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醒婷 1158分享

死亡诗社观后感讲述美国“毛坦厂”的学生们在基丁老师的带领下冲出压抑,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思考、理想、爱情......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死亡诗社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死亡诗社观后感1

《死亡诗社》是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励志片,这部高评价,高口碑,高内涵的佳作除了得到业界的追捧和赞誉外,也把热爱诗歌的种子深深的埋在了观影人的心中,让更多人喜欢上了诗歌,让更多人奔赴了诗歌行业,真正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的好作品。

其实说到底,那所谓的诗歌其实就是一种美好精神的化身,那是一种深藏在世人心中燃烧不息的自由之火,这种精神会让人的精神得到解脱,会让人的灵魂得到解放,会让人的生命得到重生,所以它对人有致命的吸引力。

打破传统,冲破教条,追求自由,摆脱束缚,发掘自我,发现本我,饱含激情,充满热爱,这就是所谓的死亡诗社,一个永远向往自由的,一个永久追求自由的,一个永恒实现自由的团体。那么真正的《死亡诗社》到底是什么呢,看完电影后我们就会明白那是一个优秀老师想要传递给学生的优秀品质,那也是一群有志青年想要突破社会教条,想要打破死板教学的顽强反抗。

庄严肃穆、纪律严明、传统压抑的高中生活让学生们苦不堪言,这种压抑沉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变得越来越死板,越来越忧郁,越来越迷茫,可就在这时候,一个拥有自由灵魂的老师出现了,这让身处深渊的学生们看到了光明。基延老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教师,他一直在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他也一直不厌其烦的鼓励学生要找寻自己的声音,要感受自由的灵魂,他甚至让“死亡诗社”从新在学生之间活了起来,让学生真正的明白了自由的真谛,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基延确实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或者说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老师。

而那群活在“模仿、恐怖、颓废、污秽”这四大信仰下的学生呢,面对基延先生所传递的自由,针对基延先生所描绘的激情,他们像身处沙漠中的仙人掌一样,一直在疯狂的汲取着这不可多得的甘霖,一直在拼命享受着这难以获取的激情,着实是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和解脱。

这就是《死亡诗社》,一部充满激情,充满自由,充满青春的诗篇,它值得我们吟诵,也值得我们讴歌。

死亡诗社观后感2

哭着看完了《死亡诗社》这一部电影,稍作平复后,赤红着眼睛写下这一篇感想。 得知这部电影,是在很早之前一个学长告诉我的,他说他看死亡诗社看爱乐之城都感动得泪目了,便推荐我去看。 影片的一开始是高中的开学典礼,这是一个纪律森严的男子学校。家长们都盼望着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这个学校培养成将来的企业家、富豪或者其他成功人士。这跟我们中国的一些父母也很像,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着他们的意愿规规矩矩的走出一片天地,有自己的一番事业。

这个学校就很符合家长辈们的要求,家长们寄予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并寄托给学校,学校寄予希望于学生并严格要求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传统的上课方式,繁重的课后作业,枯燥的学习生活,实在无趣。然而新的文学老师John keating的出现,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趣。他温文尔雅,谈笑大方,面带微笑,步履轻盈,他与学生的相处关系不同于往常的师长关系。他打破传统和常规,不老套地让学生们照搬课本,敢于挑战权威,让学生们把课本撕掉;上课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让学生们在走廊聆听先辈的声音;别样的方上课方式,他让学生们勇于站在讲台上,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通过走步子来告诉学生们要走适合自己的路径,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与学生们一同玩耍,一起踢球,共享生活的乐趣。可以看出学生们很喜欢他,可谓良师益友。 Keating老师的特别让学生们心生敬佩。学生们看到他在年轻时候参加的一个俱乐部:死亡诗社,学生们为之感兴趣,便去问keating老师这个俱乐部的事情。那群活泼可爱的男孩子,在知道了这样一个神奇的诗社之后,热血沸腾,由Neil引头便组建了一支属于他们的死亡诗社的队伍。此后便开始了死亡诗社俱乐部的活动。在繁重的课余作业之外,每逢夜里,他们便穿过皑皑白雪,来到这山洞。他们在洞里打蜡烛,经典的开场白加上每个人轮流念诗,吹乐器演奏,一起抽烟谈论生活的大小事儿。这就像他们的秘密基地,山洞里聚集了他们的年轻与热血,充满着朝气和活力。 老师给他们的引导,希望他们能够将诗歌与爱联系在一起,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因此Dalton还为山洞诗社的集会带来了女孩,Knox勇敢地去追求自己一见钟情的女生,Neil努力去争取自己演戏的机会,更有甚者还在学校的报纸上刊登希望学校招女生的文章。然而登刊这一举动引起了学校的巨大反响,并为此开了一次会议,死亡诗社这一俱乐部也从中暴露了。

学校将这个文章的作者处罚了一顿之后,要求他供出死亡诗社的由来才得以没有被开除。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电影由之前的轻松愉悦的氛围开始变得略微紧张。 Neil成功获得了演戏的资格,并于周末在舞厅演戏。然而大概每一个优秀的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严厉的、不解风情的父亲。他的父亲并不支持他去演戏,他不希望他去演戏,他只想他能够安分的完成高中学业,然后去考一个好的大学,有一番好的事业,家里都靠他了。Neil心中极度渴望想要去演戏,是他的爱好是他的追求。可是他的父亲不理解他,每当他想开口,但父亲根本不会听他解释,严厉的呵斥,一声声怒骂,只能将梦想憋在心中,无法开口,只有顺从。每一次看到他与他父亲争执最后还是妥协的样子,很是心疼。他不解,他很难受,他很苦闷,于是去找了老师,向老师诉说他内心的想法。老师与家长不同,老师鼓励他,寻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为止努力。与老师谈话之后,他仿佛找到了答案,那一场戏他去演了。在舞台上他闪耀着光芒,他表现出比过人的天赋。大家都为他感到高兴,老师也为之欣慰,但唯独他的父亲,还是那样不解风情。

父亲板着脸,将他从人群中带走,并警告keating老师,从此远离他的儿子。老师也很苦闷,但也很无奈。没办法,有时候人与人心上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父亲将儿子带回家里,严厉呵斥说以后不准他再去演戏,并且将他从这个学校退学,让他转去军校,以后准备考哈佛大学。Neil每一次都很气愤,也很难过,但最后还是以妥协的方式答应了他的父亲。他的每一次低头应允,眼眶里都噙着泪水,而父亲并没有意识到他这样教育的错误。一次次的压制,反反复复的妥协,Neil像是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的骆驼,这个夜里他决定不再忍受,不再抵制自己内心强烈的想法。他想要去演戏,他决定离开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找他自己的梦想。趁着他爸妈熟睡的夜里,他扣动了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父亲发现他尸体的时候,为时已晚。我看到那一幕,心颤良久。这样打压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迟早会发生问题的啊。一个生命的逝去,着实令人扼腕,这也算是对他父亲的一个教训吧。 对于Neil的死,同行的小伙伴们都很心痛。然而他的父母却将此事追究给keating老师,都是他教唆鼓励Neil演戏产生了不正常的思想,才导致Neil的死亡。学校纠查此事,学生们为保全上学的资格,不得不在文件上签字,keating老师因此被解雇。 Keating老师被解雇了,那固然会上台一个新的文学老师。这个文学老师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让学生们照读课本。而学生们的课本早在keating老师第1堂课的时候,就让他们把课本的前言撕掉了。尴尬无奈之时,老师只能拿自己的课本给学生读。这时keating老师回来拿他要带走的东西,他在门缝看到Todd正用舍不得的眼神看着他。他收拾好东西,从学生们的身边路过,出门。刚出到门口,Todd告诉他,告诉他是学校逼他们签字的,他知道不是那样的,他相信他。正在上课的教导主任立刻呵斥他,让他坐下,用巨大的音量堵住他的嘴,并让Keating老师快点离开教室。Todd被呵斥地不甘心地坐回自己的位置,满脸的委屈。Keating老师面带微笑以表示理解准备再次转身离开,谁知下一秒竟被一声oh captain my captain每次扭过身子。回头看,是Todd高高地站在桌子上,眼框噙满着泪水。

旁边的教导主任无论怎么呵斥他坐下他都全当耳边风,什么样的人和事都变得无关紧要,此刻眼里只有keating老师。其他几个死亡诗社俱乐部的小伙伴受Todd的影响,也一起的站到了桌子上。keating老师站在门口,满脸欣慰的看着这些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们,良久,微笑的对他们说了一句:Thank you, boys. 最后一幕将我感动得我泪流不止,以至于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满眼泪水。Keating真是一位受人敬仰受人爱戴的好老师啊,我觉得一位老师能做到这样,那他一定是一位成功的老师。 影片给我的触动很大,让我更想站在三尺之台成为一名给人以正确引导并受人爱戴的老师。回顾以前的高中生活,我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所有都是跟着老师走,不会独立思考,我现在看到了自己学习的弊端。所以以后我要避免让自己的学生产生像我这样的弊端,我要像Keating老师那样,用崭新的教学方式,以良师益友的关系,构筑学生心灵上的蓝图。不是填鸭式教育,而是真正的让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创造力和主动性、能够独立思考和正确引导的教育。Keating老师我的榜样,是我学习的楷模,我想要教书,我渴望教书,我要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前进。 我立志当一名好老师!

死亡诗社观后感3

《死亡诗社》这部反应上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佛蒙特州的“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一件“传统教育和反传统教育流血碰撞”的事件。这部上半场充斥着喜剧元素、下半场弥漫着悲剧色彩的教育片,电影剧本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一所位于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历久弥新,一次次对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愤怒的质问。特别在正处于课程改革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切服务于考试的教育理念已成功激起了无数学子的愤怒与无奈感,这部影片中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无疑对这些水深火热中的学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同时对广大课程工作者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这部影片在一片喜庆的开学典礼中拉开了帷幕,作为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预科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迎来了又一批“大学生的原材料”,不知是不行还是幸运的是,它也获得了拥有新式教育理念的基廷先生的青睐。

这所拥有着不错升学率的学校一开始就定下了它“保守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可怕的是,深受这种填鸭式教育蛊毒多年的学生已经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它的奴隶!无数学生屈服于现行的教育模式,抛弃了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把一切质问的权利统统丢到了垃圾桶中!为了所谓的分数,甘愿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教科书这“一亩三分田”上,尽管走出教室就可以看到美丽的苍穹,他们却宁愿在插图中观察别人吃剩下吐出来的“精品思想”。

我们不能否认在标准的教科书上,有一些内容确实经得住时间的考察,但是知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它不仅仅只有那可怜的唯一一种表达方式!在基廷老师的第一次课上,他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为了从物质上祛除学生对于“权威教材内容”的惧怕迷信,他要求学生把前言撕去。

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种行为首先强制性地将这群可怜的“机器人”从对教材的浅井中解救了出来。纵然这与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相悖,但是正确的东西为什么一直要躲躲藏藏呢?

邀请学生踏上讲台、用高远的视角来理解问题,“诱惑”他们成立古诗人社、用那种最清丽无华的语句来净化自己迷茫的心灵,鼓励事事听从于父亲的内尔为了自己的演员梦做一回真正的自己、一个专注于梦想的男人才最可爱。

终于,基廷先生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班上的学生那暗淡而无神的双眸中有了一丝为了自己、为了内心的那个梦而奋斗的闪电!教育不应该死板,否则与进行流水线作业的汽车公司有什么区别?

如果教育仅仅是为了教导学生考试,那么我有理由相信这又是一个“八股封心,科举取士”的迷茫年代;如果我们的学生仅仅在课堂中学到了考试读书,忘记了思考讨论的重要性,那么这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敌人;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别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围,要敢于开拓自己的天地;

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一旦觉得自己懂得,就必须换一种角度来看。这可能显得有些荒唐,或者愚蠢,但必须试一下。同样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

真理就像一床总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总也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苦/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这些原生态的而又富有哲理的话,我相信你在教科书上是难以找到它们的。因为应试教育的考试内容不包括这些。但是基廷先生做到了,他看重的不是考试而是教育、真正的教育,他在课堂中将这些道理、思想灌输给他的学生,不带有一丝功利化的念头。我觉得,在我们以后的教育中,也应该主动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最质朴又可贵的道理,让教育真正既有智育又有德育。

就像一场革命,最先站出来的那批人总会挨枪子。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为学校的领导所不容,他们就借着内尔的死将他逼离了教育岗位。严格来说,内尔的死是新旧两种教育理念碰撞的牺牲品。内尔的父母接受的就是这种古板的填鸭式教育,他们就想当然地决定了内尔以后要走的路,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啊!

当你奋斗一路,最后的时刻却发现,你一直努力的方向却偏离了理想的航线,那样你一定会抱着后悔与无奈于最后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有义务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让我们放开思维、用开放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探索出自己的“缪斯”吧,就让教育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门工作吧!

最后,让我们为基廷先生这位“虚拟的教育者”致敬,向广大为了有效教育付出心血的那些人致敬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4

开始场景:“再次回顾,在你的蜡烛点燃后……”这个每年在开学典礼上都会重复的项目,又一次被老老师提醒,说明学校是非常严谨、传统、细致的。管风琴配音:知识之光点燃的蜡烛让人敬畏开幕式。这所学校成立之初只有5名学生,而今年毕业的51名学生中有75%的人都毕业于这所著名的常春藤盟校。“这是我们教授积极实践信仰的结果,”总统自豪地说。这是全国最好的大学预科学校。”

特写镜头:一对夫妇转过头来,对他们同样充满自豪的孩子微笑。然而,在华丽和高贵的外表,也有大问题这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就像考试面向下的学校教育在中国,它结合课程标准和管理,以入学率为目标,沉重的作业,重复单调的拉丁课,严格的作业要求,抑制了学生的天性,欲望和自由思考。

新学期开始了,学校又恢复了往常的忙碌。老同学们互相聊着暑假的事。新生、班级里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兴奋而期待地与老师交谈。今年,我们应该延续过去的传统。每一位毕业生都将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努力学习,最终进入令人羡慕的名校专业,继续为名校争光。但是这个学期,一个新老师,约翰·基廷,几乎把学校带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怎么呢

柯丁是一位有着特殊教学方法的老师。他反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用独特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让他们释放压抑的心灵,向往神秘的事物,自由的思想,浪漫的爱情,开始了解自己。但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思想和方法存在着严重的冲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后,它只能以悲剧收场,让人叹息,陷入沉思。

整部电影中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元素: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之间的冲突,亲子沟通问题,教育青少年儿童,坚持学校教育概念的突破,小组合作学习,暑期实践活动,探索高尚的精神本质,戏剧课程开发甚至洞穴的比喻,时钟,鸟类和雪,以及人物的分析值得分析和思考。限于篇幅,本文仅论述约翰·基廷教师教育方法失败的必然性和启示。

柯定先生有着超乎常人的品质和眼光,但他的个性却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格格不入”!

首先,外观不合适。罗宾·威廉姆斯天生的喜剧演员形象与他严肃、严谨、安静、优雅的校园氛围和同事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庄严的开幕式时刻,还是他对学生的夸张的教学表情,还是他在激励学生时的一些小动作(竖起大拇指、扬起眉毛、眯起眼睛),都充满了喜剧和闹剧。

基廷的教学方法也不符合传统。当我吹着口哨(老柴的《1812序曲》,我觉得应该代表自由和解放),教室慢慢地转了一圈,在学生们的眼里,它又转了一圈。然后主角发挥了喜剧演员的才能。他将头伸进门里说:“来吧!”这让学生们头晕目眩。他不知道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有几个人胆怯地犹豫着是否站起来,其余的人跟着他们来到学校的历史展览室。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哦,船长,我的船长!”你可以以后再打电话给我。所以通过幽默的讲解和夸张的动作,让学生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命的意义,并牢牢记住“及时行乐”这个词来抓住时间(摘自己的花蕾)。

如果它仍然是引人注目的出现,撕书会显得出格。我想到了《红楼梦》中晴雯的扇泪情结,它代表了晴雯性格中一种反叛和反叛的意味。这里的场景也反映了吉迪恩的教育哲学是敢于挑战权威。“这是一场战斗!战斗!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说话和写作。

我们读诗、写诗不是为了好玩,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部分,人类是充满激情的。”

死亡诗社观后感5

电影《死亡诗社》是北美高中的电影教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极高的评价。电影中,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闻名遐迩的贵族学校,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可是新来的基廷老师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学生们解放思想、展示天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虽然这些“离经叛道”的教育方法,激活了孩子们的聪明才智,春风化雨般让学生对学习着了迷,却因为不符合学校与家长传统、保守的教育理念而糟到学校和家长的反对。在尼尔家长扼杀他的兴趣导致尼尔自杀之后,基廷老师被当作替罪羊而开除掉。在基廷恋恋不舍地离开时,孩子们深情而绝望的呼唤声永远回响在教室里……

我想看了这部电影,大家可能有两方面的认识。这部电影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在西方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一方面,电影所反映的家长、学校和社会大环境,与我们的现在情况是有点相似的,都是比较注重传统守旧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现实中我们老师及学生对教育的渴望,与电影中师生的渴望也是比较相似的。关于这两个方面的评价,网络上有大量的影评,不再赘述。这里,我想通过几个人的例子来阐述我的一些观点。

第一个人是欧阳代娜。在她的经验中有三句经典“在社会大课堂中学步”,“在继承与扬弃中探路”,“在开创中阔步”。她原本不是教师,经历过多种职业之后,在鞍山十五中搞了8轮15年的教育实验,自编教材、自创教法,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就,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她曾经让自己初三的学生参加考高语文考试,高出高考平均分10分多。这一切源于她曾经在“延安抗小”的学习经历:“学生们可以自编教材,要了解什么知识,就走到社会上,向各部门去‘采访’。比如要了解社会治安,学生们就去公安局采访有关人士。自然课讲到大豆,孩子们就亲手种植大豆,观察它的叶子和根系……”

第二个人是孙维刚。他是一名普通数学老师,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他和学校领导商定了方案,实施了从初一到高三大循环教育实验,搞了三个轮回,将教学与生活融入到学生中去,让那些“只拥有一只翅膀的天使们”(原本是没有学校愿意接收的“双差生”)“拥抱着飞向天堂”,将原本招生困难的北京22中学变成一所“名校”。他的3轮实验班一步一个脚印,方法措施日益完善,教育效果明显,素质教育和文化课成绩都突出。特别是他的第3轮实验班,班级40人,有22人考入清华北大,轰动全国。他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第三个人是蒋自立。我们的恩师,他在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把自我教育提升到历史的新高度,使之与他我教育形成互补。他的教育工作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他用行动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启自己的教育实验,仅仅班会材料、班级活动记录本就写下几十万字,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与反思总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被推广到全国。

与以上类似,李镇西老师从年轻时候就有点“叛逆”,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教育改革与创新,长期坚持下来,取得很大成就。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像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无不是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改革与创新,他们提升了自己,影响了很多人,也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

其实,我们有很多一线老师也在做一些改革与创新的尝试。但是,时代不同了,由于现代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更加日趋完善,实际我们一线老师拥有改革与创新的机会不是多了,而是更少了,也更加困难了。我们现在经常呼唤“大师”,呼唤教育实践家,但是他们都要从教育的一线中走出来。或许,我前面列举的前辈们是时代的产物,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践在历史中留下庄重的一笔。我们也有很多一线老师正在向前辈们学习,如果我们现在不从实际出发、结合现状努力实践,我想我们的困难比他们还要大,因为来自社会和学校的种种约束可能会导致教育创新的中断,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去尝试。那些通过几个月到一两年就完成的各种“课题研究”,与前辈们动辄十几年的实验、反思、比较、总结、再实践、反复论证等研究相比,显得多么浅薄而寒酸,甚至有的人自己都不会使用自己“课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我们很多老师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初,都曾经拥有很多憧憬和向往,都曾经有过很多“叛逆”想法或行动。我们也曾经充满激情地去做,然而我们都曾受到过挫折,也曾经迷茫过。正如黎辕老师刚才在群中所问“到底基廷老师做的对还是错?”其实,对与不对,都是基于我们的价值观念。如果基廷老师做错了,那么《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就不可能放到北美高中的教材中。无疑,在西方发展的某一阶段中,教育的问题也曾经很突出,甚至在今天,电影也具有现实的启发与教育意义。电影中反映的社会背景与我们现在的情况是非常相似的,毕竟我们国家还处于转型期,客观上必然存在着一些教育问题与矛盾。我认为,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或许,这样的电影也能走进我们的教材中,间接反映我们的思想观念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有人说,古今中外,教育的创新从来都来自民间。尽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总是伴随着伤痛,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还是要多一些信心,从自身做起,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与创新,努力实现个人的成长。“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经过努力,我们也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激活他们的天性,做一些对孩子们非常有益的“其他事”。

或许,我们需要未来家的眼光、改革家的气派、实干家的精神,在互联网技术的背景下,站到时代的前列,陪着孩子们一起奔向未来。

    177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