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正剧的“横空出世”,正掀起一场“全民追剧热”。在IP偶像剧、“小鲜肉”大行其道的市场环境下,该剧依靠演员“在线”的演技、精心设计的剧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
《人民的名义》开播以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追捧,这不仅是普通观众的期待,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这部优秀的电视剧,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这部正能量的电视剧,也许能像一个好的老师,教会我们很多东西。这部大剧,人物性格鲜明,里面有擅长太极功夫的官场老手,道貌岸然的政法委书记高育良;一心只想干事的市委书记,耿直果断雷厉风行的李达康;引起“官愤”的退休老干部陈岩石;步步为营、精于算计的公安厅长祁同伟;多年工作勤勤恳恳,但由于没有奉迎门派,一直不能得到提拔的易学习;打破用人的标准,打造唯才是用政治生态的省委书记沙瑞金;不收礼也不办事,每天在家胸怀宇宙看星星的区长孙连城。电视剧中也有很多感触颇深、印象深刻的情节:赵德汉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这样一个腐败官员却有“两面人生”,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睡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陈岩石老先生给汉东省常委上的那一堂党课,展现出老一代革命家的崇高信仰等。这些引人深思的人物和情节,需要我们思考现实问题的本质:“腐败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义》是艺术化了的现实,更是我们需要直面的问题。
反腐败是为了得民心,官员廉不廉、政党纯不纯,老百姓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能够从弱变强、从建党到建国,成功经验就在于“得民心”。反腐败斗争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心战。这也如同行进中的中国,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绩有多好,都不能忘了发展是在较量着什么,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而这也恰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人民名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始终在路上,成效显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党在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16.2万件,给予纪律处分119.9万人,2014年以来共追回外逃人员2566名。但这不意味着反腐败可以停一停、缓一缓,须知道腐败与反腐败永远处在权力天平的两端,一直进行着残酷的较量,也只有反腐败的力度和强度不断加大,才会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腐败的成绩都是暂时的,反腐败的斗争需要持续进行下去,这也是锤炼党员干部队伍、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陈岩石:有的干部私下里说,现在反腐弄得官不聊生,这不是屁话吗?不反腐,让他们继续腐败下去,那不是官不聊生,那就是民不聊生了,老百姓那就得造反了。
有腐必反 有贪必抓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民的名义》中众多案例,都不是偶然发生的,通过观看《人民的名义》对我们有很大的警示,我们深深地感到增强防腐拒变的防范意识,还要必须做到三个“始终保持”,一是始终保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二是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优良传统;三是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不断地反省自已,检查自己的行为,彻底与____、损公肥私行为决裂。
真心实意为人民的,人民始终是其坚强的后盾,而虚于委蛇人民的,人民终究会将其唾弃。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的工作职责和使命,要向侯局长、易学习、陈老等正面人物积极学习,努力工作,干好我们的金融事业,心中牢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写好一条程序命令、做好一个系统的开发工作,保障好我们的银行系统平稳运行,这也是人民的名义和期望吧!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
最近,热播的检察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终于落下帷幕,赢得了各方褒奖,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剧中贴近现实的政府工作生活的描写,以及立体的人物刻画,让人感觉剧中“汉东省”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另外剧中的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忠奸”之分,媚上欺下贪污腐化的祁同伟也会有令人同情的过去,“心系GDP”的李达康也因“太爱惜自己的羽翼”而受到指责。真实的社会环境和饱满的人物形象为《人民的名义》引发热议打下了基础。
本剧人物个性鲜明,刻画生动,其中最能引起共鸣的就是“达康书记”和“胜天半子”的祁厅长了。同为寒门子弟,两人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最终自证清白,后者却落得饮弹自杀,令人唏嘘,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探讨。
李达康书记作为一员“改革猛将”,不仅为汉东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能坚守底线,为官清廉,“京州市委书记,不和任何商人做交易”掷地有声,令人钦佩。“草木秋死,松柏独存”,禁得起考验的口号才叫原则。
李达康一直谨记自己从小生长在农村,土地就是爹娘乡亲的命根子,深知土地污染对农民意味着什么,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保护养育自己的土地。担任吕州市长时,当时的省委书记之子赵瑞龙想在吕州著名的名片月牙湖上建一座美食城,一边是来自自己“老领导”的压力,一边是对月牙湖免受污染的保护,李达康坚守住自己的原则,拒绝项目的审批,导致被黯然调离了吕州市。
随后担任林城市委书记时,没有因为在吕州的“挫败”而改变自己的操守,依旧扛起了环保的大旗,在塌陷区建立起了一个环境友好的高新科技开发园区。李达康自己在向省委书记沙瑞金谈起这段林城往事是这么说的:“我和林城市委一心一意谋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需要GDP,但是绝不要落后的GDP,污染的GDP,血泪的GDP。”在唯GDP论的年代,能坚守环保底线的代价是沉重的,以自己的前途换取这种底线的坚守,尤其难能可贵。
对于电视剧后半部分的主要人物公安厅长祁同伟,网络上的讨论最多,评价两极分化也最为严重。有人认为他是权力被滥用的牺牲品,值得同情;也有人批判他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以为理想是纸糊的,还是自身出了问题”。这种反差的背后,是因为当初面对权力的倾轧,他确实进行过不服输的抗争,有“胜天半子”的气魄,让人可敬。而在抗争无果后,自己向权力下跪,转而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又是如此地变本加厉,无所顾忌,令人可恨。
出身贫困,但凭一己之力考入汉东名校的,是他。大学时意气风发,憧憬美好未来与爱情的,是他。被高官之女追求三年不为所动,因之被调往贫困山沟的,是他。身处逆境而不折不挠,身中三枪而无怨无尤的英雄缉毒警察,是他………
他勇闯毒窝,身中三枪,赢得了英雄的称号,却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想要的工作调动。另外,祁同伟自我抗争的失败让部分观众感受到了社会的阶级固化问题,上升的渠道只有向通过权力“下跪”才会打开,这种焦虑投射在祁同伟身上,让人产生一种不自觉的代入感,从而会对祁同伟的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是,跳出与侯亮平的对比,李达康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保护养育自己的土地”的坚守让自己被调离吕州,“拖累”林城的GDP指标,因而导致自己升任省委常委晚了高玉良一步。沙瑞金赞许他是一个有历史底线的决策者,即使代价是让自己丧失了进一步的机会。我认为他是担得起这个评价的,面对权力的压力,他坚守住了底线。但是祁同伟却在抗争而不得之后,转而选择了向权力低头。而且,虽然他感受过权力的倾轧对于普通人的可怕,却只是变本加厉地将自己手中的权力之杖挥向更弱者。他一厢情愿地要“胜天半子”,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其实他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了。我们不期望他真能同天对弈,向倾轧普通人的权力发起挑战,饶是“达康书记”也没有向不合理的人事调动和之后“美食城”通过审批提出任何异议。但是他刀向更弱者的做法是我所不能接受,可能从他下跪的那一刻起,那个缉毒英雄就已经“死了”。他的下场是他罪有应得,但却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人民的名义》因其贴近现实且立意深刻,人物形象刻画饱满生动而深受大众喜爱,这部剧更早已成为软开小伙伴茶余饭后畅谈的一部热门剧。除了文中提到的达康书记,还有诸如扛炸药包的陈岩石老同志、思维敏捷办案严谨的侯亮平、公正严明一丝不苟的沙瑞金书记等,都给我们留下了一身正气的深刻印象,让我们感受到凡事以“人民的名义”出发,终会被人民所拥戴并取得反腐的最终胜利。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3
最近热播的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引发的讨论和关注持续不断。其被热议的程度不亚于《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虚无缥缈的古装戏引发的讨论。作为政治题材的电视剧,首先其在面对腐败时的大尺度已经让我们咋舌,要知道在我们的政治生态和政治语境中,很多事情是可以做但是不可以宣传的,现实反腐大戏中的一些细节以这样的大尺度通过电视剧表现出来(比如一整面墙的人民币等等),就连我们普通网友都表示很佩服,作为喉舌的《人民日报》自然是要做一番解读,为电视剧的播出保驾护航;但随着网络的发达,这部电视剧也得到了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关注,成为网友们讨论的话题,就连中年大叔吴刚也不会想到自己居然会因为这部戏而走红,“达康书记”的表情包流行于网络中,深受网友们的喜爱。类似的讨论和关注随着剧情的发展还在深入。
平心而论,这的确算得上一部良心好剧。翻看一下笔者朋友圈中各路朋友们对这部戏的评价,尽管都是正面评价,但是角度也是各不相同。比如有很多在体制内的朋友们是从政治的角度评价该剧敢于直面现实政治生态中的问题,大胆地揭露疮疤,对于党和政府的一些干部中存在的贪腐行为不包庇、进行大尺度的批判,值得点赞;有的人从纯粹的观众的角度,为这部戏情节上的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而点赞;有的人则为张丰毅、张凯丽等老戏骨的表演点赞;更有在编导朋友更专业地从整部戏演员的片酬占的比重很小来对当下的小鲜肉的高片酬现象进行了批评。总之,无论是哪一个角度,都反映出大家对这部戏的喜爱和关注。作为一名电影专业毕业后在体制内呆过的普通党员,笔者深深地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终究高于生活这句至理名言,电视剧中揭露的很多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地就可以查出,但是毕竟起到了大快人心的效果,也对当下进行了四五年的高压反腐态势营造了更浓厚的氛围,同时也对一些领导干部是一种震慑和教育。这不,笔者所在的单位还及时地给党员们购买了原著,不少同事都在闲暇时间拿着小说原著捧读,足见大家的喜爱程度。
电视剧还在热播,各路评价也在纷至沓来,尤其是对于细节的挖掘和关注让人感叹网友们的聪明才智。比如对于这部电视剧完全树立的检察官的正面形象,而对警察几乎一边倒的负面形象已经引起了网友的讨论,而且主创人员还站出来辟谣了。这倒没什么,而笔者今天看到的朋友转发的一个段子,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现实政治生态的注意。段子里是这么说的:“你真的看懂《人民的名义》了吗?银行行长的老公是市委书记,公安厅厅长的老师是政法委书记,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两个年轻人身份背景,想不升都难……反贪处长的妈是退休处长、姨夫是省政法委书记,反贪局长的爹老检察长,反贪局长的领导以前被反贪局长的爹领导,反贪局长的爹从小看着省委书记长大!只有一个农民的儿子,开局不到两小时就被K.O.了!所以这部剧不该叫《人民的名义》!应该叫《家族荣誉》!”。而笔者刚看了两集,就看到了“陆亦可的小姨夫是高育良书记”这样的细节,笔者已经心生感叹,只是没想到网友们的智慧更深入一层。
这个段子所说的问题,在现实的政治生态中可谓再普遍不过了。“老子英雄儿好汉”一点都不为过。反腐四五年来查出的官员们,除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常见丑闻之外,这些官员们的亲属子女哪一个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呼风唤雨,或者是在国有企业中赚着大钱。而他们真的是靠着自己的本事干出来的吗?很多二代们,学历也都是研究生,仔细深究一下都是镀金出来的,他们深谙的只是社会学和酒桌文化。尤其是当下的国有企业进人更是相对容易一些,一些效益好的国有企业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安排配偶子女的后花园。网友们对于《人民的名义》的这种解读似乎应该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重视。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4
《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案件,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在调查一桩特大贪腐案件时遭遇车祸,是整个故事的引子,它相继引来的检察官侯亮平(陆毅饰)的调查行动,加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抽丝剥茧、层层递进为我们展示了官场生活的百态。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高育良曾经言之凿凿地说道:“我们的人民检察院叫人民检察院,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们的公安叫人民公安,所以,我们要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永远,永远。”而当高育良败露之后,面对最后来看他的侯亮平,还放言高论:“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则心安,心安则平安。”“公生明,明生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这些话,说的多么好啊,多么顺啊,多么一身正气啊,多么冠冕堂皇;但是“人民”二字他挂在嘴边,脱口而来,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一种时髦,一套说辞,一则广告,一块遮羞布。他们既不幼稚,也不糊涂,他们老谋深算,狡猾如狐,他们是明明白白地糊弄人民,清清楚楚地谋取私利。而因为他们脸上戴了光鲜的面具,嘴上讲着正确的大话,人们既难以看得清楚,也难以很快识破。他们谋私利越多,装的越像真正的人民公仆,他们的私欲带着他们远离了人民,违背了纪律,抛弃了作为党员干部操守,成为混在干部队伍里为自己私利而挣扎的“间谍”,国家政策和项目落实、经济发展里的蛀虫,可悲而可恶的活着。就像那个“两面人生”吃的炸酱面,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更让我震撼的是他,一个农民的子弟,他的行为导致他家乡人对子女上学的消极悲观,这是多么讽刺的事,当整个地区不注重教育,靠着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去取的磕磕碰碰的成功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倒退。
《人民的名义》所揭示的由各种关系所维系,由各种力量所推导的官场生活,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就汉东省与京州市而言,这里既有政法系,又有秘书系,还有赵家帮、奸商帮,等等。这些派系与帮派的存在,既使官场政治生活更显波谲云诡,又使反腐斗争加倍复杂。而长期浸淫于官场,又会有种种诱惑引诱人。这一场大戏为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开拓大家的认识,叩问大家的心灵,引起了大家的深思,正如高育良自己说的那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浩浩荡荡,每个人都身处洪流之中,其中,有人因为自身的努力幸运地站在潮头之上,潮头之上风光无限,诱惑无限,但也风险无限,就看你如何把握。”
在这场洪流中,有的人站住了,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前行了,有的人后退了。差异与分别,正在于人性的放纵与持守,信仰的放弃与坚守。对祁同伟、高育良而言,官场就是魅惑人的名利场,在这里可以结党营私,自谋私利,而对陈岩石、侯亮平来说,官场就是一个冶炼人的大熔炉,在这里可以百炼成钢,更为坚强。两类人物,两种选择,两种结局,警示着我们,教育了我们;官场生活的各种现象,贪官们的人生历程,是给广大干部的预防针,让我们深深的警醒,在以后的道路中持正而行,不愧于家人和人民的期待。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5
3月28日观看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制作的警示教育电视专题片《人民的名义》,可以增强全局干部职工防腐拒变的思想意识。
电视剧主要讲述了由小官大贪的赵德汉被抓从而暴露了一桩特大____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九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人民的名义》充分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反腐败决心和人民检察官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积极响应党中央反腐主题,通过影视艺术手段,刻画和展示中央反腐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和感人故事。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民的名义》中众多案例,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这些贪官都是因放松了思想的改造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扭曲,都是从“不拘小节”一步步变为巨贪,都是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权力成为私欲的工具,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警示深刻。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铸牢“三个基础”,时刻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一、铸牢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一再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 这既是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和爱护,也是提高每一个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必修课。一是要多学习,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学习党的党的理论、方针等重要指导思想,学习中纪委和市纪委全会报告,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新《党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全面提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二是要做表率,在思想上时刻树立廉洁从政、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得思想,不断敲响克己奉公、廉洁从政的警钟,真正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行,从内心深处筑牢自觉抵制贪欲引诱的防线,避免贪欲的腐蚀,努力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三是要带好班子,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进行谈心谈话活动,确保“三重一大”工作由集体决定,做到总揽不包揽,到位不越位,放手不撒手,营造一个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民主班子。
二是要铸牢工作基础。
贪官们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真实可信、不出假数”的理念,着力打造诚信统计,打造领导用得上、群众看得懂的统计,不断提高统计服务“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工作业绩。一是加快改革,加快一套表及其配套改革进程;打造基本单位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为协同监管、科学决策、科学统计奠定基础;加快在地统计改革,促进城区经济监测,推动城区经济发展;加快地市级标准化局建设进程,推动全市统计工作登台阶上水平。二是夯实基础,推行统计数据质量全过程的控制办法,在全市推广统计诚信全员承诺制度,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审慎评估制度的执行,实施标准化管理;建立基本单位共享、一套表采集两个平台,完善基本单位名录、一套表数据、统计诚信、宏观决策四个信息数据库,构建稳固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三是依法行政,2010年1月1日新《统计法》正式实施,我们将继续坚持“为守法而执法”的理念,在执法过程中全力推行执法顾问制、限期责令整改制、行政处罚备案制、违法告知制四项制度,推进统计执法由“以罚代管”向“以整改纠正为目的”转变,实现统计执法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两促进、两提高。
三是要铸牢制度基础。
程度、欧阳菁等高官的逐步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的缺失。在工作中我们将健全监督机制,用制度来约束权力,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钱。一是工作制度,完善督办工作制度,实行工作限时办结;始终坚持对局机关进行“治庸治懒”检查制度,在财务上执行预算制、日清月结等制度着力打造勤政机关。二是任用制度,全力推行市委《干部轮岗指导意见》,实行“公开竞争、实名测评、双向选择”等方法,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三是学习制度,严格执行《牡丹江市统计局学习培训规划》,充分利用年报会、工作会、普法等机会,从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多个方面加强对统计队伍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一支“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总之,通过观看《人民的名义》对我们有很大的警示,我们深深地感到增强防腐拒变的防范意识,还要必须做到三个“始终保持”,一是始终保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二是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优良传统;三是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不断地反省自已,检查自己的行为,彻底与____、损公肥私行为决裂。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