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醒婷 1158分享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窦娥冤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窦娥冤观后感1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杂居家关汉卿的杂居代表作,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民众基础的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窦娥是这部剧中最悲苦的人物,她三岁丧母,七岁被典,十七岁守寡,不幸的生活让她只能守着其父教导的“三从四德”和婆婆孤苦过活。屋漏偏逢连日雨,赛芦医为了免债欲谋害蔡婆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的蔡婆婆从此又走上了不幸之路。逼婚不成的张驴儿误杀了自己的父亲,愤怒之下将罪名栽到窦娥身上。被告上公堂的窦娥对官府还是有一些信任的,哪知时局腐败,贪官横行,被张驴儿买通了的知府为了逼迫窦娥认罪,竟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善良孝顺的窦娥不忍心看婆婆受罪,只好屈打成招,被定了死罪。刑场上的窦娥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她悲愤的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一句话道出心中的激愤、委屈、埋怨、指责……更道出官场的黑暗,穷人地位低下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为了表达自己的反抗决心,在临行时她提出三桩誓愿,第一桩誓愿——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她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通过这种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反抗官府的昏庸,官吏的无心正法。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表达了窦娥希望通过三桩誓愿直接惩戒残暴昏庸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沉冤昭雪。三桩誓愿也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上升,而三桩誓愿的实现更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

窦娥就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悲剧,可以说狭隘落后的封建思想毒害了女性的一生,女性们结婚生子操劳一生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的被当成繁殖劳动的工具,有的甚至像牲口一样被买来买去。究根结底是落后的封建道德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男人们觉得男尊女卑是自然规律,应该享有对女人的控制权;而很多妇女们欠缺自省意识,看不到自身的处境。窦娥虽具有独立的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在时代大背景下,她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命运被别人主宰。窦娥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的缩影,在那个时代不知有多少女性步了窦娥的后尘。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也说明自身反抗的无力,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使冤屈得以洗刷,只能寄希望于外物或虚无缥缈的天地。

生长在新时代的女性们在地位上比封建社会虽有所提高,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对性别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明显,但在很多工作岗位和地区对女性还是存在差别对待的,所以希望新时代的女性们时刻警醒,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了双眼,可能的话用一切手段维护自身的基本利益。

窦娥冤观后感2

《窦娥冤》它的故事渊源于《 列女传 》中的《 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

笔下的窦娥是一个孝顺的儿媳,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

窦娥的性格具有双面性。首先我们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她的叛逆与反抗。她的性格的一面就是这种不屈的精神。面对张驴儿的陷害她不屈服,即使是在法场之上也要对社会进行最后的诅咒,以表白自己的冤屈。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她性格中的另一面。那就是顺从。由于父亲窦天章是读书人,自小在父亲的教导下窦娥对于封建时代女子所要遵守的一切礼节规范是熟记于心的,并且始终严格遵守,不肯越雷池一步。窦娥的反抗正是出于顺从。她要维护封建的传统,维护她心中的道德规范,所以她反抗。也因此,她反抗的并不是什么罪恶,而是与她多年来所坚持的不一样的道德操守。诚然,张驴儿、赛驴医等人是丑陋的、阴暗的,但是窦娥的反抗也并没有十分鲜明的进步意义。

情节上,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同时,通过对其他人物形象的描写,显示出窦娥的善良与遭遇的悲哀。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  端正好 ]、[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而昏庸的官吏不仅没有受到处罚,还因此加官进爵,显示社会的黑暗,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在写作手法上,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使悲剧气氛更浓烈。在语言上,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窦娥冤观后感3

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第二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高潮,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段气势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善良温顺的摸样,给予鲜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反抗意识的觉醒。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实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迹象向全世界证明了她多么无辜。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昭雪,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平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也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迫害,窦娥永远蒙受冤屈。平定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作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共同的无奈。

窦娥冤被称为我国古典悲剧的典范性作品,由窦娥悲苦的命运揭开了黑暗社会的面貌。窦娥的悲剧绝不仅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运造成的,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年仅七岁便被穷苦潦倒的书生父亲卖给蔡婆婆,年纪轻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窦娥恪守妇道,谨遵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三从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受到最多迫害,成为代社会底层善良、孝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对现实的反思,这样一部作品,兼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义,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

窦娥冤观后感4

窦娥被称为历史上最怨的妇女。以前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她怨直到今天看《窦娥冤》才知道她有多怨……

窦娥因为父亲上京赶考把她卖给了蔡婆婆当童养媳。可没想到才过了两年没到的时间丈夫死了。窦娥就和蔡婆婆相依为命。有一天有一个流氓叫张驴儿去她家威胁蔡婆婆把窦娥嫁给他爹,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后来张驴儿又叫窦娥嫁给他。窦娥不愿意还骂了他。张驴儿怀恨在心他让窦娥做汤然后在里面下了毒,汤给了蔡婆婆,蔡婆婆不喝就让张驴儿他爹喝了,

张驴儿把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楚州知府桃杌(音wù)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窦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桃杌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可看窦娥很孝顺)

贪官桃杌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窦娥眼看没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窦娥是个热血女子);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那时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死刑,贪官桃杌也得到应有的惩罚。

大家应该和我一样都为窦娥这种精神感到骄傲因为中国竟有这种宁死不屈的女子,也为她的事感到难过。谁说女子不如男,历史上有许多英雄好汉但女子也有,窦娥就是这样的女子。我们女孩子不比男孩弱,不能被男孩欺负加油!

窦娥冤观后感5

《窦娥冤》是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问世以来,它在民间取得了十分大的影响,先后约有八十六个剧种改编、演出此剧。著名学者王国维在 《宋元戏曲史》中说“ 《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听到这个冤鬼复仇的故事时那种略带恐惧的快意令人记忆犹新。

窦娥一生的遭遇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共同的不幸,尤其是妇女的不幸。

窦娥她短短的一生之中,遭到失母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种种不幸和灾难发生在她身上,令人唏嘘不已。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最后都一一应验,热血长二白练悬,六月飞雪,楚州三年大旱。

窦娥是悲剧的主角,窦娥经历坎坷,是剧中最大的悲剧性人物毋庸置疑。蔡婆婆相与儿媳的经历也很令人感慨,她的前生我们无法得知,但是看看她的下半生:中年丧夫,老来丧子,好不容易在60多岁的时候找到了个接脚的丈夫,却不是一个忠厚足可依靠的老头儿,又领着凶神恶煞不怀好意的儿子还得承受来自儿媳的道德说教和谴责。  若仅就人生甘苦而言,老太太历经沧桑,遭不少别人的白眼,本想好好地生活,但是谁曾关心她,谁让他感受一份呵护的温暖,谁给她可以依赖的感觉?  蔡婆婆的人生也是一场悲剧,再看看其他的人。  赛卢医,欲谋害蔡婆婆,但被张驴儿父子发现,做恶未遂大彻大悟,想立地成佛。躲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来做写善事,不曾想到却向善不能。他在张驴儿的威逼之下,成了杀父的帮凶,此后事发,落了个“发烟瘴地面,永远从军”的下场。  张驴儿是个流氓恶鬼千刀万剐他也难解心头之狠。但是他又何尝没有收无常的戏弄,他喜欢上窦娥,又阴差阳错地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最后也落了个凌迟的下场。

《窦娥冤》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有意无意地上演着各自不同的悲剧。揭示了人生命中悲剧性的一面,王国维称他为“及列之于世界悲剧中,也无愧色”。 《窦娥冤》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放高利贷、流氓恶霸横行、官吏贪赃枉法、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这就是元代社会状况。

    177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