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周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醒婷 1158分享

电影《one week》描述了一个刚准备结婚的男子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之后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后一周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最后一周观后感1

加拿大电影“One Week”是一部早在五年前就上映的影片了,近来在网上重新看一遍,除又唤起了对在加拿大无比亲切的学习生活时光的记忆之外,又有更深的解读和领悟——向死而生,坚持自己的追求!

这算是部堪称经典的小成本加拿大风光哲理片。“加拿大地广人稀,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狭长的,与美国接壤的‘南部走廊’地带”。童年里,清晰记得一部有趣的百科全书里是酱紫介绍这枫叶之国的。

片中主人公Ben因检查出癌症,不甘心“束手就擒”地被主治医师及护士的那些针头,透析,麻醉,药片俘虏,对未婚妻和家人不辞而别,毅然骑上一部二手摩托车,一路向西。

起点是他的居住地多伦多。在平静的安大略湖与高耸的多伦多塔下,他用手指翻起了加拿大本土最有名的咖啡甜点店Tim Horton‘s的纸杯边缘,这是一种叫“Roll up”的有奖活动。发现上面赫然印着——Go west young man。我相信,这就是神谕。从此,他先是途经加拿大东部五大湖区的平原,中部明尼托巴省的草原高地牧区,阿尔伯塔省的落基山脚下全球知名的班芙国家公园,最后直抵最西端,看见了太平洋。

旅途中,他邂逅了只为和小伙伴们打赌能在六星期内从加国最东端的纽芬兰省,且在400加元的花费之内,骑自行车穿越全国到达温哥华,就可以赢得一箱啤酒的青年。独自经营牧场,和自己的狗相伴的时间都比先后两任丈夫共处的时间都长,又与儿孙分离的惆怅妇人。迷失在班芙公园内,邂逅一位笃信“活在当下”的异性旅者……

Ben或与他们聊天,或彼此交换心事,得到友善的帮助。在这过程中,他受到了精神上的启发与鼓舞,坚定地完成了这一趟自我实现的价值之旅。按他的话说,就是成功折腾完这一趟,回去接受治疗躺在医院里也了无牵挂了。

想起初中时那篇“吾欲之南海”的僧人,他说“不往,则终日癫狂”。这种心情,对每个心中怀着远方一个目的地的人,都会由衷地感到共鸣。

而Ben此次如此决绝地,执意要自己穿行,让父母,未婚妻那么担心,还与其童年的遭遇有关。他曾是活泼开朗自信的孩纸,可惜被市侩粗鲁的棒球教练,和处于更年期的怨妇音乐老师改变了性情。长大后又做着让学生们上课昏昏欲睡的写作教师,创作的小说又被多家出版社无情退回。这一辈子他实在活的够憋屈,被各种挫败感无力感包围。内心想要舒展,飞翔的力量一直被外界捆绑,桎梏着,终于在面临生死之际,他豁出去要彻彻底底撒欢儿做自己一会,这一次不需要外界任何的认可!He can make it himself!

如果死亡很快到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了却一桩心事,完成一件壮举,so what!  “许多人不知道当他们放弃之时,距离成功已经有多么近了”,Ben决定践行这句爱迪生的经典格言。而以“One Week”做为书名的游记,出现在书店的橱窗里。这次旅途的副产品,被摆在最明显的位置宣传。至于Ben最后在医院复查中是否依然确诊为癌症,甚至是否活下来,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真正地活过!

Everyone dies,but everyone lives,“勇敢的心”里,苏格兰英雄华莱士的话,也许早已在片中阵阵风笛的配乐中,传到Ben的耳朵,回响并涤荡在他的内心。

旅行,可以仅仅为了减少自己心中的遗憾,而不是为了炫耀。

活着,可以纯粹为了恪尽自己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而不是攀比。

趁年青,发现并确认自己人生里的这些天职,为之燃烧吧!

最后一周观后感2

刚刚看完《one week》,讲的是男主角在片子开头就被告知身患癌症,而且已经到了晚期,他拒绝接受治疗,反而决定起程去旅行……(关于剧情不多说了,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不想提前知道情节的话就别往下看了呵呵)

Ben的旅程再次点燃我离开的念头,但是,就像那位自称得过癌症的旅人的问题一样,自己也会这样问自己:“你要去哪里?”然后回答:“西面”“那具体的目的地呢?”“没有”“so,这是一个只有方向没有目的地的旅程?……”“……”没有答案,因为他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换句话说,他的目的地就是他的答案,他找到答案也就等于到了目的地。Ben的另一个问题也很经典,他问“你怎样知道自己在爱里?”旅人回答:“你这么问,就说明你还没在”……这问题我敢说很多人都问过,至少是想问,我自己就有过这个念头,当然一百个人可能会给出一百个答案,因为每个人的心不同,所以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所以只有自己去体会,没有标准。

Ben的旅程始终是以他自己的视角进行,被医生宣判“死刑”时的心理活动、旅程中不断闪现的记忆画面、还有他对前来找他的未婚妻所说的话:“这不是关于我们两个人的问题,这只是我自己的问题……”他的犹豫与迷茫在这一刻完全暴露,互相的不理解也找到了根源,一个是一相情愿的以两个人的视角看问题,而另一个则始终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向前迈,他的求婚也不过是因为没有不在一起的理由而做出的连自己都不肯定的决定。当被问到什么才是他想要的生活的时候,他立刻转身指着高山蓝天说:“这个!这才是我想要的!”语气那么的肯定。当婚姻与独立生活的路口摆在眼前的时候他义无返顾的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那表现就像个孩子一样固执与纯真。可影片最后,Ben结束了旅程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可见他其实是清楚的,自己躲避的不过是一个不确定的状态,并不是生活本身。他爱家人,爱生活,爱生命,对自己的人生有着积极的态度,“奋斗、寻觅、追求、永不放弃!”在旅程之前他就曾对他的学生们讲过,旅程的意义不过是再次证明而已。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宛如新生,可以自信地面对曾经不敢面对的事,他不仅再次写书,而且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在电波中与听众分享。

除了Ben的旅程这条主线以外,还有几处支系情节设置的也很有意思,比如因为Ben的爽约而躲过了火车出轨灾难的女护士、比如因为受了Ben的影响找到了人生挚爱的女牛仔、比如一直珍藏Ben所拍摄照片的沙滩情侣,这些人物或事件表面看与故事没有一点关系,发生的事也都是在与Ben形成交集以后的延续,但是这恰恰说明了Ben存在的意义,因为有他才改变了这些人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像轨道一样错综复杂,有时平行有时交叉,也许刚好会因为相撞而改变了原有的路线,也许因为改变了路线而错过了本该有的交点。生活就是这么的不确定,这么的充满了未知,每个人的存在都变得很有意义,就像花了一晚上看个电影接着就想写点东西整理个思路,而你又刚好看到,谁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我们在改变着,同时也在被改变着,这其实很好。

很少看完片子还会一口气写这么多东西,应该是因为题材很对我胃口的原因吧,确实是为数不多的有冲动想再多看几遍的电影。

最后一周观后感3

发现这部片子其实很偶然,随手在PPS上一点就是它。过程中我一直在忙碌收拾东西,但是并不能阻止我被它吸引。从这个文艺的名字到开始淡淡的场景,我决定把它看完。

我曾经说过现在开始喜欢看这一类没有惊险剧情,不用刺激感官;不那么文艺,不用全神贯注费尽大脑的跟随的片子。如果说这部片子什么做得让我最满意,就是温情。不做作没有断续的温情。

加拿大电影我并不了解。加拿大这个国家在各方面似乎就是个透明的国度,当然包括电影。它的电影产业跟美国比起来当然是没得比,也没有像是好莱坞“澳洲帮”那样一帮团结的神人总能做出不错的作品。所以我真的不知道加拿大电影的风格是怎样。但是这部片子真的真的真的非常加拿大。

首先是演员,加拿大人会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不是种族歧视,就是觉得这个国家的人,不是那么的,那么的像是整体水平很高的白人。言下之意就是不如欧洲和美国人给人的感觉那么强烈。确实就像是白开水一样。然后是景色,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这儿的风景也很平淡。就算是尼亚加拉大瀑布也是让人觉得宏伟是一方面,但是依旧波澜不惊。总体来说整个加拿大就像是个有点文化的现代农民。

男主角在即将结婚前得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决定去实现儿时的梦想,寻找爸爸说的“怪物”,疯狂一次。这一走就找不回自己了,不想回去。于是镜头跟随着他一路路过加拿大那些著名景点,似曾相识的,未曾了解过的。感觉很奇特,就像是他带我又一次走过这些地方。不过这一次意义不一样,他背负着寻找生命真谛的任务。

其实影片的主题说出来有点扯,就是寻找真实的自己。如果不是时日无多,男主角也不会醒悟原来自己是因为活着而活着,做的一切决定也只是遵从着生活常规的安排。例如到了岁数就要结婚,而并非是自己多么多么爱这个女人。做着普通的工作,把儿时写作的梦想舍弃。

可是为什么它还是会吸引人。

也许就是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是如此。并没有谁更特别一些。只是谁做得多一点而已。而那种淡淡绵绵的感觉,像有一只手在不停地抚摸自己的心脏。你不用去思考,不用去判断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跟着主人公就好,听他说,看他所看。

最后一周观后感4

我经常会有这么一个感觉,会在合适的时刻看到合适的书或电影。尽管有人把这种现象解释的和你在嘈杂的声音中听到你最想听到话一样,但冥冥之中老觉得不是,我老觉得我到了非看这个电影不可的时候,就会有一部电影摆在我的面前。

最近遇到了很多新的事情,而且每天要走一个小时的路,这段时间我可以想很多。我最近在想的就是,对我们来说,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这部影片拍的有一种平凡的特殊,特殊是因为他的视角不像其他电影那样,各种衔接啊,镜头啊都做的很好,这部电影好像就是一个人拿着摄像机,随意的拍一样,电影中还会有镜头的抖动;影片里面也仅仅出现了几个人物。但对Ben的描述却又让我觉得很亲切,我甚至觉得自己身上有不少他的影子,我们一样有着爱着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有着看似稳定的事情在做,一样有时候会迷茫,会不自信,会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想要干什么。。可能这就是没有信仰的人的通病。。

Ben后来去旅行,找到了最能感动他内心的东西,但遗憾的是他只剩最后一周了。难道我们的一生就是遗憾吗?如果不是剩下最后一周,Ben会这样去追求他想要的东西吗?对于我们来说,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去疯狂一把吗?而如果真的去了,如果去的时候不像Ben一样是最后一周,那么接下来的生活又将会怎样。。人生可能就是这么个遗憾,你不到最后的时刻你没有机会体会到你的梦想,但你真的觉得要到最后一刻了要追求你的梦想的时候,你却到了最后一刻了。这么说可能Ben又是幸运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顾忌,也就这样顾忌了一辈子。。所以古人才会说出,朝闻道,夕可死也。

片子里还有很多细节,虽然不能说有什么样的道理,但却值得我们去思考。一开始Ben离开多伦多,这样护士小姐避免了一场交通事故;在农场遇到妇人,聊天之后这个妇人碰巧去城里碰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透露出来的思想就是,只要你在追求你想要的事情了,你的思想在了,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帮到别人了,而并不是说一定非要专门去做这件事才算是帮别人。

所以,相信你相信的东西,做好你认为该做好的事情,就不算浪费时间。如果你明知道这件事你不会好好做,但你还是在做,那就是在浪费时间了。

其实想一下我的生活中还真有很多这样的事,明明自己已经在抵触,但或是因为道义,或是因为枷锁,又不得不这样来做。如果真的像影片说的那样,把每周都当做最后一周,说出所有的秘密,实现所有的梦想就好了吗?那么一周后不就没有秘密和梦想了?

最后一周观后感5

一个生活固定、本应按部就班的过完一生时光的小学老师 本,在查出身患癌症之后,鬼使神差地买下了一辆诺顿摩托,开始了摩旅。 他在旅途中经历着、感悟着,重新审视着自己原来的生活、原来的选择。他想换一个活法。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踏入旅途,和别人产生交集,你会改变他人与自己的生活轨迹。 很多故事里,身患绝症的时候都是人顿悟的时机。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他回想自己的感情,他发现自己与女友并不是太合适,这样的感情真的好吗?他并不是因为绝症而和女友分手,而是觉得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不一样。他不想循规蹈矩地活着,像父辈那样。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月亮和六便士》里,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在寻找自己向往的生活,去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而男主本,也是这样一个人。我非常能理解。我们是一种人,在生命的纬度里,爱情并不是全部,还有更多值得追寻的东西。在爱情与寻找真我的选择中,我们选择真我。这并不只是一部公路片,它在探讨生活。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影片。 虽然大家小学就知道裴多菲的那首诗,我个人觉得挺俗的,但这精炼的小诗还是道出了我们这种人的心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最后结束旅行的本,回到了女友身边,女友对于他当时的选择表示理解并原谅了他。当他在旅途之中,饱览大千万象,于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发现心底之中,还是对女友的不舍。女友对于本的接纳与理解,让我想起了《安河桥》的那句: “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 这电影里有很多首加拿大民谣,民谣的搭配与电影画面、男主的心境很应景。这电影的精华我认为是男主和别人的对话,男主在旅店与家里和女友的对话更是值得细品的部分,有两性关系的感悟在里面。另外截图是挺累的。 摩托的品牌,已经深入欧美人的骨子里。

我上一次在电影里看到诺顿是切格瓦拉的自传电影《摩托日记》,那里面是一辆诺顿500。诺顿摩托和电影都挺好看。 我希望中国也能多点探讨生活的公路摩旅片。

    18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