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车站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中央车站》是巴西一部很经典的片子,荣获了很多奖项,它给我的震撼不亚于《美丽人生》。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央车站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中央车站观后感1
这部片子明线上是多拉帮助耶书亚找父亲,暗线实则是多拉寻找父爱,与已故父亲和解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里约热内卢一个熙熙攘攘的中央车站。在这里被抓拿的小偷求饶时仍被警察当场击毙;警察会勾结人贩机构获利;靠帮人写信寄信为生的多拉却从没寄出一封;小男孩耶书亚在妈妈遇难后请求多拉再写第二封信给爸爸被多拉严词拒绝。这是巴西在上个世纪90年代文盲率高,治安残暴,人性淡漠和麻木的社会缩影,当地热带偏海洋性的炎热气候似乎也无法温暖冷漠的人心。
但是多拉有一个很给力的闺蜜:伊琳。在多拉要撕掉耶书亚和妈妈写给爸爸的信时,被伊琳阻止了;在多拉用卖掉耶书亚的钱换回新电视机时,伊琳及时识破并斥责了这种行为,多拉才得以良心发现;在多拉解救耶书亚逃亡到车站给伊琳打电话时,伊琳说:我就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女人。同为单身大龄女性,伊琳更具有善良,明辨是非的清醒的品质,能够在朋友犯迷糊时当头棒喝,在朋友改邪归正时给于鼓励支持,这是真正的朋友所为。
小男孩耶书亚长到十岁都没有见过他父亲,尽管他的父亲事实上是个十足的酒鬼,但是妈妈阿娜却给儿子极力塑造了一个好父亲的形象。在耶书亚的嘴里经常会蹦出:我的爸爸工作很忙,他是个木匠,他的木工活很好,我家的房子是我爸爸盖的。孩子对父亲的憧憬中充满了对父亲的钦佩和敬爱。虽然孩子得到的只是片面的印象,但是相比母亲只会在孩子面前抱怨丈夫的不负责任,大吐苦水,把孩子拉拢为一致不满丈夫的对立面的这种做法,却是避免母亲爽快,孩子却成了失败婚姻的牺牲品的结局。有妈妈的呵护和能干厉害的“爸爸”护航,耶书亚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却成长得阳光坦率,犹如一枚没有经受风霜的纯洁玉石。
女主角多拉的儿童时期,父亲出轨,母亲过世。离开家多年之后,父亲已经认不出成年后的多拉。她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印象不好,骂他们是笨蛋,蠢货。我想多拉是非常害怕分离的,或者说是没有得到好的分离,就衍生出被抛弃的不好体验。甚至于成年后单身的选择也不无可能受到小时候的创伤所影响,试想就连最亲近的人会离自己而去,也会将自己给遗忘,那为什么还要付出感情去建立关系呢,这些都是不靠谱的,犹如泡沫灰飞烟灭。既然如此,不如不付出即不会受伤害。既然不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就无所谓自我要求。所以她的人生都很暗淡,穿着朴素,不化妆,不抹口红。她对耶书亚说:“就算化妆化得再漂亮,像伊琳一样,不也是没人要吗?”
在两人到达北邦吉苏找耶书亚的父亲未果,两人又饿又累还身无分文,耶书亚问怎么办,多拉爆发了:“你爸妈就不该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这句话杀伤力十足,小男孩被气跑了。她否认了孩子的存在价值,事实上喊出了自己潜意识里的心声,内心千疮百孔的多拉持着一种否定自己的消极想法而过活着。但是这一回她不想回避分离,她赶紧去找耶书亚,在茫茫人海,在全城人都参与的向基督救赎的祈祷聚会中找寻男孩,最后因体力不支而晕倒。人群消散后,多拉枕在耶书亚的腿上睁开眼睛,两人相视而笑,化解了之间的隔阂。我想这也是多拉与自己的童年重新连接上,与自己做了和解,接纳了自己。
中央车站观后感2
生命所以美好值得追忆,因为曾经爱过和付出!即使不美好,也因为理解和宽恕,而使人性得以超越!
影片中出现了一个火车站,那是里约热内卢最热闹的火车站——中央车站,那里人潮涌动,似乎太喧嚣。一拨人上车,又有一拨人下车,但期间似乎缺少了点什么。
随着岁月的慢慢流逝,时间将光阴染成了黄色。朵拉----一个中年退休女子,她就坐在那里(中央车站)为不识字的人写信。写一封信收一块钱,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一元。可是朵拉为了节省邮费只是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寄出,于是一些人的命运被她改变着却一无所知,而她并不觉得愧疚,在她眼里这本是个没有真情的世界。朵拉的父亲酗酒抛弃了她的母亲,导致母亲早死而她成了孤儿。于是在她的心中不再相信、也容不下任何爱。直到——他的出现——小男孩约书亚。
约书亚的母亲第一次来找朵拉,就是希望能写一封信给她的丈夫。但是朵拉将自己的命运套在了这个可怜的女人身上——朵拉把她的信扔进了自己的抽屉。但是当这个在第二次找朵拉写信后就遭遇车祸身亡了,约书亚一下子成了一个孤儿。他急于寻找他想象中伟大的父亲,他执着地纠缠着朵拉要回母亲的信。无奈之下,朵拉把他带回家,接着却把他卖给人贩子来获取金钱。邻居艾琳愤怒的指责:“There’s limit to everything”。不义之财换来的电视机以及连绵不绝的噩梦唤醒了朵拉未泯的良心。终于,她机智地从人贩子手中夺回约书亚,得罪了人贩子而无家可归的朵拉,在母性的驱使下,答应带约书亚到东北部去找爸爸,沿途的风景越来越陌生,但陌生的两人却变得越来越亲近……
丢弃城市的喧闹,在广袤大地上巴士奔跑着。车上的朵拉和约书亚——一老一少,一个固守岁月的沧桑,一个执着家的追寻。约书亚厌恶朵拉喝酒,竟然偷偷地灌下她新买的一大瓶酒,喝醉了大闹:“你会变成我爸爸一样的酒鬼!”气急败坏的朵拉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心里盘算着如何脱身。当巴士在中转站休息的时候,朵拉趁约书亚熟睡后买上了另一辆巴士的车票。本来朵拉可以一走了之的;可是她临走时还细心地把旅费夹进约书亚的书包,并且付钱委托巴士司机照看约书亚。这样的行为与片头出现的朵拉的形象似乎有点不相符了。面对一个曾经答应送他见父亲又半途抛弃的孩子,朵拉失去了往常果断的抉择力。她放不下。
尽管整天吵闹,但心里不知不觉有了对这孩子的'牵念。是内心深处的爱所成的吗?我想是的,从这里开始,朵拉渐渐地远离过去让人觉得冷漠无情的表情。而约书亚,发现朵拉不在身边的时候,顾不得装有旅费的书包——他选择了下车,他觉得朵拉是重要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约书亚也对朵拉产生了若隐若现的依赖,或者除了一个向往的父亲之外,他再也没有其他的亲人朋友;或者朵拉曾经的承诺让他重新有了面对现实的希望;或者与朵拉不和谐的相处中,发现这“从来不涂口红的老太婆”也不是坏透顶……无论哪种可能,约书亚留下了,选择了与朵拉一起继续寻找。就是从那个巴士驿站开始,朵拉和约书亚之间的隔膜和偏见逐渐消除,彼此的心渐渐从不信任走向信任——也就是从这个驿站开始,爱的力量逐渐显现了它的效力。
约书亚终究没能找到父亲,但正如他自己说得:"他会回来的。"他在艰辛的回家之路上找到了亲情,找到了他的兄弟,他回家了,同他的兄弟一起玩耍、酣眠。而朵拉,她也找到了亲情的的温暖,找到转瞬而逝爱情的美好,找回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他人的信任。“小男孩要找他爸爸,女人要找自己的归宿,而这个国家,要找它的根。”
这一路点滴苦痛,原来全都是收获。无论是现实的归乡之旅,还是心灵回家之路,在路上,他们都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也许那只是遥遥无期的后的绝望,但希望的火把会照亮生活,点燃梦想。回家之路,体验之路,也是飞翔之路。
朵拉在给约书亚的信里写道:“你应该得到更多,比我能给你的还要多……我想念我的父亲,我渴望所有一切我没有的东西。”
影片结束,寻找也结束了,“家"也找到了。老女人朵拉重新开始相信寻找与信任的意义:两个互相不信任的人到了最后成为了互相思念相依偎命的老少——爱改变着一切,他们重新获得了爱,重新认知了爱,重新懂得如何去珍惜这种爱!
窗外雨洒,细细的雨,敲打着屋檐,滑落进窗台。手轻轻地触碰着它,仿佛流进了多年前的回忆。
母亲的爱,如细水长流,不断,似春夜喜雨,无声。母爱,很平凡,是一针一线,是一粥一饭,就那么的不可或缺。
这一路点滴苦痛,原来全都是收获。无论是现实的归乡之旅,还是心灵的回家之路,在路上,他们都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也许那只是遥遥无期后的绝望,但希望的火把会照亮生活,点燃梦想。回家之路,也是飞翔之路。
中央车站观后感3
在这段情节中,人性的温情回到了女主身上,信,一直是推动整篇文章的线索,男孩和成人的经历都使他们得到了历练,这部影片更深层次的是对自己内心的寻找,让我们深思内心中真挚的是什么。
路上女主请司机让约书亚摸摸方向盘,因为约书亚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卡车司机,车里其乐融融。如果女主们是一家人,那也很好。夜里女主和司机聊天,司机每天生活在路上,遇到很多人,见过很多是他的温柔和善解人意让女主一见倾心。第二天,好心的司机又请女主们吃饭,女主忍不住向她表白,女主可能太孤寂了。
一遇到对女主好一些的男人,就像溺水的人,遇到救生圈,只想紧紧抓住。卡车司机的表情却很奇怪,女主去洗漱,借别人的口红化妆,当女主满怀希望地出来,卡车司机已经逃命般飞驰而去,女主无力地靠在床边,女主的脸经历过岁月的雕琢,如今因为吓跑了爱情而悲伤难过,约书亚笨拙的安慰女主,这孩子其实蛮敏感体贴的。
女主用身上唯一值钱的手表搭乘了一辆便车,坐在一车信徒中间听他们唱圣歌,仁慈的天父会照顾约书亚,让他找到父亲吗?或者说让女主重新看到女主的父亲嘛?中途休息,是约书亚对女主讲起她的母亲,她终于接受了母亲逝去的现实,也愿意和女主讲心里话,女主要约书亚将母亲的手帕放在信徒的圣坛上,算是让他与母亲正式作别。女主们到达约书亚父亲的收信地址,约书亚忍不住跑进去,那里却有另一个小男孩,难道父亲再婚了。
这户人家的女主人防备的看着女主,以为女主是来逼宫的小三,约书亚这时才意识到,不是找到爸爸就能找到家,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出现了,约书亚激动的快要哭出来,看着他的眼神,出门恳求,这是世上仅剩的亲人了,爸爸会收留他吗。
但其实搞错了,约书亚的爸爸一家已经搬家了,几分钟内从孩子的心情从高兴激动变成自卑担忧,再到极度失望。当他从男主人口中得知自己的父亲是个酒鬼的真相后,默默地跑了出去,失望又弹尽粮绝的女主们开始吵架,女主说出一些刻薄的话,转头又后悔了。
约书亚愤怒跑开,女主急忙去找,那种穿梭在祈祷的信徒中耀眼的烛光让人迷醉,潮湿的空气让人头重脚轻,连日劳累饥饿的女主终于晕倒了。第二天清晨,女主在约书亚怀里醒来,女主们一路相依为命,早就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汗与泪。机灵的约书亚想出点子,让女主为信徒写信,收件人是耶稣,绝处逢生,女主们终于不用为饥饿发愁了,女主们在神像前合照留下这充满纪念意义的一刻。
约书亚给女主买了条新裙子,答谢女主一路的照顾约书亚,像女主从前那样要将信撕掉,就被女主制止了。经过这趟旅程,女主终于明白了每个人心中都有在乎的人,心里都是真挚的情感,女主不愿再撕信了。约书亚看过父亲的照片,印象很模糊。女主的父亲,他当年重遇很久未见的女儿,亲生父亲居然不认得女主,不在乎女主,女主一点都不会原谅他。约书亚说她不会忘记女主的,女主好像一点都不在乎,来到新地址,屋里住的是别人,约书亚的父亲已经失踪了。
约书亚已经接受现实,他这辈子找不到父亲,但女主愿意照顾这个倔强的小鬼,正当女主们要离开时,一名憨厚的青年喊着女主们问,是不是女主们到处找他爸。原来约书亚的哥哥的确住在这里,看见哥哥,约书亚紧张地抓住女主的手臂,女主谎称自己是约书亚爸爸的好友,顺路来探望,哥哥们子承父业,都是优秀的木匠,而爸爸在出走之后不知所踪。约书亚看着墙上父母的合影,才觉得自己找到了家。
哥哥们教约书亚做木工活,虽然此时他们以为约书亚是女主家的,血脉相连他们很容易就玩到一起去。不识字的哥哥们拿出一份父亲半年前寄来的家书,让女主读给他们听,原来父亲离开是为了去找约书亚的母亲,她说思念两个哥哥们以及从未见过的约书亚,约书亚感激地看着女主,他心里明白,当年母亲出走时,他还在母亲肚子里,多年没联系,父亲又怎么知道他的名字呢。
而半年前寄来了家书,父亲杳无音讯,只怕是凶多吉少,这个凌晨,女主悄悄起床,女主穿上约书亚送的裙子,堆进梳妆,与上一次一次因为爱情打扮的紧张不同,女主的神情平静慈祥。女主最后看一眼约书亚,他和哥哥们在一起,女主相信他会得到亲人的照顾,女主将两封信摆在约书亚父母的照片下,这封信,女主总算是亲自寄到了。
女主向地平线的朝阳走去,脚步很稳,又那么轻松。约书亚像是感觉到什么,他匆忙追出去。女主搭乘的大巴此时已经出发了,女主多年来为人代替别人写书信,终于给约书亚写了一封信,女主记起当年父亲让女主在火车上鸣笛。所以女主也让约书亚摸方向盘,是希望约书亚能记住女主距离那么远,通信不发达,这应该是最后一面了。
女主和约书亚都拿出小照片,但其实不看照片,女主们也会一直记得彼此,女主是个坏蛋,女主撕掉客人的信,甚至将约书亚卖给人贩子,但女主又不顾自身安危,救出约书亚,一路护送她寻找父亲。
女主对离家出走的父亲有怨气,幼年丧母,未得到足够的关爱和照顾,但女主其实一直思念父亲。记得父亲带女主在火车上玩耍,女主刻薄自私,鄙视那些情感真挚的人。但是陪约书亚一路走来,女主终于直面自己的感觉,顿悟到了人间真情。
人们内心中最真挚的感情,是人与人彻底互相信任才会产生出来的,既美好又感人。约书亚的熊父之旅,也是巴西信徒的寻父之旅,当一个国家在巨大的变革中,人民需要有信念和追求,这就是影片上映时巴西的状况。一个小男孩上路寻找父亲,一个老女人上路寻找自己的心,一个国家上路寻找未来,这是一部看一遍怎么都不够的电影,希望你能静下心来,去被电影里真挚的情感所感染,也希望你变成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
中央车站观后感4
《中央车站》拍摄于1998年,和那时候的我们生活差不多。影片讲的是一个老女人朵拉白天在车站代人书信,晚上和女邻居分享这些信件,读到可笑的就撕掉,无关紧要的就搁置抽屉,几乎不帮人寄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读这本书的感受吧。
我以前看到一句话,说音乐是无国界的`,无论世界各地语言如何不同,美妙的律动都会打动人心。
但是我看完巴西电影《中央车站》时,瞬间就觉得,天啦!这一切都太相近了!太相似了!仿佛就在昨天才经历过!——除了音乐,还有很多也是无国界的,比如贫穷、苦难……
杂乱无序的车站,代人书信、旧电视,单身妈妈,脏乱差的楼道,从未谋面的父亲,卖孩子(也是卖器官),又破又脏的长途车,车上人畜共处(鸡头紧贴你的脸),大货车,超市偷窃……感觉太多中国元素,有点像贾樟柯的电影,直至社会最底层。
因为熟悉所以就感觉很真实——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感兴趣,比如我就喜欢看农业频道一样。
也因为熟悉,所以我一连看了两遍!
《中央车站》拍摄于1998年,和那时候的我们生活差不多。影片讲的是一个老女人朵拉白天在车站代人书信,晚上和女邻居分享这些信件,读到可笑的就撕掉,无关紧要的就搁置抽屉,几乎不帮人寄出。一天小男孩约书亚和他的单身妈妈来找朵拉给他从没见过面的父亲写信,希望见到他。他的父亲抛弃了他们,但小男孩依旧希望见一面父亲。第二天约书亚和妈妈再次找到朵拉,希望再写一封。不过在离开车站时遭遇车祸死亡。车站里有个老混蛋专门拐卖孩子,他和朵拉商量好,卖给一个收养机构,不过这家机构专门从事的杀死孩子卖器官的勾当。朵拉的女邻居指责她的行为,朵拉良心受到谴责,第二天抢回来孩子,并和他一起前往几千英里的南方寻找爸爸。
这一老一少,在漫长的寻找路上,从一辆破车到另一辆破车,历经艰辛,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最后他们找到约书亚父亲的地址,可惜父亲不知去向,只看到父亲前妻的两个儿子。
电影基本是上朵拉的心灵救赎,老女人朵拉又老又丑,还有一颗不善良不老实的心。很像那种年轻时就是坏女人变老的感觉。不过,在途中,朵拉一次次谈到自己的父亲,那个老酒鬼如何抛弃她们的母子,老死也不相认。约书亚就像儿时的朵拉,他们都差不多,由单身妈妈辛辛苦苦带大,他们的父亲都是酒鬼。他们都有一个贫困不堪的痛苦的少年时代。朵拉长大了境况并没好转,她嫁不出去,只能靠代人书信艰难度日,也许,朵拉的今天就是约书亚的以后,当然也许又不一样——不过命运不会改变很多。
因为他们终究是社会最底层,就像我们的今天,无论我们的国家再怎么发达,我们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格局依旧不会改变。
电影难能可贵的就是在这样一个框架里,不善良的朵拉慢慢的变了,开始有了善心善举。也许也因为有了善存的爱,后来的朵拉,看着看着就舒服了些。
朵拉这个女人的形象,觉得太熟悉了,觉得她就是活在我们身边的太多的女人。她们的坏和好,随时变换着,有时候一半一半,有时候你觉得她们邪恶有时候也不仅要赞叹她们。
对于她们,我喜欢用那句话来总结: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中央车站观后感5
站在科科瓦多山顶的救世基督脚下俯瞰这座充满着热浪的城市,每一条道路上都行走着漂泊的行人,一个极具现实色彩的城市。——基督山伯爵 题 不知从何时起,“车站”在文艺作品中渐渐成为了一个极具隐喻的词,似乎当大多数人试图去划分人生的不同阶段与重大转变时就会习惯性地用“站台”进行注解。《中央车站》的片名一方面直指故事开始于中央车站这个现实的地点,另一方面又隐喻着故事中的这段旅途是人物生命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以中央车站为中心,生命可以自由地选择任意一条道路,然而每一个方向又都有着自身的不明确性,就这样,流浪成为了旅途中唯一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 “中央车站”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流浪者,开卡车的凯撒、写信的朵拉、以及美丽的邻居艾琳,尽管他们经历着不同的故事、住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不同的生活,但是他们有着一个最根本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没有“家”的人。漂泊在外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舒适的归属,熙熙攘攘的旅客找朵拉为他们写信,目的也多是为了寻找自己的根,对于根性的追寻是中央车站中所有人的核心目的。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约书亚执着地寻找自己的父亲,在众多找朵拉代寄信件的人中,约书亚的线索成为了影片的主线。这个可怜的孩子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生活在里约热内卢,母亲努力地试图联系失散已旧的丈夫,然而一次意外事故令约书亚成为了这个喧闹城市中的孤儿,约书亚只能徘徊在中央车站过着流浪儿的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难以接受母亲离开人世的现实,他天真地坚信着自己的母亲总有一天会回到这里。朵拉把约书亚拉回了现实,并且踏上了寻根的流浪之旅。 《中央车站》的人物名字都带有着宗教意义的神性色彩,故事背景若是改成古代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是一个另类的神话。《圣经旧约》中的约书亚是与摩西同时代的人物,后来成为了杰出的领导者,约书亚曾经接受过摩西的按手,他的身体被圣灵所充满,这致使他有着超乎常人般坚强的心。《中央车站》中的这个孩子也叫约书亚,他的母亲告诉他,他的父亲叫耶稣,在影片的后半段我们发现约书亚还有两个哥哥,摩西和以赛亚。 乍看之下这里似乎很明显的出现了一个矛盾的地方,约书亚、摩西、以赛亚这三位先知均是旧约中的人物,而只有耶稣是来自新约中的。在《中央车站》中,约书亚这个叫耶稣的父亲被设置成了木匠,这似乎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双关含义的隐喻。
仔细揣测一下我们会发现,耶稣作为“福音”的象征是毫无疑问可以成立的,约书亚寻找叫做“耶稣”的爸爸可以被看做是在寻找自己人生中的“福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生命意义上的“启示”。耶稣在《圣经新约》中是一个牧师,耶稣的父亲才是木匠,而耶稣真正意义上的天父则是上帝,影片中把约书亚的父亲设置成为名叫“耶稣”的木匠,既有着福音与启示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被理解成上帝,如果说从木匠到人父再到天父的联系还略显牵强的话,影片中他的两个孩子摩西与以赛亚也可以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毕竟摩西与以赛亚都直接听命于耶和华上帝。 这个叫做约书亚的孩子成为了一个有着神话色彩的人物,他被遗落在了残酷的现实世界。约书亚要寻找自己的父亲,年幼的他急需一个人作为引导,于是就有了这个叫做朵拉的老阿姨,朵拉的名字在语言体系中同样存在着隐喻,DORA作为女子名暗指“神的赠礼”。对于失去母亲的约书亚来说,朵拉成为了寻根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个向导,甚至一度接替了他的母亲。 《中央车站》的故事发生在当代的里约热内卢,这个被科科瓦多山顶宏伟壮观的“基督像”所俯瞰的城市,这里表面上有着极端的富有,暗地里也有着极端的贫穷。影片的镜头更多地还是聚焦在了黑暗的地方,只有充分感受了黑暗才能真正理解光明的价值。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朵拉并不像广义上的“神的赠礼”那样天真无邪,在中央车站中代人写信的朵拉起初恰恰是一个令人厌恶女人,她不仅相貌丑陋而且内心自私。白天朵拉为不识字的底层人士写信,夜晚则是以窥视信中内容为乐,她甚至会撕毁那些她觉得没有价值的信件,擅自决定何时寄出,大多数穷人的信件就这么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当她第一次将流浪的约书亚带回家的时候,动机也只是为了能够卖钱,她用贩卖约书亚的钱换置了一台全新的遥控彩电,直到好友的那席话才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良知。
在朵拉带着约书亚寻父的旅途中,现实与诺言一直在她心中矛盾地撞击着,这一点恰恰增加了影片的现实色彩,也令故事变得更为跌宕。 作为一部公路片,中央车站的故事随着旅途的深入不断走向高潮,同时也顺理成章地展现出了巴西穷困地区的真实状况,每一个画面中所出现的都是不加修饰的场景与平凡至极的小人物,他们艰辛地漂泊着生活在南美大陆上,数百万的人抛下家园和亲人来到异乡以求谋生,他们的内心徜徉着激烈的思念之情,但是身躯与现实不容许他们自由地回到自己的巢穴。而最令人感到揪心的是——这条旅程——仅仅是从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向外延伸出的蜿蜒小道中的一条分支而已。 在这么一个庞大的社会背景之下,约书亚的寻父之旅仅仅是导演倾诉现实的一个典型,一个被赋予了神话色彩的现实故事。朵拉与约书亚之间渐渐成为了忘年之交,他们最终找到了约书亚的家,见到了摩西与以赛亚,然而他们的父亲耶稣却早已失去了音讯,影片中作为木匠的耶稣也是南美大陆上成百上千的漂泊者中的一个,他们的内心中都坚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家中,同时带回来的还有美好生活的福音。神话与现实的对比彰显着贫民世界里最致命的残酷。
中央车站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