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观后感范文五篇
《罗生门》是电影天皇黑泽明的代表作之一。那么看完这部电影的你,要写什么观影感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罗生门观后感范文五篇,希望你喜欢。
罗生门观后感【1】
《罗生门》应该是黑泽明最广为人熟知的一部电影吧。与其以往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不同的是,这部只是围绕一个很小的一个故事的几段叙述而已,这部电一影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在于,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一性一的黑暗。
故事透过四个人的嘴巴,呈现四种不同的状态。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强盗、武士、女人,他们都为了掩饰自己的龌龊与软弱而粉饰自己而说谎。武士和强盗一样,都是为了给世人表现自己的“男子汉”气概而把自己说成是“侠士”或“勇士”,其实都是一样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说谎。女人陰险和恶毒,本身不止婬荡而且还在武士与强盗之间挑拨,要让他们自相残杀。她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坏名声得以流传。最后透过了樵夫的讲述呈现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透露出来许多人寰的悲剧,人性的龌龊。人一性一的黑暗比魔鬼还 可怕!女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教唆人杀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为了保命而出卖自己的妻子;强盗可以为了自己的兽欲而去玷污别人的妻子,这样组成了一个因果的环,人们在这个环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卖别人。但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为了表现社会的一个状态。
让我们回到罗生门前,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只是一个故事,就让我们真正见识现实中的“恶”。乞丐最后夺去婴儿的外衣,为了自己能买几个钱。几间衣服能抵几个钱?!就可以这样残害一个生命?!(包括弃婴的父母)整个影片呈现出的是一个疯狂而自私的世界,人们都为了自己而编织各种谎言,都是虚伪地隐藏自身的险恶,以至于每个人都不信任别人。
可能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为“恶”,世上也有善意的谎言。樵夫同样说了谎,同样偷了别人的东西,但他并没有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他是为了抚养家里的6个孩子。最后他收养了罗生门下的弃婴,这个婴儿象征着新生命,也是新希望。黑泽明对于这个疯狂的世界并没有完全放弃,他还 是“抱有希望”并借由樵夫的手来表现。暴雨过后,樵夫身后重回了一陽一光。不过社会再黑暗都要坚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因为如果放弃了希望就会堕入黑暗之中。
PS:罗生门是古时日本京都外城的正南门,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皇家衰败,内战频繁的岁月里,罗城门因失于理修而毁坏。颓败之后,立刻显得荒凉一陰一森。许多无名死尸,也被拖到城楼丢弃。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陰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因此后被世人应用到许多民间的鬼怪故事里面,而传播到亚洲各地。从而罗生门成为日本传说中的一道门,通往生死。也有人称之为“魔鬼消失之门”,如果将其意义结合电一影结尾就是电一影的主旨了。
罗生门观后感【2】
《罗生门》借着樵夫的口,这个发现命案现场的第一人,在破旧的罗生门下躲避一场大雨的时间里,对一个路人还有一个与案件当事人有过一面之缘的行僧。叙述了这起杀人案整个事件。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武士牵着坐在白马上的妻子行走山间,与行僧擦肩而过。之后正躺在树下的强盗在微风吹起马上女人面纱的时候被她的美貌所吸引遂起歹念。他骗绑了武士,强暴了女子。而路过的樵夫发现武士的尸体后慌忙报官。杀死武士的是强盗,这一点已经确认。看似简单的事情,而矛盾集中在杀人的动机和凶器——究竟是长剑还是短刀上。每个人的说词都是不同的,但都完美无缺。
那为什么会出现同一件事,不同的说法呢?学习了管理心理学,我们就用其中一方面的视角来看看《罗生门》,管理心理学认为,表现人的行为差异因素中,动机因素是一个决定因素。而动机是由于一种需要所推动的,达到目标的行为动力。当我们把动机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来考察时,可以看到个体因动机的存着而使行为带有目的性,因而动机总带有目的性。
那电影中的人物的不同动机如何体现出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强盗并未否认自己杀死了武士。然而他口中的武士与自己用长剑激战二十多回合不幸落败也算是好汉一个,而自己则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正大的男子汉。将一个手握短刀的烈性女子降服,让她顺从地满足了自己的欲念,是一件让自己无比得意和自豪的事情。
女人承认了自己被强暴的屈辱,并宣称在此之后自己的丈夫,也就是武士对其冷冷的漠视令自己痛苦万分。于是她拔出短刀让武士杀了自己。但自己因悲伤过度昏厥了过去,等到醒来的时候发现短刀叉在武士的胸口。自己想要寻死却没有胆量。此时的强盗早已不知去向。
武士托巫女的口述说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强盗在自己面前强暴了自己的妻子。随即却见妻子转而随强盗左右,并要求强盗杀了自己。他遂感愤怒万分。此时强盗一把推倒女人并表示不齿,并问武士如何处置她。武士心下原谅了强盗,却无法容忍妻子的恶毒。带着对她的诅咒和怨恨,武士悲愤地拔出短刀自己剖腹而死。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强盗在强暴了女人以后百般抚慰只要她愿意跟他走。她无法决定,想要自己的丈夫和强盗以武力决战,而自己会跟随胜出的一方走。然而武士是懦弱的,他表示不愿意为她冒生命的危险,并且责问自己的妻子:“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你为何不自杀?”此刻强盗说了一句话:“不要这样对待她,她们不是男人,她们无法克制的哭,是因为她们是弱者。”而女人霎时明白过来,自己的丈夫是多么无耻而懦弱的男人。她质问他身为武士却为何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妻子,并且对强盗亦百般嘲讽。在她的挑唆下,两个男人终于彼此拔出了长剑开始决战。然而,两人的姿势和剑法是多么的杂乱而无章,毫无气概可言。武士的死也仅仅是无意间的事情。等强盗回过头来,女人已经不见。
事情就是如此,然而为何樵夫不愿意说出真相呢?他说自己不愿意卷入案件。而事实上,只是因为他一时的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价值不菲的短刀而已。他意图隐瞒的这件事情被听他口述的那个路人所揭穿。
影片放到这里,差不多是结尾了。然而各执一词的真正原因,就是各自为了掩饰自己软弱的地方,“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强盗想要表现自己即使杀人也要有的磊落气概,女人企图掩饰自己并不贞烈的事实和挑唆两个男人决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图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而樵夫迟迟不愿说出真相,只是想隐瞒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他们各自的认知支配下产生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动机,都使这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同时人性就是这样阴暗而赤裸地呈现出来,各执一词不如说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
罗生门观后感【3】
刚刚把黑泽明的《罗生门》看了一次,其实是第二遍了,大一的时候第一次看了之后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就只记得那是一部日本黑白片,当时对黑泽明的名头也并没有多少认识。
二年后的今天再看,是认真地,带着脑袋去看的。整片看下来,也没有给内心造成多少震撼,并不像影片开头那个和尚所言“比地震、火灾、战争、瘟疫等所有灾难更加可怕”的感受。我不太关注影片是如何表达人性中卑劣的一面,我更加关心的却是如何从故事中三人在公堂中的描述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破解案件的真实经过。
撒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故事中的三个人在公堂上为了掩饰自身那些卑劣的行径而各自歪曲真实,编造利已的故事。
多襄丸实际上只算得上是一个胆小的贼盗,在决斗时持剑那簌簌发抖的手臂,以及紧绷着的面部肌肉,都出卖了他那颗发颤的心,而在公堂对簿时,却故作狂妄,刻意维持那种江湖大盗的气派,还煞有神气都称从来没有人能在他手下21回合不败,而那武士能却与已激战到25回合,呈出一副识英雄重英雄的气概,而实际的情景不过是两个双手发抖、牙关打振的狗熊在撕打,最后运气好的那一个把那个倒霉的杀掉。
死人也会撒谎。影片安排了女巫召魂的情节,让那女人死去丈夫也能在公堂对簿,他自称因妻子背叛而伤心丧气,自尽而亡。而事实上,是他首先抛弃了妻子,然后在决斗中败北被杀。
影片中的女人其实是比较惨的,先是遭到强盗的强奸,接着被丈夫抛弃,双重打击接踵而来,我想在强盗与丈夫之间,她应该更恨她的丈夫。在她的供词里,更多的是隐瞒事实,而不像两个男人那样歪曲事实,唯一编造出来的就是那段她的丈夫用轻蔑的眼光注视着她,这一段占了她的描述的大部分内容,可见女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女人为感情撒谎,而男人为的是他们自傲的尊严。
三个人对同一件有着不同的陈述,这让真相显得扑朔迷离,但每个人的描述都几乎没有破绽可寻(应该有的,只是我能力不足以察之),这让破案变得困难。虽然我无法从他们的描述中发现破案的蛛丝马迹,但也从人物的行为中观察到一些迹象,与后面揭露的事实真相所允合。
多襄丸见到女子纱帽下的真面貌后起了歹念,但他知道要夺得女人首先得打败她身边的丈夫,看到这里我猜想,多襄丸熟悉森林地形,先跟踪这二人,然后到合适的地方下手,除掉男的,夺走女的。若他武艺高强,胆色过人,自然会当面强夺,在女的面前直接把她丈夫打倒。没想到多襄丸的做法是施计引走男人,背后偷袭才将之制服。看来这位江洋大盗的武术并不如何高强,其狡猾更高于胆色。后来决斗场上,胆颤手抖的窝囊相正正印合了这一点猜测。
女人的丈夫看来也不太关爱妻子,一个陌生的多襄丸用好刀相诱就能把他引开,而他竟愿为看刀甘愿让妻子单身在密林空道而不顾,难道他就不怕妻子被坏人掳走?这样的男人,妻子也不如好刀宝贵,其后来抛弃妻子的行径也就不难理解了。
整部影片的主旨是揭示人性中自私与虚伪的丑陋,在片里面其中一个浪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在现在这个时代,坏人比好人活得好。所以他会毫不手软地夺去披在弃婴身上的和服,按照同样的逻辑,他去偷、抢、拐、骗才能活得好,若一个社会只有当坏人才活得好,这成了怎样一个社会?
个人的道德水平与物质生活水平没有确定的关系,道德好的人当然不一定可享受高水平的生活条件,而许多干尽坏事的土豪、大官却生活在钱堆里,可见,上天不会因你的道德比别人高一筹就多赏你一分钱,道德与财富天生就没有关系。
既然道德与财富无关,为什么在影片的时代里,坏人比好人活得好,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显然又是好人比坏人活得好?出现这样的结果,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人类自己设计所致,在一个社会里面,若一个人勤奋工作、诚实守信就会被赏赐金钱,相反若这个人有违道德就施加惩罚,这样人们就愿意做好人,在这个社会里,人类设计了一套激励机制:好道德意味着高收入。
如果一个社会激励机制缺失,人们去偷去抢不会受到惩罚,那么许多人自己就不去劳动,专抢别人劳动成果,不劳而获。好人去劳动,坏人却来享受劳动成果,坏人活得比好人好。
我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当前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肯定不是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时代,社会提倡勤劳诚信,社会更倾向让好人过上好生活。
罗生门观后感【4】
黑泽明根据芥川龙之介小说改编的电一影《罗生门》广为人知,作为对人一性一的思考,一向人文主义的黑泽明在大雨中对淹没人间的洪水意象做了环境的诠释。在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罗生门根据佛教故事改编,罗生门是一个死亡之门,是一种死亡的象征。在日本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鬼故事,基本上可以是一种大众情结,日本的鬼故事极为流传,可以说是一种传统了。然《罗生门》电一影表达的重点并不在于鬼故事,而是对于人一性一的发掘。
故事以一个樵夫发现一具尸体展开,摄像机对准到堂的每一个证人以及嫌疑犯,接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真相当然只有一个,然而,一直到最后,黑泽明都没有告诉我们,真相是什么。直到剧情的结尾处,孩子的哭声惊醒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第一个冲上去的有点像《罗生门》小说里面描写的那个强盗,他觉得世道既然如此不堪了,也不在乎再破坏,所以剥下包裹一着孩子的衣服,樵夫上去阻止他,并且说他是恶鬼。这时,很经典的一句话:“这是个人狗不如的世界,谁要不自顾自就活不成啊。”每个人都描绘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版本,谁都是自私的,都希望事情往自己的意愿去发展,然后得到最大的利益。
孩子的哭声冲破了这个迷蒙的人世间,连老子都说要回归儿童最为纯真的所在。孩子是最为纯洁不染世俗的,那种啼哭刺破了黎明前最为冷寂的黑暗,犹如一杯清泉沁人心脾。那个和尚怀有对人世间美好的向往,希望人一性一能慢慢变好,希望仁慈能深入人的心间,几乎,他就是黑泽明人性关怀的写照,但是他也迷惘,也存怀疑,也畏首畏尾。令人感动的是和尚抱着孩子和樵夫站在屋檐下沉默那一段,我想沉默,正是人思索最为静谧的所在,有徘徊,有挣扎,有忏悔,有煎熬,有叹息,有恍惚,当然,也有对前途的点点希望。直到樵夫来抱孩子的时候,他还 以为樵夫要剥孩子最后一层衣服,岂能想到他是想抚养这个孩子。
樵夫说,我自己都摸不清自己的心眼。我想多少人迷失在这里,有人说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我不想说战胜征服之类的字眼,这些总让人想起该死的战争,我想用归顺这样的字眼,找到自己岂是容易的,往往人们容易在别人的眼神中,在别人的言语中淹没了自己,自己的形象越来越模糊,直到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结局似乎是朝着善的方向发展,黑泽明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伏笔,就是这个孩子以后是怎么发展的,他以后会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是被趋于同类,还 是作为仁慈而善良而道德高尚之人?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我们终归想让他成为一个善良而仁慈之人。就像这个世界,希望,越来越好。
罗生门观后感【5】
黑泽明作为上个世纪最杰出的世界电影大师,其一生所导电影极多,精品也很多,更重要的是,各种不同风格的电影跨度极广。同样是武士片,比起那些带有强烈史诗气质的《乱》、《影子武士》等,这部《罗生门》则体现出了一种叙事外的哲学困境的呈现。
《罗生门》讲述了在罗生门下避雨的几个旅人,讲述了一个最近刚刚发生的案子。一个武士带着妻子进入竹林中,遇到了一个浪人强盗想要霸占这个漂亮的年轻女人。最后武士被杀,强盗被抓,少妇也遭到了侮辱。但是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每一个证人却都讲出了完全不同的故事。谁是可信的,哪一部分是可信的,这既是一个案件的迷雾,更是一个人性的迷雾。
电影《罗生门》改编自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题材内容主要是根据《竹林中》改编,题目来源于同名小说《罗生门》。不过开头几个人在破败的罗生门下避雨的立意,则显然来源于原小说的框架。
《罗生门》这部电影,突破了传统的电影的叙事角度,不再按线性关系的传统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是走上了多角度,多情节的叙述模式。虽然此时的日本并无别的意念,但是,却在偶然中,《罗生门》成了推开现代电影大门的一个里程碑。
黑泽明的《罗生门》一如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一样,表现了一种人性的沦丧和社会的崩溃以及虚无主义的蔓延。日本传统的严酷的封建等级和礼教,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在战争后几乎丧失殆尽,人们处在一种时代交叠的空虚和颓废之中。个体的自我堕落才造成了整个社会的退步和异化。昔日威严的罗生门,如今成了破败的废墟,电影里是一群社会底层的人聚居避雨的地方,小说里是落魄武士抢走老妇衣服的场所。和尚也好,武士也好,还是淳朴的市民也好,都揭去了昔日荣耀的个人道德和追求,将自己的本性的恶和虚荣都在罗生门下袒露殆尽。
人性是善是恶,这是一个争论了几千年的哲学问题。人性的不可知的扩大,成了社会弥漫的一种虚无和存在感的缺失。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虚荣的。为了自己浅薄的名誉或者微薄的利益,不惜以谎言和欺骗来掩盖事实。
竹林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每一个参与者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都扭曲了真相的一部分,给出了一个最有利于自己,或者为自己开脱的陈述。
樵夫偷走了值钱的珍珠匕首,所以故意推迟了说自己只是发现了尸体,其他什么都不知道。后来又才招出自己其实早就看见了这场事件的全过程,女子不忠贞于丈夫,和强盗苟且了,丈夫鄙夷这个背叛自己的女人,获得了强盗的钦佩,强盗也开始鄙夷这个出卖自己丈夫的女子,但是为了保住名誉,女子让两人决斗,但是两人的剑法都很差,扭打半天,终于强盗一剑刺穿武士的胸膛,死者是被长剑杀死的。女子趁机逃跑。
强盗为了彰显自己的英勇武艺和开脱罪责,先是说了女子激烈反抗,非常刚烈,然后又说自己征服了这个刚烈的女子,他向女子求爱,女子让两人决斗,只有一人能活下来。自己高超的剑法下,武士还能招架23下,值得钦佩。杀死了武士,女子已经不知所踪。
女子则说,自己为了救丈夫,不惜委身于贼,但是当终于救下了丈夫的时候,武士却极度鄙夷自己。女子在极度伤痛之下晕了过去,醒过来,丈夫已经死了,胸前插着匕首。应该是自己晕倒的时候,手中拿着匕首,误杀了丈夫。
女巫召回了丈夫的亡魂,他则说妻子勾引了强盗,做出苟且之事,还要强盗杀自己。强盗看穿了这个虚伪的女人,于是要替武士杀了她。武士伤心悲痛之下,还是放走了妻子。强盗也放了自己。但是,想到亲密的妻子竟然如此背叛自己,他悲痛之下自尽了。
每个人都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其中都滤去了反映自己缺陷的地方。妻子不忠是事实,强盗和武士的剑法低劣也是事实。武士的软弱是事实。樵夫的贪婪胆小也是事实。每个人为了保全自己,都扭曲了事情的真相。
社会为什么崩溃,就是因为整个道德已经衰败了。就连善良的和尚,一边说不愿意相信社会就这样黯淡下去了,他宣布自己永远相信他人。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总是怀疑身边几个人说的话的真实性。武士已经死去了,已经脱离了这个罪恶的人世,却依然在掩饰自己曾经的弱点。亡魂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然而,黑泽明却并未就此将希望彻底破灭。结局,婴儿的哭声,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尽管又面对了和尚的质疑,樵夫依然表现出了自己的仁爱和宽容。这才是人性——既善且恶。雨停了,从绝望之后走出来,一个新的晴天就要开始。迎接一轮新的太阳,这就是黑泽明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期望吧。
这部电影一推出,就在世界引起了轰动。在世界各地挂起了黑泽明旋风,带来了持续的黑泽明热。电影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和同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至今,也是世界影史的一部杰作和日本电影已经黑泽明自己的代表作和典范。
罗生门观后感范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