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观后感优秀作文600字
很多看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人都觉得维特是个疯子,无论是对生活、对爱情,还是对死亡。然而我,爱维特,崇拜他的人格和情操,还有他诗一样的气质。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观后感,欢迎阅读。
《少年维特的烦恼》观后感1
也许有不少人看过《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这个暑假我也潜入了这一滩水,好好地享受一番个中味道。不过,说实在的,我看得断断续续的。因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维特的想法有时候很偏激,我也不是全都认同,就觉得有点看不下去了。只是,让我觉得为难的是维特的一些想法又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于是又忍不住继续往下翻,深怕错过了什么精彩的言论。我只能说,歌德塑造的这个维特很有个人特色,或许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存在这样的人吧。
这本书讲的是维特喜欢上有未婚夫的绿蒂的故事,尽管这样的现实让他十分痛苦,可是他依然选择义无反顾地爱她。只是,生活的绝望,世俗的羁绊都将他一步步逼上绝境,最终他怀着回归大自然的心态安然地去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继续等待着他的绿蒂。
他疯狂,他善良,他固执,而且固执得可怕。
他觉得自杀的人并不懦弱。看到这里,我就足足停了几天没有碰这本书。只是,我真的很想知道,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想法。而事实上,最终他也用这种方式了结了他觉得痛苦不堪的生命。继续拿起这本书,认真地,不,应该说是小心翼翼地看着。因为我很害怕,维特可以用他的观点将我的想法彻底改变,我很害怕,我的思想会被他改造。继续看着,发现他的这个观点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态度上的。在我看来,他是幸福的,有尊重他的人,有上天赋予它的才华,有重要的知己。只是,这仅仅是我的看法。就像对于自杀者,他也有跟我很不一样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来都有其局限,他们能经受乐、苦、痛到一定的限度;一过了这个限度,他们就完啦。”他认为不是个人软弱与否,而是他们能否人手痛苦超过一定的限度。他还说“尽管可能有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痛苦之别,但是,正如我们不应该称一个患寒热病死去的人为胆小鬼一样,也很难称自杀者是懦夫。”他甚至为了这个观点跟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激动地讨论着,得不到对方的认同就懊恼地走了。就算是写给好友威廉的信件中,也透漏着他还是对当时的事情耿耿于怀,事隔许久也还是会很激动,固执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执拗的人,却以其极大的个人魅力,吸引我继续看完这本书。
《少年维特的烦恼》观后感2
其实自杀并不是唯一一种解决的方案,后者是说对于现实生活中(而不是情节发展的需要),维特觉得自己有种冲动,要把绿蒂杀了,把绿蒂的丈夫杀了,把自己杀了。他又认为自杀(以成全他人)才是最好的结局。假使书中的故事是现实生活中的,维特的自杀就应该是不可原谅的了。不少自杀的人都自认为自己的离去就是给他周围的人带来释放、幸福的原因,才会“大义凛然”地赴死路,让自己的肉身与烦恼全部消失了。而他们怎么就没有想到一个人的自杀根本就不能让旁人感到幸福,用一种昂贵的生命代价成为他人(甚至可能就是他所爱的,要成全的人)一辈子的心理枷锁。而如果致使他自杀的关键人物,稍有良心的,必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更有甚者可能再也走不出来。可以说自杀的人是最懦弱最自私的人,他们只是一相情愿地认为这样可以了却一切了,却不知道他们正是把这一切加重了砝码扔给周围的人。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的原因致使他人自杀后仍会感到比此人仍在世时候更幸福吧?
再看维特,他也是很自私的。他自己不能度过心理难关就一枪了结了生命,他用“死”这样“伟大”的礼物要奉献给绿蒂夫妇,真的会像他所期待的那样夫妇俩感到幸福吗?我们可以看到绿蒂夫妇与维特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绿蒂对维特有着一种很强烈的依赖感,她几次下决心要与他断绝关系,但想到自己习惯了有什么事情都要维特分享时,她已经不能习惯了没有维特的生活,她也不能想象这样的生活;而她丈夫在与维特的思辩中也得到过不少的快乐。他们平静的生活是由三个人组成的。维特的自杀,这两个人又要遭受什么样的良心谴责呢?从绿蒂夫妇对得知维特自杀后的反应就知道,维特是用自己的“死”来向他们宣战了!
德国青年中也不乏有人步其后尘。但是这样的消极影响不在于维特是否是自杀的。而是这本书中过多地描写了维特对绿蒂的恋情,渲染了他失恋之后孤独、伤感的情调,使青年们把它仅仅看做是一本伤感的爱情小说,一本爱情的悲剧,而遗忘了它的诞生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维特真正的抗争之意,某些恋爱至上的人、情场上的失恋者在这单方面得到共鸣了,才会有不理智的举动。
《少年维特的烦恼》观后感3
少年维特出生在一个较富裕的家庭,依靠父亲所留遗产过着无忧无虑的的生活,但多情善感,在一次乡村独自旅行的时候,结识了当地法官的女儿绿蒂,两人可谓一见钟情,均被对方的魅力所倾倒。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二人生活,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阿尔伯特很爱绿蒂,且似乎未曾发觉维特和自己未婚妻的感情,对待维特也相当热情。
维特见景象如此,心中矛盾痛苦,以为能以逃避解开。他下了很大的决心,回到了城市,在公使馆当起了办事员,可官场上却也处处遭受刁难,所幸结识了友善,令人尊重,和值得信任的C伯爵,在C伯爵组织的一次宴会上,维特受尽他人的冷落,嘲讽,这使其恼羞成怒,一气之下离开公职。百转千回之后,他仍旧怀念着绿蒂,觉得她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属。维特回到当初的乡村,却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绿蒂已和阿尔伯特结为夫妻,善良的村民们也屡遭不幸,原本美好的一切被现实的洪水猛兽冲毁,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越拉越大,使维特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中。最终,在和绿蒂作完最后的诀别之后,维特用绿蒂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痛苦的人生。
在我看来,整部作品所体现的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的斗争,维特和绿蒂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在现实的伦理道德判断标准上,是应该批判的。因为如果我们抛开作者浪漫主义文字的渲染和蛊惑,就不难发现这两个真心相爱的人之中的绿蒂,是有夫之妇,而另外的维特却趁其丈夫不在家,从中插足,用现在的毒舌来吐槽,绿蒂只能算作是一个荡妇,而维特只能算是一个破坏他人家庭的小三。如果作者用此种世俗的判断标准和狭隘的没有穿透力的眼光来写该作品,那么该作品一定不能成为惊世之作。
《少年维特的烦恼》观后感4
很早就听过《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但一直没有去看,今年闲暇时候就跑去图书馆三楼去看书,在书架前搜寻着,无意看到了这边儿本书,心中的那股被尘封的好奇心所引发,于是那其它,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来,静静的看它。
看着看着就觉得自己渐渐融入了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中,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那个我,那个维特。
维特开始是出去散心,来到了一个美丽小镇,这里自由的空气,寂静的山林,优美的自然风景,深深吸引了年轻的维特,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他喜欢这里淳朴的人们,快乐的孩子。后来,他遇到了美丽的绿蒂,她是以为善良的,勤劳的少女,是很多弟弟妹妹的姐姐,失去母亲的她,一个人坚强的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年轻的维特对绿蒂一见钟情,因为她的快乐而快乐,她的忧伤而忧伤,似乎她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里,早上醒来想着我要去见她,那是一种怎样充满期待的幸福啊!
然而绿蒂已经和亚伯特订婚了,他是一位很好的男士,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友善。维特开始烦恼,开始自我矛盾,开始嫉妒亚伯特,他常常在脑海中思考着充满矛盾的对话。他很痛苦,他想除了他之外,怎么可以还有人会爱她,还能爱她?最后,维特忧伤的离开了美丽的小镇。
他开始工作,然而,他过得并不如意,社会的黑暗也让他绝望;而曾经美丽的小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可爱的孩子离去了,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绝望。在未通知维特的情况下,绿蒂和亚伯特结婚了,这让维特感到屈辱,维特依然对绿蒂念念不忘,他们三人的关系也渐渐不似以前那样和谐了,似乎有一股暗流,彻底绝望的维特选择了决绝的离开,在转身之前,黯然的选择了退出,他在一个夜晚,留下了最后一封信,带着对绿蒂的深情,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少年维特的烦恼》观后感5
既然我们都知道歌德本身就是维特,为什么歌德本身并没有冲动的举措,却让维特自杀了呢?
先从外延来看,维特在书中的情节是一步比一步深陷于自己的困境中,读者的情绪是随着维特的行为越来越高涨。如果故事仅仅用简单的离开为结局,使得前文烘托起的高峰一下子黯淡消退了,而不是原本中让那高峰轰然坍塌制造出一种震撼;同时,如果结局是这样,那么故事的主旨就不是一个原意中单纯、执着的青年人几次反抗社会的压力不成功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来公然进行抗议,而是一个能够与自己周围环境与自己挫折做斗争、最终屈服于社会压力的“有为”青年,变了一部教科书、励志书。
再从歌德的角度来看,他当时仍然为一年多前的恋情苦郁在心,他要释放要解脱就要依赖于某种具体的方式。而他的朋友的遭遇就像书中受刑的工人给了维特一个关键的节点一样,他受到了启发找到了释放的方式,就是让纸上的自己自杀。有的人说作家都很幸福,能够把自己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用笔来营造,满足自己的感官。歌德的这种“自杀”是必要,我们可以想象,热血青年歌德经历了叙述他绿蒂的相遇、相知、想依赖(我是否认他们曾相爱的,觉得只是维特的一相情愿,在于绿蒂不过是一种依赖和习惯)等一系列事件之后,重新有距离地看清了必然的爱情结局后,毅然掏出手枪让子弹穿过“自己”的头颅,这让他的过去的爱情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不朽。
写到这里时,他也许是脱胎换骨了,轰然一声,他幡然醒悟。他把过去的自己自杀了,他已经不再是他自己,他让笔下的主角只杀就获得了心灵上真实的自杀快感。现实生活中的歌德在性格与思想都要高一个层次。理智最终是战胜了情感。所以歌德没有选择自杀,(他选择了比自己自杀更好的方式。)但他又是那么需要一次自杀来了结维特的阴影在心头的萦绕。所以维特自杀了,便不仅仅是因为情节的需要与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局,而单纯让他自杀了。
《少年维特的烦恼》观后感优秀作文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