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母亲有感范文400字
《戈壁母亲》的主角刘月季原先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农村妇女,甚至是被抛弃的旧式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戈壁母亲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戈壁母亲观后感1
在倾听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尤其要抓住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故事演进的脉络。正是兵团人屯垦戍边的生活和事业,开辟了这些故事人物的新生活,改变了他们人生的命运,也使得他们以自己的苦乐人生演奏了命运与国运的交响曲。
刘月季到新疆千里寻夫,并不知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也没有追赶生活的任何思想准备,仅仅是“孩子不能没有爹”的人性燃烧。刘月季“回不回老家去”曾经是故事的悬念,也是生活的悬念。刘玉兰又遇到了“回不回老家去”的问题。向彩菊也遇到了“回不回老家去”的问题。她们都在生活的底部,也都在时代的末端。她们被生活筛选着,被动地跟随着(当然,刘玉兰的时代与刘月季不同了,所以,她的选择性明显增强了)。这“回不回去”的问题在全剧有着强烈的象征意味:回去,即倒退;不回去,即跟上生活前进的时代车轮。新生活对旧生活的超越给了她们“不回去”的理由和空间。故事围绕着“回不回去”所要解答的却是“故事的发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是可以选择的还是不可选择的”。刘月季带着历史的和内心的逻辑,刘玉兰、向彩菊带着现实的伤害和美好的追求,做了决不回去的选择,不得不这样选择的选择。她们就这样被生活裹挟着融入了屯垦戍边的大业。
屯垦戍边,是新的荒原开垦,也是新的社会开垦,更是新的人生开垦。正是这种开垦,搭建了新的社会平台,拓展了新的社会空间。尽管屯垦戍边还有着更为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背景和逻辑的力量,而其内在发生的故事所演绎的人生,则埋藏着事业发展的现实逻辑和精神力量。
因此,屯垦戍边火红事业、西域的荒凉与美丽,决不单纯是戈壁母亲生活和性格的背景,而是一同演进的生活与命运的有机组成。也就是说,她们的遭遇、命运、性格和追求,只能放在这个历史的时空和现实的关系中,不可能置于别的时空与关系中来展现,因为它就这样发生了,不可能别样发生。故事的开端是这样,故事的进行是这样,故事的结局也只能是这样。
母亲的情怀与命运同生活一道展开:母亲陷入了“困境”,生活也陷入了“困境”。大爱就在“困境”中生发出来。母亲的情怀就像荒原上的“地窝子”,让人们在“最后的荒原”生存下来,也让伟大的事业在荒原扎下根来。人们在开垦荒原的同时也开垦了母亲的情怀(母亲的情怀也如同待开垦的荒原),生活和岁月进行了共同的开垦。荒原上孕育着屯垦戍边的伟业;一个乡下妇女孕育着大爱无边的情怀。要不是这两者的历史性结合,母亲也许只能更出色地展现她是一个为钟家“传宗接代”的工具。
生活与人的命运纠结在一起,向前演进着,于是,我们看见了荒原上的“地窝子”,看到了整日整日地开垦,看到了倾天而泻、漫野灌来的洪水,看到了一望无际、黄到天边的麦田,看到了毒蚊子,也看到了舔犊情深的毛驴,看到了远山的白雪、悬天的圆月,看到了营地的炊烟和一个人的边防站,看到了日生日降的鲜艳国旗,也看到了绵绵大山上的新土孤坟。我们听到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和“送你一束沙枣花”,听到了山崩雪陷的暴风怒吼。这一切都是兵团人“种地就是站岗,放羊就是巡逻”的生活写照,都是戈壁母亲和亲人们的心路历程。刘月季说过:“在兵团这个大家庭里,我过的挺舒心的,挺知足的。”
正是在讲述母亲命运和母亲精神的同时,作品再现了兵团人屯垦戍边艰辛而辉煌的人生,展现了兵团人连同那个时代的崇高精神。共和国不能忘记!
戈壁母亲观后感2
故事不是随便就能讲好的。一般说来,好人与坏人之间的故事最好讲;坏人与坏人之间的故事也好讲;而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故事则最难讲。《戈壁母亲》就是从头到尾讲述了一段好人之间的故事。什么叫发生了“故事”?那就是人们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伤害,以致发生了命运的磨难、痛苦的选择和不情愿的更改。坏人与好人之间以及坏人与坏人之间充斥着背叛、阴谋、夺取乃至杀戮。坏人以侵害对方而获得利益为自身逻辑和罪恶目的。于是,在好人与坏人之间发生的大多是正义与邪恶的故事;坏人之间则发生邪恶的故事。好人之间的故事则不同。他们之间没有背叛、阴谋和夺取,更不存在以侵害对方而获取私利的勾当,但依然有伤害、有矛盾、有冲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好人都有着自己合理的生活逻辑、美好的生活愿望,又以自身的奋斗去获得。但是,由于历史的和时空的错位再加上不同人们之间的现实差异,导致了生活的重新排列组合。这种排列组合空间的扩大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好人之间也会发生冲突乃至伤害。刘月季带着两个儿子艰难跋涉两个多月从山东到遥遥西陲的新疆去千里寻夫,丈夫钟匡民——一个抵抗旧社会包办婚姻、参加解放军英勇杀敌的英雄有了自己爱的归宿,与她离婚了,使她几近绝望。为逃避父亲的逼婚而情愿远嫁的刘玉兰,千里迢迢到新疆却决意不嫁像父亲一样的团政委郭文云,使郭文云的人生险些崩溃。偶然而又含有必然的巧合与误会,使得好人之间也会产生猜疑与隔阂,再加上好人之间的直爽与固执,更使矛盾和冲突表面化。但是,好人的一个基本倾向——用心体察他人、将心比心,又为矛盾和冲突的化解,留下了逻辑的脉络和发现的空间。钟阳为程莹莹(钟柳)夺回银饰(那是日后程莹莹与生父程世昌相认的信物);刘月季保留着郑惠贤缝制的军衣;刘月季和钟阳牢记着王朝刚在火车站送给钟阳的一双军鞋;钟匡民记着孟苇婷输给他的鲜血;王朝刚记着刘月季杀掉心爱的毛驴救了自己的性命;刘月季让钟柳永远不要忘记程世昌的救命之恩等等,甚至好人之间的同情、关键时刻的一句鼓励话都铭记不忘。正是好人之间的理解、同情、敬重与扶助,使得他们之间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前进的力量。以月季大姐为代表的那些好人总是用“真情”和“纯我”在生活、在感受生活。她把别人的笑和泪都珍藏在自己的心底,化做生活的源泉和动力。
好人之间的逻辑和愿望就是这样。遇到矛盾和冲突在不解或将解之时,他们也会追问:是谁错了?错在哪儿了?当然,这是作者在同观众一道进行着深刻的求索。能够得到有效的答案也许很有必要。这还是作家和艺术的一种责任。但是,在生活中,有着比求得答案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好人之间造成的伤害无法像好人和坏人之间的伤害那样用抵偿和报复的方式来平复,这种伤害也许就无法平复、无法抵偿。这是好人之间的伤害更为严酷之处。或许生活还在伤口上抹来一把盐,或许这种伤害还会连带出新的伤害。这时,谁来背负这种伤害,谁能背负得起这种伤害,这是生活能否继续下去的关键。这种背负需要勇气、需要牺牲、需要生命的底力。
背负好人之间的伤害与伤痛,应当是强者。可是,在这个故事中,承担了这种背负的恰恰是农村妇女、戈壁母亲刘月季。在生活的潮流中,所有的人都比刘月季跑得快,都比她具有生活的优势。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但是,人们这种生活超越的脚步重重地踏在了刘月季的身上,撵在了刘月季的心上。生活正迎来新的春天,可刘月季却成为了滋养春天的泥土。惟其如此,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伟大女性那独立于世的坚韧,那“压得住岁月,也抵得上黄金”的心,那“养育了儿女,也养育了精神”的无边大爱。母亲的身心羽化出人性的神髓。母亲的心比天大,一切都装得起,一切都放得下。生活总是告诉我们:下跪和流泪是好人的本钱,可戈壁母亲却告诉我们:看不得下跪和流泪是好人的本色。刘月季以自己的牺牲托着生活前行,又以自己的人性垫出生活的道路。母亲的“爱”是不幸的。在这不幸中却演绎了无与伦比的人性大爱,在生活的底层、从历史的不经意处,活化了“上善若水”、“大爱无边”的底蕴。这就是伟大的母亲精神。她是一种人性的依托,是承载起一切不幸的毅力,是总在生活的底部托起生活前行的意志,是连接起人们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的精神纽带。
这是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而且缺少文化的母亲的生命展示,这是一位从古老民族的历史深处蹒跚而来的母亲的再生。也许我们的社会更多地把“承担”的义务压在了她们身上。然而,这又不仅仅是一位母亲的展示,那没能做了母亲的刘玉兰不也说:“我活在世上不占人家的便宜”;那孟苇婷临终前为当年要把刘月季送回老家去而向大姐虔诚地忏悔。郑惠贤在丈夫“执迷不悟”时,也毅然以离婚做出抗争。
母亲拖着历史的沉重,也拖着不屈的性格,拖着“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质朴,也拖着“一切从头开始”的愿望,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是被历史尘封了故事;这是几乎被我们忘却的记忆。
我们不该捡回这些故事吗?我们不该擦净这些记忆吗?我们需要倾听啊!
戈壁母亲观后感3
《戈壁母亲》是“剧”(故事)的内在而自然的“连续”。它的“戏剧动力”来自好人之间本不该发生的冲突与伤害,来自好人之间逻辑的缠绕,来自好人率真的性格。由于善的原始冲动,由于性格的刚直,使得伤害和逻辑发生了刚性转化,矛盾放大了、加深了、复杂了,人物各自的逻辑被暗伏下去,性格则被凸显出来,推动了悬念、冲突的发生和发展。故事既被性格内化进去,又被性格外化出来。当性格的刚性把故事烫热又冷却下来以后,人物的愿望和生活的逻辑又像暴怒时的青筋裸露出来。每一个人物都像这岁月之歌的音符,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构成了音色鲜明的旋律。当一个新的人物融进故事中来的时候,其性格和经历又为人生组曲增添了新的乐章,而且牵动了每一个音符和旋律的跃动,形成新的合弦、新的乐章,使全剧人人命运牵连、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完整结构,既有着个人形象的展示,又有着群体的有机展现。某一个人物境遇的变迁不仅是其自身故事的演化动力,而且是剧中人各自故事的演化动力。直到母亲刘月季响亮而坚定地说出:“这辈子我不会再踏进钟家的门!”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位实现了自我超越的母亲,一位追赶上生活潮头的母亲,一位告别了旧时代的母亲,一位受人尊敬的母亲。母亲性格的升华和命运的改变,既是母亲由时代的弱者变成生活的强者的逻辑发展,又是推动戏剧发展所蕴含的内在动力。当母亲入党宣誓的时候,她一生的所作所为烫热了每一句誓词。做人的准则、大善大爱的胸襟与我们的政治誓词竟是如此的一致!这是一次人性的发现!
《戈壁母亲》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现实主义就是要“以生活真实为根,以人文关怀为本”。生活真实是艺术的本质规定;人文关怀是艺术的人性指归。没有生活,讲不出这样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不出这群栩栩如生的人物;没有大爱的人性指归,抒发不了人间真情,挖掘不出深刻内涵。
韩天航老师说,我还要写这些兵团人,写他们的崇高。因为崇高使一切和它较量的东西都显得渺小。因为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任何时代都需要。
《戈壁母亲》是一部艺术精品。演员的表演出神入化,将兵团人坚韧、刚直、乐观、智慧表演得活灵活现,对兵团人音容笑貌、丰富内心和精神内涵把握得很有分寸,在现代审美中活化了深埋于历史的兵团人。音乐富有时光的穿透力,发出历史和心灵叩问的旋律。本剧的画面决不是在贴景,而是在“造境”和“蕴情”,使得镜头画面达到了“景、境、情”的交融,洗练、宏大而幽深。导演既把握着故事的深刻内涵,又追索着历史的进程,赋予本剧以今日的审美视点。特别是以喜剧演悲情的戏剧效果,更是导演的大手笔。
观看《戈壁母亲》,经常是看到动情处就一阵阵心发软,身发紧,忍不住流下泪来,接着就浑身发烫甚至渗出汗来。过后,就觉得周身松快,血流畅缓,心灵像漂洗过一样。这,就是性情的陶冶吧。
戈壁母亲观后感4
新疆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是一个以牧业为支柱产业的大牧区。《大牧歌》通过科研人员与兵团牧工克服重重困难,培养出新疆优质细毛羊的故事,反映了兵团人为发展新疆畜牧业所作出的贡献。让观众从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进一步了解到兵团屯垦戍边的业绩和兵团人的精神风貌。
电视剧中的上海大学生林凡清,为继承老师培育绵羊新品种的遗愿,舍弃大都市的优裕生活条件,离开热恋的女友许静芝,主动到艰苦的边疆从事科学研究。他的行为体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坚守承诺,勇于为边疆科技事业献身的精神。新疆得天独厚的环境,兵团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为林凡清研究培育优质细毛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殊环境不仅使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而且使他的精神境界在磨炼中得到了升华。
我认为,《大牧歌》最显著的特点是,作者在反映兵团生活,塑造兵团人形象方面,与他的《热血兵团》《戈壁母亲》相比,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有重大的突破。这部电视剧不仅向观众再现了兵团人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兵团人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既守纪律又重感情的品格。而且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兵团人的爱情、友情和亲情。其中,反映兵团人追求爱情的情节所占比重之大,在韩天航的兵团题材作品里,前所未有。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对剧中主要人物的爱情做一些评析。
常言道:"饮食男女人之本性".兵团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七情六欲具全的血肉之躯。对爱情的追求,既是人之本性,也是每个人的权利。因此,可以说《大牧歌》是一部既歌颂了兵团精神,又闪耀人性光辉的佳作。
来自上海的林凡清、许静芝、郑君,由于受大都市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爱情的追求热烈而浪漫,激情且张扬。其中,林凡清、许静芝对爱情的执着令人感叹;而他们将理想和事业看得重于爱情的高尚情操和思想境界更值得推崇。郑君愿为自己所爱的人勇于承担责任,甘愿忍受痛苦和屈辱。这种敢作敢当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我想,凡看过《大牧歌》的人都会与我感同身受。由于爱情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对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激情和方式一般人不难理解,无须多言。鉴于当今的年轻人,对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一辈兵团人缺乏了解,我觉得有必要对剧中的两位老军垦的爱情和婚姻,做一些评析。
剧中的齐怀正,其人正如其名,是一位胸怀正义、一身正气的军人。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弹片击伤了生殖器而丧失了生育能力。为了维护男子汉的尊严,他羞于让别人知道因负伤而造成的生理缺陷,内心忍受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煎熬。但作为男人,他依然浑身充满阳刚之气。作为军人,无论是战斗、剿匪和日常工作,他时时处处都显示出军人的英勇顽强、刚毅果敢,但在处理爱情问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当父母包办的未婚妻杨月亮从老家来到新疆,向齐怀正提出结婚要求时,竟使他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他本来很爱杨月亮,但考虑到自己的生理缺陷会影响月亮一生的幸福,断然拒绝了杨月亮的要求。月亮追问拒绝的原因,他却难以启齿。于是,两人之间演绎出了一场扑朔迷离的感情纠葛。面对不离不弃,穷追不舍的杨月亮,其心理矛盾和情感纠结十分复杂。他与林凡清谈心时说:"作为军人、战斗英雄,我可以扛天扛地,却扛不起这张脸、这份情……"一个铮铮铁骨、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一个极力维护人格尊严,又多情重义的男子汉屹立在我们眼前。
我认为,电视剧将齐怀正这个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性格鲜明。实力派演员成泰燊对这个人物的理解非常到位,表演也非常出色。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
剧中的另一个角色团长李国祥也别具特色。他的恋人艾洁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因曾经沧海难为水,虽然位居团长,也早已错过结婚成家的最佳年龄,却一直没有结婚。他在火车上与许静芝巧遇,因许静芝的容貌酷似艾洁而引起李国祥的关注,并将对艾洁的怀念转为对许静芝的爱慕,随后对许静芝展开了爱情攻势。由于李国祥是一团之长,如何展现他对许静芝的追求很难把握。可喜的是,电视剧对刻画这个特殊人物的分寸把握十分得当。
众所周知,对异性的追求具有排他性,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电视剧在展现李国祥对许静芝的追求时,表现出男人特有的心态和一些自私的行为,这是人之常情。但在许静芝面前,他能自我克制,始终保持人格的尊严,不失团长的身份。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林凡清与红柳相爱,本来对他追求许静芝有利。可是,当他从周姐嘴里得知这一信息后,怒不可遏地说:"派人把这小子抓到总场来,让他马上跟静芝举行结婚典礼。静芝对他那么好,他还胡来,他对得起静芝吗?"情急之下的这种反应,足以看出其人品。当他的求婚遭到许静芝拒绝后,不是对许静芝弃而不管,更不是恼羞成怒,利用职权打击报复,而是与许静芝建立了一种兄妹关系,继续悉心关心照顾许静芝。
日久知人心,患难见真情。通过十年的交往,历经多次考验,在____动乱时期,李国祥的善良与真诚终于突破了许静芝的心理防线,决定以身相许。朋友们要在大年三十为他俩操办喜事,为了给李国祥一个意外的惊喜,特意向他保密。大年三十,正当朋友们为许静芝布置新房,张罗婚事时,躲避迫害的林凡清在途中迷路。李国祥只身一人骑马寻找,在找到林凡清后,因暴风雪而迷路,不幸连人带马跌落山谷。
齐怀正等人将奄奄一息昏迷不醒的李国祥救回。在新婚洞房里,李国祥从昏迷中醒来后,许静芝将同意与他结婚的决定告诉了他。李国祥用微弱的声音唱起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来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歌声在逐渐微弱中消失,李国祥安详的离开了人间。
由李国祥的死,观众自然会联想到红柳的死。由于李国祥之死的直接原因是红柳造成,本来她早就觉得对许静芝亏欠太多。李国祥的死更让她陷入一种罪不容恕的自责中。她本想用离婚的方式将林凡清还给许静芝,但遭到拒绝。最后,她选择了以死来成全许静芝与林凡清。性格刚烈的红柳甘愿为许静芝的幸福而死,不但衬托出许静芝的人格魅力,也展现了红柳的性格与舍己为人的品格。
李国祥、红柳的死充分证明他们所追求的爱情是纯洁的;虽然是一种人生悲剧,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唯其这种带有凄美色彩的结局,更能让人扼腕,更能感人至深。
戈壁母亲观后感5
这些天,我迷上了央视正在播放的30集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虽然全剧还没看完,但我已经深深地被剧中这位伟大的母亲刘月季大姐所折服。
这是一个富有牺牲精神且深明大义的母亲。母亲刘月季比父亲钟匡民大了六岁,是包办婚姻硬将他们婚配生子。这个识字不多,母亲早逝,为了娘家迟迟未嫁的刘月季,嫁后却遭到丈夫钟匡民的冷遇;在有了两个儿子后丈夫参加了八路军,一去十三年杳无音信。她用自己柔弱又刚强的双肩,养育两个儿子长大并千里迢迢来到新疆,为他们寻找到父亲。她可以没有丈夫,却决不让儿子们再失去父亲。于是为了儿子,她留在溽热严寒相逼、终年风沙弥漫的戈壁大漠,并始终如一地帮衬离了婚又娶新妻的“丈夫”和他的一家。她为屯垦戍边的兵团战士们做饭、种菜,与他们一起战干旱、斗洪水,打恶狼。她以自己的牺牲与博爱,将人性的光辉发扬到极至。她凛然屹立在荒漠之中,为周边所有的人张起了一把保护的大伞。
在处理感情问题上,剧中有几个情节特别让我对这个坚忍的女人印象特别深刻:
当她千辛万苦地找到丈夫,换来的是丈夫以包办婚姻没有感情为由的离婚请求。尽管她还深爱着她的丈夫,尽管她是嫁鸡随鸡的农村妇女,她没有以十几年辛苦养育孩子来要挟,也没有大骂丈夫是“陈世美”,只是简单的询问了丈夫是不是有意中人了,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为让丈夫追求他的幸福,只要丈夫过得好,她通情达理地接受了一纸休书。放爱一条生路,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
孝顺的孩子们为帮母亲出气,在父亲再婚时作弄新娘,却遭到了母亲的训斥。她带上孩子主动上门赔礼道歉,孩子们当然不服气,她却始终站在“丈夫”的立场,努力维持一个父亲在孩子们心目的良好形象,这其中没有一丝怨恨。现实生活中很多离婚了的夫妻要做到这一点肯怕很不容易吧。
在体谅“丈夫”工作繁忙无法照顾新妻孟时,也为他能安心工作,她设身处地地为“丈夫”尽一个做丈夫的责任:安排两个儿子为后娘搭地窝;为怀孕即将生产的孟烧水洗澡,当时那个小孟感动得都流泪了,亲切地叫她大姐;嗷嗷待哺的孩子因没奶喝而饿得哭个不停时,她送来了米汤和驴奶.....
戈壁滩的条件异常艰苦,她挑起伙房的重任,可能也是这样一个原因,她偷偷地塞了一个鸡蛋给当首长的“丈夫”,是出于一种对领导的特别照顾还是对“丈夫”留有私心?她直言不讳地对他新妻孟说:“我还爱着他!”
这些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这是怎样的一份感情?我想这就是大爱无边吧。
戈壁母亲有感范文4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