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醒婷 1158分享

人类简史从文化,信仰,政治,国际,法律等制度的起点,对当代社会发出疑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类简史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人类简史观后感1

这部书的作者是一名以色列年轻人,牛津大学耶稣学院博士尤瓦尔.赫拉利。他是名副其实的博士,本书横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和数学,很少有不涉及的学科。

这部书名为《人类简史》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它突出了一个“简” 字——作者不去铺陈人类历史“是怎样的”而是把历史事件纳入自己的认识框架,极力说明“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作者选择公认的人类史实来说明或证明自己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观点,视野之广阔、气势之恢弘,令人赞叹。

一.人类历史发展的密钥——虚拟的故事

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作者力求回答体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不占优势的智人为什么战胜了尼安德特人等其它“人属”成了最后的“成功者”登上食物链的顶峰。作者的意见是这一切起因于“认知革命”——一种会“编织虚构的故事的能力”。作者认为,这可能产生于一次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内部某种神经连接方式,他将它比喻成“吃了《圣经》里那颗知善恶树的果实”。我认为,“虚构的故事”乃本书作者对人类社会发展“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一大发现,其意义不亚于“商品”之于《资本论》。按作者的看法,“虚构的故事”可以把亿万的陌生人联合起来做任何事,从此人类的活动便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甚至一切和人类相关的事物几乎都有了意义。最初,“虚构的故事”可能只是一些八卦、传说、神话,后来发展到宗教教义、政治理想、经济蓝图诸方面,成为人类连接“主体间”的最高效的粘合剂,这些“虚构的故事”即智人想象的现实和创造的行为模式就是“文化”的主要成分,文化一旦出现就无法停止改变和发展,就形成我们无法阻挡的“历史”。正因如此,我认为他是一位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而且还懂得辩证法,不管他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这样做。他说“除了人类共同的想象之外,这个宇宙根本就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金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作者如此“简捷”地揭示了宇宙的本质——没有目的的存在,和人类的本质——一个偶然的存在。

全书就是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写的,由此衍生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其它观点充满了对人类和宇宙的悲天悯人式的终极关怀,这才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如果智人在认知革命后给自己的活动赋予了意义,那么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阶段“进步”的“意义”又如何呢?在作者看来,“农业革命”虽然使得智人获得了更强的生存能力,但是绝大多数的农民却没有过得比采集时代更好,他们不仅终日劳作,还得把绝大部分的劳动成果用来供养极少数的所谓社会精英——国王、官吏、骑士、艺术家、思想家等;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财富达到空前的积累,但对广大劳工、非洲黑奴、美洲和澳洲的原住民带来却是一场灾难——残酷的剥削、压迫、奴役和种族灭绝。

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讨论什么是“幸福”,罗列了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幸福观,但最终也没有给出答案。“幸福”的确是迄今为止人类没有思考明白的问题,或者它根本就没有答案。作者“推人及物” 认为智人使环境恶化,是绝大部分动物灭绝或濒临灭绝元凶,即便是族群发展壮大的“很成功”的家畜家禽,其命运也及其悲惨——它们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完全被忽略。基于此,作者对智人的未来的描述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觉得智人的贪婪可能使得我们这一代成为“最后的智人”。但他也指出一线希望,即未来的几近于神智慧生物毕竟是智人智慧的产物,或许通过他们智人的生命得以延续。

按照这个逻辑,作者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可能。他认为,认知革命是一个偶然,农业革命也是,科学革命为何在欧洲发生也是。当下智人们又面临多种选择,何去何从可能也在某个偶然事件刺激下的一念之间。然而,我以为,这一串偶然的背后都有一种必然,那就是绝大多数人相信“虚拟的故事”所说的“幸福”:明天比今天更好或来世比今生更好或彼岸比此岸更好。

二.虚拟故事的巨大陷阱——农业革命

在第二部分作者继续用“虚拟的故事”诠释“农业革命”时期所发生的一切。他站在被剥削被和压迫的占总人数90%以上的农民阶级的立场上说农业革命就是一场骗局——只是部分所谓的精英比以前过得好。他认为,农业革命的发生不见得是为了人类过得更好,或许是出于某种宗教的目的和少数人的偏好。他发现一些毫无实际用处的建筑可能是用于祭祀,围着它的周边有许多农业社会的遗迹。他甚至认为,农业革命就是一个奢侈生活的陷阱,广大农民就是掉在陷阱里的人,农业革命还给人带来了新的焦虑——未来怎么办?

他说整个社会都是“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汉莫拉比》法典把人分成上等人、平民和奴隶是虚构的故事,后来的《独立宣言》说人人平等、天赋人权也是。关键是大众要相信“这都是神的意志或自然法则的规定”。他引用伏尔泰的话说“世界上本来并没有神,但可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地把我宰了。”他说,智人并没有什么天生的权利,但别告诉黑猩猩,免得它半夜偷偷地把我宰了。他认为,人类没有把社会秩序这类的东西像蜜蜂那样刻在自己的基因里,只有用“虚拟的故事”去补充。他举例说蜜蜂不需要律师,是因为不会有蜜蜂打算反抗什么蜂巢宪法,它们没有清洁蜂是不是该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意识。人类必须通过努力才能维持由“虚拟的故事”建构的想象的秩序,否则就得崩溃。作者还提到,编制“虚拟的故事”的语言的重要性,其中一种语言叫数学语言。他说数学符号已经带来革命性的文字系统,它似乎要反仆为主——用二进制程序语言制造的一种新的智能,有人预测这些人工智能有可能试图消灭人类。

在本部分他单列一章题目是《历史从无正义》,这题目就是作者对“正义”的看法。他比较了《汉莫拉比法典》和《独立宣言》,他说尽管《独立宣言》把人人生而平等喊得震天响,其实它比《汉莫拉比法典》强不到哪里去,还是把人分成等级的,其中的“人人”指的是成年人男性白人。女人、黑人、印第安土著、奴隶是被排除在“人人”之外的。这种按照阶级规定的“想象的秩序”必须通过加军队、法律还有宗教来维持。这种等级秩序产生了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文化偏见,比如种族歧视,比如父权制度。提到父权制度,他说,至少农业革命以来,几乎世界各地都是男人占尽好处,他质疑的是:为什么这是普遍现象?他反驳了“肌肉理论”“流氓理论”对于比较迷惑人的“基因理论”,他也做了反驳。他认为造成这一切的还是他说的那个“虚构的故事”,但他似乎想说女性还受到“子宫的拖累“,但有没有表述的很直白。

不过,我认为这种看法未必正确。他可能把采集时代想象得过于美好。东西方文化中也有内似的说法,那遥远的过去分成“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黄金时代相当于中国的炎黄时代。那时似乎人人平等,物资被公平分配,被誉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其实,那时的物质很匮乏,完全依赖自然,可以说朝不保夕。不知道下一回能否如愿采集到食物或捕获到猎物。从发掘的人类遗体化石看,平均寿命不过二三十岁。什么几百岁,那不过是传说和神话。农业社会相比采集社会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并获得了一定的主动权。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财富的积累很丰富,正如作者所言,可以养的起军队、政府官员、文人、艺术家、思想家,就是证明。

三.虚拟的故事的必然走向——融合统一

本书第三部分没有延续前两部分“认知革命”和“农业革命”谈其它什么革命,比如工业革命,而是大谈《人类的融合统一》。他说,农业革命之后,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的故事也更为完整细致,人类从生到死都被虚构的故事围绕,以特定的方式思考、行动、追求,遵守特定的规范。数百万陌生人能遵守这种人造的而非天生的直觉——文化。然而文化是不断流动的和融合的,他说公元前的一千年间出现了三种可能达到全球一家的概念的秩序:经济上的货币、政治上的帝国和文化上的宗教。接下来他分章论述金钱、帝国和宗教。

他认为,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不同文化的人不管意见如何相左,都不会和金钱过不去,它是“虚拟的故事”中最成功的故事,为了金钱陌生人可以合作做任何事。他总结了金钱的两大原则:万物可换,万众相信。他说,金钱的黑暗和冷酷也是显而易见的,金钱极力想冲垮人类用荣誉、忠诚、道德和爱筑起的大坝,将世界变成无情的市场,但它还是敌不过刀剑的力量,战争常常使得这个世界重新洗牌。

作者对帝国的看法倒是肯定多于否定。他说,帝国就是一种政治制度,它必须统治多个民族且有广大地灵活的疆域,如大英帝国。帝国的政体也并非只能是专制,民主、共和亦可。他说,帝国才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原因,它像压路机一样夯平不同民族整合成新的群体。为此帝国常常动用惨烈的战争、奴役和屠杀手段,同时也建立新秩序、传播新文化,例如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帝国编织的“虚拟的故事”关键话语是“我们是为你们好”“你们会成为我们”。作者认为统一是一种趋势,就如古代中国即使分裂成小国的时候每个小国都把统一作为自己的愿景,而且统一总能实现。他说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都在接受西方价值观并以此要求与西方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他甚至说,世界帝国正在形成,统一全球的帝国的诞生已经为期不远了。

关于宗教,作者认为这是第三种统一世界的力量。他认为具有“普世特质”和“推广特质”的宗教的作用在于利用“超人类的秩序”使得人类创建的政治体制和编制的法律制度有了某种自以为是的“合法性”。这是此前那些具有“区域特质”和“排他特质”的宗教做不到的。他认为,神的产生开始于人试图同动物和植物进行沟通,所以最初出现的是泛神论。后来人觉得麻烦,就让某些神负责一类事物,所谓多神论。再后来如人类部落总有首领一样也应该有一个统领众神的神,一神论诞生。而“超人类秩序”不仅来自众神之神,也来自自然法则。所以他把宗教分为以神为信奉对象的如____、伊斯兰教,以人为信奉对象的如佛教、儒教以及各种主义——资本主义、人文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共产主义甚至市场经济运行规则都具有宗教意味,还有以自然法则为信奉对象,如科学。作者显然持“泛宗教论”观点。他对一神论宗教颇有负面评价,他认为古罗马迫害____远不及____教派之间的争斗惨烈,仅天主教和新教的战争就使几十万教徒伤身,死于各种宗教冲突的人达数百万之多。他还专门论述了“人文主义宗教”——崇拜人性。他把它分为三个派别: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演化人文主义。这三者都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作者想揭示历史的某些必然性,但是他的确说明不了古罗马帝国为何最终选择____。他说历史是一个“二级混沌系统”其进程受“预测”的干预,而不像天气是不受天气预报的干扰的一级混沌系统。解释不清楚历史为何做这样的选择,但他肯定地说“绝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因为不同文化对“利益”有不同解读,就如对“善”的解读一样。他说,有种说法把文化与人的关系看成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他说,公元1500年前历史做了一个重大选择,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命运还改变了地球的命运,这个选择就是“科学革命”。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为什么发生在欧洲?为什么不晚两百年?不得而知。

对作者的这一段论述,我倒是比较同意他的观点。尤其赞赏他站在受压迫、受剥削的广大劳动者的立场上,对那些强盗、奴隶贩子、掠夺者、种族灭绝者进行了无情的鞭鞑。包括在第二部分里也提出了谁创造历史的问题,他有些愤怒的指出历史只记住了那些按中国人的说法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而遗忘了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但他也隐约地辩证地肯定社会精英们对社会的贡献尤其是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影响。也许这就是历史本身的某种表征的规律——“人民创造历史“的道理被隐藏起来,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到它。至于他说的统一帝国,或许只是作者的一种愿望或期待。在下一部分里作者似乎对智人的未来并不那么乐观。

四.虚拟故事中的实在故事——科学革命

他说,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革命,这第三次就是“科学革命”。在他400页的书中,第四部分《科学革命》所占篇幅占百分之四十二。

我认为,按作者的意思,人类最成功的虚构的故事是帝国、宗教和金钱。最不虚构的虚构的故事是科学——科学以实证的方式让人们相信人是可以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的。

人类很想了解世界,但很长一段时间人类是依靠解读先知或圣人的话语获得知识,在《圣经》、《佛经》里或《论语》里找答案。后来人们发现这远远不够,面对客观世界人类知道的太少了。现代科学和先前的知识体系不同在于: 承认自己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取得新能力。发展科学理论还不够,科学必须和技术结合。最近500年,人类依靠科学技术创造的产品和财富积累让人类自己都惊叹不已。

他讲到人类关于“进步”的认识,农业社会末期,人类认为不可能再进步了,甚至可能倒退。或寄希望于出现某一个救世主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贫困、疾病、战争、饥荒和死亡,而科学告诉人们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无知造成的,而非人类的宿命。他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被认为为神的怒吼的闪电,科学家富兰克林证实它只是一道电流并发明了避雷针,这件事对神学家刺激是很大的。一个是贫穷被认为是穷人的宿命,而当下依靠科技力量已经基本上解决“生物性贫穷”,“社会性贫穷”也正在解决,现在的新问题是“胖死的比饿死的概率更高”。对于死亡,作者认为科学技术也正在和死神搏斗,人类的平均寿命的确在拉长。持现代的各种“主义”的人们对宗教宣扬的来世、彼岸、天堂不再感兴趣,而是相信打败死亡的吉尔伽美什计划很有可能成功。

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科学和非科学(宗教、帝国、资本)的关系。他说要维持那个想象的秩序,必须采用非科学的做法——宣称这就是绝对真理,这也包括科学的信条——收集各种实证观察并以数学工具整理——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信任几乎成了类似宗教的信仰,甚至一定程度上也取代了对绝对真理的信念。知识和技术结合,不断证实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显示出知识的力量,德军面对盟军的攻势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科学家能生产出奇迹般的新武器,结束这场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原子弹爆发的威力。不管是帝国还是资本家都相信投资科学技术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以至于宗教团体也希望科学技术能证明它们的神的存在。科学技术正是依靠帝国和资本家的投资而不断发展的,这几乎是一种正向循环的共生的关系。现代国家和大型企业没有不愿意把大把的金钱投向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实验室的,作者把投资者称为科学的“恩客”。作者开辟了一个专章讲《科学与帝国的联姻》,其中描述了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海军不惜巨资派出科学家去观察金星凌日的故事,其中不仅是天文学家,还有地理、生物、气象等科学家。不超过200年以前,皇帝、文人还是商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中国,其实当时中国的实力并不差。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可惜中国皇帝对欧洲帝国感兴趣的东西不感兴趣。一直到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革命登场,科学、产业、军事技术才开始了水乳交融的关系,从此世界全然改观。这就是科学革命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的原因,我以为作者只说到表面的原因。

本书《资本主义教条》一章中的教条就是信贷——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农业社会的帝国没有充分意识到的金钱的潜在功能——未来的信用。相信明天比今天更好,所以敢于预支未来,结果使得蛋糕不断变大,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成长。第二个资本主义的教条就是“自由经济”,不过连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再相信它,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自由经济”只是它掠夺世界资源的借口。

五.不再虚拟的故事——最后的感受

我开头说“他是一位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而且还懂得辩证法,不管他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这样做“。从他的”虚拟故事“的说法就可以看出他的确是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对他的”懂得辩证法“我还是有保留的,倾向他是”不自觉地这样做“的。他的”虚拟的故事“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人类历史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但不彻底。所以作者用“偶然事件的刺激所引起”来补充。好像没有如他所愿地揭示某种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地球的确是宇宙空间中的一个“偶然”存在。但只要出现和地球一样的条件,生命的出现是必然的,只是迟与早的问题。生命一旦产生,它就会按照前所未有的自己的规律演化,所谓规律就是物种的“生命动力”——“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种群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为此,它不断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和生存策略以适应环境,所以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生物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发展尤为重要。所谓“高级动物”“低级动物”就是根据照神经系统的功能强弱赋予其称谓的。神经中枢和大脑的出现是重要的标志,发展到人类就具有了思考能力——运用语言“编织虚拟的故事”的能力。但这绝不是如“吃了智慧果”一样从某一个时刻突然开始。所谓“认知革命”没有一个时刻界限,只会有一个时间界限,比如某个一万年。这是数百万年的量变引起的质变,这个量就是劳动量——为了果腹和取暖,需要使用工具、制造工具,而这种劳动又是需要集体合作,进而需要彼此交流,由此语言产生并复杂起来。我们的叙述必须按一定顺序,但实际上这几种情况是混杂在一起发生的。逻辑上讲是“生命的动力”——这里表现为欲望和需求的刺激,产生劳动的需要、交流的需要,这些需要有刺激神经系统发展,良性循环便有了所谓“认知革命”,即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知革命”是量变引起的质变。

至于后来的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发生,背后的推动还是“生命的动力”。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人类进入“认知革命”后,就是以作者说的“虚拟的故事为表现的”文化“产生了,人类文化一旦产生,它又按照前所未有的它自己的规律发展,这时”生命的动力“本质未变,但去内涵丰富很多,表现形态也呈现多样性。有一个词作者抓得很好,它就是”幸福“——生命的动力表现为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但正如作者所言,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解读是不同的,所以追求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导致了”偶然性“,这种偶然性表现为编织不同的”虚拟的故事“。然而,按照作者的叙述,“虚拟的故事”最后有归结为四大类:金钱、帝国、宗教和科学,这四者只有科学是”不再虚拟的虚拟故事“。这种归结本身就说明人类文化的发展,即”人类历史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看起来层出不穷的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人类社会发展(文化的、历史的)的规律。作者之所以敢大胆预言人类终将融合统一,也是基于对规律的某种把握。

在上面所说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或必然性的规定下,这四个最后的“虚拟的故事”还必须继续演绎下去。人类为了追求幸福,逐步认识到需要维持“虚拟的故事”编织的那个“想象中的秩序”,那就离不开“帝国”。帝国需要把所有人团结在一个目标下,就必须依靠宗教和金钱。以金钱所量化的财富要充分积累,必须依靠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科学革命”一旦发生,它也会按照前所未有的它自己的规律发展,推动它的还是那个“生命动力”,只是人们按照科学的思维来理解和解读“生命动力”罢了。人们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它可以创造任何人类需要的“财富”。人们坚信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揭示宇宙和人类的奥秘,把握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们坚信科学会使得帝国更强大、物质更丰富、生活更幸福。人们坚信万事万物即便是“帝国”“金钱”“宗教“和“科学”本身都可以纳入科学的研究范畴。人们最终会把“幸福“定义为”追求科学是真理“本身。于是按照作者的”泛宗教“观点,科学本身成为宗教,“依靠实验观察和数学推演可以知道一切”“宇宙规律最终不过就是几个数学公式”成为宗教信条。所以作者担心物极必反,科学是不是会成为人类的最后的杀手。按照作者的思路,我这里可以补充一点:科学革命最终将导致“智能革命”,它是“认知革命“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符合人类社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客观规律。智能革命可能造就新一代人类,也许那就是“智人”的自然延续或新的存在形式,没有必要为此而恐慌。上帝的存在是人类最大的“科幻故事”,科学的进步最终会使得人类实现“从动物走到上帝”的夙愿,上帝从人类创造的虚拟故事中走向人类创造的实在的上帝——人类自己。

人类简史观后感2

合上书,心里有一种惊讶一种疑惑,茫然,或者说的更好一点一种冲击书里谈论了一些之前从未想过的问题。或许之前我又有思考过快乐是什么,但却从未想过让一部分人长生不死的后果是什么?人类的科技又将走向何处?科技的尽头是灭亡吗?或是什么别的东西?往前看,1.3万年前的智人的到来毁灭了最后一个人类土着部落。往后看,那真是只能仰观宇宙之大了。

结尾的部分与其说是一种历史,倒不如说是一种预言。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科技走向巅峰,人类在进行自我改造的过程中灭亡。

那真的是灭亡吗?抑或是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当今的人类在思考科技进步,带来了什么,是否会造成人类自身的毁灭。当回首过去,我们已经改变,并且制造了那么多的东西,我们的思想改变也是那么巨大。曾经的我们,习惯性的形成聚落,聚集在一起生活。我们穿衣服不是为了遮羞,而是为了御寒,我们对于自己聚落的人,公开透明。而今天社会我们却不断强调自由,个人空间,这些概念。曾经的我们,脑海中只有眼前的一碗饭,只有捕杀猎物获取生存,道德之类的东西,在当时我们的脑海中可能还不如一碗大米来的实在。

我们是变了的,和原来的人类完全不一样,但不是说原来的人类已经灭绝了。

我们不一样,不过是传承和改进。

未来的人类呢,可能已经拥有我们无法理解的思考方式,生活习惯,社会规则,道德规范,伦理教条。尽管安尼得特人无法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也无法理解未来人类的思想。

但他们同样会是我们的传承和改进,那或许是下一次轴心时代的来临,赋予他们新的精神世界。我们和他们站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上,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第一次对未来有了模糊的预判。而且这些未来的第一代还将从我们手中诞生。

有动荡又不安,才能于烈火之中有蜕变。假如冬天将要来临,那么春天还会远吗?

人类简史观后感3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从数百万年前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真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____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____一举成为世界上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男女的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发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人类简史观后感4

在看完了《人类简史》之后,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多少人对这个命题进行研究,但却几乎都是站在了某个预设立场,很少有将变量考虑齐全的。《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却以其天纵奇才,综合了历史、人文与生物领域来进行分析,这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书中先是举了常见的客观变量的影响,例如:

金钱在达到一定量之后的再增长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

即使生病了,假如这个病不会恶化很迅速,并且带来持续不断的痛苦,其实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拥有爱你的家人、朋友、伴侣,以及支持你的伙伴,却会让一个人感倒幸福。

听着似乎很有道理,很符合我们的经验。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像上述的变量测量其实都是通过个人的主观问卷调查来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觉得自己幸福,那就幸福了!

问题来了,一个人要怎么才能确定自己幸福呢??这本就是一项主观的感受,那么是否意味着其实最重要的变量是我们的主观欲望?

可以说主流的对幸福的定义就是满足某人的期望,这样子一个人要是期望值很低,岂不是占很大便宜?

古代时候没有大众媒体告诉你应该有什么样的期待,没有营销和广告来推销“理想的生活方式”,不会将你和明星、豪门的状态作对比,在某个普通村落里的没钱也不洗澡的农民是否就比现在都市里忙碌的人们幸福的多?

更颠覆的一点是,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其实所谓的快感、情绪都只不过是血清素、多巴胺、催产素的作用罢了!改变体内浓度就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的情绪(例如抗抑郁药的原理)。

而有的人天生体内就比他人拥有更高的激素水平,更乐观不容易失落,也更容易被满足,是否说这样的人就更幸福?这岂不是另一种的不公平?

甚至更进一步,像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里的那样,用现代医学改变一个人的体内成分,人为的制造快乐和满足的公民,和永远不会抱怨的产业工人,是否就是我们整体追求的极值了?

看看哲学怎么说的。

佛教说: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对感受的不断追求。他劝我们放下,放下执念,放下贪嗔痴慢疑。但放下了还是人吗?既然已经身为人,真有可能放得下吗?基因和生理结构在那摆着呢,花和尚也是人啊。

边瑟则认为“快乐大于痛苦的时刻就是幸福”,这其实还是在主观追求的框架中打转,没有跳出这个盒子——当人能够通过改变激素水平来控制心情了之后,恐怕遇到任何在理智上看来应当痛苦的事情都还是会开心到没心没肺——虽然感觉好像有点奇怪,不过习惯了就好——这在临床心理学中却又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诊断依据了。

作为个人或者整体,每个人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自己的幸福,我是个实际的人,懒得扯什么“人生的意义”、“幸福的真谛”一类边际宽泛的大命题,但让我们扪心自问一下:

假如能够长生不老,但却要眼睁睁看着亲人、伴侣、孩子一个个死去,并且也不能发生车祸等意外,否则还是会死。等于和全世界所有的人类都不同了,还需要面对他人的嫉妒、或者好奇。你会怎么选择?即使选择如此长生了,你是否更怕死了?

有一种药,能够达到让人极度快乐的效果,但却不像药物那样有副作用,稳定、长效、便宜,你愿意使用吗?你愿意让你的家人使用吗?尝试过后真有效果你觉得你能够从心理上摆脱得了对它的依赖吗?

你愿意将自己通过生化等方式改造成一个不同的人吗?拥有更强的体魄、非凡的记忆力等等,代价就是从外观或者价值观等都不再是人类的样子。成为一个新新人类,或者异类。

说白了,人类是一个偶然,就像恐龙灭绝那样;也是一个奇迹,当然这是对我们自己来讲。

然而到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利用智慧和科技暂时为自己创造出了和平、宜居的环境,虽然代价是生态的破坏和其他物种的遭殃。但这就是生命的特点,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以及欲望的满足,可以不惜一切。

生理上来讲人类是懦弱的,所以才会依赖工具,依赖集体,但现在竟然解决了活下去的问题,甚至开始考虑幸福了,这绝壁才是最大的奇迹。

让我告诉你,什么是幸福。

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几乎什么都能够忍受。

没有的人,自己找一个吧!

对了,《人类简史》这是一本神书,观点透彻犀利,深刻洞察人类这种生物的过往。推荐所有人去读,但是真的没必要看历史学教授写的的序,明显自己说自己的。

人类简史观后感5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人类简史》这本书除了能提供圆圈外的未知,还给读者讲诉了已知的圆圈内的新知,刷新了读者的人类史观,这就是一本历史书能掀起这么大波澜的原因,年轻的以色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凭借这本书声名鹊起。如果说《枪炮、病菌与钢铁》描述的是人类发展自然史,《人类简史》讲述的则是人类发展人文史,将人类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既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宏观历史进程读本,也是一本处处深刻的思辨哲学佳作。

智人出走非洲的故事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已经耳熟能详,是什么原因让与多数动物一样从事狩猎采集的智人经过短短的时间就统治世界了呢。是智力,没错!但是,与智人最接近的大猩猩,为什么仍然在非洲的热带雨林过着小规模的群居生活,采摘果实、树叶和挖点草根树根果腹呢?它们也并不是愚蠢得一塌糊涂啊!是智力的哪个部分让智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洲草原上的野牛、羚羊、大猩猩和智人都能够用语言告诉大家:"小心,有狮子!"但只有智人能够说出:"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认知革命之后,区别于其他动物,智人具有接受想象事物的能力,传说、神话、神和宗教应运而生。作者也在TED大会上做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演讲,说明为什么接受虚无的能力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别。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积累了夯实的物质基础,养活了比狩猎采集社会多得多的人口,凭借想象构建更为庞大而精致的秩序社会。农业革命生产的剩余产品需要记录,税收和交易也需要记录,人类语言文字也就从结绳语逐渐发展到如今计算机语言的0和1。农业革命除了动物做出了巨大牺牲外,人类也牺牲了非洲黑奴的自由和穷人劳动的剩余价值。"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为什么女性地位低于男性,而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

全球化听起来是二十一世纪的词汇,但实际上全球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一直在进行中,墨西哥的辣椒可以成为川菜和湘菜的'代表符号,____堂可以是中关村和东单的地标建筑,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也是中国学生的毕业必修课。金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信赖的虚构物,帝国的刀枪棍棒和携带的病菌不仅实行经济上的扩张还要求被征服者文化屈从,而当宗教从多神教转向一神教时就近乎狂热的要求所有人都崇拜那个唯一的"上帝",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全球化过程的三大法宝。

科学革命的核心是人类不再只关注圈内已知的知识,对外围的未知视而不见,而是承认自己对外围的无知。人们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观察和数学方法,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学革命之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钻研古籍和传统,比如写诗作词都要引经据典,贾宝玉作诗就因想不起典故急得出汗。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去问牧师,牧师不知道,去问《圣经》,《圣经》里也没有,于是牧师说:"上帝说蜘蛛怎么结网不重要",古老的知识体系认为我们已经把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十三世纪末,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为科学、文艺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人们探索圈外的未知提供了思想和制度的解放,不至于因为支持地球围绕太阳转而被烧死,而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比欧洲晚了五百年,这也是西方缘何主宰世界的原因之一吧。当科技迅猛发展,从蒸汽机的发明到原子弹的爆炸,获取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文明迈着巨大的步伐前进。随着帝国与科学联姻,并搭上工业的巨轮,人类对未知的探索速度出现惊人的增长。哥伦布航海时大量船员因败血症死亡,四百多年后青霉素才被发现,而不过几十年后人类器官已经可以克隆移植了;从万有引力的发表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经过了将近三个世纪,而仅仅过了二十年,弦理论就萌芽了。

然而作者并没有盲目乐观的下结论说人类会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人类从动物变成上帝后,还有可能迎来智人末日。"因为即使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一本好书,不是当你合上书本恍然大悟:"哦。原来说了这么件事",而是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读完仍意犹未尽。为什么智人可以接受想象的事物,为了明天可得到一大堆香蕉而放弃眼前的一根?真的是小麦驯服了人类吗,人类现在过的生活比以前快乐吗,是否也像鸡、牛一样为了DNA数量的增加牺牲了自由和快乐?人类社会会怎样发展,地球能实现人文意义上的地球村吗,民族和人种的区别会变得不重要吗,人类意识真的已经变成文字的奴仆了吗,语言文字会实现大融合吗?科学革命将何去何从,可以随意创造生物的时代会来临吗,浩渺的宇宙难道没有外星人吗,可以像《星际穿越》的主人公一样进入更高的维度吗,可以进入平行宇宙逃离必定湮灭的这个宇宙吗?


人类简史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相关文章:

人类的故事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人类简史读后感-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体会

人类简史读后感500字-人类简史读后感500字心得体会

时间简史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最好的我们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疯狂原始人》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篇

《局外人》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篇

在人间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教父》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篇

《美人鱼》电影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篇

    相关文章

    2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