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电影观后感及个人体会范文5篇
《信条》这部电影有时惊险刺激,有时也让人沮丧,它有着近乎危险的雄心壮志,它在试图打破一种我们熟悉的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条》电影观后感及个人体会范文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信条》电影观后感及个人体会范文一
今天下午去影院看了《信条》。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标准诺兰风格的电影,包含了时间、空间各种穿插的元素。在里面你可以看到《记忆碎片》、《盗梦空间》的影子。
如果满分10分,那么我给信条9.5分。作为一个不专业的电影爱好者,我的评价标准很无脑——能否让我在离开影院后还有回味。
整部电影看完后我是处于一个思想兴奋的状态,想要了解更多电影的周边花絮,并且回家后就看了一个已经刷了9遍大佬的解析视频。
而爆米花电影在你离开电影院以后,你就会彻底忘记。
之前本想省个二刷的钱来着,但由于电影里面有比较多细节没注意到,准备二刷。
另外吐槽一下自己。我在今天早上才发现,原来我看的这家影院在《攀登者》宣发时吴京跟胡歌都来做过活动。
感觉自己真是老了,家门口的电影院来明星了都不知道,人上了年纪后,对这种娱乐八卦的确没兴趣了。
说回电影本身,基本就是一个穿越到未来然后阻止将会发生的悲剧,最后拯救人类故事。
但电影中对未来、过去穿梭的设定,还有框架叙事十分吸引人。这个跟诺兰的风格一向匹配。
就像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观众都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超级富二代通过氪金来打击罪犯的故事,但却依然看的如痴如醉。三部曲中的小丑、贝恩已经成了经典反派人物,观众对于这些反派更多的是理解,而非单一的愤恨。
这就是一个牛叉导演能够做到的极致。即使在同一个主题同一个框架下,依然能够让观众回味无穷。
毛教员曾经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而是人。所以说,没有差主题,只有差导演。再先进的技术、再多的人力物力支持,也无法挽救一个垃圾导演拍出来的垃圾作品。
信条这部电影,讲就是未来的主角通过各种设定来引导现在的自己做正确的事。
相信很多朋友也在想,会不会自己未来是一个发达的人,然后现在自己做的事冥冥之中是受到了未来大佬自己的引导?
曾经的王首富说自己早年当兵,所以养成了吃苦耐劳、严守纪律的性格习惯,能够在万达实施军事化管理。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损失巨大,但这件事也直接确立了毛教员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央不再犯重大的路线失误问题。
所以说如果未来的自己是成功的,那么现在做的很多无意义、甚至是错误的事,仿佛也是在为未来铺垫脚石,相当于给自己刷怪练级。
当然了,没人知道未来的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就像王首富在春风得意喊出“一个亿是小意思”之后的第2年,万达就遭遇了重大滑铁卢,王公子也把微博内容全部清光,低调做人。
我们现在可能因为客观原因要容忍傻逼。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要在工作中做无聊重复的事。甚至可能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但在未来成功或者失败前,我们也不清楚这些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还是无意义的事。
而古人也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现在看起来的好事,在未来可能帮倒忙。尤其像一些护仔心切的母亲,明明想培养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结果过度的溺爱与私心养出了妈宝男。
所以,在未来不确定前,对自己最有用的策略就是每天元气满满的生活。
遇到傻逼,跟他和气相处;碰到了躲不掉的锅,也不要生闷气。生活中任何不如意的事,当作是未来成功前需要磨砺自己的必经之路。
毕竟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过日子,时间都是一样流逝了。那么不如选择一个积极的心态。
这是我在看完信条后给自己熬的一碗鸡汤,不仅美味,而且有营养。
《信条》电影观后感及个人体会范文二
《信条》是很有趣的产物,诺兰显然将这部电影当作自己的玩具。我很好奇华纳兄弟为什么会同意让诺兰拍摄这样一部具有玩票性质的高成本电影。难道在看完剧本之后,他们不清楚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豪赌吗?
近年来,诺兰每一部新电影都会受到万千关注。人们围绕着《信条》里高深莫测的物理学理论展开讨论,但诺兰电影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因为其概念设定或者故事逻辑有多么难以理解,而是因为他讲述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
《致命魔术》讲述两位魔术师赌上人生,追求理想中极致的魔术表演。
《黑暗骑士》讲述城市义警战胜心中的愤怒不安和犹豫不决,为了保护城市的信仰而背负罪名隐匿于黑暗之中。
《盗梦空间》讲述一个男人被执念和愧疚困扰多年而后破除心魔,期间所有的外在困难都不及他内心恐怖景象的万分之一。
《星际穿越》讲述一个父亲希望让自己的子女生活在美好幸福的时代而冒死远赴浩瀚冷峻的星空,澎湃的内心情感通过引力穿越数十年的时光,令他化身幽灵,引导女儿,为她指明方向。
《敦刻尔克》讲述战争溃败时人们的恐惧、挣扎和残存的温柔,通过三个不同时空的视角将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难能可贵的善意在火车进站时如昙花般绽放。
如果你已经看过《信条》,那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你从《信条》的故事里感受到什么情感?我说的不是叙事技巧,也不是故事里提到的新奇概念,而是故事本身在你内心激发出什么情感?
或者我换一个问题,你认为《信条》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现在我继续提出问题,你记得主角叫做什么名字吗?整部电影下来这么多角色,你记得哪一个角色的名字?你记得的那个角色又有着什么特点?
如果你已经看过《信条》,也可以尝试回答这几个问题。
我认为,《信条》没有提供情感支持,没有合格的角色塑造,也没有令人沉溺其中的剧情。
诺兰在电影里表达一个几近于绝望的观点,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都是既定的,所有未发生的事情也都是既定的,所有挣扎都将付诸流水。当一个人注定要在某日某地死去时,他能做的事情就是体面从容赴死。他不愿意体面的时候,命运会用九种方法帮他体面,你只要听它雷声就足够了。
但就这样一个观点,他也没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在《信条》里,诺兰失去了以往叙事的张弛有度和从容不迫,形式远高于故事,漫无止境的炫技成为电影的核心。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在交错飞行的子弹上,无聊庸俗的故事在各种奇观场景里逐渐远离视野。
除了概念性场景的展现以外,《信条》没有重温的价值。李安的《双子杀手》终究有着讨论电影拍摄前沿技术的价值,然而《信条》能讨论的只有具体场景的拍摄方式。
它只是一部披着熵增熵减外皮的另类动作片,正如诺兰在电影里借女科学家解释的那样,你把事情当做监控录像就完事了。
那些高深莫测的理念通通可以被舍弃。因为每一个事件以及详细的战斗细节,都可以用我们的旧式磁带播音机来形容。
你可以按下正向播放,还可以按下倒带播放。但一般情况下,你只会用一部旧式磁带播音机。
诺兰至少用上两部旧式磁带播音机。
他的技巧在于把正向播放和倒带播放混杂在一起,以一种违背常识的方式讲述故事。子弹从击中的地方回到枪械里,你的大脑告诉你事情不会这样发生,但诺兰说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这就是设定。
这个设定很出彩,同时也很难理解。
当一把逆向开火的枪接住从玻璃飞回的子弹时,你的大脑还能理解这一概念。当一把逆向攻击的枪和一把正常的枪发生交火的时候呢?那么当双方阵营好几百人分别持有这样的枪支交火时,你还能理解银幕上发生的事情吗?
那么更重要的问题来了,这个概念对故事本身是不是有必要的?如果将这一概念从故事剧情里剥离出来,那么故事剧情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在《盗梦空间》里面,如果没有深层梦境植入思想的概念,主角的妻子便不会自杀,主角无须逃亡多年,也不会被心魔困扰,更不用说接受渡边谦的任务。在《星际穿越》里面,如果没有突破时空传递信息的引力,故事同样无法成立。即使是我很不待见的《寂静之地》,如果没有特殊怪物的存在,整部电影也会无法成立。
至于《信条》呢?
如果没有时间逆向流动的概念,这部电影不过是缺少视觉奇观和来自未来的恶意。概念本身是可以从剧情里剥离出来的,一旦剥离完成,你就会发现《信条》的故事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在没有时间逆向流动的情况下,该打的坏蛋还是照打,该阻止的末日阴谋还得阻止,故事本身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一个手持末日武器的军火商实在太过普通,每年阿汤哥和007都数不清打掉了多少个这种货色。
这也就是说,诺兰对概念的炫技更多地是为了打造视觉奇观服务的。如果你看了一遍《信条》,觉得自己并没有看懂,那么没有关系,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诺兰的问题。他本来就不打算好好地讲故事,或者说,他想要讲述的故事已经超出他的能力范围。
无论再如何折腾技术,电影故事最终都要指向人类的感情。就任何一部优秀的电影而言,哪怕呈现再花里胡哨的叙事,在剥开所有外衣之后,观众都可以发现里面饱含着浓厚的情感。
电影既是商品,也是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纯粹的思维游戏和自娱自乐的头脑风暴永远比不上一个值得娓娓道来的故事。正如推理小说当中,本格派推理的衰落和社会派推理的兴盛就是铁证一般的存在。
《信条》电影观后感及个人体会范文三
《信条》是一部2020上映的美国科幻动作电影,又名《TENET天能》,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演员约翰·大卫·华盛顿、罗伯特·帕丁森、伊丽莎白·德比茨基、亚伦·泰勒-约翰逊主演,剧情讲述一名佣兵主角接到神秘组织指派的谍报任务,他必须靠两个字“天能”面对超越现实时间限制,不再只局限于现在的重大挑战,试图阻止即将发生远比核战还要可怕的危机,誓死为地球全人类的存亡奋战。
一项任务出了错,此后很快,约翰·大卫·华盛顿的角色——“主角”被带进了一个国际间谍活动的世界,要去阻止一些“比核武器大屠杀更糟糕”的东西,他的武器只有一个词:信条。
为了成功,“主角”必须很快去应对超越真实时间展开的一些事件……但这不是穿越时间的故事,是“逆转时间”。这是个很迷幻的概念,但真的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诺兰再次跟理论物理学家Kip Thorne合作,后者也担任过《星际穿越》的顾问。但是这不代表你需要读个物理学位才能理解这部电影,幸运的是,电影里很好地用门外汉的语言传达了科学信息,也拉开了舞台,让《信条》能够带来那些让你眼界大开、前所未见(甚至未想过)的时刻。
“主角”很早就被告知:“你不应该去试着理解它,而是应该去感受它(预告中就有)。”这也是对观众来说最好的切入方式。所有与时间相关的内容,你大可以花整部电影的时间试着去理解,然后头疼,或者你干脆就好好坐下,尽情享受观影。
其中最杰出的是一场一对一的搏斗,动作编排无可挑剔,你会很想知道他们到底是如何拍成的。……影片本身很烧脑,但去琢磨打造该片的过程,会同样让人晕眩,尤其是时间开始变换无常的时候。在技术层面,这部电影的制作堪称不可思议。
但是影片的角色发展则赶不上技术水平。直到结尾,你依然不能真正理解“主角”是谁,或者任何别的重要角色是什么人。他们之中大多数跟我们第一次见到他们时没有改变,或者可以简化为一些基本的刻板印象设定。比如,肯尼斯·布拉纳就是个“邪恶的混蛋”。
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不成问题,毕竟你去看007电影的真正目的也不是为了看有丰富层次的角色,但这不代表你没有真的把情感投射到任何角色身上。
对于诺兰的电影,一个常见的评论是“缺乏感情”,《信条》可能面临同样的反馈。让人兴奋的是影片的套路和Ludwig G?ransson创作的革新性的配乐等,而不是出自对角色命运的关心。
必须给约翰·大卫·华盛顿记功,他克服了这些,证明了自己是天生的男主角,他动作戏表现出色,也用自身魅力让一个相对空白的角色变得有血肉。别的角色没有如此成功,也吃亏在角色本身性格描绘不够,虽然一直很有看头的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Neil也颇有趣,他是“主角”的主要盟友,能想出一些疯狂的计划。
诺兰曾经给中国观众录制了一段独家寄语,他说:“《信条》是我们为大银幕量身打造的作品,我是电影院的头号粉丝,界世个一另往逃,量力的影电过通是就的爱钟最我,感式仪的来带所院影电于迷痴都生一。”
只是简单的倒序,是否已经给你造成了不小的阅读障碍?
如果一句话呢度难的解理你了大加步一进中混杂了诸多正序倒序的内容是否?
想象一下,你坐在电影院里,努力读懂大银幕上不断闪过的复杂句子……
观看《信条》绝对是一种奇妙的体验,甚至有点像一场150分钟的智力竞赛。
诺兰会时不时地给你打个气,提供点小提示,给你模糊地展示下终点奖品的形状,但更需要观众自己投入十二分的精力,才有机会顺利完成这场比赛。
作为一部投资2亿多美元的超级大片,《信条》的制作肯定是好莱坞最一线的水准。群星表演、动作场面、异域风光、震撼配乐应有尽有。就像诺兰说的,这是一部为电影院量身打造的电影。
整体而言,作为2020疫情爆发后唯一能拯救全球影视产业的商业大片,《信条》确实以相当特别的方式达成了这个使命,或许片中过多信息量的门槛,可能会让许多只想进戏院放松的影迷望而却步,但我相信《信条》绝对是一部让人百看不厌,每次重看都能发现不同惊喜的电影,其中人们对于故事细节与能力机制的解读必定也是百家争鸣且丰富多彩,或许这种每个观众都有不同看法,并激发我们后续讨论的结果,就是诺兰希望我们去体验、去感受所要达到的目标。
《信条》电影观后感及个人体会范文四
如果我们期待已久的《盗梦空间》导演有科幻片重启暑期档,那将成为他的高光时刻。但《信条》远不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克里斯托弗·诺兰觉得《信条》可以拯救电影。与他的电影里所面临的挑战相比,这简直是小菜一碟。众所周知,他的电影都是些巨无霸。
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还要大。避免世界末日?还要糟。如果要把它说出来,那就剧透了。但引用《美国战队:世界警察》的说法,就是想象9/11事件的一百倍。这部电影和《信条》微微相似。几家影院的命运不值一提。
所幸,《信条》并不是一部值得紧张地冒着风险去影院看的电影,不管影院有多安全。我甚至不确定,五年后,这电影是否值得熬夜在电视上追看。这么说是可悲的,也许是异端的。
但要想让观众长时间离开客厅,第一根胡萝卜最好不要味道太差。
我们的主角,主人公(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是一个国际卧底组织的特工,在新的冷战(“冰冷”)期间被提拔。“你通过的那个测试,”一个仆人告诉他说:“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的。”我们从来没有得知具体的测试是什么,但暗示很明显:这人不傻。
接下来的场景就是,一个不知道有没有有核物理背景的配角哗哗讲了500个小时才能讲完的内容,讲述未来如何用倒飞的子弹攻击我们,这种场景还会出现几次。
首先是克莱芒斯·波西,她谈起倒置的武器和即将到来的战争的片言只语,不成章法,思之令人发笑。接下来是迈克尔·凯恩:“我想你对苏联时期的封闭城市应该很熟悉吧。”他边吃牛排边说。
迪宝·卡帕迪亚饰演的军火商和亚伦·泰勒-约翰逊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被一连串的“时空钳运动”军事故事困住了。至于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拉风僚机驾驶员,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似乎是以克里斯托弗·希钦斯为原型的。帕丁森从来都是很有看点的。而他的矫揉造作也能让人甘愿分心。但他看起来还是像个在香蕉共和国围巾部喝得烂醉如泥的家伙。
所有这些遭遇最终引向安德烈·萨托,一个俄罗斯寡头。肯尼斯·布拉纳热衷于接受他的布洛菲尔德风格。“只要告诉我你有没有睡过我的妻子”是他的开场白,下一句便是“你想怎么死?”(一种反问,萨托只做一种听起来很耗时,而且涉及睾丸的谋杀)。
但布拉纳的火腿放不住了,因为他在第一个镜头中前途无限的阵营彻底烂掉了。我们越是了解我们的对手对人类的计划,就越难关心他是否能成功。
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无聊:尽管《信条》在技术上有雄心壮志,但情节却很老套,陈设也很旧。东欧的打手拿着钳子和切肉机在那里重重地走来走去。时钟滴答作响。电音在背景音乐中深深地呻吟着。没有人在长篇大论演讲之前先开枪打人。必须无所不用其极(远处的双体船),以确保保密的对话。奢华的地点让人兴奋了一下,但这种令人向往的、如何花钱的美学,却有些不对劲(尤其是萨托的意大利别墅,真的是过了头了)。
华盛顿也无济于事。作为一个天生有魅力的演员,他在这里奇怪地三缄其口、口齿不清(我多说一句,《信条》肯定会作为一部他在留大胡子的高峰期拍摄的电影载入史册)。他应该与萨托的分居妻子凯特(伊丽莎白·德比茨基饰)产生的火花并不存在,
这就造成了一个动机问题。凯特至少有一些存在感,不像诺兰以前的一连串圣洁的死亡配偶,但她的动力主要是为了维护她与我们几乎没有看到的小儿子的关系,而当我们看到他时,似乎不那么成功。
《信条》真正出彩的是它的动作部分,特别是涉及一架货运飞机和另一个多车追逐战。它们很好;它们必须好。正如有眼尖的人指出,《信条》是一部回文式的电影,这意味着你有可能会两次看到一些相同的场景。
然而,对于所有的逆向时序的巧妙之处,几乎没有像《盗梦空间》甚至是《星际穿越》中的反转那样,在想象中挥之不去的效果。
你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要比进去的时候少了一点活力。一部电影坚持详细介绍它的伪科学,同时也得承认你可能什么都没听懂,这让人很不爽。我们被剧情打得晕头转向,然后用茶巾颂歌来安慰我们,告诉我们发生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这个世界已经为一部精彩的大片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尤其是一部恰好以口罩为特色的大片,一部关于回到过去以避免灾难的电影。这真是个可耻的信条,不是吗?
《信条》电影观后感及个人体会范文五
在2019圣诞档现身的黑马,不是成了俗套百科的《星球大战9》,不是忠实原著但剪辑混乱的《猎魔人》,而是悄悄上线首支预告的《信条》。
作为当代最受瞩目的技术型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毫无疑问地要再一次地在大银幕上将不可能实现之高概念化作实感极强之可能。而其中之关键,即是贯穿诺兰职业生涯的至高宝具:时间。
在诺兰的电影世界中,时间对叙事手法和叙事内容的影响至关重要:《盗梦空间》的四重梦境同步刺激,为电影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多重高潮;
《星际穿越》利用黑洞引力,将人生数十年凝作一瞬,更将挑战想象极限的高维时空成功影像化;
《敦刻尔克》则将《盗梦空间》中的手段引入传统的战争片,将时间流逝不同的各个时空剪接到一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非凡体验。
而就首支预告中透露的信息来看,尽管同样是以时间撬动物理定律,《信条》应是诺兰对早期作品的一次回溯和重塑——那就是《记忆碎片》。
2002年的《记忆碎片》将正叙和倒叙穿插剪辑的做法,大胆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对故事悬念的定义。当M·奈特·沙马兰还在玩结局翻转那一套的时候,诺兰已经在开场就告知观众了故事结局,同时还能为叙事带来层层深入的动力。
他以此告诉观众,故事发展的过程,远要比结局更加重要;比起我们在哪儿,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是如何到这儿的。
而《信条》即是将这一理念再度发扬光大,甚至将因果律玩弄在掌心的集大成之作。从镜头到台词,首款预告在保持神秘的同时,也给出了从框架到细节的重要暗示。
首先,预告的第一句台词,已经点出了约翰·大卫·华盛顿这位主角的关键特质——“毫无疑问,我们都会冲进燃烧的大楼。但在真正感受到热浪之前,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但你知道。”
结合诸多时间倒流的场景来看,《信条》的核心概念即是这样一种具有先验性的能力——可以跳过事件发生的过程,提前“接触”到事件结果,再逆向回溯。
考虑到英文片名“TENET”本身就是回文字,这一能力的实现很可能即是之后提到的,足以引发“三战”的某种装置。
但这一装置并非麦格芬,而是类似《盗梦空间》的联梦机——允许超现实场景发生的必要道具——其最重要功能,应该就是实现对因果律的颠覆。
而能够提前感知“燃烧大楼”的主角,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也与这一功能紧密相连:或是天赋,或是《盗梦空间》的柯布那样的优秀使用者。
而接下来的第二个场景,即是对回文概念的具象展示,也是对情节和角色的暗示。
《信条》的核心装置——暂称为“因果律武器”——的基本作用,大概就是将结果的表象,通过逆行因果律的操纵,变成一种必然,以赢得某种时间上或战术上的优势。
这就类似于《jojo的奇妙冒险:黄金之风》中的老板,迪亚波罗的替身能力——削除了时间,从而达到不计过程,直接达成结果。
而逆行的火车和船只,逆行的动作场面,都是逆行因果律执行的体现。采用逆行因果律的恐怖袭击,也就变成了无法避免的必然。
在这一情况下,宁死也不放弃同事的主角,就成了对抗逆行因果律的西西弗斯式英雄:面对必然的结果,如何去对抗这一必然,以及实现这一必然的(逆行)过程,就成了《信条》的最大看点。
这也可以从预告的最后一个场景中看到:约翰·大卫·华盛顿和罗伯特·帕丁森先见到的是弹孔这一未发生的“结果”,之后才见到了逆行的武装敌人。
这也证明了“因果律武器”似乎并不是体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是真正的将因果倒置——至于这一装置/能力的运作机理,也肯定是非物理的天降设定了。
预告的中后段,基本上就是故事框架的迷你版:主角通过考验被招纳入组,搭档罗伯特·帕丁森(对位《盗梦空间》的汤老师或囧瑟夫),展开国际谍战行动。
简言之,融合多种类型片元素的,典型的诺兰电影。
肯尼斯·布拉纳基本可以确认是头号反派,而在情感关系的层次上,约翰·大卫·华盛顿是有遗憾的母子/父子,罗伯特·帕丁森是有遗憾的前情人。由此也都能够与时间回溯相连——试图弥补情感上的缺憾,最终选择放下与跨越。
面对因果律武器的必然攻击,主角们要如何反击呢?
一个可能存在的方式,也同样是来自《jojo的奇妙冒险》——《不灭钻石》中,牛粪头的替身能力,由于敌人的攻击具备时间反演对称性,因而能够通过修复来实现逆向攻击;
另一个例子,则是杀手皇后的“败者食尘”——同样是面对无敌的死循环,如何解开时间回溯,就成为了正反双方斗智斗勇的绝佳平台。
行文至此,想必已经发现,诺兰与日本动漫之间的联系还远没有结束:前有《盗梦空间》和《红辣椒》在立意和细节上的雷同,《星际穿越》和《哆啦A梦:新?大雄的宇宙开拓史》在表现内容上的撞车;现有始终纠结于时间的诺兰,与始终纠结于时间的“不老妖精”荒木飞吕彦之间的所见略同。
东西方文化竟在此有着奇妙的碰撞,也算是真正的“奇妙冒险”了。
《信条》电影观后感及个人体会范文5篇相关文章:
★ 观看电影《老师好》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关于《老师·好》观后感范文...
★ 2019观看电影《攀登者》后的感悟体会以及心得感受【五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