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者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电视连续剧“奠基者”讲述的是一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全国石油系统在大庆石油会战的动人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奠基者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奠基者观后感1
《奠基者》是近几年中国石油工业题材中少有的优秀电视剧,也是这些年难见正视历史的电视剧,更是一部没有做作,令人信任和汗颜的电视剧。
从《创业》到《铁人》,我们都是在一种刻意下的光环中看见大庆人豪迈情结,看到王进喜无畏的工作作风的。虽然这些片子中都喊出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但相比《奠基者》就显得脆弱。片中的结尾是康世恩领命开发华北战场而结束,似乎让人意犹未尽。纵观全剧,感叹颇多。
一是人物刻画的细腻。从余秋里到康世恩,从王进喜到武刹把子,杨红旗、陆维夫、沈霖个个活龙鲜健。余秋里,独臂部署战区计划、与沈霖打赌谋划油层潜力;康世恩,请井队员工吃饺子,自己确夹起盆中剩下的两个饺子;杨红旗,来到井场与员工娴熟扛起水泥;王进喜与马厚生较劲打井;钻井工光着脊梁在漏雨的土屋内跳舞等等这些真实且细腻的镜头,让我们回到了大庆时期的艰苦岁月,相信老一代石油人革命加拼命的激情,所有人物的说话语言和场景刻画,无不使人感到片子的真实。
二是尊重历史发展观。以前反映大庆人会战的影片,基本都是王进喜一人,除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豪言壮语,就是“我不是你捏的,一碰就散”等光辉语录。《奠基者》中不仅反映了四川会战失败,面临困惑,大个子要脱离队伍等事实,同时客观反映了大庆五面红旗的由来,更是真实记录了杏24井的井喷,王大年的牺牲、武杀把子和马厚生、王进喜等一批人彪悍忘我的顽强作风。可以说,大庆会战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换得了最后的胜利。与我军长期战术相似,就像余秋里所言,当初的设计,要牺牲4000人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大庆油田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的奠基,才能有当今中石油的辉煌。我们面对历史,本着不回避、不牵强的原则来还原大庆会战,这,才是《奠基者》成功的又一奥妙所在。
三是创业者扎实的工作作风。我认识康世恩的侄子,他眼中的叔父是一位非常严厉的人,揉不得一个纳米颗粒,对党和事业的忠诚且强硬的工作作风,使得多少年后,中石油各油田都能看到他慷慨激昂的影子。
中石油的成分,除了玉门、克拉玛依老矿区员工,就是石油三师的转业战士。一边是技术精湛的`老石油工人,另一边是作风强悍,不惧任何困难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英勇将士。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的工作作风,在片中贯穿至终。陆维夫“恐惧”医院要求回大庆、“乳臭未干”的沈霖敢于石油部长叫板、杨红旗大声呵斥钻井队长等场景,都将中石油追求卓越、奉献能源的精神表现的潇洒自如。
四是影片的缺憾。既然已经反映了石油三师整体转业石油的故事,就不能不表现张文彬同志,毕竟他是一师之长。总指挥康世恩,是一位性格刚烈的人物,片中的康老到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在此提出异议。
奠基者观后感2
中央电视台年初热播的大戏《奠基者》,以其恢弘的气势把观众带回到那段激情奔涌的峥嵘岁月。笔者观后感慨良多: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铁人精神”永不过时,时代需要“铁人精神”。
面对困难,“铁人”王进喜带领大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奋战3天3夜把井架树立在荒原;带领工人破冰取水,用脸盆端了50多吨水;没有搅拌机,他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王进喜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创出了“钻机整拖搬家”和钻井进尺“月上千、年上万”的纪录;在油井面临垮塌之际,他大喊一声:“井塌了我跟它一块塌下去,我宰了阎王爷再背着井架爬回来!”正是困难面前的这一系列言行,让我们触摸到一股豪情,一个有血有肉的硬汉子,一种心怀大局、报效祖国、不为艰难困苦所压倒的精神。
“铁人精神”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在那个艰苦与激情并存的年代,共和国的创业者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铁人精神”。它具体体现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影响和带动了整整一代人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它是前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人们的心灵却不断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和诱惑,使人们对过去曾经恪守的价值观产生困惑。在这个时候重提“铁人精神”,就是要让这种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发扬光大。铁人的精神、铁人的信念和铁人的追求,不但能够唤起中老年人的回忆与怀念,更能唤起青年一代的崇敬与思考。
在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今天,“铁人”的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不能丢。我们应把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把传承老一代劳模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岗位,点燃干事创业的激情,让青春在时代洪流中熠熠生光。
奠基者观后感3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1台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奠基者》,我连续地看了几集。为了一睹当年石油大会战的场面和当年石油部长余秋里、副部长康世恩风采,我又在电脑上连续地看完了全集。《奠基者》把我带进了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使我又一次受到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再教育。同时,我也再次领略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代国家领导人风采和高大形象。
《奠基者》成功塑造了当年石油大会战中石油部领导的光辉形象。60年代前后的几年,中国像一个嗷嗷待哺婴儿,诞生不久就面临着西方的打压、蔑视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威胁。当中国处在贫困落后和百废待兴的年代,西方石油专家且用:“只有海相才能生成石油“的学说,断言:“中国大陆无石油”。但是,中国人没有相信这一套。在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靠着李四光地质力学的理论,靠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在58年就完成了对松辽盆地的航空磁测、重力和磁力勘探。就在共和国这台机械急需血液的关键深刻,余秋里走马上任,当上石油部的部长。被人称为“独臂将军”的余秋里,从解放战争的战场走上了石油大会战的战场以后,处处从国家的振兴和大局出发,深入实际,统揽全局,解决矛盾,制定方案。从余秋里、康世恩这两位石油部领导的语言和行动中,我们看到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将军形象。重重困难、重重矛盾,并没有把部长们吓倒。余秋里、康世恩两位领导,通过深入生产一线,掌握第一性石油地质资料,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逐步解决了人手不够,车辆不够,粮食不够,物资不够等诸多问题。从余秋里、康世恩和陆惟夫等领导干部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勇于抗争、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连续剧中塑造的石油部长形象,胸怀广阔、目光远大、性格耿直、无私无畏、决策果断、心系职工、知人冷暖。这不正是我们石油战线广大干部工人心中所期盼的领导形象吗。
《奠基者》成功再现了铁人王进喜等石油工人的高大形象。铁人王进喜在国家最需要石油的时候,从玉门来到了塞北荒原。在余部长“没有条件创作条件也要上”号召的指引下,王进喜不等不靠,发出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雄壮誓言。他带领的1205钻井队,与马厚生(马德仁)的1202钻井队开展竞赛活动的场面;他人拉肩扛卸钻机,脸盆端水保开钻,泥浆池里拌泥浆,奋不顾身压井喷的场面,都真实地再现了铁人战天斗地,不畏艰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剧中的马厚生,性格率直,憨厚可亲,乡音浓重。这个大西北来的汉子,以大干快上的拼搏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倔强脾气,打出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进尺超出了苏联的功勋钻井队。王进喜、马厚生、武山宝等先进人物,被会战功委树为“五面红旗”,至今成为我们石油战线干部工人学习的榜样。陆惟夫这个石油部总地质师的形象十分可爱。他的形象常常使我想起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一的杨继良总地质师。他憨厚诚实,讲究认真,生活朴实,勤奋好学。在他们身上,我们领略了老一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扎根基层、讲究科学、乐于奉献的可贵精神。
《奠基者》是一曲悲壮的石油英雄之歌。在苏联老大哥撤走专家、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石油部的部长,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大志,在天苍苍、野茫茫的松嫩荒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在黑龙江省委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下,中国石油战线的干部工人,唱响了一曲悲壮的石油英雄之歌。在《奠基者》中我们看到,为了参加石油勘探和石油大会战,三万多部队官兵、勘探者和石油工人从部队、青海、新疆、玉门来到了“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和“狼嚎狐吟”、“有月多风”的荒原上,住进了牛棚、马廐、地窨子。为了保住油样,不为艰险的女工沉入了沼泽地里;为了压住井喷,奋不顾身的钻工死在了井场上;为了松基三井能按时试油,扎根一线的技术干部(沈霖)没有回家为母亲送终-----粮食不够吃,他们就抠鼠洞、扒树皮、挖野菜、开荒种地;设备不够用,他们就“人拉肩扛”------一个个蒙太奇的镜头,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组成了一曲雄浑悲壮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石油英雄之歌。
《奠基者》,使我这个石油作家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洗礼。《奠基者》不但是一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的史诗,也是一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大庆油田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已是高楼林立、路桥纵横、如花似锦。今天,生活在大庆油田上的人,更应该牢记历史,继承优良传统,永远不忘共和国的奠基者。
奠基者观后感4
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长。在川中会战失败之后,带领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人祸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扭转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
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毛泽东、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
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余秋里召集干部、专家进行座谈,最终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镇附近为会战中心,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
在邓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党委关于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王进喜等一大批优秀钻井队积极率队奔赴大庆参加会战。面对少数人的畏难情绪,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
1960年3月10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余秋里连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挥师北上,把主战场从大同镇附近转移到萨尔图地区。全国有关系统支援大庆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萨尔图火车站,大批的转业军人作为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抵达大庆。王进喜率领井队人拉肩扛连夜把钻机和设备运到井场,并率先破冰端水保开钻。
余秋里将王进喜等树为会战的先进典型,并针对会战已经暴露的问题,边学习边分析会战的形势、任务和矛盾。在大庆掀起了学习毛著、"学两论"的高潮,统一了职工思想。
在随后而至的百年不遇的雨季中,余秋里、康世恩等带领全体石油人,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生存条件最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了克服了
无路无粮、缺房少人、天灾人祸接踵而中等重重困难,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于1960年的6月1日实现首列原油外运,打破了西方国家"至少需要三年"的预言。 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我国航空煤油进口基本被停止,空军的飞机全都趴窝,连陆军的战斗车辆也都被迫停驶。聂荣臻副总理亲笔致信余秋里,要求石油部迅速组织研制生产国产煤油以摆脱这种恶劣局面。余秋里部石油部石油研究院负责研制航空煤油项目。不久,研制获得成功,中国航空煤油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从此结束。
冬季将至,数万人如何过冬又成了摆在会战队伍眼前的最大难题。经过调查研究,余秋里听从了黑龙江省委欧阳钦书记的建议,充分发动群众,苦干4个月,在入冬前,
3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建完,做到了"人进屋、机进房、菜进窖、车进库",保障了安全过冬。
各钻井队之间一味追赶钻井进度,使得钻井质量不断出现问题,连王进喜的标杆钻井队也出现了井偏现象。余秋里、康世恩重视地下狠心抓第一性资料,起草"大庆长垣钻探和开发过程中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个数据"的"调查提纲",形成了地质技术规范。还及时召开"4、19"现场会,使得广大石油工人树立了对油田负责 一辈子的思想和质量意识,钻井和油田各项工程质量大大提高。先后总结出了岗位责任制、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经验。
会战队伍刚刚稳定,越来越多的家属来队和工人逃跑,使得原本已经遭到饥饿威胁,浮肿病大幅度出现的会战队伍压力重重。1960年9、10月份,在全国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会战职工的粮食定量也被降低,职工队伍中出现了浮肿病,大会战处于艰难境地。余秋里提出:要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毫不动摇,坚持会战,天塌下来也要顶住。余秋里提出:"干部进食堂,书记下伙房"。同时,抽出一部份职工和家属想方设法、发扬南泥湾精神大面积开荒种地,工委组织了打猎队、捕鱼队,挖野菜、采野果,终于战胜饥荒,熬过了1960年冬天。1961年春耕时节来临,余秋里亲自带头,组织开荒,发展农副业生产。随着开荒规模的扩大,职工的生活越来越好,职工的体质得到了恢复和增强,保证了大会战的顺利进行。
1961年11月,1202队用了9个半月的时间,赶超了苏联的格列尼亚功勋队,夺得了当年打井的世界冠军。毛泽东、周恩来等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盛赞大庆会战取得的成果。余秋里离开大庆前,嘱咐大家不能自满,创业难,守业更难。
1963年12月25日,周恩来总理向世界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己经可以自给,中国人民使用了一百多年的’洋油’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奠基者》讲述了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新中国时,石油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侯勇饰)带领以“铁人”王进喜(王超饰)为代表的中国石油人克服重重困难的创业景象。该剧的收视宣传点中,重要的一条是该剧乃康洪雷作品,甚至有脑子灵动的媒体想出了“石油版《士兵突击》”的称谓。但几天来有媒体披露该剧目前收视不敌另外几台开年戏。鄙人有所思索如下。 演员够看!精神够劲!
侯勇在剧中饰演独臂将军余秋里。他说,自己出演余秋里压力非常大,“毛主席找他,彭总找他,这些领导人都来找他,说工厂没油了,所以对他来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常难打。”侯勇表示,他在拍摄中感受到老一辈的精神,为他们的意志力和信念所打动。对侯勇来说,更困难的是,他每天演戏还要把左臂用绳捆在背后,一天拍完,他常常因手臂麻木而失去知觉,但他却问大家,自己像不像独臂?侯勇透露,他在片中有一场单手划火柴点烟的戏,练了很久很久。侯勇自豪地说:“我现在不光能一只手吃饭、穿衣服,还跟余部长学会用一只手划火柴点烟。”
从《武林外传》、《三枪》走来的“泼辣老板娘”闫妮,这次扮演余秋里的贤内助,平凡中见真情,轻轻几句拌嘴,体现出真挚体贴的革命夫妻情。
讲到大庆油田会战,就不得不让人想起当年“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的经典场面。《奠基者》中,这一场面将被完全复原、再现。为达到真实效果,剧组在中国石油公司的协助下,在当年萨尔图会战的地方树立起两个真正的井架。仅仅为了竖井架,剧组就动用了上百辆重型卡车,更为“跳泥浆”一场戏拉来四卡车泥浆。
“泥浆打在人身上的力量非常大,当时就把剧组的一个工作人员推到了泥浆池里。可即便这样,也远不如历史上真实井喷临界时的力量大。”饰演“铁人”的演员王超告诉记者,这场戏不但让他深刻认识到当时“铁人”所面临的危险境地,也被那个时代人的精神所感动,“我一共跳进泥浆池三次,拍了近一个小时,最后上来时已经全身冻得没知觉了。可我们只是拍戏,马上就可以回住地洗澡休息,‘铁人’那时候可没有这样的条件,在当时那般恶劣环境下,他们的献身精神太动人了。”
《奠基者》投资数千万,转战北京、河北、黑龙江大庆市等多个拍摄地,历时半年拍摄完成。殷桃、洪剑涛、周晓斌、王新军等在剧中都有戏份。其中,擅长演喜剧的“炊事班长”洪剑涛此次角色相当有突破,饰演知识分子、地质勘探专家陆惟夫。尽管剧中他在北京的故事要比在大庆多,但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洪剑涛透露,他还是独自一人前往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参观了解当年情景,结果却一个人哭得泣不成声。“我也是听着‘铁人’事迹长大的,可看了展览还是特别震撼。那个时代的人仅靠着一份让祖国富强的`信念就这样干下去。我看电影哭过、听人朗诵哭过,可一个人看展览哭成那样还是头一次。等孩子放假了,我还打算带他再去一次。”
关注此剧 耐性要够 此剧在大庆拍摄期间,消息近乎为零,侯勇在随雷献禾导演和王学圻宣传《七十七封阵亡通知书》等剧时也没透露该剧。康洪雷导演为此推掉《团长》的宣传,全力备战。对于该剧,他称保持了一贯的节奏,以小人物的命运为主,并表态这部戏走的是平民化路线。他说自己不擅长做一些歌功颂德的事情,《奠基者》和《士兵突击》有点像,没有绝对的主角,所有人物都非常有特色。
相对于平淡的收视数据,《奠基者》的口碑其实不错。有网友称,自己“将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完整地观看《奠基者》。网友评价,虽然这是部主旋律的大片,名字听上去很大部头,但人物刻画得细致到位,没有“假大空”的感觉,保持了康导一贯的水准。
此外,网友也对央视版本对镜头的删减提出质疑。有网友发现,余秋里接受毛主席任命后,在回程的车上和秘书王强有一段逗趣的对话。这段对话在网络上有,电视台播出时删减了。网友感慨,电视台喜欢删减这些细节,偏偏这些细节正是康洪雷导戏最有魅力的部分。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关于“开年戏”的群众态度和公众心理学问题。作为继《闯关东》 《走西口》之后又一部展现“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之一的电视剧《下南洋》,此前几乎已被认定为央视20____年的开年大戏,这部电视剧不仅从题材上非常讨巧,而且还是由央视投资、并在拍摄期间就打出了“20____年开年大戏”的旗号,并且聚集了佟大为、黄圣依、张默、午马等众多影视明星。不过,从事情终果来看,央视最终对媒体公布的开年大戏则是《奠基者》,而且,即使在开播几天前,央视相关领导依然统一口径说这一结果为“暂定”,炒作空间可谓一点不浪费。
对于这种“暂定”以及种种“不确定”因素,观众早已有了心理准备,电视台对于观众的情绪调动向来就像《拯救》中所唱到的:“不到最后不罢休。”早在20____年,同样颇有戏剧色彩的闹剧就已经上演过:早已召开新闻发布会表明自己将成为央视开年大戏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最后被《走西口》取代。虽然后者播出后招致了不少贬评,但凭借着好的档期和十足的噱头,很多观众依然选择“批判性”地看完了该剧,并使其创下了超过14%的收视率。今年,用名不见经传的《奠基者》取代热门大戏《下南洋》,是否也是央视出奇制胜的一步奇招?目前尚不得知。
“前一阵,我们电视台影视制作中心的人整天都在想制造点新闻或找个什么由头来宣传要推的开年大戏。”据媒体说这是一位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解释开年大戏“事端多”的口吻。不难看出,中国电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而“酒香更要去吆喝”的营销时代则已经来临。“虽然说遥控器掌握在观众手中,但充分的宣传和炒作起码能够让观众在按遥控器的时候停留一下——这种短暂的停留也许就会带来长时间的收视习惯。”曾拍出多部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的著名影视导演杨亚洲的这一番话或许正是对于如今电视剧的宣传攻势如此猛烈并且出新、出奇的最好诠释。
《奠基者》无论如何,是一部有劲的剧作,无论如何的的确确是康洪雷导演的作品。目前播出刚刚过半,我们需要对康版《奠基者》不抛弃不放弃!
我明天晚上会接着看。你呢昨天开始中央一台开始上映《奠基者》这部连续剧,主要再现了石油事业的艰难岁月,《奠基者》是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纪念中石油创立50周年全力打造的一部重点题材的大戏,真实再现大庆石油会战。该剧讲述了1958到1963年之间,在西方国家妄图借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的背景下,"独臂将军"余秋里(侯勇饰)临危受命的出任石油部长,在川中石油大会战失败后,带领以铁人王进喜(王新军)为代表的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最终扭转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20____年央视一套八点档开年大戏《奠基者》,说的是58年--65年之间石油大会战的往事。通过第一代奠基者的不懈努力,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从一个石油进口国变成了石油出口国。
这部剧,是对共和国第一代建设者的缅怀和追忆。“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说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这部剧,更像是一个国家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站稳脚跟之后为第二个十年的开宗明义。“石油是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片中借邓小平之口说出了石油工业对于国家的意义。
五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石油队伍走遍全球,为国家的石油需求拓土开疆——昔日奠基者,今朝拓疆人。如果我们知道历史怎么写,也许心情会更舒畅。
奠基者观后感5
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长。在川中会战失败之后,带领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扭转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
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毛泽东、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
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余秋里召集干部、专家进行座谈,最终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镇附近为会战中心,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
在邓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党委关于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王进喜等一大批优秀钻井队积极率队奔赴大庆参加会战。面对少数人的畏难情绪,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
1960年3月10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余秋里连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挥师北上,把主战场从大同镇附近转移到萨尔图地区。全国有关系统支援大庆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萨尔图火车站,大批的转业军人作为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抵达大庆。王进喜率领井队人拉肩扛连夜把钻机和设备运到井场,并率先破冰端水保开钻。
余秋里将王进喜等树为会战的先进典型,并针对会战已经暴露的问题,边学习边分析会战的形势、任务和矛盾,读后感《奠基者观后感》。在大庆掀起了学习毛著、"学两论"的高潮,统一了职工思想。
在随后而至的百年不遇的雨季中,余秋里、康世恩等带领全体石油人,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生存条件最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了克服了 无路无粮、缺房少人、天灾接踵而中等重重困难,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于1960年的6月1日实现首列原油外运,打破了西方国家"至少需要三年"的预言。 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我国航空煤油进口基本被停止,空军的飞机全都趴窝,连陆军的战斗车辆也都被迫停驶。聂荣臻副总理亲笔致信余秋里,要求石油部迅速组织研制生产国产煤油以摆脱这种恶劣局面。余秋里部石油部石油研究院负责研制航空煤油项目。不久,研制获得成功,中国航空煤油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从此结束。
冬季将至,数万人如何过冬又成了摆在会战队伍眼前的最大难题。经过调查研究,余秋里听从了黑龙江省委欧阳钦书记的建议,充分发动群众,苦干4个月,在入冬前,
几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建完,做到了"人进屋、机进房、菜进窖、车进库",保障了安全过冬。
各钻井队之间一味追赶钻井进度,使得钻井质量不断出现问题,连王进喜的标杆钻井队也出现了井偏现象。余秋里、康世恩重视地下狠心抓第一性资料,起草"大庆长垣钻探和开发过程中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个数据"的"调查提纲",形成了地质技术规范。还及时召开"4、19"现场会,使得广大石油工人树立了对油田负责一辈子的思想和质量意识,钻井和油田各项工程质量大大提高。先后总结出了岗位责任制、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经验。 会战队伍刚刚稳定,越来越多的家属来队和工人逃跑,使得原本已经遭到饥饿威胁,浮肿病大幅度出现的会战队伍压力重重。1960年9、10月份,在全国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会战职工的粮食定量也被降低,职工队伍中出现了浮肿病,大会战处于艰难境地。余秋里提出:要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毫不动摇,坚持会战,天塌下来也要顶住。余秋里提出:"干部进食堂,书记下伙房"。同时,抽出一部份职工和家属想方设法、发扬南泥湾精神大面积开荒种地,工委组织了打猎队、捕鱼队,挖野菜、采野果,终于战胜饥荒,熬过了1960年冬天。1961年春耕时节来临,余秋里亲自带头,组织开荒,发展农副业生产。随着开荒规模的扩大,职工的生活越来越好,职工的体质得到了恢复和增强,保证了大会战的顺利进行。
所以老会战是多么的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