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党员观后感600字范文5

醒婷 1158分享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总理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深入调研四个昼夜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党员观后感600字范文5,方便大家学习。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党员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1

近日,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公社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观看电影时我心中始终涌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影片中的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群众冷漠,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同心同德,国强民盛。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深受教育,也使我们深受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应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党员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2

周恩来,对于80后的我来说,是一位从小学课本里、从电视里认识的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崇高的形象扎根于内心深处,不曾褪色。今天,他再次从银幕出现在眼前,依然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像他身上陈旧的衣服―质朴而干净地真切。  如果从影片本身来说,虽我不是一个懂艺术的人,但是在我看来,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客观再现”本身已经摆脱了“艺术”粉饰、浮夸的束缚或者套路。没有粉墨登场、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故作牵强,于是乎,影片的这种朴实的触角已自然而然触及到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或许,这种真实、这种纯粹、这种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动人心最强大的力量。

那是一个困难的年代,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受难,村儿里的树叶已被摞光当粮食充饥,村主任为了“面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周总理汇报虚假的现实状况,正如今天有些领导干部为了“面子”搞打肿脸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忽悠上级领导干部。难能可贵的是,周总理没有“车轮转一转、手指一指”忽悠着“被忽悠”,而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搞起了真材实料的“调研”。他走进困难群众家、和老党员谈心请教、要求大家讲问题、摆事实、走上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劳作……他用笔记录下他所看到的、所亲身体验到的农村问题,他用心感知着农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个总理应有的忧国忧民情怀与责任态度为群众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着总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个积贫积弱年代群众们心中的希望。周总理的“四个昼夜”何尝不是对“实地调研”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开展“调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活着意味着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精神不倒,眼里才能有光、脚下才能有路、未来才有希望!周总理亲自来到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为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赤脚江老师穿上那双已经不合脚的鞋,他吩咐把特意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分给群众吃,他把自己和夫人的工资拿来给孩子买衣服、给老人备棺材……这些对于那里的、那个时代的群众,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超乎了党关心底层群众的感动,它意味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总理和苦难群众在一起!“在一起”,它所传递出来的淳朴与真挚的强大情感足以让群众心里有底气、有依靠、有寄托、有信心!他用爱、用责任、用担当为群众筑起不倒的精神丰碑。

有一种眼神,充满希望,那是群众望向周总理的“信任”;有一种信念,充满力量,那是百姓对党的信仰;有一种精神,充满正能量,那是中国苦难人民生的勇气与斗志。周总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难的岁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阳一样,给苦难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带去希望、带去温暖,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众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导师,一个时代的命运需要伟人,一个民族的希望需要精神领袖。周总理,无疑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领袖。

群众看见周总理就如突见很久不见而重逢的亲人会热泪盈眶,老大妈会那么幸福地将自己备的棺材拿去换成面粉给周总理做擀面吃……那种无法掩饰、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朴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总理,之所以让人民群众如此爱戴,与其是说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不如说他把毕生的爱奉献给了人民群众。

“周总理”,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在几代人的心里,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职位,俨然已成一个爱戴的尊称、一份虔诚的怀念。席间,会听到浅浅的“唏嘘的叹息”,我知道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动的泪水让气息的律动有了颤抖。我也深知在座的党员干部能有这样的情感流露―中国的未来值得期待!  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这是好事,但是作为领导干部,依然不能放松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使命,因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贫富差距、民生问题、国际挑战依然严峻。中国的未来依然需要越来越多像周总理一样的领导干部,真正拥有一颗纯粹为人民服务之心,真正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念,真正肩负起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重任,把自己真正融入人民群众中,融入国家的命运中。  干群的血肉关系不可模糊、更不可疏远。民心聚需要干群同呼吸、共命运,国家昌需要干群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今天,有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甚至伤害群众,有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____,于人民的幸福不顾、于国家的前途不顾,这样的所作所为、这样的思想境界于“领导干部”的身份与职责是何等不相称、又是何等羞愧与渺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我看来,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它所传播的正能量,希望能让“迷途”的党员干部自警、自省、自我鞭策、重塑信念、坚定使命,也希望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少一分浮躁、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份脚踏实地、多一份求真务实、多一份为这个国家真正做点什么的歇斯底里,为“中国梦”的腾飞多一份纯粹的偏执。(马林增)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中国文明网。新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党员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3

5月21日,由电影家协会和河北广电局共同主办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康健民、河北省广电局副局长何振虎、河北影视集团董事长申晓义以及导演陈力和众多专家一起观摩了影评并参与了讨论,都一致认可影片重现周总理抗灾的往事感人肺腑。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在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背景,讲述了周恩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与当地农民相处的四个昼夜发生的感人故事。这部影片的导演陈力在座谈会上介绍了拍摄时的过程:“电影是在一年多以前开始创作的,拍了将近两个月,整个在创作当中大家的心态也是不断的被感动,所以我们在拍的时候,当地的一些老百姓也特别让我们感动,他们配合的特别好,你不用特别启发他们,把这件事情讲清楚,他们就知道怎么做,所以确实是知道在有生活的地方,有感动的地方你去那拍电影,完全是不一样的。”

在研讨会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康健民表示,“这么多年众多周恩来历史题材的作品中,这部影片的出现是一个新的收获,从人物形象塑造,还是到他整个的叙事。他的叙事很有意思,他的构思,给人一种纪事感,这样风格的纪事以前没有,同时他很独到的透过一个摄影师的视觉,咔碴咔碴的拍摄照片,沉沉稳稳的把握整个片子的。所以整个影片看下来,从创作部分来讲都是一气呵成,但是回味一下他确实是值得下足了工夫,确实是一个用心之作。”

专家李准谈到:“在这么大的历史框架背景下,革命老区四天四夜,核心问题就是解散食堂,这是具有极高的历史含量。而在一个小村子,具体故事都是编出来的,但是大的历史感觉,历史事实,历史框架又这么真实,历史主题和精神又抓的这么真实。这也给重大题材的影视创作打开了一个思路,要把历史的本质、主题历史和精神抓准,虚构就可以大大放开手脚,这样从生活出发,虚构的具体情节,不要涉及国家重大决策,怎么虚构都有理,怎么虚构都觉得真实,这个显得非常棒。”

专家王人殷阐述观后感时,也表达了对影片的认可:“这个影片我觉得他的构思非常巧妙,思想点抓的非常好,正因为有了一个思想的统领,所以才把整个的影片,非常融合人物和那个年代,总理和百姓的关系结合的特别慎重,非常融洽。在这里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来塑造周恩来在四个昼夜、在这个地方、他做的事情,和他的那一种心里的状态。这个再现其实何止是一个四个昼夜,应该说其实从通过这四个昼夜是写出了我们总理一生他的追求和他和中国老百姓的关系。”

而其他到会章柏青、张思涛、李春利、黄式宪、赵葆华、张卫等专家也从各自的角度表达了对影片的高度认可,无论从题材、内容、立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等方方面面,重现周总理的抗灾往事很是感人肺腑。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党员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4

周恩来,对于80后的我来说,是一位从小学课本里、从电视里认识的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崇高的形象扎根于内心深处,不曾褪色。今天,他再次从银幕出现在眼前,依然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像他身上陈旧的衣服—质朴而干净地真切。

如果从影片本身来说,虽我不是一个懂艺术的人,但是在我看来,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客观再现”本身已经摆脱了“艺术”粉饰、浮夸的束缚或者套路。没有粉墨登场、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故作牵强,于是乎,影片的这种朴实的触角已自然而然触及到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或许,这种真实、这种纯粹、这种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动人心最强大的力量。

那是一个困难的年代,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受难,村儿里的树叶已被摞光当粮食充饥,村主任为了“面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周总理汇报虚假的现实状况,正如今天有些领导干部为了“面子”搞打肿脸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忽悠上级领导干部。难能可贵的是,周总理没有“车轮转一转、手指一指”忽悠着“被忽悠”,而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搞起了真材实料的“调研”。他走进困难群众家、和老党员谈心请教、要求大家讲问题、摆事实、走上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劳作……他用笔记录下他所看到的、所亲身体验到的农村问题,他用心感知着农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个总理应有的忧国忧民情怀与责任态度为群众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着总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个积贫积弱年代群众们心中的希望。周总理的“四个昼夜”何尝不是对“实地调研”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开展“调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活着意味着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精神不倒,眼里才能有光、脚下才能有路、未来才有希望!周总理亲自来到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为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赤脚江老师穿上那双已经不合脚的鞋,他吩咐把特意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分给群众吃,他把自己和夫人的工资拿来给孩子买衣服、给老人备棺材……这些对于那里的、那个时代的群众,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超乎了党关心底层群众的感动,它意味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总理和苦难群众在一起!“在一起”,它所传递出来的淳朴与真挚的强大情感足以让群众心里有底气、有依靠、有寄托、有信心!他用爱、用责任、用担当为群众筑起不倒的精神丰碑。

有一种眼神,充满希望,那是群众望向周总理的“信任”;有一种信念,充满力量,那是百姓对党的信仰;有一种精神,充满正能量,那是中国苦难人民生的勇气与斗志。周总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难的岁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阳一样,给苦难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带去希望、带去温暖,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众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导师,一个时代的命运需要伟人,一个民族的希望需要精神领袖。周总理,无疑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领袖。

群众看见周总理就如突见很久不见而重逢的亲人会热泪盈眶,老大妈会那么幸福地将自己备的棺材拿去换成面粉给周总理做擀面吃……那种无法掩饰、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朴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总理,之所以让人民群众如此爱戴,与其是说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不如说他把毕生的爱奉献给了人民群众。

“周总理”,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在几代人的心里,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职位,俨然已成一个爱戴的尊称、一份虔诚的怀念。席间,会听到浅浅的“唏嘘的叹息”,我知道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动的泪水让气息的律动有了颤抖。我也深知在座的党员干部能有这样的情感流露—中国的未来值得期待!

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这是好事,但是作为领导干部,依然不能放松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使命,因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贫富差距、民生问题、国际挑战依然严峻。中国的未来依然需要越来越多像周总理一样的领导干部,真正拥有一颗纯粹为人民服务之心,真正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念,真正肩负起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重任,把自己真正融入人民群众中,融入国家的命运中。

干群的血肉关系不可模糊、更不可疏远。民心聚需要干群同呼吸、共命运,国家昌需要干群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今天,有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甚至伤害群众,有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____,于人民的幸福不顾、于国家的前途不顾,这样的所作所为、这样的思想境界于“领导干部”的身份与职责是何等不相称、又是何等羞愧与渺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我看来,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它所传播的正能量,希望能让“迷途”的党员干部自警、自省、自我鞭策、重塑信念、坚定使命,也希望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少一分浮躁、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份脚踏实地、多一份求真务实、多一份为这个国家真正做点什么的歇斯底里,为“中国梦”的腾飞多一份纯粹的偏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党员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5

近来,随着军转培训的推进,我思考了很多,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三年前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那次活动中,我在原单位党委中心组机关学习,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影片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到河北武安县伯延村考察调研,期间与村民共处四个昼夜发生的感人故事。一幕幕朴实的镜头描绘了领袖心系百姓、关爱群众的情怀,更构画出了深入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到,周恩来同志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作为一名军转干部,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岗位角色转变,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工作学习实践中要用好周总理一生秉持的“五德”精神这一活教材,在深学细悟中站稳党性立场,强化宗旨意识。

一、树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影片中,周总理到革命老区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当地支书郭凤林出于不给党中央添麻烦的所谓好意,极力隐瞒真实情况,甚至把平时爱提意见的群众提前关押起来。但细心的总理发现,一路上满地荒芜,连树上的叶子也寥寥无几,知道情况并非支书所说的“一切挺好”。在多次与支部班子和村民代表座谈听不到真话的情况下,总理没有放弃,而是深入群众家中,与大家拉家常问长短,不断发现新情况。

这启示我们:要像周总理那样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研究,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不遮掩问题,不回避矛盾。

二、胸怀躬身自省、爱民为民的责任担当。周总理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群众的一些实际困难,群众仍然向总理表示“能克服困难,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面对老区人民的善良纯朴,总理深感自责,带头承担责任、躬身自省,深深打动了群众,爱提意见的张二廷“豁出去”道出了心中的不满。得知群众的困难后,总理立即安排人员从军营调拨粮食和物资,帮助群众缓解吃饭、饮水困难。

这启示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作为,遇事勤思考、重调研、敢担当,要像周总理那样,牢树宗旨意识,常以群众为镜,躬身自省、敢于担责,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三、培塑平易近人、公道正派的人格魅力。周总理深入群众走访,与大家一起劳动、吃窝窝头,深入孤寡老人和五保户家里了解情况。有群众指出公社食堂存在的问题后,担心受到打击报复。周总理对其敢讲真话大加赞赏,主动与之交朋友,并保证“我和伯延的500多名共产党员作你的坚强后盾,没人敢把你怎么样”,他对公道正派的维护让大家吃了定心丸,群众的意见一股脑倒了出来,那些多吃多占的公社干部纷纷低头认错,总理要求严肃处理,还群众一个公道。

这启示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始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要像周总理那样,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察民意,为民做主、秉公办事,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重点用力,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坚持原则,做到法纪面前人人平等、法纪约束没有例外,以良好作风形象感召凝聚群众。

四、端正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价值取向。周总理了解到公社集体食堂管理秩序混乱,存在多吃多占、浪费之风现象和百姓吃不饱的问题,与群众一起剖析原因、讨论对策,并连夜撰写报告,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第二天,总理及时用广播向广大群众传递中央指示——政策如何改革,还吃不吃公共食堂,大家自己说了算。公共食堂终于解散了,粮食分发给了群众,家家户户又升起了炊烟,百姓脸上露出了笑容,大锅饭的桎梏被打破了,伯延公社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个解散公共食堂的公社。

这启示我们:在部队保家卫国、到地方当好公仆,要像周总理那样,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定为群众的政治立场,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让群众路线进入工作路线和党委决策,不断从群众鲜活思想中汲取营养,从群众实践创造中提炼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和实践伟力。

五、饱含心系群众、感恩群众的真挚情感。周总理在考察调研过程中,严词拒绝公社领导的盛情款待,吩咐工作人员把菜分给老人孩子,并用自己的钱补贴了“招待费”。他深入学校看望师生,亲自为患病老师穿鞋。得知连弟奶奶卖了寿材为他做面条,饱含着感恩之情,他吃下了面条,并安排人悄悄补还了老人的寿材。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一件件催人泪下的故事,再现了总理心里装着群众、时刻牵挂群众的真挚情感。正因为人民总理爱人民,才有后来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这启示我们:要像周总理那样,始终心里装着群众,始终敬畏群众、感恩群众、服务群众,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任何时候都把群众路线作为生命之源来对待,作为生命之魂来守护,作为生命之要来坚守,做到民在心中扎深根、公仆本色永不变,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相关文章

    17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