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范文400字

醒婷 1158分享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再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1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会让我不自禁地想到《百年孤独》。虽然故事情节不同,发生地点不同,男女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物也不同,但是,我能感觉到,那种内心的孤独,是相同的。

阿里萨在追求费尔米娜失败后,陷入了和众多女人的频繁私通的性狂乱之中,似乎幻想着能在那些女人身上寻找费尔米娜的影子,又仿佛是妄图用一切能得到手的女人来代替费尔米娜的位置。

阿里萨爱费尔米娜,在他心里,和那么多的女人有着鱼水之欢的快感并不影响他爱她,他要证明他一直很行,从而等待着和费尔米娜结合那一天的到来。又似乎是在他心中只有这样无数次和女人发生关系,才能让他对费尔米娜的爱得以保鲜。这种以爱情的名义来亵渎爱情,也只有阿里萨能做得那么理直气壮,说得那么冠冕堂皇了。

战争和霍乱让人们陷入了焦虑和恐惧之中。可是生活还是需要继续下去。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没有一刻是感到真正的轻松和快乐的。哪怕是书中人物极度欢乐与兴奋之时也感到其中夹杂着痛苦和不信任的意味。

霍乱是一种急性腹泻疾病,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通常是血清型O1的霍乱弧菌所致,但是在1992年曾经有O139的新血清型造成流行。

可是爱情对于阿里萨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霍乱呢?在鼓足勇气把情书递给费尔米娜等待回信的日子里,阿里萨开始变得“寡言少语、茶饭不思、辗转反侧、夜夜难眠”;“他腹泻、吐绿水,晕头转向,还常常昏厥”;母亲以为他患上了当时令人谈之变色的霍乱。阿里萨因为得不到费尔米娜的回应而惶惶不可终日,忐忑不安。当他得到了费尔米娜的一封再简单不过的回信,却神魂颠倒,幸福无比,恨不能“在信的每一行里把自己燃烧殆尽”。

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觉得,这世间,没有一种感情,能如爱情般,让人产生如此极端的情绪变化了。

费尔米娜和阿里萨在二十多岁没能结婚,却在七十多岁相爱在一起了。她在二十多岁嫁给了乌尔比诺。前期乌尔比诺给她以物质上的满足,后期她给乌尔比诺以生活上的照顾。这是现实生活中众多夫妻间的写照。可是费尔米娜和阿里萨之间的爱情却隐藏着幻想中的浪漫,和内心深处的极度狂欢,这是她和乌尔比诺之间所没有的。

五十多年的时间跨度里,包含了太多的爱情可能性和爱情方式。起初的不以为然,到后来的深以为然,再到最后的深深的感叹,我竟不知,爱情可以平凡普通,细水长流;但是爱情也可以这般的奇妙和长久。

人这一生,如果没有爱情,兴许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一生吧。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2

过于真实的人生和爱情

在读这本书之前,看书名《霍乱时期的爱情》,我还以为这是一个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应该是有迷人的男女主人公,超越现实的故事桥段以及让人动容的情话誓言。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其实并不缺少这些——那段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爱恋。可是,我却觉得,它在说的好像并不是爱情。

一个贯穿了整个故事的情节在我读来总是也些不愉快[lizhigushi.com]。阿里萨爱了费尔米纳半个世纪,可是在固守精神上的爱恋的同时,他的肉体上却也从来没有缺少过女人。女生大多是有感情洁癖的,所以读书时我一直在想,这种爱到底是不是真爱呢?肉体上的欢愉和精神上的爱恋是否其实是不矛盾的,是可以共存的。我不知道。

书中有句话说,爱情分为两种,一种是腰上半部的爱情,一种是腰下半部的爱情。我已经非常清楚男人几乎都是视觉动物。但在知乎上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曾经为你暗恋的人做过最傻的事是什么?几百个答案中不乏深情到让人动容的男生的暗恋的故事,让人感叹原来他们也可以用情深比女人。

或许,每个男生心中都有个沈佳宜,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和别的女人做爱。

我想每个女人都曾经渴望过一个完美伴侣。但是完美伴侣真得存在吗?就算完美如医生,在书的前三分之二,他几乎无可挑剔。可是他也曾经出轨过。在我幼稚的想象中,费尔米纳此时应该决绝地离开医生,离开一个对自己不忠的丈夫。可是她没有,她只是冷战。而当最后医生亲自去接她时,她非常开心,想着他终于来了。

也许这才是真的生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将爱情消磨成亲情”,仿佛爱情是一切,可是马尔克斯其实也在书中隐晦地指出,完美的婚姻其实并不要爱情。医生和费尔米纳的结合并不是因为爱情,可是他们也相濡以沫地度过半个世纪,除却那一点点不完美的插曲,他们非常和谐。

年老的费尔米纳对阿里萨说,年轻时候的那段时光其实并不是爱情。是吗?可是在我年轻的心看来,那就是爱情啊,而且是那种我非常向往的热烈的爱情。医生和费尔米纳结合并不是因为爱情,可是在作者那细致的对于日常的描写中,我却认为,那其实也是爱情。

所以,爱情究竟是什么?

还有,为什么我们需要爱情?

我只能说,马尔克斯把这一切写得太真。读完后我觉得心很重,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这世间的百般爱情。够了,不用再爱了,虽然我还没有爱过。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3

不等待,是我很多时候冲动的表现形式。但《霍乱时期的爱情》让我看到了一个长达53年的爱情等待,让我懂了,“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一本《百年孤独》深深打动大学时代的我的作家,再一次凭借《霍乱时期的爱情》让我放弃了去食堂吃饭,忘记了下班打卡,只为看完这本小说,看到男女主角最终选择在内河挂着霍乱黄旗的轮船上为爱漂泊一生一世。

马尔克斯的作品人名是中国读者的第一困难,直至此刻,码字写读后感的我仍不能在不依靠书本的情况下写全那些生动鲜活人物的名字。受人尊敬的医生(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幸福的女主角(费尔明娜。达萨),那个可怜的人(佛罗伦蒂诺。阿里萨),真高兴,认识了你们,更深的了解到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看书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想起了一个好友,对她说的话,我总是有点左耳进右耳出的味道,当初她告诉我,她觉得真正的爱情就是在我们孤身一人垂垂老矣时,不经意遇到了那个在你记忆深处的人,并且最终在一起的感情。并有人似有似无的用签名回应了:Someday,we will be together!这一举动让她潸然泪下……

看了这部小说,我忽然觉得当时的她是不是也是看了这本书后的感觉,打电话求证,无人接听……

我丝毫不怀疑女主角与医生之间的爱恋,他们幸福的婚姻,而医生那智慧的婚姻相处生活方式也非常令人称道,对恩爱夫妻的诠释虽让我惊讶,但细细想来也颇有道理。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4

今年报名参加了短篇小说读写班,《百年孤独》作者马尔科斯的另一部力作《霍乱时期的爱情》是读写书单上的第一本。

这是一本叙述部分比较多,对话部分比较少的文学作品。跟我近期正在精看的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相比,后者的对话比重就要高很多。

因为看《安》要更早一些,我已经适应安的叙述和对话的比例了。如果把讲述部分比成面包,再把对话部分比成牛奶。对我来说,看《安》的感觉,就像是吃完了几口面包,再喝上几口牛奶,口感刚刚好。而《霍》因为缺乏对话描写,刚开始读起来,就好像是一个劲地在吃面包,偶尔能喝上一口牛奶,所以,常常会有点口干的感觉。当想喝一口牛奶时,虽然没有,但是已经被面包独特的味道吸引住了,所以,就克服口干的不适,继续吃吧。

而且,吃完之后,还想再吃或是多吃几次。所以,在kind上看完之后,我又买了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纸书。

作家笔下男女主之间爱情经历的丰富和揭示的内涵是本书诸多卓越之一。记得作家张爱玲说过一句话,‘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霍乱给我们呈现出来的男主对女主的爱情,也许这句话最好的一个诠释。梦幻的开始和忠诚的结尾就像一袭华丽的袍子,而男主中间形形色色的“肉欲之爱”就是袍子里面那些大大小小的虱子。如果只有开始和结尾,也许是就是一场堪比罗密欧和朱丽叶的伟大爱情。但是一揭开头尾,里面藏得就是唐璜和情人种种风流。

爱情开始于,男主在少年时期对女主一见钟情,在男主的追求下,女主也爱上了男主。但是因为女主父亲因为门不当,户不对,而掐断了这段美好而又纯洁的初恋。女主后来嫁给了家境良好的男二。男主从此开启了肉欲中沉沦的,他在肉欲之海中尽情地遨游着,从一个青涩的被奴役者蜕变了老练的奴役者,好像是从一个弱者成为了强者,好像是从一个奴隶成为了一个主人,不过,不管是那种形式的肉欲之爱,只能让他得到片刻的快乐,都不能释放他精神的空虚和心灵的贫瘠。

当男主也在质疑自己满足肉欲的种种行为到底是什么时,是爱吗?他的一位情人告诉他。“凡赤身裸体干的都是爱。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了男主支持自己各种荒唐行为的理由。

不过在历尽千帆之后,他还是站在自己韶华不再的初恋情人的面前,苦苦追求着自己的最初的心灵之爱。也许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所谓的肉欲之爱根本就不是爱,真爱是源于内心的,没有心灵的悸动,爱也无从谈起。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5

那时候的爱情,就像是一场霍乱,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当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已经消耗殆尽。爱一个人就像是生了一场重病,除了他(她),无药可医。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一对老夫老妻的日常生活,几十年的共同生活经历使他们学会了互不干扰的生活方式,平静而淡然地接受着时间的一点点流逝。而男主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的意外死亡,使故事出现了转折,在男主的葬礼上,出现了一位帮助女主费尔明娜·达萨处理各项事物的老人,并在葬礼结束后深深向女主表达爱意,真正的男主角出现了。年轻时的他们本就是一对恋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爱上费尔明娜·达萨只因那偶然的一瞥,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那一瞥成为了这场半世纪后仍未结束的惊天动地的爱情的源头,他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仅靠情书和音乐构筑的爱情是虚幻的,当女主经历了一些事情认真审视自己这段爱情时果断地拒绝了男主的追求。或许,她爱的从来都不是真正的他,他爱的是想象中的他。女主结了婚,男主却用荒唐的半生来等待女主,在男主丈夫去世后又重新追求女主,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他用一生爱着的人。费尔米娜与乌尔比诺之间的爱情,如溪水般平静、迟缓却偶有跌宕,是理智的、世俗的,他们的爱情表现了“夫妻生活中要学会控制反感”;而费尔米娜与阿里萨的爱情则是带有幻想性质的。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琐屑与高尚、变幻与永恒、平淡与传奇、肉欲与灵欲、理智与激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人难以给“爱情”以明确定义以及种类之划分,这是爱情的魅力,恰也是小说的伟大之处。阿里萨和费尔米娜最后以爱情来结束他们的生命形式,面对死亡,生命的杂质荡然无存,爱变得更加浓醇,世俗的观念不再能局限那纯净的、永恒的爱情。老年的阿里萨与费尔米娜的爱是纯净的,他们越过了道德的、世俗的偏见而直接与自己的生命对话。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不仅表达了“经历爱情的折磨是一种尊严”,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战争和霍乱威胁着拉美人民的生命,而人为的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社会孤独感使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心理距离加大。爱情就像霍乱,它来的时候,人们会惶恐,不安,会绝望,痛苦。然而庆幸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这一切不好的感受之后,依然具有爱的勇气和能力。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6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很久以前就开始看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最近才算看完,写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就是想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时间长了便什么都忘了。这篇小说很长,长到看后面忘前面,苦杏仁味道的爱情值得用文字记录。

《霍乱时期的爱情》由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著,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思想激进,外祖母见多识广,善讲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对其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67年著《百年孤独》,1985年出版《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曾说过“原来在文学领域里,除了我当时背得滚瓜烂熟的中学教科书上那些刻板的、学究式的教条之外,还另有一番天地。这等于一下子卸掉了沉重的包袱。不过,随着年逝月移,我发现一个人不能任意臆造或凭空想象,因为这很危险,会谎话连篇,而文学作品中的谎言要比现时生活中的谎言更加后患无穷。事务无论多么荒谬悖理,纵有一定之规。只要逻辑不混乱,不彻头彻尾地陷入荒谬之中,就可以扔掉理性主义这块遮羞布。”马尔克斯基于现实进行创作出《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一名扬世界的著作。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他没有因为获得诺贝尔而飘飘然,他用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的各种爱情。包括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马尔克斯曾经低调地表示,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与此同时,他在暗地里鼓足了野心,要穷尽这个题材的一切可能: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偷情、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老少畸爱……的确他做到了,这本书如同烹饪大师精心制作的一道爱情大杂烩,让我们品尝各式各样爱的况味。

不过话说了那么多那么庞大的爱情,这些都不适合我,我们还是更适合那些清粥小菜平淡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范文400字相关文章: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心得体会

八佰有感范文400字

鸦片战争有感范文400字

冰川时代的有感范文400字

爱因斯坦传有感范文400字

罪与罚有感范文400字

雾都孤儿有感范文400字

尘埃落定有感范文400字

蝴蝶效应有感范文400字

爱迪生有感范文400字

    相关文章

    20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