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周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醒婷 1158分享

最后一周算是部堪称经典的小成本加拿大风光哲理片。“加拿大地广人稀,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狭长的,与美国接壤的‘南部走廊’地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后一周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最后一周观后感1

假如地球上的每个人在生下来的那一天,就被告知死期,那我们的生命,会是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吗?

当然,这个假设是永远不会存在的,如果这样,那就不叫人生了。

但在如今的医疗条件下,在相对的范围内,人是可以被预知死期的。

本片的男主人公被告知得了不治之症,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他决定暂不告诉家人,只跟即将举行婚礼的女朋友打了个招呼,就骑着一辆刚买的二手摩托,开始了他的加拿大西部之旅。

有了这个前提,即使旅途一路如画的风景,一路温柔的歌声,也抹不去压在观众心头的那一份沉重。

国烟广告曾一次次地谆谆教导我们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您别在乎目的地,您得在乎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可现实呢?谁的人生之路不是从骨子里就冲着一个又一个的目的而去呢?即使您自个儿不在乎目的,周围的人也决不会放过您,巴不得替您操碎了心。

所以抽国烟可以,国烟广告的文案您一句都别信,这种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型的文案,跟烟雾一样虚无缥缈。

那在什么情况下,您的人生可以不在乎目的地呢?

这个电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假定--假如您的死期已定,也就是说,余生再设定什么务实的目标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您真的就不用在乎什么目的地了。那,该怎样安排您的余生呢?从这个意思来说,这个电影让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至少我有。

大部分人会配合医生治疗,和病魔作斗争什么的,意志坚强加上运气较好的话,可以多撑几年。

这样做是没有错的,但那又怎样呢?从就医那天开始,就是为活着而活着了,跟死了有什么不同?

男主人公选择了暂时摆脱身边,独自旅行。

其实,旅行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的有意思之处,不在于沿途的风景,或者目的地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而是它能让旅行者通过这一切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当然,是对于真正喜欢旅行的人。

为什么是旅行,而不是其他方式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旅行能把自己从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群中拉开,让各种陌生人,各种迥异于平日的景观,碰撞和刺激着您的大脑皮层,不断给您以新鲜的启发;二是因为旅途中其实有大量无事可做的时间,大脑闲着也是闲着,更容易遐想,就着那么多沿途受到的刺激和启发,此时更容易升华或沉淀出一些人生感悟,这就是旅行能让自己琢磨人生发现自己的原因。

片名《一周》,就是指男主人公独自旅游的一周,(有些中文译名把此片画蛇添足地译为《最后一周》是错误的)这一周不同于他以往的任何一周,他去了若干地方,邂逅了若干人,思考了若干从前来不及、顾不上、或者有意回避的最基本的人生问题,等回到原地的时候,虽然病体没有任何改变,但他内心已经如清泉一般,对于人生有了自己的答案。

有人说,生命都倒计时没几天了,答案不答案的,还重要么?

其实,死得明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是糊里糊涂地被生下来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死得明白是可以做到的,死得明白,才能死得踏实,它是人生在世的一个基本的境界,是人有别于行尸走肉的一个判别标准,本来就糊里糊涂地来到这世上,然后还糊里糊涂地死掉,说得狠点儿,作为人,算是白活了。

怎么算死得明白,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标杆,完全看个人,自个儿心里整明白了,这事就算结了。不过,死得明白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没准儿它还真需要人用一生去体会和发现。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浮想联翩,脑海中不断冒出其他一些旅行电影的断章,我觉得这不是杂念,说明这一类电影更容易在我脑海中留下烙印,稍微触动一下就全从记忆里蹦哒出来了,我想到的电影包括日本的《象背》,美国的《遗愿清单》、《荒野生存》、《杯酒人生》,以及台湾的《单车环岛日志-练习曲》等。其实它们不都是纯粹的旅行电影,但它们的类似之处在于剧中人都通过旅行,感悟到一些人生的况味,而且,这些电影都能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放在了和剧中人一起的位置去旅行,去思考,去设想人生,这就是它们厉害的地方。

我甚至想到了《青春万岁》,想起那些五十年代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们,淳朴的脸上焕发着朝气的样子,我记得片尾叠出的满屏的大字:“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而这恰恰是跟《一周》这部片子的状况和情绪完全相反的,这里的状况是:“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再见吧。”

人总是要死的,但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往往不会想到死,大把的好日子在前头等着呢!只有当知道自己的死期在某个前方等着自己的时候,才有可能开始试着去更清醒地看待生命,不见棺材不掉泪,这真的是人的本性。

最后一周观后感2

我是在晚上看的这部电影,我一直感觉晚上的时候人的整个状态最接近于本我,思想等各方面都会比较纯粹,判断比较准确。这部电影一开始就给主人公‘本’下了个死亡宣判,让我的心跟着紧张了起来,我在想如果我是他,我该如何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生命的旅途即将结束,我该做些什么才能让它更有意义。

死亡,这个话题谁都无法逃避,我们都害怕这一天的到来,我有时候会想,我们到底为什么会对死亡感到恐惧呢?死亡意味着什么?当然,也许我们都无法知道答案,我们唯一要做的是活的有意义,可能这就是活着与死了的区别吧。

本在知道自己所剩生命不多的时候,也陷入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中,最后他选择了独自旅行。放弃了通过发达的医学治疗,因为在他看来,所谓的治疗,不过是被狂灌各种药水,忍受各种折磨,与其那样痛苦的苟且偷生,倒不如保留自己最后的尊严,顺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我们从小被灌输各种思想,却惟独缺失的自己独立的思想,我们是被各种话语建构出来的空中楼阁,一旦遇到无法解释也无法被建构的问题(比如死亡),我们就会瞬间倒塌,即使我们在别人眼中一直强大的活着。在死亡这样终极问题的面前,谁都不能解释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除非我们自己。所以主人公本彻底的摆脱了别人意义中的自己,通过旅行去寻找曾经最真实的世界,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反思自己的人生,去感受生命,去感受自然,感受自己的国家。在等待死亡的日子里,本发现了生命的美妙与神秘,到最后一刻才去扪心自问,自己的最爱,生命的价值,快乐所存,但即使是这样也比有些人知道死也没搞清自己的价值好的多。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最后一周,只不过我们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到来。我有时候会想:面对无限浩瀚的宇宙,我们短短的几十年到底代表什么?宇宙又是什么?难道就是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的无意义?影片进行了积极的拷问,但并没给我们想要的答案。还是活在当下吧。

现代的生活让我们越来越失去自我,儿时的梦想,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在现实中不得不搁置了,有些事说出来,可能自己都觉得可笑,我们越来越不敢面对我们真正所要。

生命即将终结时,我们才想到不要再过我们现在的生活,因为那并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所求。主人公的想法真得跟我们很像,我们都渴望从当前的困惑中走出来,独自一人驾驶着摩托车去远行,那样我们才能更亲近自然,去我们最想去的地方,过我们最想过的生活。在自然中我们的心灵将恢复我们的童贞,没有束缚,自由的畅想。影片中的景物不时的让我感叹,感叹自然的美丽。影片中没有太多跌宕起伏,声音、音乐柔美而自然,涤荡了我们久在繁笼里的心灵。很多景象都是那样的真实和让人产生共鸣。

电影的最终意义是让我们通过别人的生活从中反思自己,不管怎样,我们还活着,我们还可以从容的探索生命的意义,一切事物的意义都是我们自己的意念赋予的,所以管理好自己的心智,不要活在别人的建构中,摆脱体制的束缚,还生命于本色。

最后一周观后感3

借着电影《2012》,加之这几个月诡异的天气和频繁的地震,大家交谈中不乏2012式的调侃,常常是“没两年了,该享受的快享受吧!”,“要是今年6、7月份还冷,我立马把房卖了周游世界去”,“别管吃的东西有啥不健康的了,口味喜欢就成,没两年了。”,当然,这只是调侃,大家依然要在美食和健康间纠结,盯着房价焦灼,要真六月飘雪了也只能加上几件衣服而已,卖房?疯了啊!所以,世界末日看起来飘渺,但是个人的末日却没准就会出现,在电影《最后一周》中,一上来就是一段追问“当你得知你只能再活一天,一星期,或一个月的时候,你会做什么”,而片中的主人公本•泰勒正是以自己的实践阐释着生命中最后旅程的厚度,没有奇迹,却更多引人思考的内敛情怀。

面对生命即将终结的现实,选择说多也不多,所少也不少,可以选择自我了结,多的只是死的方式;可以选择治疗,多的只是不同的治疗手段和药丸;还可以选择活在当下,这样的选择下常常发现有太多未了的愿望。本没有专门写下遗愿清单,却以旅行的方式去追寻余生和一生的意义,欧美文化中,“在路上”总是一种探索和成长的姿态,本于是在一段旅程中开始人生最后的旅程。

在自感来日方长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对于自己心中的愿望缺乏足够的行动力,哪怕它其实只需要你做出很小的努力,很浅的突破。如同文火加热的锅中蛙,渐渐的丧失对生命热度的感知,任生命消失,永远的想着“等明天”、“等时机成熟”、“等明年年假”、“等后年婚假”、“等儿子长大后”、“等儿子结婚后”、“等退休后”,渐渐的发现自己已经做什么都力不从心。“锅中之蛙”是比“井底之蛙”更悲剧的命运,井底之蛙看不到,而如果看到了,眼睁睁的看着愿望远去却是更大的悲哀。当本决定不管未婚妻对摩托的反感,驾车远行的一刹那,他就开始了赶超生命的突破,他不愿躺在病床上等着一个永远看似在明天的治愈的愿望,而是享受余生的每一天。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和一个偶遇的女孩的对话,女孩活在当下的生活状态深深的感染了他,两人那感受当下的性爱温情动人。

面对最爱之人的生命即将消逝,爱他的人又该做些什么呢?这常常是个涉及伦理的复杂问题,不顾一切的救治常常是第一反应,这已经成了文化传承的自然反应,一种“爱”的表现。是的,站在不同亲人身份的角度,为求最爱的未婚夫、儿子、兄长活下去,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吗?然而,有时候这种爱又充满了一丝让人不得不承受的强制性,本的选择被认为过于怪异,荒诞,让亲人流泪相劝,这带给本的无疑是一种纠结的压力。提到这个话题,我想起了美国电影《这究竟是谁的生命》,片中,一位车祸中全身瘫痪的男人肯,顿感人生如此继续的无力,他其实很乐观,一直积极的面对生活,开朗的大笑,感染着医院的每一个人,但是他也冷静的感到,作为雕塑家,全身瘫痪到手都无法动弹对于他来说是怎样的一种被剥夺感。所以,他并未直接冀望安乐死,而是希望离开医院,让自己来抉择自己的生命如何继续。而与很多类似情况不同的是,他的恋人恰恰最懂他,没有哭喊的求他活下去,而是深深的懂得,这才是爱人最想要的生命形式。这部影片中,极力“阻挠”主人公的恰恰是医院的大夫们,特别一位主治大夫,对于寻死的病人感到不可思议,他坚持认为病人是神经处于抑郁状态,不具备自我决策能力。正如肯后来所说,这些医生的“阻挠”恰恰证明了他们的医德,他们是很好的大夫,却不是能最懂他心的大夫,主治医生带着良好的出发点,但是对病人的关爱却依然带着强制的力量,以至于到了后面,他几乎是以战斗的姿态和病人离开医院的愿望对抗,善良的动机也慢慢走样,以至于要靠法律来评判。

“这究竟是谁的生命?”,这是个看似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对于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来说,生命常常不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要承载亲人的爱、医生的医德、社会的关怀,这几乎成了传统的,一代一代往下模仿和学习的流程,它有好的一面,给了生命末期的人一种选择,一份爱的支持。但是,它有时候又是一种压力,面对这种压力,希望平静离去的肯的呼声老是被当作不正常的精神宣泄,希望远行的本的抉择被当作一时冲动,一些病人哪怕有过一丝想静静离开人世的念头,面对亲人敖红双眼的努力,也只能忍着不断加深的病痛“与病魔作斗争”。在《最后一周》的后段,本的未婚妻也坦承了自己的心理,那种爆发式的求本回来接受治疗的动机,多少也是缘于一种社会效仿,怕放任未婚夫活在当下,会被社区看作一种失责。

活在当下是一种洒脱和不留遗憾的生活态度,它其实本应是生命还很长的更多人可以体会的美好,但是,恰恰又是余日不多的冲击才能尽情体会的奢侈。《最后一周》末尾一段味道醇厚的男声的独白令人感到温暖和感动,“还没说出的秘密”、“还没表达的爱意”、“还没看过的乐队”,等等,多是多么平凡的小事,只需一点点活在当下的行动力就可实现。努力活在当下,同时理解和尊重身边的人为了体会当下的生命温度而做出的抉择,为他们祝愿,也为自己。

最后一周观后感4

首先,我看到这部电影是因为摩托车,其次是公路电影,因为骑着摩托车旅行是能帮助你了解他旅行全程风景最好的方法。虽然One Week 里面的摩托车并不酷炫,但是在我看来确实最朴实最自然的工具。因为摩托车的样子好看其实并不能帮助你更快乐地享受你的旅行,相反他的实用、低调、好性能更能帮助你完成在路上的时光。这其实是一部动人的温馨的有些理性小启发的公路电影,看到大家评论说喜欢这样简单真实的感觉,突然间发现看惯了美国大片里的震撼,回归真实的世界其实也并不会令人太过于失望,生活中总得有一些神话般想象的东西来支撑我们存在下去吧。

几乎很少看加拿大的电影,《一周》里面的所有演员几乎都是最真实不过的了,他们的话语是那么朴实和充满着生活的智慧,我只相信智慧是属于普罗大众的,而我们就是构成所有这些智慧的一份子,永远不要忽略自己的智慧和自己的内心感受,因为拥有他们才能构成感动你我的真实的世界。片中,本在森林里晕倒遇到那个后来和他做爱的女孩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话。本问她: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周、一天,你会做些什么?她回答:我会做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那一瞬间,我饥饿的肚子突然间充实了,不知为什么,我所有的情感都和肚子有关系,和心的关系反倒不大。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和那个女孩子一样。在等些什么呢?2012年末日年,大家都在叫嚣着如果末日后我还活着,我会扔掉房奴,车奴的负担,结果呢?末日没来,照旧朝九晚五,还房贷、车贷。所有的想法没有实现都是白日梦,做梦流口水时还在傻乎乎地笑。我说:我也要拍个旅行电影,我也要记下我旅行路上的美好和懊糟。我说:等他再给我打电话时,我要告诉他,我们在一起吧。我说:我要赶紧赚钱,买个房车,带着我最好的朋友走敦煌,闯关东,游长江,吃重庆火锅,喝台湾奶茶。我说:我要和妈妈一起做一桌子的菜,给爸爸斟一杯酒,为外公织一条围巾。我说:我不要再这样下去了,我不知道活着的意义,然而何时何地才是我寻到的时候? ENOUGH! ENOUGH! ENOUGH! ENOUGH! ENOUGH! ENOUGH! ENOUGH!!! 不要再说了,不要再想了,就选一件先去做,做完了再过来跟我说下面的事情好么?好吧,首先,学会骑摩托车,然后买个摩托车和一顶红色的头盔!

最后一周观后感5

到了说再见的时候,最好犹豫,逞一时痛快的结果是很惨的,跳跃的光阴,胆怯的生命,让它走,不要问为什么,尝试自然冒险,尝试没有目标的畅游和无法控制的思想。

如果生命的终结是生活的终点的话,我们都不会害怕失去什么,因为生活本来就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因为我们不会在意现在的每一秒钟,不会在意身边的亲人,朋友,生活只有在知道自己的生命所剩无几的时候才会有意义。

如果我们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对待,不一定会懂得珍惜,因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濒临绝境是不会留念过去的,可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只会慢慢厌倦没有顾忌的一天,没有压力的完美不会那么完美,尝试最后一刻的心潮澎湃,经历最后一秒的挣扎才会找回失去的青春,不要爱的时候没有说出口,恨的时候没有喊出来,等到心碎,等到疲惫,一切都无法回味。

最后一周,我不认为他的那一周的经历让他懂得了一切,更多的是让他的曾经重现,使过去的值得回味,让他明白自己其实很幸福,一般人的生活都经历过,这一个星期让他懂得思考过去。他没有否定过去的一切,只是发现自己的过去如此无趣,而仅存的生命又是如此有趣。这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要知道,后悔是一个人最大的伤痛,无法触及的过去,以为浪费了过去的青春,而未来又无法想象。相比于那些到了七八十岁还不懂得珍惜身边一切的人来说,ben是幸运的,爱自己,爱身边的人,爱天马行空的想象。

ben的行为不是每个人都赞赏的,有些人觉得临死前最开心的事情是和家人相处,有些人无憾于对自己爱的人大声说出口,有些人则勇敢地过着以前没有任何变化的日子,因为他们已知足。当有人跟你说你只剩下最后一个星期的生命,很多人会选择等待或者改变现在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那些无动于衷的人才是真正不会后悔不会遗憾的人,因为他们知足,他们照样过着以前的日子,无需改变无需让自己紧张于钟表摇摆的频率,来就来,去就去,每一秒都有意义。

我很欣赏该片最后的那一段话,可是当自己为了不被无聊的大学生活摧残而去搭车,而去表白,而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时,发现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我一直生活的很的好,有可以挥霍的青春,有可以幻想的幼稚,有追求心爱女生的权利,原来我没必要做这些,失去的已经失去,过去的就不要再回忆,我爱我的现在,我不会把它当作最后一天去对待,这样对它不公平了,他只是你生命中平凡的一天。

现在的我突然想起的自己小时候一气之下冲动后的离家出走,希望有人在后面追着我喊我回去,希望自己能够快快长大到不畏惧任何一个人,可是那时候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离家出走所带来的一切困难,现在虽然自己长大了,可以毫不畏惧的面对社会的复杂,可是已经没有以前小时候的那种冲动了。其实生活没有那么简单,没有电视剧里纠结的剧情,没有和某人的缠绵不清,你不把生活想的复杂,它就不会复杂,人和人的距离其实就是日历的厚度,一层一层的剥掉之后亲密无间。

刻意的改变是会有结果的,等待的结果只能是心碎。

    相关文章

    18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