教学经验,但是我认为她是个好老师。

首先,她高度负责,忠于职守。

高老师在临走的时候告诉她,26个孩子必须照顾好,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她牢牢记住了高老师的话,当县里的体育老师来学校选拔苗子要将林新红带走的时候,她毫不畏惧“权利的压迫和威胁”,连村长的面子都敢驳,任性地将那个女孩子藏了起来。但是她毕竟年轻,斗不过“老奸巨滑”的村长,村长还是想办法知道了林新红的藏身之地,“偷偷”又“明目张胆”地将孩子送往了县城。

由于她不懂任何教学方法,更没有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根本教不了孩子们什么。于是她按照高老师的交代,每天给孩子们抄课文。每天,总是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一黑板。然后她关上教室门,守在教室门前,不把课文抄完谁也不能出去玩。

农村的孩子很调皮,但是她并不屈服。张慧科为了逃避抄课文,溜出了教室。她追着那个男孩子在校园里不停地奔跑,最后孩子无计可施,跑到了厕所里说要上厕所,她就固执地在厕所外等候。可想而知,张慧科最后还是乖乖回教室里抄课文去了。

家庭贫困的张慧科辍学了,她亲自到这个孩子的家里去找这个孩子。连村长告诉她不用管这个孩子,他的家庭太困难了。但是她依然去市里找这个孩子。虽然她从没有去过市里,连去市里的车费是多少都不知道,但是她依然踏上了寻找学生之路。

我想,她的这一切所为,只是她记住了高老师的话,每个孩子都不能流失,到高老师回来的时候依然是26个孩子。她没有过从业的经历,但是却拥有高度的责任感。

其二,她懂得教学相长,不会的让学生教。

魏老师为了去将张慧科从市里接回来,她不知道车费是多少,因此她在班上问孩子们车费到底是多少。罢了,又让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怎么挣钱。带着孩子们搬了一天砖,却发现弄错了车费。

于是,她带着孩子们重新计算来回一共要花销多少路费,该搬多少块砖,该搬多长的时间。魏老师大概在上学的时候,数学也不及格。不过这难不到她,她不会的就让学生到黑板上计算。她自己发现不了错误的就让学生自己检查。而且当学生发现计算的错误,她还人云亦云地说:“你看你,又多加了一个零。”

其实,那是一堂非常生动的数学课,让课程来源于生活,并让孩子自己教孩子。因此,村长在门外看得乐呵呵的,说自己请的老师真不错,还会教数学。

前天看了一篇文章《随时准备当学生》,作者是澳大利亚昆士兰的一名教育顾问。一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非常困惑的数学问题,孩子不知道如何将物件分类,他们的分类让老师无所适从。于是,作者前往这个班级,然后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到了树叶、花和草引导孩子们分类。作者将树叶、花、草分成了三堆,但是孩子们并不同意老师的意见,因为他们认为它们都是会生长的东西,这样分是不对的。作者感受到了明显的挫败感,但是他想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对他说的一句话:“如果老师无法教导学生,那就由学生来教老师吧!”于是,作者请孩子们自己分类。结果,作者对孩子们那么分类迷惑不解,孩子们说出了分类的依据。就在那一刻作者觉得自己确实不如那些孩子,因为他想不出分类的其他方法。后来,孩子们又做出了其他的分类,而每次分类作者都无法猜出其中的道理。这次经历让作者深刻领悟到了“老师应随时准备变成学生”的道理,并一直将这个宝贵的教训当成了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指导方针。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个故事,忘记初次看这个故事的感受,但是这次读的时候,让我震撼。虽然我们经常将“教学相长”挂在嘴边,但是我们没有真正认可“学生老师”。偶尔,我们只不过会承认孩子的动手能力更强,接受新事物快。但是,从这个案例中我发现,孩子们有更新更广的视觉去观察事物,能助我们打破常规,开创新局面。孩子在很多时候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很有见地,只是被我们所忽视,被我们的习惯所忽视,被我们的经验所忽视,被我们的粗心所忽视。

我想,魏老师真的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的时候还要让孩子们教我们。

其三,她对孩子好奇,有探究的欲望。

张明先是学习委员,她在日记中谈到了自己对新来的小魏老师的看法。日记被班上的一个调皮鬼发现了,然后两人在教室里争夺。小魏老师并不看重什么师道尊严的。当她听说日记中批评了她的时候,她就非要弄个清楚不可,让小调皮张慧科读日记,当时小魏老师很尴尬。

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对张明先生气。半夜的时候,她将张慧科从床上叫起来,要他向张明先道歉。这一细节,其实蕴涵着不少可以品味的东西。或许,魏老师对张明先日记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索,一直思索到了半夜。最终她觉得她错了,因此她在半夜那样的举动。其次,我们还可以从这个细节中知道魏老师虽然没有亲自对张明先和全班同学说对不起,但是这其实是她独特的道歉方式。她等不到天亮,就将张慧科从床上叫起来,当张慧科不肯认错的时候,她是坚定的,她是倔强的,并且申明,不道歉就不准张慧科睡觉。或许,她强迫张慧科道歉,也是自己在向孩子们道歉。魏老师本身就只是一个孩子,我是理解并认可她的道歉方式的。

当然,从这件事中,我看见的是魏老师对学生的好奇之心,对学生探究的欲望。她明明知道,张明先的日记里“批评”了她,但是她并不因此而逃避。有个性的她听到的是张明先对她的“指责”,她并没有因尴尬而大发雷霆或者是河东狮吼,而是沉默着接受了一切。因为好奇,她才知道自己错了,因为好奇,她才意识到粉笔在这所乡村小学的重要。

当然,这只是魏老师的无心之举。但是我想,我们是不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对所有的孩子多一份好奇之心,多一心了解的愿望,多一些探究的欲望,或许,这样我们更能走近我们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一颗爱心,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说本是责任促使她去寻找张慧科。但是,当她知道张慧科和同村的人走散了,“迷失”在茫茫人海中,依然没有放弃寻找这个孩子。这就不仅仅是责任了吧,更多的是爱心。我们也看到,她在电视台录制节目的时候是泣不成声,表达了她对这个孩子的思念和担心。这,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她对孩子一份纯真的感情!

当她打算写“寻人启示”的时候,她掏出了仅有的6.5元,全部买了毛笔墨汁和白纸。她并不考虑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市区她该如何继续这几天的生活。她只是一门心思要找回孩子。

为了到电视台播广告,她不知走了多少路,受了多少冷落,看了多少白眼。一个乡下姑娘,没有见识,没有文化,没有基本的费用,我想是她的爱心和善良之心给予了她无穷的力量。最终她找到了张慧科,并将这个孩子带回了学校。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地位是每况愈下,而微薄的薪资在这个物价日见上涨的今天让我们更觉寒酸。于是,教师中消极怠工的状况是愈加严重,埋怨之声此起彼伏。但是,如果我们有了一颗爱心和善良之心后,我们就不会将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之中。因为,孩子都是无辜的,家长都是无辜的!我们如何工作,都应该想想是否对得起孩子们,而不是思考是不是对得起我们的工资。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无法靠金钱来衡量的。在金钱之外,在物质之外,还有许多美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珍惜去享受。

当然,魏老师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她身上的那些可贵的闪光点会带给我们不少的启示。

    相关文章

    17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