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有感范文400字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牡丹亭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牡丹亭观后感1
近来昆曲《牡丹亭》尤其是青春板的《牡丹亭》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这得归功于百家讲坛里于丹的《游园惊梦》。《牡丹亭》故事很美:一个美丽的太守之女,在她从没去过的自己家的后花园里做了一个令她生死缘起的梦。这是一个勇敢的梦:梦中的柳梦梅擎着柳枝,缓缓地向她走来。两个人寻寻觅觅,在苍茫的世界上,不经意间撞在一起,彷佛似曾相见,用不着互通言语,两个生命在鬼使神差地在一片花瓣雨中完成了他们梦中的相逢。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梦幻!这样的梦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一种生命的激情,一个真挚的人是必然要去寻觅一个真正的自己的。杜丽娘一梦醒来,忧伤成疾。如果要爱就爱,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人生还有甚么可遗撼的呢?“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杜丽娘一病不起,为自己画了一副写真,将自己的一缕香魂寄托在梅花树下。
柳梦梅“拾画”“叫画”叫回了杜丽娘的魂魄,他们终于成为现实中的夫妻。昆曲将《牡丹亭》演译的美伦美幻,但我更喜欢温如华老师的京剧板《牡丹亭》。在北京梨园书店意外的发现了他的两张CD。一张是唱腔,一张是伴奏,还有一本唱词和伴奏曲谱。真是如获至宝。这是我过把瘾一行的最大收获。也许学唱温老师的《牡丹亭》会和学火丁的唱腔一样的结果,但那算不得甚么。尊重自己的内心,为了心中的至爱,不问结果,不计成败, 深情的投入一次,结果并不重要。
人生最大快事是怀着深情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于它最后能不能成正果,而在于它成长的过程。有了它生命更加丰满!
牡丹亭观后感2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坦。”读懂《牡丹亭》,读懂汤显祖,更读懂了新旧时代的矛盾和斗争,新生力量反抗旧制度旧思想的坚强意志和渴望美满生活的热情。
这书,似乎更适合独坐清辉之下,在墨香萦绕的案几前,看窗外落花如雨,飞云过尽,为书中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还魂复活的斗争的力量所震撼、感动。
杜丽娘在当时封建统治的严格管制下,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去过。唯一可以接触的男人是她的老师——年过六十,满脑仁义道德,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陈最良。
在《寻梦》一折中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在一次偷去花园,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她的青春觉醒了。她不甘于做一个循规蹈矩典范的封建妇女,虽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却找不到出路。于是她只好把自己的理想托付给偶然在梦中出现的书生,而且为他相思成疾,最终为他埋骨幽泉。对于杜丽娘来说,这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的开始。在摆脱了现实的约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忠于爱情、勇于进取的柳梦梅,主动向他表示了爱情,还还魂为夫妇。
作者汤显祖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的政治极端腐化的时代。像汤显祖这样有才气的文人士子,不愿堕落而洁身自好。因此受到迫害和打击。这样的风骨和操守,让这位“清远道人”在《牡丹亭》中高举“情”
大旗,以对抗“理”的束缚,宣扬为了情,生者可死,死者可以生,带有强烈的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
几百年后的我们,难道不也同样需要这种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我理想的新思想吗?为了美好的自由的愿望,我们要勇于斗争、奋发进取,突破格律式的束缚,用生命的辉煌高歌!
牡丹亭观后感3
《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牡丹亭观后感4
周末,湘昆剧团开票。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天香版《牡丹亭》公演。
我们提前一小时到达戏院,车位已满,停车花了半小时。四个妈妈坐台下,五个八岁的孩子坐戏台包间,其中最负责任的朱妈妈不放心,跟着孩子们坐,我们才可安心把戏看完。这出戏带小朋友看是不适合的,二个半小时从头唱到尾。小朋友看不懂,也没这个耐心!
我后背吹着空调,感受着《牡丹亭》里的阴曹地府,如果七月半看这出戏,会觉得四面冷风。
昆剧《牡丹亭》,古代版的人鬼情未了,故事很扯,孩子们坐立不安,我还看进去了。柳梦梅与亡灵杜丽娘幽会时,柳公子说:“你难道是鬼!”全场屏住呼吸,吓哭了后座的小姑娘。
昆曲的美,美轮美奂,演员表演的细腻,一个表情都有五六个分解动作。剧目还本土化,对话用的是西南官话。布景阴曹地府不看那几个鬼都能感到阴森森。
明代作家汤显祖,创作这部戏,不小心成了经典。当时用鬼来讲故事,虽鬼扯,可能当政的中宣部审片要求严格,不能有隐喻,不能含沙射影。
柳公子,一个秀才,为了突破自己的阶层,连鬼都敢娶。飘飘开着大奔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故事只能是吃饱了有钱有闲阶层才可玩赏,穷人家的娶亲更多的是生个儿子。
我刚好坐在那个专业相机的边上,台上是猪脚的卿卿我我,耳畔是“咔嚓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下次去看戏,一定要不带孩子坐前排。
我们五个八岁的孩子,坐在戏楼上端端正正,可能是熟悉环境,好奇和拍照后,一小时不到,他们围着湘昆那棵两人合抱的大树追追打打,晓姐路过,低语:“看个鬼!”
人鬼情未了,人与鬼冰冷的无限距离,还能产生火热的爱恋,也许是文学创作鲜明对比烘托的需要。柏拉图之恋更多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封建礼仪中。如今坐辆顺风车都有故事的时代,谁还有注意力玩柏拉图。
当然,杜柳之恋不是单纯的柏拉图之恋,里面有很多情色描写。
“和你把领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二八年龄的名家闺秀丽娘思春都思出了细节。还是平穷限制了我的想象,权贵阶层的娱乐都赢在起跑线上。
戏院里的大幅海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只看海报和演员的扮相,都值戏票钱。
牡丹亭观后感5
上周三,我们在文学鉴赏课上观看了青春版《牡丹亭》。
通过观看青春版《牡丹亭》和老师的介绍,我深深体会到昆曲的韵味。在青春版《牡丹亭》的视频里,我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我对它的灯光运用和环境的营造印象深刻。极简的舞台设计加之抽象化的表达方式,有时确实很难让人察觉到剧中环境的变化。但是这部昆曲运用到电影手法,用灯光在同一舞台上营造不同的环境,这样既方便了演员情绪的抒发,也使观众能更清楚地觉察到场景的交替。刻意地为了创新而创新往往会落得个不伦不类的境地。所以适当的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传统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时代在变,美学在变,说故事的方法也在变,而我们所能做的是把古典中好的东西保留下来。
第二:我认为青春版《牡丹亭》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每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服饰都没有重样,服饰还要与人物的情绪相吻合。春香在做侍女时穿的是裤子,在丽娘死后,她被收作杜家的义女,便换做裙装。编剧不止注意到身份地位的变化还注意到了年龄的变化。桌围椅披都不能出丝毫差错,需与人物服装色彩相适宜。十二花神每一位身上的花都不同,然图案又在相互区分中有着统一,其细微处用心如此。
第三: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文化遗产"本身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认为它很宝贵,另一个是认为它的生存出现了危机。有人说现在学生都不爱看传统戏曲,因为节奏太慢,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有兴趣。在大学里,让同学们经常接触文化经典、艺术经典,这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年轻一代都变成"读图"一代,我们的民族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深刻思想的、肤浅的民族。不读经典,不读《老子》、《孔子》,不读《红楼梦》,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前途?
因此,我们的媒体要加强对昆曲、京剧等中国传统艺术的宣传力度。要在校园里不断培养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应该强调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要接触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到了大学,就应该多读读经典。如果抛弃了民族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很难继承下去。我们自己文化的经典怎样承传下去?不读这些经典,不研究这些经典,我们的"魂"都没有了。"民族魂"在哪里呢,就在这些经典里。经典代代传下去,才成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昆曲表演艺术家的名声高过了那些流行歌曲,就标志着国民素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