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醒婷 1158分享

一个都不能少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1

从年初在北影的看片室看过几部贺岁片之后,许久没有看国产影片,听说今年的市场票房极为惨淡,我想这一定是市场低谷,不是勤奋的电影人的问题,于是将市场上的D版搜集一通,在昏暗的电影院Hi-8取景器里观摩起国产大片来。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中国顶级电影大师张艺谋的东东《一个都不能少》,张氏在影坛沉寂两年、历经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和中国皇家文化熏陶之后,把目光从捉摸不定的都市(《有话好好说》)再次转向乡村。从世界繁华的大都市回到中国贫瘠的乡村,张导倍感中国农民的质朴,于是决定在其新现实主义风格上在推进一把,并一反以往的发行作风,现实地紧贴主旋律(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并随片商带着两个质朴的农村娃走遍大江南北广做宣传,这些都使观众在想,张艺谋对新作品是很自信(亦或很不自信)。

新现实主义风格似乎是张力图延续和发展的脉络,在其经历了不成功的尝试作品《代号美洲豹》和数年积累之后,《秋菊打官司》一炮走红,引起国内外的震惊,国际影坛称之为将意国新现实主义推进了一步,达到了及至,成为经典作品。乘势之下,张艺谋准备开始进城。这时,张在生活和工作上发生变故,与合作多年的女演员分手,同时与多年的创作心态脱轨,积愤懑之下,张有话要说;也在所有观众注目之下,要证明自己的艺术魅力仍在,张有话要说;于是,在剧本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主要演员不甚合意之下,在不熟悉的都市里,张《有话好好说》喷薄而出;尽管剧本先天不足,尽管演员减色,尽管因难于表现观众所熟悉的都市生活而使用镜头技巧副作用,《有话好好说》还是有感而发的,还是有戏的,尽管有评论认为张艺谋时代即将终结。

在影坛沉寂两年,国际电影界风起云涌,伊朗电影异军突起,阿巴斯的乡村题材现实主义风格给影坛吹过一缕清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走过了《有话好好说》之后,张导回归农村。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用农村非职业演员、客观镜头讲述的一个简单的故事:只上过初中的农村女娃魏敏之为挣村长许愿的50元钱而到水泉小学当代课老师,任务只有一个,就是看住剩下的28名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交给探亲回来的正式老师;期间,调皮学生张慧科为家还债跑到城里打工,魏敏之追到城里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将他找回。

简单的故事、平淡得几乎没有的情节,让人怀疑没有编剧;客观的镜头视觉,使观众像是拿望远镜在偷窥,时间长了,观众自然是烦了。

若是在《生活空间》,100分钟的电影,可能就是20分钟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但这是电影。

影片结构,很简单的三段式:魏敏之给小学代课、魏敏之进城找学生、大团圆地回到乡村。从编剧角度看,影片剧本明显的有“主题先行”之嫌;或许是张导又看到了某一条新闻而触发了灵感,使“一个都不能少”这个意念抹杀了许多有“戏”的内容线索,如村长在拖欠了好几年教师工资的情况下,答应给代课女娃50元钱的线索、张慧科用情报交换村长的5角钱的细节和升国旗、县里长跑选手选拔等情节,均是有戏可挖的,但都给主题让了路;相反,与故事内容进展无关连的东西,如喝可乐却为了丰富内容而强加了进去,形成了没有节奏的情感递进。

上半部为观众所不熟悉的(张导熟悉的)环境中,相对丰富的细节,对观众的口味是个调剂,吊起了观众的胃口,遗憾的是在内容编排上缺少章法,生硬的将观众的心理由没有大门的操场上关进了狭小的教室里,再通过没有过渡的张慧科失踪,引发进城寻找张慧科。下半部是观众所熟悉的(张导不熟悉的)环境中,更为单调的情节,缺乏细节的内容,使人感觉到车流人往的县城远不如荒漠般的乡村,在张艺谋的眼里城市比《秋菊打官司》更等而下之了,成了没有半点人情味的地方。没有情节的内容加上远远的客观镜头令观众对自己熟悉的环境越看越没了兴致,及至片尾,是大家在电视新闻中司空见惯的媒体场面,自然是掀不起高潮,甚至还在留恋片头的细节。

风格,是张艺谋追求的主题;这就引起了人们对现实主义的再审思,艺术是真实的再现生活还是真实的反映生活?现实主义是形式的追求还是内在的追求?确实,追求真实的再现生活不如生活本身好看,《一个都不能少》不如《生活空间》好看。

有位老师说的好:新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在中国会不会走到非职业演员、非职业摄影、非职业导演、非职业剪接呢?

再看《一个都不能少》所表露出的真实内涵,和希望工程是决粘不上边的.,张艺谋在影片中渲染出乡村的质朴,质朴到村长仅用小小简单的计策就可以调理到山村平静无事——对高教师施压、对小魏老师施骗、对张慧科施诱等反衬出乡村的质朴可爱,有一种安全感;相反,城市是什么?在小魏眼里,城里人都是怪物;在城里人眼里,小魏如同电线杆一样,可以视而不见;在客观的眼里,城市没有一个热心人,就连带张慧科来城里的女娃也学得城里人的叼蛮、懒散;城市是陷阱,以至城市的媒体是什么?是城里人戏弄农村人的工具,很职业、很包装了的主持人,对土里土气的小魏进行城里似的采访,自然使小魏惊慌失措,相反,与城里人不同,机器(摄象机镜头)却显得温和,使小魏如同见到了久违的张慧科而真情流露,全片没有一个魏敏之的特写镜头,却在电视中出现魏敏之的特写镜头,说明了媒体的主观性——电视节目是由媒体按需采编的,所以,片尾时,城里的电视台派车将小魏和张慧科送回山村时,面对城里的捐款采访,张导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激动,相反,却由张慧科说出向往城市但惧怕城市的话:对城市印象最深的要饭。

《一个都不能少》一推出,马上有评论家说此片给张艺谋时代划上了一个句号,这当然不是广大中国观众的期望,大家希望是更多的电影人,创作更多的电影模式,把中国电影推上一个层次。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2

我记得很早的时候就看过这部电影,我记得当时我看了很多遍,一开始觉得很好玩,孩子教孩子,孩子找孩子。我从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也没听说过,很新鲜。那段时间我的口头禅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再看《一个都不能少》已经事隔十年之久,今昔相比,感慨良多。

应该说我是通过这部电影认识的张艺谋导演,《一个都不能少》以纯真、朴实、自然的拍摄手法,带出现今中国山区的基础教育推行的实况和问题,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动容的气氛。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她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

高老师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这28个孩子我交给你,到我回来,一个都不能少”。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尽她所能的来完成。片中魏毓芝一次一次的去找村长,一次一次的被轰出来;魏毓芝围着村子追张慧科,为追回那个长跑的孩子,追汽车跑了好长时间;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斗志的心。农村教育的警鸣钟敲醒了时代的步伐,让更多的人关注教育事业。给农村的孩子一个求学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片在蓝天下书写人生的天地。

我今年23岁,我比魏老师大,我应该向她学习。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我教的孩子不大,我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我要跟他们沟通、交流,我要了解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希望被老师关注,希望被老师喜欢,如果我想让我的孩子“一个都不少”,我就要学习魏老师这种坚持、执着、尽职尽责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加油。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3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影片,名叫《一个都不能少》,我看完之后深受感动。

这部影片主要讲的是一个关于乡村教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年仅13岁就去农村教书,(建议删掉)当小学代课老师,后来去县城里找一个辍学的小男孩……

班上有个顽皮的小男孩叫(过渡不自然,建议改为:这个中途辍学的小男孩名叫)张慧科,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也(又)生了重病,为了治病,家里欠了一屁股债;为了还债,张慧科被迫辍学,去城里打工……可后来却走丢了,魏老师知道以后,独自一人四处寻找,用广播找人,用寻人启事,都没有找到。一共找了他三天三夜,(这句建议放在这段的最后。)她饿了就吃别人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困了就睡在路边,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回班上课,不荒废学业。最后,她终于通过电视台找到了张慧科。

在这部电影片里,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历尽了种种困难,喝自来水,吃剩饭,睡路边,她竟然那么心甘情愿。还有她为了找回学生,宁愿自己受苦,好有责任心,好伟大呀!(这正是师德的最好体现。)

这一幕也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两件事:在5.12大地震里的一位人民教师,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去保护学生,最后,那个老师被压在废墟下,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被他保护的四个学生都活下了下来。而另一个老师,名叫范跑跑,在大地震里,他丢下一个班的学生自己逃跑了,这真是个鲜明的对比呀!(都同样是老师,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所以,我希望社会上所有的好心人都能献出一份爱心,去帮助那些失学的孩子!关注农村教育!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4

《一个都不能少》讲的是:在水泉村,水泉小学的老师是高老师,高老师生病了,要去城里看病。找了一个代课老师叫:魏敏芝。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5

今天晚上,突然想起来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名字是《一个都不能少》。小时候看过之后很受感动和感慨,许多年以后的今天,决定再把它看一遍,看能不能感受到新的启发。

电影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贫困山区——山泉村的唯一一个老师高老师有事外出,正愁没人教课,一个叫魏敏芝的十三岁少女毛遂自荐,当上了山泉村小学的老师。她答应高老师班里二十八个同学一个都不能少。可县体校想吸收小红做学生,魏老师死活不同意,县体校的人偷偷把小红带走了,魏老师要去追,可哪里追得到呢?

没过几天,张慧科也去了城里,魏老师找他妈妈,他妈妈无奈地说,她身体不好不能下地干活,张慧科的爸爸也去世了,她养不活她,只好让他去城里打工。魏老师气愤地说:可他只是三年级学生呀!为了完成高老师的嘱咐,魏老师决定去城里找张慧科。她为了凑足去城里的费用,让学生和她一起去搬砖瓦厂的砖,可钱依然不够,她毅然带着九元钱去了城里。

到了城里,小小的魏老师找广播,写寻人启事。为了等到电视台台长,她在电视台门口等了一天半。累了就倚在树上睡一会儿,饿了就去吃别人吃剩的饭菜。最后台长终于被她感动,让电视台播放了寻人启事,请广大观众帮助寻找张慧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三天三夜的寻找后,她终于见到了张慧科。

作为老师,魏敏芝当的的确有些不敢恭维,但这掩盖不了她的闪光点。她是那样信守承诺,那样热爱自己的学生,她的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她的心灵是那样纯洁那样高尚。她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倔强,找到了她的学生张慧科,这怎么能不让人感动呢?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真人真事,故事里没有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却留给观者深刻的印象;没有大悲大爱,但却感动了无数人;没有大起大落,却激励了无数人!我们要向魏敏芝学习,学习她无私无畏的精神,学习她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毅力!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目标而奋勇向前、勇攀高峰!

    相关文章

    17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