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300字范文7篇
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达萨和阿里萨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给我们描述了很多种爱情,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里描述的不仅仅是爱情,还包括历史和人在老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1
细想在这本书介绍到国内的时候我还是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没有读过其它译本不敢妄论优劣,单从马尔克斯这个老头写这些爱情故事的居高临下笔触,应该是满星作品。不能赞同所谓各种批判,从始至终都是平静如水而又意味深长。没有理由鄙弃任何一个用心的恋者,高尚到低贱之间任何一种形式的爱情都有在生活中平行前进的道路。经历生活后,他似乎在以足够宽阔的眼界来看视普天下林林总总的爱情,又因为战乱和疾病的背景,所有这些爱情又显得很是晦暗阴郁。
爱情既短暂又甜蜜,而美好又总需谎言来维系,幸福到底是否在于爱情,医生说:恩爱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的关系。如此,谎言是否也变得无可厚非呢,没有一句明示。在最后行将就木的老者身上终于绽开的爱情,与其说是孤独之间的抚慰,不如说是对所历生活的嘲弄,而最后这一笔所谓爱情又似是而非。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2
这周看了两本书荣格的≪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介于前者学术性太强不好懂,霍爱算是我用来调节的,自然看的不是很细,书的前半截写的一般,首先没那么吸引人,其次也没有多少启发。我也只是看到快完了的时候,才真的开始放不下把工作扔到一边一口气把书看完。
50年里,阿里萨心里的费尔米纳变成了相片,只能在刻意的偶遇时看看她的模样,费尔米纳心里的阿里萨变成了过往的影子,只是在被偶遇时提醒她曾经喜欢过那个名字。守着身边的丈夫过了一辈子又在年过七十守了寡的费尔米纳无疑是爱她的丈夫的,虽然他们一生也有很多不和以及危机,而四处风流拈花惹草的阿里萨,无疑对那些来来去去的女人们也是有感情的,甚至也曾动过结婚的念头。终于在费尔米纳的丈夫老死以后,爱情贴着地气真正的开始了。
当影子带着主人,相片带着感情相遇,他需要她,她需要他,面对生活,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生活或者说死亡已经帮他们脱去了各自的衣服,爱情也得以呈现它原本的模样,于是他接受了她干瘪的身体,她接受了他死亡扩散的气味。马尔克斯善良地没有让死亡在书里到来,而这一对爱人注定将为爱情死去,象阿里萨的父亲说的那样,象阿里萨最后的那个可以作他孙女的小情人做的一样。
爱情不过是生活的屁,爱是本能。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3
这个片子其实看得并不十分尽心。一路下来都是心不在焉的昏昏沉沉。然而,那句“我等这一刻,已经有51年,9个月,零4天... ...”却开始让我无端的不安,隐隐到最后
半个多世纪,我一眼望不到边的漫长。我想这几乎是一个人的大半生了。倾尽一生心力,全部付诸一段水月镜花般的感情,这常人不能理解的浪漫,到底是不是值得?把爱情放大成毕生追求,这奇迹一般的执著在我等看来这几乎算是种浪费了...可是我等凡尘俗子岂能知晓个中神奇... 当事人或会觉得无比的幸福吧
太美好的情节,大概只在电影里存在。也许是病中缘故,结局并不凄伤,可我看着那天高云淡的景色倒映在湖面上,心里却满满的全是悲凉
其实的其实,除去某些让人不舒服的细节们,这个故事基本上可以算是童话
想到童话,又开始走神。想起某人评价某某:你是生活在童话里的人,总是把爱情想得太美好,容不得半点瑕疵...
时隔一年,回想起来仍然是无奈。又能如何,他使尽浑身解数为她撑起一出缥缈美好的童话,最后还是逃不过注定的早早落幕,曲终人散。两人黯然退场,各奔前程,现实中童话外面的感情,也许多半都是不过如此
就算结局圆满,分分合合的最后她终于嫁了他,好看的故事也到此为止了。就像小时候童话里惯常的结尾:公主和某某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之后的幸福也好,乏味也罢,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成了不足为外人道也。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4
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而登上诺贝尔文学奖之巅,但我冒然地估计他的此书在中国读者从头至尾读完而留有清晰印象的或许不会比他的另一著作《霍乱时期的爱情》(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更多。自己读过两遍《霍乱时期的爱情》而一次也没读完《百年孤独》,只因读马尔克斯的著作或许在太年轻时不会深刻地体认作者想要表述的思想。
曾经最喜欢的是女人,其次是足球,这里的女人当然应该是一种爱情的美好憧憬,对爱情的一种最真切和最美好的期盼,这和大多数男人一样,那时还因为看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那位男主人公Florentino,在书中有两句话有些感人:一句是“对于死亡,我感到的唯一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第二句是男主人公Florentino在有了与623个女人性生活的经验之后仍然以霍乱的名义让那游轮停靠而享受与女主人公Fermina之间的爱情并说了一句 “Fermina,我为你保留了处子之身。”
在中西方著作中,往往都会写一位女士对一个心仪的男人终生守护爱情的信念,而《霍乱时期的爱情》却表现了一个男人执著一生守候他终生所爱的爱情史诗,尽管在我们早已被从思想与精神的天堂拉回到了世俗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显得不那么让人可信。
电影的画面如此的美丽,南美风情古朴而民风纯正、远镜头的南美海边城镇、金刚鹦鹉、旧式游船、热带丛林和河流都让人神往,电影中那首主题曲《 Pienso En Ti 》却没有南美之韵却更似发自珠穆朗玛峰顶天籁之音,男主人公MS很熟悉是《深海长眠》里那位安乐死不懈抗争者……
拉拉扯扯写了这些,其实就想说一句话:有了爱情、厌倦了足球、喜欢了读书,其实每周看上一部电影,是可以让人更轻松而愉悦、更平静而显恬淡,因为电影中有自己永远也无法真正拥有的东西……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5
原谅我是个多么现实的人,看完了之后我唯一的感觉就是不可信,那种纯粹的爱情不可能单独存活那么久,我觉得支持男主人公的不是爱情,而是信念,就像每个人都要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终极的目标一样,他的目标就是要跟女主人公在一起,这就是他的信念。当白发耄耋的男主人公终于跟同样白发耄耋的女主人公一起登上轮船,开始漫游时,我受到的震撼绝不亚于看到肖申克从监狱里爬出来在暴雨中仰天长啸的那一刻,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坚不可摧的信念的可怕力量。
也许是没看原著之故,有人说作为小说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不适合被拍成电影的。但不管怎样,这部电影是我喜欢的类型,画面、配乐都太美了,任何电影满足了这两点,我就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6
爱情到底是什么?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爱情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伴着恐惧,有些恐惧,不仅在恋爱关系中体现出来,而且在性关系中也是如此。”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得奖后写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他的写作忠于生活,习惯于以一个平静从容的手势,把温情撕裂给人看。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书中,他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爱情,暗恋、初恋、失落、殉情、等待、偷情、婚外恋、夫妻亲情……,让人感受到,爱情机乎和生老病死一样,是最日常的生活体现。
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作者父母的恋爱史,以及墨西哥的一则新闻:两位80岁的美国老人,每年都在墨西哥约会一次,坚持四十多年后,最后一次被抢劫的船工,用木浆双双打死。
罗曼·巴特说:“我一生中遇到过成千上万的身体,并对其中数百个产生欲望,但真正爱的人只有一个。”
正如书的扉页上写着:自然,此书献给梅赛德斯。梅赛德斯是作者的夫人,也是他一生中最爱的人。
《霍乱时期的爱情》初版发行就达120万册,后来翻译成了各国文字,被读者评论为“爱情战斗史”。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两位主人公分分合合的一生,告诉我们,爱情是一个人心中流动的情感,没有形状,不明方向,而且没有哪个时刻是相同的。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7
爱情是生活的一地鸡毛
费尔明娜告别青涩的初恋后,被年轻有为又帅气的医生所打动,两人短暂接触后闪婚。
婚后的生活并非走向人生巅峰,而是像平常人一样,有难处的婆媳关系,有两人性格迥异带来的习性不同,也出现了丈夫不忠的婚外恋。
而这一地鸡毛的生活,却一直坚持了50多年,并在公众面前表现得无比幸福,源自于她经过岁月磨练,对生活重新发出的定义: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而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
医生是个完美主义者,生活理智而规律,他了解妻子的内心,在乎她的感受,接受她喜爱的鹦鹉,会为了让她摆脱困境,带她去长期旅行,也会为了让她开心,打破僵局而主动认错。
他俩的爱情平缓而琐碎,体会着生活中的酸痛苦辣,却又不离不弃,彼此了解也心存感激,医生去世前对她说得最后一句是:“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
没有浪漫的诗篇,只有实际的行动,这也是很多人现实中的婚姻,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唯有相互扶持和理解,才能守护一个家。
这样朴实的爱情,在胡适身上也能看到,他与江东秀的婚姻是父母包办,妻子是个泼辣的女人。刚开始,胡适并不喜欢她的大大咧咧,曾经想提出离婚,可经过生活磨练后,他不但包容并喜欢上了妻子,两人幸福的过了一辈子。
张爱玲说:“每一段爱情都是千疮百孔的,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大多数人的爱情,都建立在生活的琐碎上,夫妻间彼此的包容,犹如一把盐洒入湖水,平淡无味,然而仔细咂摸,却犹有个中滋味。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300字范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