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原创故事:打秧
生活中的故事,留下来的不仅仅的回忆,也留下了那时浓浓的时代气息,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篇故事吧!
黄骅方言,的确学问很深,有时让人不服不行。
真的!这不是"打秧",是黄骅话里有道不尽、学不完的知识。
比如,这个"打秧",就是俏皮活泼、雅俗俱全、内涵丰富。
"打秧",有取笑、逗乐、闹着玩之意,也可表达对某事、某人蔑视之情。但,据我研究,感觉最洽当的含义应是"开涮",这两个词最有相通相融之处,能最精准地做为对方的注释。
另据本人研究,"打秧"一词应起源于农耕文化,产生于人们生产劳动之中。从前的农业生产,主要靠人力、畜力,像耕地、耧种等体力活,极其繁重,劳动过程辛苦劳累甚至痛苦,只有收获季节,聚在一起"打麦"(即打秧,就是在筐沿儿等处用抽打方式挤出籽粒)才会有时间有心情"打牙聊嘴",逗逗闷孑、说说笑话,久而久之,"打秧"就成了互涮时的常用词。
同样,"开涮"这个词,说不定也真的跟"涮锅"有关呢!大家想想,几个人围坐一桌,吃涮锅,喝小酒,侃大山,是多么放松惬意的事,三五好友小聚的这种场合肯定是最无遮拦、最无芥蒂、最无顾忌的,互涮一下,也是乐趣啊!(望文生文,有点拿黄骅话"打秧"啦!)
"打秧",在黄骅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具体语境中根据语气轻重,会表达出不同情绪含义。比如,某人评价另一人做的事情,对方可能会沉下脸说"你别打秧噢",语调由高向低,这就表明此人对对方的评价不满意,明显不高兴了;同样一句"你别打秧啦",语调由低向高,后缀用上一个欢快的"啦",就表明对对方对自已的评价很满意,心里很高兴了。
看,咱黄骅话是不很有学问?
不过,做为语言精华的黄骅话,在外地人眼里,可不是那么好掌控的,有时甚至会闹出笑话。
十几年前,我们单位来了一位姓杨的外地同事,有一次,办公室同事们聊天中,说我和杨姓同事长得很像兄弟,我说,"打秧"了,我哪有这么帅?结果,杨姓同事一听"打杨",立即严肃起来,问一同事:"他为什么要打我?"我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猛烈笑声,差点笑差了气,原来他不知"打秧",误以为"打杨",我要打他呢!
原标题:黄骅记忆 | 打秧
公众号:浮生(ID:hh-lina)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