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醒婷2 1158分享

对待底层的态度,代表了国家的良心,和民族的底线。《八佰》中的人物就是底层。你是否看过八佰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佰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八佰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八佰观后感1

8月14号,晚上7:30和朋友去看了点映。

电影很长,一时不知道该从何处理。其实导演讲的很好,明线暗线,各种对比分明且清晰。

一言概括就是八佰壮士守四行仓库,守1937年的上海最后底线。

我来尽量理一理线。

第一,时间线。

讲了524师和日军的交战,讲了四天的坚守。

第二,戏曲线及白马线。

也是整个电影很巧妙处,其中又分为三个视角,一为隔岸的戏班所唱的四场戏,第一场记不清了,第二场赵子龙的长坂坡,第三场是走麦城,第四场即守军冲桥时的擂鼓;二为“小湖北”视角中的戏的变化,转折从他哥战亡开始长坂坡的武生变成了他哥哥,从他们家乡的常演关老爷的皮影戏变成了李晨饰演的班长口中的武神赵子龙;三为班长最后一晚献唱的皮影戏,以及老兵的共鸣和最后护旗手的黄忠戏段。

那匹白马最初逃离仓库,冲向人群,象征自由,象征冲锋;最后兜兜转转又回到团座麾下,完成最后的谈判,两军对峙阵前,气度未输。

第三,成长线。

可分为很多条。按人物从小到大,那些逐渐不再隔岸观火的民众;对岸混血舞女,戏班后来捐款,鼓舞士气;那位早早牺牲的“叔”;那位舍命拉电话线的赌场小弟;那位一直在家中看战局最终举起枪的老师;那些举起“西墙”的民众;那位勇敢的学生;那一位位报名舍身的青帮志士;那位夜游送旗的女性;那位拍照的记者;那一队散兵逃兵们:那个急速成长的“小湖北”;那个最终打下飞机克服恐惧的青年;那个最终舍身护旗的逃兵;那位前来游说的特派员,那位团座;以及千万敌军。

第四,攻防线。

第一天日军直接进攻,投掷芥子毒气弹,第一天夜攻水路;第二日打西墙,上挖土机,走云梯;第三日空军轰炸;第四日制高点,照明弹火力直射。

第一日守军大规模吸入毒气;第二日最为惨烈,守军不得不跳楼自爆以压制敌人攻墙之势;第三日,肉身守旗,前赴后继;第四日,枪林弹雨里冲桥,雪在下,火在烧,可是却守不住最后一片土地,上海终是沦陷,隔岸的民众终究还是要被一起拉入战火,抗战长路还是展开。

全片也有超多对比。

首先便是苏州河两岸的对比,河这岸是烈烈战火,是生死线的交锋,是民族线的存亡;河那岸是暂且安全的外国租界,是收容有身份地位的人的安全容身之地,是纸醉金迷的大上海,是永远繁华永远快乐的不夜城。那岸有多家媒体大报举着相机记录这场负隅顽抗,有众多事不关己的麻木群众,有正常运转的社会秩序,有仿佛置身事外选择看不见对岸的炮火,尸体,残垣断壁的死城的大人物们。

然后就是两军军备对比,通过记者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人家有备而来,武装齐全,战力稳定,后勤保障,物资充足;而我们需要民众筹措物资通过投射的方式送达;对方倾举国之力来侵我国之城,可我们大有装睡之人,大有做戏之命令,四万万人却无法卫国,千万万人成白骨,再垒一道长城!

还有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洋大人们”,在岸边下注赌能坚持多久,在空中的飞艇上观察,在布鲁塞尔的会议上评议。

接着便是我们的主要人物,逃兵和原守备军。战争是一切的祸源,有人勇敢有人怯懦,有人永远无法开枪永远无法陷阵,有人却能气急处举枪反击,需要处献出生命。

最后是最后一天的那场大雪,纷纷扬扬的大雪下却是满天炮火,生死渡桥,敢死队没有交代的结局。满地的血让雪流动了起来。

这还是群像,这还是小人物的电影,是炮火阴影下每个害怕的我们,是战争乌云下每个奔向安全庇护所的我们,也是面对同胞死亡气愤的我们,也是危难之时可以献出生命的我们,是战争年代会为一封家书落泪的我们,是为一声号角冲锋的我们,是为一面国旗献身的我们;也是和平年代每个纪念日扫墓的我们,也是每次防空警报响起默哀的我们,是从未忘记战争国殇民族危亡教训的我们,是记住英雄,争做英雄的我们每个人。我们的纪念碑叫人民英雄纪念碑,每个城市的烈士陵园里都有无名英雄纪念碑,都有战争遗址,都有奋战过的痕迹。

去看之前,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关于团座的历史原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抓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他们一路由华北直扑西北,另一路直奔华东地区,与中国军队在上海遭遇,淞沪会战就此展开。中国军队训练落后、武器落后,没有制空权,没有制海权,仍然硬着头皮阻挡日军的步伐。

战事进行到十月底,中国军队已经开始节节败退。驻守闸北区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奉命撤出战场。为了让大部队顺利离开,八十八师第五二四团第一营奉命断后。他们在副团长谢晋元的带领下驻守四行仓库,执行阻击日军的任务。

四行仓库建于1931年,是当时闸北最高大的建筑。原本是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及盐业银行的联合仓库,因此被称为四行仓库。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之所以选择该仓库作为驻防地,主要考虑的是,这个庞大的建筑非常坚固,易守难攻,指挥部队也比较方便。后勤方面,四行仓库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弹药和饮水,不怕日军的封锁。

当时驻守在四行仓库的官兵只有423人,但是后来在媒体宣传上一直称他们是“八百壮士”。“八百壮士”是不存在的,原本第一营确实有八百多人,但是淞沪会战一开打就损失惨重,经过几次补充后仍只剩四百多人。

后来四行仓库保卫战开打以后,谢晋元不希望日本人了解四行仓库守军的底细,因此故意将一个八百人的假名单透露给媒体,而媒体此后就一直称他们为“八百壮士”,后来国民政府也就将错就错,跟着喊“八百壮士”。真实人数只有宣传的一半。

四行仓库守军之所以声名显赫,也与国民政府不遗余力的宣传有关。抗日战争开打至今,政府军一败再败,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蒋委员长”也希望能找一个点宣传一下,吹嘘一把,提振一下士气,因此,尽管国民政府也知道四行仓库保卫战背后的事,他们依然要大力宣传“八百壮士”抗击日军的壮举。

同时,“委员长”还有另一层打算。当时的政府军,武器装备落后、各种武器弹药奇缺,战争所需的经费严重不足,老蒋希望欧美列强能够出手援助中国。而如果中国军队不堪一击,那么给多少援助也没用。老蒋希望用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故事告诉列强,中国军队还能打。这样,要援助的时候,胜算也大一些。

谢晋元的这支孤军进入公共租界后,就遭到了软禁。软禁持续了四年,1941年4月24日早上,四名士兵被汪精卫伪政府收买,在早上出操时一拥而上,将谢晋元当场刺死。事实证明,这“八百壮士”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中也有意志薄弱的叛徒。

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跟英法等国彻底撕破了脸,日军杀入公共租界,“八百壮士”成了日军的俘虏。

但我还是觉得它绝对不失为一部好电影,这个团座不是故事重点,也不是想表达的重点,“战争的背后固然是政治”,可是这守卫的八佰壮士是活生生的人,是群像,是每个想活下来却被逼着保家卫国的普通人。也是我们能找到的一种战争价值。古时行军,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百人为佰。这个“佰”,是在告诉大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是这以四百称八百的战士不惜身死,做到了蚍蜉撼树。

八佰观后感2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应该最适用于人们读小说时对角色的理解。当一些看过的小说被搬到荧屏的时候,觉得这个角色、这个画面不是我想象的样子,会有一丝丝的失望。当我的小伙伴们还沉浸在玛丽苏式的剧情中的时候,我犹爱战争题材的电影、小说、电视剧。

因为在苦难的战争中更能看出芸芸众生真正的共情和背信弃义,更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情怀。而电影《八佰》,全程IMAX技术拍摄,每一帧都是美学角度,无论是视觉效果、故事情节所传递的情感都超越了我对战争故事的想象。导演管虎似乎正在开辟新的国产战争片类型。

8月15日下午3点,濮阳圣雅恒丰超级巨幕影院,一场特别的《八佰》点映会正在举行。我并不知道故事梗概,刚看片头,感觉自己在“漫威”的画面中。该片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这部影片,细致地刻画了战役的独特环境和身处其中的中国军人的成长以及中国各界的反应和转变。影片以一匹被束缚着象征民主和自由的白马为线索,深刻的暗喻了战争的本质和普通人民对光明的渴望。一条苏州河分隔了仓库与租借,地狱天堂,形成强烈对比,南岸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北岸炮火连天尸横遍野,这种直观视觉冲击太过于震撼,导演管虎独辟蹊径地将视角聚焦在战争中底层小人物身上。

他们有父母子女,有兄弟姐妹,过着普通的生活。而恰恰是这样一群卑微到尘埃里的普通人,误打误撞的来到四行仓库,他们不完美,贪生、怕死、想逃走……但他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顽强的抗战,承担起重任,宁死也要护楼顶的国旗不倒。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在国家大义面前再卑微的人都可能成为民族英雄。这些英雄就像战争废墟上的星光,汇聚成永不落幕的英雄传说。

还有更多的感动,来自民族苦难的共情,也来自同胞向死而生的勇气,小人物在家国大义面前,舍生取义。不让四行仓库变成400人的坟墓,只要有一个人在,就一定坚守阵地和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他们大多数没有名字,但他们真实地活过。想到这里会觉得我们今天的生活实在是来之不易,这种感动化为一种力量,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身边的幸福,努力奋发向上。

四行仓库像是一个中国抗战的缩影,四行仓库中国军人的精神也是抗日战争中所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唤醒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蒙昧初醒的国人。租界里的各国观察员们,以为这是一场没有什么悬念的战役,唯一的关注点好像是预测多少小时结束战斗。然而,“八佰”和”楼顶不倒的旗帜“终让他们肃然起敬,并作出合乎人道的反应。

《八佰》这部电影或许是近几年我看到的最精彩的战争片,不光有宏大的场面和激烈震撼的枪炮声,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电影背后每一个普通的中华儿女在国家岌岌可危时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而电影里不倒的旗帜和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白马,就像穿越时空的灯塔、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佰观后感3

这样优秀的影片,应该在中国正常公映,而不是因为一些人的主观臆测就失去与广大观众见面的机会

大概五六年前,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几个纪录片界的好友曾经花大力气重走抗战路,其中也包括寻访正面战场的遗迹,而淞沪会战作为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后来正面战场的拍摄计划搁置,但是筹拍中搜集到的那些悲壮故事却深深印刻在好友们的心中,即使是聚会时偶尔谈及,也让闻者泪目,感佩那些曾经付出过巨大牺牲的人们,为我们民族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面战场上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备受激励。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经说过,“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所经历的牺牲已经得到举世公认”。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在二战中的贡献是被低估的。至今,国际公认的二战起始日期还沿用1939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而不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扩大对华侵略。

所以,从年初听闻管虎执导的电影《八佰》有机会在年内上映起,我和朋友们就一直在密切关注。从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对于为淞沪会战收尾的这场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克制的,它甚至没有采用史学界惯用的“八百壮士”一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管虎用一个“佰”字,克制地体现了中国人都懂的中国军人内涵。

6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八佰》的一场内部交流观影。16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置身于82年前那个特殊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繁华的英美租界,一边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导演,用最简洁的空间重建,即实现了对整场战役的全方位还原,解决了战争片最困难的微观战场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矛盾。这样举重若轻的结构,甚至连《敦刻尔克》也无法做到。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确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的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比如说,影片一开始就是从逃兵的视角进入的。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影片的这个设置看起来像是常规的戏剧性设置,小人物逆袭成为英雄,但是如果查阅史实就会发现,这个设置其实包含当时非常真实的背景。第一营本来的确有800个经过德式训练的士兵,但是经过淞沪会战的消耗,人数已经大量消减,而且经过多次兵员补充,士兵多为周围省份的驻军,到四行仓库保卫战前,被送到上海的很多都是在7月7日战争爆发后招募的尚未完成训练的新兵。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湖北方面不愿意将他们原用于同共产党作战的训练最好的军队送到上海。也就是说,这个看似黄埔嫡系的加强营,实际上更像是一个中国草根百姓组成的义勇军。从这个视角进入,四行仓库就更像是一个中国抗战的缩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蒙昧初醒的国人,在租界-苏州河-四行仓库构成的这样一个微型国际化空间中,被迫直面大敌压境、列强环伺,不得不为尊严而战、为家园而战,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因为逃兵这个比较低的进入视角,围绕这场战役的众多幽微面貌也得以充分展现,并潜伏了巨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说苏州河对岸租界的中国看客们。最初他们只是有幸身处一个特殊领地而得到庇护的幸运儿们,对于战争,由于之前的节节惨败,绝大部分人已经几乎失去了信念,他们能做的顶多就是围殴落单的假想敌,喊一喊民粹的口号。但是,当他们从对岸的四行仓库看到了这个民族真正的尊严和希望,便会毫不吝惜地拿出身上的金银、掏出家中暗藏的武器,甚至为支持对岸的兄弟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再比如租界里的各国观察家们,他们原本置身事外,以为这是一场没有什么悬念的战役,人们唯一的兴趣似乎是下注预测多少小时结束战斗。“八佰”终将让他们肃然起敬,并作出合乎人道的反应。

而这部讴歌“壮士”的影片中,女性们的表现也不输男儿。杨惠敏这个送旗女英雄大家比较熟悉就不用说了,姚晨扮演的何香凝这个角色虽然出镜不多其实更有说头。作为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遗孀,何香凝本可以在国外安度余生,但1931年九一八之后,何香凝便回到中国,致力于促成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先于宋美龄组织了中国最早、最大的妇女抗敌后援会。片中上海女性捐献金银首饰等种种支援行动,背后都有何香凝的影子。

关于杨惠敏送出的这面引人注目的青天白日旗,无论在史实还是在电影中,都没有过多的党派含义。由于当时中国整编部队没有准备中国国旗和军旗的惯例,在史料中,杨惠敏所送的当时的国旗,是上海商会集体准备的,在电影中,刘晓庆饰演的一位普通国军军官的遗孀承担了备旗的任务,虽然缺乏明确的史料支持,但是有其合理性。在这里,这面旗帜通过充分的铺垫,幻化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并成功激励了所有目睹这一刻的国人,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勇气。

在我看来,管虎导演的这部《八佰》最厉害之处也在于此,他根本就没打算给战争的领袖们任何出镜解释战略的机会,却非常高超地诠释了这场战役的价值。电影独辟蹊径地将焦点落在普通人身上,细致地刻画了这场战役的独特环境和身处其中的中国军人的成长以及中国各界的反应和转变。这样诠释的史实基础在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甚至远远超出了国军首脑蒋介石的预期,以至于最终不得不派出特派员来劝退这些战士们。也正因此,在电影的最后,“八佰”壮烈之后的悲情穿透银幕,让82年之后的观影者感同身受。当然,蒋的抗战表演思维也埋下了其最终失败的草灰蛇线。

如果说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一场智慧与热血并重的战役,《八佰》就是一部智慧与热血并重的电影。看完这样难得的现实主义巨作,有种马上写观后的冲动,可惜因为事先收到观影提示希望公映后再评价,只得按下冲动,静待电影公映。

在观影后数日,看到那篇由公众号“红星干部培训”发布的公号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应当拿出什么样的献礼片?——电影创作倾向问题学术研讨会纪要》。文中称一个名为“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的机构在京举办了一场“电影创作倾向问题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说是电影创作学术研讨会,却似乎重点针对了《八佰》。而奇怪的是,尽管所有与会人士都在发表对《八佰》的意见,对我这个看过《八佰》的人而言,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却是,他们并没有看过这部影片,甚至连这部电影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档期之类(七·七纪念日前夕而非国庆档)都没有搞清楚,就主观臆断《八佰》有偏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倾向。这样的批判本身似乎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沼。

研讨会认为“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表现400壮士誓死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的同时,揭示400壮士悲剧的动因,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总结历史、开辟未来,无疑是很有好处的”。因为没有看片,他们不了解的是,《八佰》对于400壮士悲剧的动因揭示甚至超过了对于誓死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的表现。

而研讨会“从剧组和相关人员透露的信息来看”,得出结论“用历史碎片掩盖历史的本质真实,对于国民党的抗战做了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美化。这种偏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倾向,是不应当受到鼓励的”。看过电影的人才能明白,《八佰》关注的恰恰不仅仅是那些闪光的历史碎片,而是致力于挖掘历史的本质真实,关注身处这场战役的各个层面的中国草民与中国士兵,让这场战役的壮烈与悲情同时力透银幕。如果说《八佰》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我真的无法想象,还有什么样的创作,能够如此客观地表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与必然。

必须对邀请我看片的人说一声抱歉,忍不住提前发表这篇观后感。我的出发点非常简单,这样优秀的影片,应该在中国正常的公映,而不是因为一些人的主观臆测就失去与广大观众见面的机会。

我十分赞赏一位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评价,“在抗战中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不同政党、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为战胜法西斯而奋斗,这对当今世界仍有借鉴意义”。我想,这样的统一战线精神,历久弥新。

八佰观后感4

看了《八百壮士》后,我心中有说不完的激动,这部爱国主义影片,主要叙述当时日军进攻上海的真实战况,我八十八军五二四团第一营官兵五百人,由团长谢晋元中校率领掩护国-军之撤退,并陷入三面之包围中,即战四昼一夜,有四行仓库通过稣州河进入英租界。这里面有一个很英勇的女孩,叫杨惠敏,自愿当童子军,父亲劝她回去,她不肯,说要让中国立起来。上海闹饥荒时,他去维护秩序,还将国旗送到四行仓库,路上危机重重,可为了立志气,强民心她死也要去。

故事的高潮在杨惠敏乘船送国旗一段,令人印象深刻。

大姑艺人唱八百壮士,在烽火连天的上海四行仓库已陷入日军围攻谢晋元沉稳的指挥战斗,杨瑞符营长足智多谋,八百壮士英勇顽强,打退多路进攻。上海各界人民热情支援八百壮士抗敌。女军杨惠敏身负国旗,在日军飞机轰炸下潜入仓库,将旗帜送入仓库。播音员为市民报告八百壮士战斗的情况。(孙爱军)

当时,全国的童子军坚守着“不要饷、不吃粮、不怕苦、不怕死”的号令。我为之感动因为他们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贡献,而是为了国家未来的前途而贡献着,不贪生怕死,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800个烈士,多么珍贵的“一笔财富”啊,就这样牺牲在了日本人的手榴弹中,我真惋惜埃这时,我的心中又萌生了憎恨之情,日本人为什么要将八百壮士赶尽杀绝呢?为什么一定要占领上海呢?为什么要攻击中国,不和我们做朋友呢?为什么?为什么?难道,为了统治全世界,日本人要伤害所有人吗?要让所有人看不起吗?

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阔国土,璀璨五千年华夏文明,几万万华夏生灵开始遭受日军大规模的践踏与蹂躏。失陷的国土,逃难的贫民,溃败的军队苦难时刻的开始。日本人,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不是当时的中国不强大,那么,日军也不会来攻击我们了,从现在起,我要发奋读书,让祖国更加强大!让世界各国都和平共处,再也不发生这种事情了。“……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此时此刻,宋祖英的《爱我中华》回响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也像宋祖英那样装满了沉甸甸的祖国。

八佰观后感5

我是在昨晚22:30在电影院看完这部长达146分钟的电影,当我看完后,脑子一时很乱,因为我每看完一部电影都是要回家写观后感的。这部讲述“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电影也不例外,如何执笔成了我最大的难题.......

既然是观后感,我就以观影者的角度来评述我的观影感受,全文如下:

1,真实,是我观影的第一感受。本片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讲述当时国军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在战场死磕的场景。而是以一些小人物在从湖南徒步进入上海市区,即被强悍的日军瞬间就打散打残,他们当时只顾着自己如何逃命......(惊恐,害怕,狼狈不堪,丢盔弃甲,这些形容“败军之将”的词汇都可以用来形容他们)。初到战场,面对着映入满眼的残垣断壁和各种惨烈的死人,内心害怕这是:正常人的本能反应。张译和姜武,这两位实力派演员,将“怕死”演绎的狠入骨髓。张译,之前在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正面的,高大的。如:《我的团长我的团》,《红海行动》等等。他在本片的“牺牲”可谓巨大!反言之,能将“反派”(懦夫,贪生怕死演绎的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本片在细节上的刻画程度应该是近年讲述国内抗日题材的上乘之作。整个旧上海闸北区被残酷战争蹂躏过的惨状,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很快就能把我们置身于血腥的环境,贪生怕死的老兵油子;视死如归的英勇将士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对于以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来说:十分不容易!

2,反差,一边是被日军重兵包围,困在绝死之地的412名将士;一边是彻底灯红酒绿的旧上海租界。如此之大的反差,只要是:正常人都想着逃离这该死的“四行仓库”,这是:本能反应。就如由杜淳饰演的“谢晋元”将军所说的台词: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军令!

3,过度渲染,我早在去年同期就开始关注这部电影,并对这部电影讲述的几个重点都上网一一查实,觉得:管虎先生(导演)拍摄的这部电影有几个地方值得商榷(既然是:真人真事,就应该尊重历史):

A,当时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部都是:88师在经历长达近4个月血腥战斗的残破部队,人数上只有424人(号称800人,其兵力上最多只能算是:加强营),在接到军令后驻守在“四行仓库”内长达四天四夜,打死打伤日军200多,自身伤亡20多人。以“最后驻防战”的形式,演绎了“淞沪会战”最后的局部战斗。当时中日双方的兵力对比是:“73万对30万”;在长达近三个半月的时间内,73万国军全被打残,最后,被迫主动撤出战斗。上海被日军全部占领,宣告这场战役的结束。本片给我们的感觉:谢晋元部的伤亡明显大于真实的20多人。我觉得:管虎导演之所以要这么拍摄就是要突出:国军抗日的悲壮......

B,在谢晋元部撤出战斗后,立即就被租界的英军“缴械”,在本片没有一点呈现出来,我认为这是:本片最大的败笔。真实的租界(守军),当时深感此事一旦得罪了疯狂的日军,害怕“殃及池鱼”对谢晋元部全部实施监禁(弱国无外交),好在租界内的国人对他们心怀敬畏,对他们捐款捐物......

C,在升国旗的时候,投入数十人“保护”国旗不到,这与事实严重不符。升旗,这件事情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将士的生命更重要。如果,我是:指挥官,我肯定不会拿着战士的生命来做这种“形式主义”的事情。我觉得:这一场景就是在“抄袭”《父辈的旗帜》;

3,本片的几大亮点,真实再现出来了,诸如:

A,陈树生(郑凯饰演)舍身跳楼炸日军;

B,杨慧敏(唐艺昕饰演)泅渡苏州河送“青天白日旗”;

C,杜月笙(援助)的事情.......

本片的导演和演员,将发生在83年前的“淞沪会战”呈现在日复一日玩“抖音”和“快手”的90后和00后面前,这两代人只是在“吃鸡”游戏中见过“Kar98K”(在当时的叫法就是:中正式步枪),哪里能体会当年先辈们舍身忘死+血战日寇的种种不容易,啊!在此,我要感谢这些肩负历史使命的文艺工作者,真心的感谢你们!(在疫情还在持续的时候,上映这部投入巨资的电影,我觉得:他们肯定是要亏钱的)

今天是:8月15日(“反法西斯胜利日”),让我们不忘历史,在心中感激先辈,让中华不亡.......

本片的推荐指数:7颗星!炎炎夏日,约上好友一起去电影院里感受那段峥嵘岁月和来之不易的和平。不失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八佰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相关文章:

釜山行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珍爱生命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起风了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高一名著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读者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茶馆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让生活充满爱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基石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罪与罚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母亲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八佰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对待底层的态度,代表了国家的良心,和民族的底线。《八佰》中的人物就是底层。你是否看过八佰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佰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八佰观后感18月14号,晚上7:30和朋友去看了点映。电影很长,一时不知道该从何处理。其实导演讲的很好,明线暗线,各种对比分明且清晰。一言概括就是八佰壮士守四行仓库,守1937年的上海最后底线。我来尽量理一理线。第一,时间线。讲了524师和日军的交战,讲了四天的坚守。第二,戏曲线及白马线。也是整个电影很巧妙处,其中又分为三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9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