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音乐之声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方便大家学习。
音乐之声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1
再次重温了经典的音乐片《音乐之声》,依然被影片中温馨、感人的情节深深打动,回味无穷。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战争前期的动人故事,修女玛利亚被修女院长派去一位海军上校的家中当保姆和家教,照顾上校的七个孩子,刚开始他们不欢迎玛利亚的到来总是捉弄玛利亚,经过几天的相处玛利亚成了他们的好朋友。
上校非常严厉,非常冷漠最终也被玛利亚的善良、纯真所感染,所感动,结合成了家庭。不久之后美好的生活随着纳粹党占领奥地利而破灭,由于对纳粹的不满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音乐也是这部片子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贯穿了整部影片,我想导演之所以用《音乐之声》来命名,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吧。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节奏,或吟咏、或叙述的歌声,还有那幽默风趣的表演不仅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同时也吸引住了人们的耳朵。
故事背景是是战争年代,奥地利人依然是那么乐观、坚强,战争的间隙还忘不了舞会、音乐会,因为音乐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战胜敌人、战胜困难力量的源泉,看来音乐在他们心中的魅力是无穷的。
细节决定成败。这部影片中有许多细节的地方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说玛利亚刚到上校家的第一天,孩子们就在她的口袋里塞青蛙,晚饭时在她的座椅上放松球。玛利亚的做法很值得令我们学习,她的聪明、机智、大度实在令我钦佩!她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有关爱孩子的情。
她把孩子当孩子看,不仅能容忍他们做的一切,而且能教育引导他们该怎么做,在这里我想把玛利亚在餐桌前对孩子们说的那段话拿来与大家共享:“我想谢谢你们每一个人把那件礼物放到我的口袋里。
你们一定体谅到我来到一个家庭的不安,我多么想不被当外人看待,你们体贴入微,使我一到就感觉到那么温暖、幸福和快乐。”听了她的话,有几个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他们感到太惭愧了。因为他们做得很过分,而玛利亚却在上校面前替他们保密,说了那么一段充满希望的话,这怎能不令孩子们羞愧万分呢?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玛利亚的教育方法值得每个老师去借鉴,更值得我们每一位接受新班级、新挑战的老师学习!
音乐之声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2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老实说,我并不喜欢音乐剧这种演的好好的突然唱起来的模式,因此在电影的开始,我并不怎么关注。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一首首耳熟能详的音乐渐渐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最为感慨的是玛丽亚从最初的受孩子们刁难、排挤到最后的获得孩子们的喜爱和信任。其实在玛丽亚之前有十二个家庭教师被孩子们排挤而呆不下去,那么为什么玛丽亚却能够成功?
在分析这个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下上校的家庭模式。
上校是奥地利的英雄,但心爱的妻子却去世的很早。在妻子死后,上校怕音乐勾起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徒增伤悲,因此禁止家中再出现音乐。并且对七个孩子像训练水兵一样军事化管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上校家庭中的父母模式是权利主义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想法和概念,他们毫不犹豫地制定规矩和条例,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他们强调控制和顺从。”当然这种父母模式很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爱的给予和良好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的两大特点,而在上校的家庭中,这两大特点都缺失了。上校只是对孩子们进行着控制,并没有给孩子适当而应该的关爱。像他的大女儿,已经十六岁了,她有了自己喜欢的人,也快要变得成熟了,但上校却一点都没有注意到女儿的这种变化;他的大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个真真正正的“man”了,他想要独立,而不是受到上校的控制,显然上校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有上校对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标准,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性。而且上校根本就没有试图去了解他的孩子们,不去跟他们沟通,不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是一味的控制。孩子们很渴望得到来之父亲的关爱和沟通,但作为父亲的上校并没有满足他们。孩子们在情感上是缺失的。
而玛丽亚充分地理解和关爱这七个孩子,给予他们爱和情感的支持,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这样自然而然的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认可。在玛丽亚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两种关键因素:音乐和游戏。
先说下音乐。在孩子们的母亲去世之前,豪宅里面充满了音乐,充满了笑声,而在上校的控制下,不允许房子里出现音乐,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对音乐是多么的渴望。而玛丽亚带来了音乐,迎合了孩子们的需求。但音乐的魅力远远不止如此,音乐是感情的一种宣泄。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音乐来抒发;伤心时,我们也可以借助音乐来发泄。在音乐声中,孩子们不仅找到了久违了欢乐,也找到了来至玛丽亚的情感支持。
再说下游戏。孩子们天性好玩,但上校的管理模式,孩子们没有游戏的机会,这样扼制了孩子们的天性。而玛丽亚呢?她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游戏服,带孩子们去市集游玩、去阿尔卑斯上野营、去湖中泛舟、去爬树……让孩子们尽情的玩,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当然这样孩子们也能学得更有效率。这也很符合学习理论:“游戏可以提高社会化的程度,激发了创造力。它提供了一个学习互动技巧、体能以及智能的环境。”
看《音乐之声》,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内容:有的人看到的是自由与控制的斗争;有些人看到的是爱和音乐的作用;有些人看到的是对邪恶势力的不屈……而我看到的是:在人成长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这种客观的规律,才能健康的成长!
音乐之声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3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 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 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 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 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音乐之声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4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人物形象。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利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有时很好笑,有时会惹麻烦。最后,院长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做一名家庭教师。
女主角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在玛利亚之前,孩子们已经气走了七位家庭教师。在她刚开始接触这几个孩子的时候也充满了荆棘,玛利亚克服了重重困难,教孩子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让他们的爸爸懂得如何去爱他们,如何去教育他们。
玛利亚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接受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她独特的教育方式就显现出来,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与玛利亚相比,他们的父亲对他们的教育是长期的军事化管理,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通过一定的指令,循规蹈矩,孩子们的天性、童真、自由也因此被禁锢。而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个性特点,带领他们走向自己的内心,走进大自然,解放了他们的天性,开启了他们的心灵。
然而现在的教师都是接受过正规专业理论的教育,却并不能做到像玛利亚一样,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很多老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表现差的学生很多时候采取忽视甚至批评,没有想过去寻找学生落后的原因,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看待学生,使得很多学生越来越消极的对待学习。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学生有几乎一大半的时间是跟教师在一起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了合理的满足。就像玛利亚在遭到孩子们的恶作剧时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他们的父亲揭穿,而是去了解他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的捉弄后,还开心的对他们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前几位家庭教师对他们的调皮行为挖苦训斥,他们的性格得不到正常发展,不能怪罪他们。她的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接受她愿意去接近她,给她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如此,教师只是教,学生只是学。很多情况下学生害怕与老师讨论,害怕出错,这种现象很多情况是老师造成的,对学生的错误只是一味的给予批评,而不是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解释。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害怕问题,导致问题的积累。教师应该与学生有良好的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以学生为中心,目的只为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玛利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孩子们的家庭教师,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与他们相处,在得知丽莎早恋时没有责怪她而是和她谈心,丽莎失恋了她又宽慰开导她,在他们害怕的时候给他们温暖的拥抱,带着他们唱歌跳舞做游戏,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心里,正因为她的这种尊重和真诚的理解使得她能够与孩子们入朋友般融洽相处。尊重并理解学生的情感才能和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洞悉他们内心的世界,才能给予他们及时的建议和指导。
陈鹤琴说: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中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一切只为分数,只要分数高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尤其是中学生要面对中考和高考,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文化课程以外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也都成了套路。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教师教学目的、方向的偏移,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思维得不到发散,仅局限于所学知识的条框中。我们都知道无论学习什么,只有对其感兴趣才能学得更好,但是中国式的教育却不容学生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就像电影中孩子们的父亲,孩子们只能按他的条条框框来做事,不让他们学习音乐,无视他们对音乐的喜爱。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孩子对他产生恐惧,不敢犯错误,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的脸上丝毫没有儿童该有的欢快,童真。而玛利亚充分了解孩子们的爱好和内心的渴望,带着他们接触大自然,接触自己内心所喜爱的东西,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方式,把音符生动化变成孩子们熟悉可以感知的东西,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心情也变得开朗,笑容在他们脸上绽放。
玛利亚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化解了孩子的恶作剧,幽默风趣的解决了遇到的难堪,她的友善坦诚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尊重、喜爱。她的教育法给教师和家长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我想,她的教育法值得所有教师和家长的思考和理解。
音乐之声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5
老师在音乐课上为我们播放了音乐之片——《音乐之声》。看完后,我深有感触——《音乐之声》原是百老汇舞台上作为保留节目的音乐剧,从一九五九年公演后一直盛况空前。该剧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纳粹时斯奥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当家庭教师。由于他们看不惯纳粹的所作所为,逃到美国并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各地巡回演出,事迹十分感人。这些真实人物事件都被移植到影片里。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令人欣慰的是,在最后,特拉普一家与纳粹军官斗志斗勇,在修女院的帮助下逃出国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正是因为这一曲曲艺术佳作,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能一直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对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无妒忌,无怀疑,无痛苦,无暴力,无悬疑,永远只是那轻松愉快的节奏!
看完电影,我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为什么没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妈妈说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影片中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曲《哆、来、咪》、《雪绒花》、《再见》等等,在我国广为流传。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