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富论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国富论观后感1
最近读完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被誉为经济学之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经济学领域的基石。我是不在意这些名头的,但读着读着我开始感到这本书的作者是多么的博学多才,不是小聪明和死板的知识,而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知晓理解这么多事物的道理。他通过持续冷静的观察产生了这么多深刻有洞察的见解,还有这么朴素公正的价值观念,让我产生了想要见一见本人的想法,或许喜欢的偶像等等就是这么形成的。而且有趣的是,我感到自己和作者有某种隔着时空的神秘的相似性。我非常欣赏作者这种跳出来站在更高维度看事情本质的能力和习惯。我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很明事理,很多事上也不算笨,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以及我们从书中能获取的东西究竟有多巨大。这本书也使我对历史政治经济地理等等更加感兴趣,比如我会好奇欧洲历史的进程以及同时中国的发展,我会好奇小亚细亚,好望角等等地方都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会好奇马克思的资本论究竟从哪些方面试图推翻类似于国富论里面的观点以及他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感觉这本书是对我意义非凡的一本书,知识类的启蒙书籍。然而这本书对我来说太过宏大,所以短时间内我还不能总结出一个我自己的自洽的逻辑体系,没法用线和网将内容穿起来,所以注意到的基本都是一些分散的点,虽然这些点已经令我受益匪浅了。接下来我在介绍的过程中就偷懒了,将一些有趣的点分别列出来和大家分享。
要点
分工和自由市场的互相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带来了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因每个人以自利为目的而自然产生的力量被称为调节市场的无形之手。
有趣的点
1 产业发达程度取决于产业分工程度,农业因为分工程度无法像制造业那样细化,所以农业改善的速度小于制造业。
2 要想富先修路,四大文明古国都因为内河的便利而享有巨大财富,没有便捷的水运,遥远地区的商业往来将只剩一小部分。
3 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标准,财富的本质是购买力,是对劳动的支配力,我国的分配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4 底层人民的全部时间和积累只够维持他的生活,他无法分出额外的部分去赚钱。
5 生产的目的在于消费,人民的贫富在于所有的资本生产了多少消费品,消费品才让人民有的吃有的穿有的住。
6 在社会安全秩序良好的社会里,贷款和信用透支制度让人们可以超出自己额度的调用资本,相比之下古代人民甚至要把金银财宝埋藏起来,所以现代社会资本更活,各种产业和商业更能发展。
7 封建时代,分割传承意味着削弱权利,清晰的传承标准有利于稳定,这就是长子继承法的由来。不可分割的土地就像现在的商业垄断一样,不利于竞争和生产力的提高。
8 国家很少因为个人的浪费或者资本误用而陷入贫困,却常因为政府的失误如此。国家的税收过大时(并且用于供养非生产性劳动)可能使生产力倒退。发动战争的道理相同,也是将大量资本用在维持非生产性劳动上,导致生产力倒退。所以发展是进步,和平才能发展。然而大多数人为了自身处境的更好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却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弥补少数人的浪费甚至国家的浪费,这股力量就像是生物身上的顽强生命力一样。
9 供求关系基本是最根本的经济学定理。
10 土地的价格也取决于市场利率,当市场利率很低时,人们会竞相把资本用于买地用来收租金等,会抬高土地价格。反之当市场利率很高时,人们更倾向于投资或者将资本借出来收取利息。
11 以前蒙古人判断一地是否值得征服时会问那里是否有很多牛羊,西班牙判断美洲新大陆附近某地是否值得征服时会问那里是否有很多金银,或许前者听起来很好笑,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者更为接近真理。统治者们为了让国家富裕于是促进金银的进口,限制金银的出口。但其实金银作为交易市场的通货,国内流通的金银取决于国内流通的消费品价值,当国内的产出价值减少时,就会有金银从流通渠道上撤出,人们不会闲置而是会用于外国市场(这同时也暂时缓解了国内生产力衰退带来的不幸)总之金银外流是生产力衰退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同理,金银的输入也是生产力繁荣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现在,统治者们从控制金银的进出口转向监视贸易差额,从一个无益的麻烦转向一个同样无益但更麻烦的麻烦。
12 有一种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是限制进口鼓励出口能让本国财富增加。限制进口的坏处:让国内行业形成垄断地位,引导资本流入,相当于教人们怎样运用财富;如果自己做花费比去外面买更贵,就应该去外面买,把精力用在自己的长处上,这种限制进口政策让社会财富积累无法达到最大值。限制进口可能的好处:可以建立起本国想要扶植的产业;为了国家安全削弱别国力量;作为报复性关税可能收复市场。
13 当我们特别限制从贸易差额对我国不利的国家进口时,我们必然要花费更大代价从别处购买或者自己生产,而且如果我们买进又卖出那就相当于是在做海外贸易,况且海关统计常因为各种估算和舞弊不准确。
14 自由贸易使参与的每个国家都受益,尽管受益程度不同,所以尽管从经济上不应该有任何贸易壁垒,但在政治上的需求可能使我们作出不同的选择,因为政治取决于相对力量。
15 很多民族仇恨就是有这些想要谋求独占地位的资本家挑起的,甚至某些反对他们倡议的议员还面临被杀害的危险。
16 重商主义,倾向于增加出口和抑制进口,但是对于制造业原材料却倾向于进口,因为他们认为这会使制造业更发达,将来在输出制造成品时赚回更多的钱,对于制造业原材料和制造业工具的出口同时也想方设法的禁止。归根结底,生产是为了消费,但重商主义为了生产者的利益不断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商人和制造业老板是这种政策的幕后推手,尤其是制造业。
17 真正决定一国兴衰的标准是他每年所生产出的交换价值和他每年所消费的交换价值。所以一个国家才会因为战争而变穷,就像一个人因为赌博而变穷一样。一个国家可能年年处于贸易差额不利状态,但他的劳动产生的价值可能年年增加,当年的美国处于殖民时代时就是这样。
18 重农主义重视农民阶级,试图压制工人和商人阶级,工人和商人的收入必然等于农民生产初级生产物之后的剩余价值,压制工人和商人会使他们的产品和商品变贵,从而降低农民剩余价值的真实价值,并没有任何一个阶级受益。重农主义中凡是会提高制造品价格的政策都相当于使初级产物价格降低,进而损害农民阶级的利益,阻碍农业发展。相比之下,重商主义的政策虽然很多时候使资本往非最大利益处流动,但他最起码促进了想要促进的行业。
19 如果能提供给美洲殖民地领导人新的晋升途径,允许他们进入英国国会,像其他英国省份保持一样的地位,他们就不会因为没有更远大更光辉的目标死守着自己的位置,不肯放弃权利听命于英国。如果没有这种权利的授予而非要他们降级听话,则必然发生流血冲突。作者认为爱尔兰和美洲殖民地应该为英国贡献税收,然后允许各地区代表按税收比例进入国会。独占殖民地并没有给英国带来太大的好处,要么不独占,要么把它变成一个省让他贡献税收都是比目前为他开支颇大现状的更好选择。
20 政府不应该违反自然 扭曲市场,政府只有三种责任:国防;立法司法;建立公共机构公共设施。
21 社会由狩猎民族进展到游牧民族或者农耕民族,再进展到制造业和商业民族。作者认为农耕民族先进于游牧民族。就闲暇时间来讲,这四种民族的闲暇时间是逐渐减少的。身兼两种职业的国民军战力低于常备军,游牧民族的国民军战力高于农耕民族,富庶的农耕民族只有通过建立常备军才能保证国防安全。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维持军队保证国防安全变得越来越贵,最初的狩猎民族不管是战时还是平时基本都不需要花君主的钱,后来的国民军在战时才会由君主维持他们的生活,最后君主一定要建立常备军(即便只有他的一位邻国建立了常备军),战时和平时都要他掏腰包。当君主不仅受到国内贵族支持,还有强有力的常备军队支持时,才不会使得民众稍有不满国家便会陷入危险,一个小骚动也能在几个小时内引起大革命,这位君主才不会疑神疑鬼小心翼翼的监视每位公民的抱怨,他才会大度的允许自由。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史,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的一次大革命,改变了许多根本的历史进程,它使得战争的成本大大增加,战争变相的相当于财力的比拼,原来文明的富国很难抵御野蛮穷国的入侵,现在却相对于他们形成了巨大优势,所以火药的发明看似是对文明的破坏,其实是对文明的保护。
22 人们共同维持社会秩序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财富比较少的人联合起来保护财富比较多的人的地位,以便财富最多的人可以利用他的权威使他们的下位也服从于他们。
23 作者讽刺道目前大学的纪律是为了老师的利益而不是学生的利益,好像老师这一等级本身已经代表了最大的美德而不管他们有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人若想进入天堂,只有靠忏悔与禁欲修行,靠僧侣那样的极端朴素与自我贬抑,而不是靠慷慨磊落,豁达大方和昂扬奋发的实际行动;人们似乎没有其他更有利的方法来消磨他们幼年之后那一段漫长的不上不下的空档,直到他们开始专心慎重的忙于真正的世务开始;gap year 无所事事的孩子除了养成散漫的坏习惯没什么好处,虽然有进步,但在那样的年龄其实很难没进步;一个懦夫,一个不能保护自己或为自己复仇的人,显然欠缺了男性性格中某种最根本的部分,这种心灵上的残缺变形显然比身体上的更悲惨,因为人的幸福与否其实完全在于心灵的感受,而不是比较依赖身体状况如何;有些人试图用贩夫走卒式的算计与斤斤计较治理国家处理国际关系。
24 文明社会的分工可能使下层阶级人民悟性麻痹,教育有利于开民智,提升民智更有利于统治,人民更容易看出各种斗争煽动骚乱和抱怨不平背后所涉及到的种种私利。
25 给神职人员工资买他们的懒惰,让他们不至于全靠用尽方法增加信徒的方式赚取提成,对于社会稳定更有利。老的宗教的神职人员由于长时间的养尊处优变成了绅士,不再具备那种让底层人民皈依的战斗技巧和能力,所以他们在与新教的战争中,只能靠自己的宗教长时间以来积累的威势压迫新教。事实上实际情况往往是政体不得不发给他们工资,因为政党间的竞争和教派间的竞争通常使他们彼此联合,获胜方的教派往往会和获胜方的政体分享胜利果实。
26 作者认为道德观念也由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存在流行于下层人民的简朴苛刻的道德还有流行于上层社会的放荡的道德,小教派通过设立严苛的道德准则,来拉拢广大的平民阶级。
27 如果某项服务的报酬过低,这种服务的质量很可能因为受雇人员的卑劣与无能而很烂,如果报酬太高,则会使受雇人员疏忽与懒惰。
28 税收的原则:1 一般性税收的花费应该慎重,对于某些虽然有益于大众但还是倾向于使某些人更为受益的公共花费,则应该使更为受益的这些人支付更多(比如在这里作者认为教育虽然是普惠事宜,但若是由直接受益者支付费用,或许还会带来一些额外好处(更直接的促进勤劳))2 尽可能确定 3 尽可能少收 4尽可能方便。
29 对奢侈品征税最后负担将仅在消费奢侈品的消费者身上,对生活必需品征税,由于劳动工资必须上涨,所有制造品的价格都会上涨,这种税收的负担其实是由地主工厂主和中上阶级消费者支付的。
疑问
1 劳动报酬最高的地方不是最富裕的地方而是财富增长最快的地方。联想到GDP增速的重要意义,所以重要的不是发展的高度而是发展的速度?最好的时代不是最发达的时代而是进步最快的时代?
2 资本越多越发达竞争越大所以利润越低利率越低?利润减少是行业繁荣的表现?利润率低总资本大的总收入大于利润率高总资本小的总收入?所以资本的利润在富国比穷国少?所以工资的比例在富国更大?进一步作者认为人们的消费习惯奢侈或节俭是由他们觉得赚钱多容易而不是他们一共有多少钱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由利润率而不是总资本决定的?
3 为什么古代艺人在中西方都地位低下?
4 一个商品的价格包含三部分:工资-地租-利润,工资作为维持生产性劳动的资本,它占的比例高倾向于促进勤劳,维持更多的生产性劳动,增加一国财富?
5 消费给非生产性人员就是浪费,比如雇佣仆人,因为否则这笔钱可以用于维持生产性劳动,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国家很快就会陷入贫穷?
6 用于农业的资本份额越多,全国劳动产出价值增加越大?
7 封建时代,大地主们的多余产出只能用来供养食客而没有其他的消费途径,资本主义时代,制造业和商业的发达提供了无数消费的途径,大地主们基于人类自私的天性倾向于将多余产出用在自己身上,他的多余产出此时用来供养可能与他互不相识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工人匠人们,他没有了以前那种可以左右战争与和平,决定自己食客生死的权利,开始追求与其说是正常成年人追求的不如说是小孩子的玩具的东西,他们的政治力量和权威逐渐瓦解。作者认为教会的势力也这样被削弱。作者用人性的虚荣和自制力的欠缺解释大地主们对自己势力的削弱,金字塔顶部的他们一定足够聪明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他们真的没法抵抗制造业和资本时代的潮流吗?还是打不过就加入?
8 国家财政赤字说明国家把钱从可以更好运用这笔钱的人手里借出,然后往往用于维持政府开支等许多非生产性劳动上,阻碍了国家生产性劳动的积累?
9 国内贸易促进两次国内生产性劳动,国外贸易促进一次国内生产性劳动,海外贸易促进零次国内生产性劳动只是将利润带回,因此国内贸易对促进国内生产性劳动最有利?
读完书后我又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试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了解这本书,发现这本书和资本论可以说是影响了两次阶级革命的精神源泉并提供了理论支撑。国富论在1776年完成,当时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矛盾是新兴资本主义和传统封建主义的矛盾,封建割据和行会垄断限制了自由市场的扩展。国富论的主要观点是分工和自由市场的互相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带来了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进步。资本论是在1867年写成,在资本主义最辉煌的时候看他的危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矛盾。资本论的主要观点是劳动价值理论,他同样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出的,但他认为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被剥削 (不同的是国富论认为这是资本家的利润,其实也确实应该如此,资本家承担了风险和管理等等的成本)。他认为消灭私有制才能消灭剥削,所以要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有了社会主义的尝试。社会主义的尝试出现了两个问题,1 人们看到了劳动产生价值这一点,但是没看到由自由市场形成的竞争在促进各种进步,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化自然产生的计划经济没了竞争,没了进步的动力。2 生产资料公有化之后仍然是由少部分人把持生产资料,(其实是更少的人),所以只要权力地位结构的差异在(也终将永远在,社会永远是金字塔结构),就必然有继续剥削的风险,所以问题的实质其实在于建立起合适的制度制约权力(这点上西方民主制度应该值得借鉴,但是一个缺点就是内耗和行政效率问题)。在这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社会主义输了,所以苏联解体了。而欧洲国家仍然是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他们采取了内部改革的方法,用减少工作时长增加福利的方法保证工人利益进而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在探索中采取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加上市场经济这条道路。现在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看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占主体而不是看计划经济或者市场经济。资本论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化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本逐渐积累导致商品利润率不断下降,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利润会扩大生产规模,广大的无产阶级由于穷困无法消纳这么多产品,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的错误或许还在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我们还在通过创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发展。然而周期性经济危机等等问题我还不能够深刻理解,还需要更多探索,接下来我希望能接触一下凯恩斯的理论。
感谢国富论这本书让我再次感慨书中自有黄金屋,希望它能引导我在书籍的世界里走的更远。同时希望能和更多喜欢读书的朋友们一起交流思想,碰撞出更深刻的火花。
国富论观后感2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我觉得它有点难读,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地看了一遍,就据此写下自己的一点浅见。《国富论》共分五篇。亚当·斯密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替转折时期,他为新的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大声呐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肆意攻击。然而,他的劳动价值论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他的学说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成长。有著名经济学家对作者亚当·斯密给过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作为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德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我认为,这是一本主张个人自由竞争,在经济学中起着启明灯和导航灯的重要巨著,是对当代及现代有重要影响的百科全书!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价值,我觉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而下面讲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就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的分配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从最终产品的贡献的不同,也就是书上讲的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均等。第十一章讲到的地租,其实就是土地的使用价格,即资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即经济租。
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资产的性质就是资产的分类。其实《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这一篇翻来覆去讲的其实就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内容也比较少,我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国富论观后感3
亚当·斯密,他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第一篇1、2章,讲合作分工优点。斯密举了个制针工厂的例子,把制针这个职业分成大约18种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人才从事。因此,一个10人的小工厂每天能制造48000枚针。如果他们独立工作,不专门从事一种工序,他们谁都不会每天制造20枚针,也许连一枚都知道不出来。所以,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便能相应地增加劳动生产力。
第一篇5章,讲的是的劳动价值论。斯密说,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因为金和银像其它商品一样,价值是变动的。任何金银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数量,或所交换到的其它商品数量。取决于已知金银矿藏的丰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为衡量尺度,自身价值不断变化的商品,决不能成为其它商品价值的精确尺度。而同等数量的劳动,在所有时间和地点,可以说和劳动者具有同等价值。按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和技能熟练程度,他必然总是牺牲相同份额的安逸、自由和幸福。无论他得到回报物品的数量如何,他所支付的价格必然是相同的。诚然,这种劳动所买到的物品的数量有时多些,有时少些;变动的是这些物品的价值,而不是用来购买它们的劳动价值。在任何地方,稀缺或是耗费许多劳动的物品价格就昂贵,反之则低廉。因此,只有本身价值绝对不变的劳动,才是最终而真实的标准,一切商品的价值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可以用劳动来衡量和比较。
资本又有两种:第一,资本可被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出去,取得利润······此种资本被称为流动资本;第二,资本可以被用来改良土地,购买生产用的机器或工具,也就是来购买不需要改变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创造利润的东西。这种资本被称为固定资本。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这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篇。斯密在第二篇说道,社会每一个人····通常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而他管理产业的目的在于使其产品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所想到的也只有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利益。
由于垄断提高了商业利润率,从而妨碍了土地的改良。土地改良的利润,取决于土地的现实产量和投入一定资本后可能产量之间的差额。如果这一差额提供的利润,大于等量资本从任何商业取得的利润,土地改良就能从商业抽取资本。反之,商业从土地改良业抽取资本。无论什么原因提高了商业利润,都会减少土地改良相对高的利润。所以,垄断阻碍了土地改良······
国富论观后感4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其对经济学研究中的贡献可见一斑,上学时觉得亚当·斯密在书中提出的经济学论断成为经典沿用至今令人折服,工作后回顾觉得作者在经济学观点背后娓娓道来的人生道理其实更为受用。一本书就是这样,常读常新,在不同的阶段读同一本感触也有所不同,更别有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乐趣。
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成年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所显现出来的十分不同的才能,在非常多的场合,与其说是劳动分工的因素,不如说是劳动分工的后果”在谈到劳动分工时,亚当·斯密标新立异,他不认为是人的特长决定了职业,而是所从事的职业造就了人的专长,这和我们现今推崇的工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作为青年员工更要如此,在日常工作中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不断积累经验,更好的服务客户。
重视自我培养,提升职业素养。亚当·斯密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时把社会所有居民或者成员获得的有用才能看作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在我看来学习的形式很多,作为青年员工,不断学习新的业务技能,时时更新存款、理财、代销产品等多种产品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扩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眼界,这些都是学习的体现,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运用到工作中运用到为客户服务中,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
走出舒适范围,敢于挑战自我。通过亚当·斯密在书中列举的实例不难看出,不管是在城乡改革、贸易改革还是产业结构的改革过程中,都存在着巨大的阻力,阻力有时来源于既得利益团体,但更大的阻碍其实是既定路径对于人们思维的固化作用。线上金融服务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顺应金融改革、运用大数据、着力推进手机银行的使用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对于青年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专业技能、操作流程、服务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做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突破,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去探索、去创造!
国富论观后感5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是经济学的必学篇目,也是会计领军班推荐的研修文献。这本书早买来摆在我书柜很久了,一直没完整仔细地读完。近日得空仔细捧读了此著作,自觉收益匪浅。
《国富论》全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富论》,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全书共分五篇,总计32个章节。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全书基本涵盖了古典经济学派所讨论的所有问题,并对各个问题进行了最基本的理论阐述,对后世经济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关于经济学的目标。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即政治经济学到底是干什么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目标是“富国”和“裕民”。其中,“裕民”是第一位的,没有民众的富裕,“国富”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无论是富国还是裕民,皆有赖于国民财富的增加,即首先是把蛋糕做大。要想实现国民财富的增加,就必须解决如下互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即什么是国民财富以及如何才能增加国民财富。前者涉及的是国民财富的性质问题,后者涉及的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是富国裕民,那么如何才能增进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有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主要依赖于分工的深化和市场交换过程的顺畅;二是增加劳动者人数,而这又依赖于资本积累和适当的资本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取消政府的不适当干预、让经济活动依其天然秩序运行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第二,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亚当·斯密认为,分工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众的普遍富裕,这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的重要特征。关于分工,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给我印象很深刻。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第三,关于交换的问题。有了分工,就会涉及交换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通过平等自愿互惠的市场交易,才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交换产生的原因,亚当·斯密认为,主要源于人们的利己心,希望把自己不用的物品去换取别人的对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换,那么就必须有交换的媒介。这时亚当·斯密介绍了各种交换媒介,如牲畜、贝壳、烟草、鞣皮等,当然还有贵金属。那么这些媒介与交换物之间的交换价值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呢?斯密把这个问题分成三点进行阐述: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即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换言之,使商品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有时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第四,关于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亚当·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他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亚当·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亚当·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亚当·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
第五,关于市场经济的密码。政府干预和管制的主张在重商主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亚当·斯密以七章的篇幅对重商主义的学说和各种干预措施加以鞭挞。在抨击重商主义的过程中,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观点。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就其性质与实质来说,是一种限制与管理的学说,是实现国民财富增进的最大阻碍。矫正和克服这种弊端的出路,在于实现真正的自由放任,确立“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对于自然自由制度的后果,斯密持有十分乐观的态度。在亚当·斯密看来,在自然自由的制度下,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受“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自然自由制度和经济自由主义,是令“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效力的重要保障。
第六,关于资本的利率。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要高于城市。这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效应、资本借贷成本较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用于农业的资本虽然对社会贡献很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利润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这样,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日趋扩大,一方面是金融机构追逐高利润而不愿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亚当·斯密认为,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自由浮动的适度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正常的利润水平。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利率究竟保持在怎样的水平就可以称之为适度呢?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另外,政府在财政支持力度上仍然要给予一定的重视,鼓励金融机构进驻农村,这不仅仅是指一些农村金融信用合作社之类的组织,也包括一些商业银行,鼓励其在农村多设网点,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其实,结合社会上小额贷款、民间借贷的盛行等不规范金融行为的发生和清理的必要性来看,我在《国富论》中也可以找到答案。
经典就是经典,名著就是名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部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着深远影响的经济学著作,其中提到的经济理论还有很多,比如:公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地租理论、货币理论、分配理论、公债理论、资本理论、赋税理论等等,这么多经济学理论和观点,对我个人来说,显然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能全部弄懂学通的,还需要反复地研读和仔细地体会。个人的切身感受是:能真正静下心来仔细研读经典书籍确实是一种享受,静静地去感受大师的思维和历史的气息,感受其思想的深邃与思维的缜密,往往会对现实有一种顿悟之感。因此,研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深刻认识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发生的一些社会状况,无疑是极其有利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