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论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醒婷 1158分享

《君主论》整本书的立论基础,即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理论。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君主论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君主论观后感1

公元626年7月,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亲手射死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也死于这场兵变。为斩草除根,他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女全数杀死。

在儒家道德伦理中,这种行为是很难辩护的。或许因为心存歉疚,李世民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得到了后人的谅解。杀死兄长、骨肉相残的人伦惨剧,被淡化为“夺嫡之变”。类似的,还有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侄子帝位的明成祖朱棣。

很多历史学家都费尽心思为他们辩护。假如他们能够读到意大利思想家、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的这段话,一定会引以为知音的:

(君主)应该警惕自己不要沾染可能危及政权的恶名。如果做不到,放纵一下也没关系。进一步来说,就算是坏事,如果不做就很难维持自己的政权,那就应该毅然决然去做,不要担心坏名声招来别人的谴责。归根究底不难发现,有些事情看来是美德,化为行动却带来毁灭;也有些事情看来是邪恶,化为行动却能保障君主的安全和百姓的福祉。

也就是说,君主是有另外一套道德标准的:只要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政权的巩固,就不必受普通道德伦理的约束。这个道理,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一书中讲得非常透彻。

《君主论》还提出,君主既要像狐狸一样的狡猾,又要有狮子一样的力量;关键时刻,君主完全不必信守诺言:“一旦违反自己的利益或是当初承诺的理由消失时,明智的君主既不能也不应该信守诺言。”“无数现代的例子可以证实,君主永远不会欠缺正当的理由粉饰自己背信弃义的行为。”

这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使得《君主论》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的一部奇书。很多人都为它的非道德言论而侧目,甚至一度被教廷列入禁书。但都挡不住它跨越时空的传播趋势。

作为政治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国内已经有多个《君主论》译本。果麦文化出版的这个版本,是台湾翻译家吕健忠的译本。吕氏长期从事西洋经典的译解,翻译出版过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罗马史》,以及《西方文学史》《英国文学史略》《易卜生戏剧集》等多部著作。其翻译文字信、雅、达兼具,是一个不错的译本。

君主论观后感2

在欧洲文化史,《君主论》这种只论利害、不谈道德的政治哲学,是头一次出现,所以有石破天惊之效。

甚至专门有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术语:“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专指那些奉行信奉他的学说,为达到目标不计一切手段的政治家。

但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观照,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早在春秋时代,《君主论》所反对的政治领域的道德主义,就已经在实践中被否定。

最后一个以道德主义治国的政治家,就是那个著名的、“愚蠢”的宋襄公。

宋襄公在与楚军的泓水之战中,讲究“仁义”,坚持等楚兵渡完河、列好阵后再开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虽然宋襄公被千百年来的人们所讥笑,但宋襄公所体现的,不就是古老的礼制和仁义道德吗?

从此他以后,列国就没有人再坚持传统礼制了,那太迂腐!

“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中,孔子和孟子一辈子都在呼吁实行周礼,行仁义道德,但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尝试以仁义道德治国。

倒是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等一批法家,提出了和《君主论》类似的现实主义治国策略。韩非子将法家理论集大成为“法”“术”“势”,教导君主要用“法”来统治人民,用“术”来驾驭臣下,用“势”来保住权位,压根没有仁义道德什么事。

孔子周游列国

最后,是贯彻了法家理论的秦国,统一了六国。

那么,治国全靠法家行不行呢?也不行。秦朝统一天下不假,但二世而亡。

人们的认识总是在“正—反—合”的辩证循环中前进。到了汉代,统治者一方面采用儒家学说装点门面,另一方面继续以法治国,搞“儒表法里”。

面上大谈仁义道德,背后实行法家治国。这不就是马基雅维利所主张的:“君主不见得一定要具备那一切被认为是好的特质,但确实有必要让人家觉得他样样具备。”

对于那些美好的道德理念,马基雅维利甚至指出:“具备那些特质,还随时随地身体力行,一定害到自己;反过来,让人家觉得拥有那一切特质却非常有用。”

这在汉代也有一个有趣的案例:王莽。他不仅深谙儒家经典,成为当时人们公认的儒家代表,还真心实意想实行古代礼制。这就麻烦了。最后,王莽身死国灭。

马基雅维利为什么经久不衰?

正如本书翻译者吕健忠指出,《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根据他的从政经验,着眼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政治局势写出的一部书。他从所处时代辨识出关于人类生活的一些根本通则,到今天仍然适用。

只要人性不变,《君主论》所阐述的权术策略就不会失效,这本书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君主论观后感3

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半岛的分裂状况十分严重,因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半岛上的各个国家城邦之间的战乱使意大利征战不断,经济和商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使其丧失了在商业和贸易上的领导地位,而且备受当时的西班牙、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的蹂躏,人民饱受屈辱。为了改变国家的分裂和使民族强大起来,一部由当时的政治家马基亚维利著成的作品开始现世。他主张建立统一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勇猛。他就是《君王论》,这是一部毁誉参半,有人视他为圣典,也有人把它斥为“暴君的导师”,在19世纪70年前,本书被列为禁书。

此书的作者是马基亚维利,他出生在没落贵族家庭,祖上没有给他留下什么权利和金钱,剩下的仅仅是那贵族的光环。那时候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战乱不休,经济上也早就一跌不振了,各个国家跟城邦间长期处于敌对状态。都想统一半岛,但没有一个城邦能有这个能力,这使得意大利成为邻国任意宰割的羔羊。马基亚维利总结了他14年的政治生涯,讲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和兴邦之术,他推崇的是强力而独裁的君王制度,深刻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特点。这种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空前叛逆的,让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思想很容易把我们拖入战争,所以很多人视他为邪恶的圣经。但不可否认他也是一部可以启示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的经典,只要他不继承书中的残暴和无耻,《君王论》还是一本可以参考和学习的书。

君主论观后感4

利用我的假期时间,我好好的看完了一本书《君主论》,了解当时的君主历史。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论述了君主应该如何进行统治和如何维护统治,就我而言,因为我希望我的未来不涉足政坛,所以治国之道对于我来说比较遥远,但这并不代表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毫无益处,恰恰相反下面就对我在读这本书时让我勾起的联想做一简要描述:

看译者序的时候让我触动的是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理想的追求。当马基雅维利被罢官后,举家迁往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村,一家七口生活拮据,他白天下地干农活,而夜晚却坚持探索治国之道。对于马基雅维利,研究治国之道是他的理想,为此他不感到疲倦,忘记一切烦恼,不怕穷,不怕死。在罢官之后他完全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家人的生活上,然而他却没有,他之所以做出追随于理想的选择,一定是认为相对于其它,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我感觉到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似乎越来越关注“理想”这个词,都觉得实现理想就是达到人生的最高目标。然而,每个人对于生命的定义和选择都是不同的,并不一定局限于某一设定的目标。我认为生命就是一段时间的总和,在这段时间中我有意识,并且能够对我周围的环境做出影响。虽然,大多数卓越的贡献都出自那些执着于自己理想的人们,但是那些着眼于自己的小天地的人们也并不可耻。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将一件事视作最重要的就意味着,也许因此就要放弃其它次重要的。我曾经看到过一则故事:一位跨国公司的高管在他42岁的时候,有机会升职为那家公司的副总裁,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而他也非常清楚如果错过这次也许就再没有这样的机会了,然而当她的妻子提醒他,他现在的工作量已经非常大了,如果再增加工作量他将会错过更多和他的家人共度的时光,他将错过女儿的第一场舞台剧,儿子的第一场棒球赛……最后,高管放弃了升职。在这我并不是想强调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只是每个人的想法、侧重点有所不同,做出的选择自然会不同。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消息:在某某地的一个学生,学习环境非常恶劣然而却克服重重困难,考入某某名校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每每这个时候不尽就会感叹真厉害,为什么自己不能像人家一样自立自强。我们都想象着自己能成为武则天、爱迪生这样的人 ,因为他们优秀并且永载史册,但却忽略了也许我们内心深处并不觉得权利、创造性的发明就是我们生活的中心,既然这些并非是最重要的,那么我们不能变成像他们一样的人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对我而言,小时候妈妈在外面上班没有办法照顾我,就一直住在姥姥家,每天到周末妈妈来看我,临走前我都会拦着她的自行车希望她不要走,可是她没有办法只能告诉我,妈妈要去上班赚钱,当时的我就决心一定要赚很多很多的钱,不想妈妈再为此离开,初高中学习也是本着这个目的,上了大学之后一度视野开阔了许多,让我对以前的记忆有一个重新的审视,我最开始的愿望不过是希望陪伴在父母身边,然而过去在家里只知道自己忙自己的根本没想过好好陪陪父母,现在在外上学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以后工作了可能就更没时间了,所以后来我的目标就是在我在家的时候,就全心全意陪伴他们,一起包饺子,一起看电影,一起开始记录美好的回忆。当我做出改变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不仅父母对于我的改变很吃惊,家里的形势竟然也整体趋于更为和谐,那时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一个人的改变也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受到这件事的激励,现在的我更希望自己成为聪慧、乐观、善良、有健全独立的人格、愿意与人分享的人。

君主论观后感5

有人提到马基雅维利的作风就想到不坦诚、不按牌理出牌、诡计多端使人无从捉摸,不合实情莫此为甚。

看完前头十七章,我认为马基雅维利的三观没问题。为此,我颇为疑惑。直到我翻开第十八章,论述“群主守信之道”。算上标点符号,这一章满打满算一千六百字左右。

而真正为世人“诟病”的是,马基雅维利劝告君主要懂得运用野兽的习性,他说:

理当选择狐狸和狮子为效仿的对象。由于狮子无法躲避陷阱,而狐狸无法保护自己抵御豺狼,因此一定要像狐狸才能够辨认陷阱,而且一定要像狮子才能够惊吓豺狼。完全效法狮子习性的人不理解个中道理。因此一旦违反自己的利益或是当初承诺的理由消失时,明智的君主既不能也不应该信守诺言。……最善于模仿狐狸的人总是最成功。

就上述区区三百字,就把马基雅维利给盖棺定论为: “为人或行事善耍心机、不可信任”的人, 对应的专有名词为“Machiavellian”(马基雅维利式) 。看来,老马挺冤枉的。

无独有偶,另一个英国人,与莎翁同时代的剧作家马洛,在《马耳他的犹太人》中,把形容词“Machiavellian”(拟人化为“马基维”(Machevill),这显然是丑化马基雅维利的角色。英国人确实是非常具有政治性的民族,戏剧台词都那么深奥,要知道,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都是供三教九流娱乐的,演出场合类似于中国戏曲的梨园环境。一句话,算不上高雅。

其实,马基雅维利在第十八章,开头便给出为什么要成为狮子与狐狸的伏笔,那就是:“大家都知道,君主信守诺言而且为人正直不耍诈是多么值得称道的事。然而,环顾当今之世,我们看到那些功成名就的君主,一个个不把守信当回事,而且善于使用狡猾的手段愚弄世人,就这样征服讲究信实的人。

于是乎,他“发现”人可以同时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指出政治是一门艺术,诀窍在于扮演角色,因此“发明”现代政治学,寻求与道德无关的现实主义。

在第十八章,马基雅维利总结“君主如果可能的话,他不应该忽视德行,但是必要的时候,他应该知道如何为非作歹”。“必要”这个前提,值得世人细心体会,不要再妄下评断了。

综上,说明一般人对马基雅维利的看法,在某些关键的地方错得多么的离谱。

全书共156页,轻巧,易携带。


君主论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相关文章:

八佰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釜山行的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大江大河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高老头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1942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劝学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根鸟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必然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柳林风声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199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