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历史小故事:摩诃寺拆毁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十分的丰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篇《摩诃寺拆毁》历史故事吧!
历史上,旧城的寺庙众多,宗教文化兴盛。当地老人们把寺庙称“摩诃寺”或“摩诃院”(据考“摩诃”一词为梵语),冠于城内可考寺庙共有四座,分别为东北角的北齐古刹,南高地上的南庙,北高地上的北庙,东大坑北岸的东庙。
北齐古刹遗址,在1967年第三次迁建旧城小学时发现。当时,该遗址出土了一大批四、五十厘米高的汉白玉石造像(大部分残破),大量青瓦碎片及阴刻“北齐”二字的青砖。从建庙人留作纪念的“北齐”二字可以推断,该寺庙建造年代应在南北朝时期,距今约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这是至今境内已知最早的寺庙。从出土的瓦砖来看,当时北齐古刹用料考究,外观华丽。砖石的角、棱等,很多都是经过人工打磨的。北齐崇尚佛教,此庙应是沧州东部一座十分宏大的佛教庙宇。按当时分析,出土的石造像应是偏殿上的陪佛,主殿大佛并没有发现,可以想象主佛应该更为高大雄伟。
北齐古刹建造时间不详,毁坏时间更无记载。据史书可知,唐武宗时,朝廷再次推行灭佛运动。从石造像残损的严重程度来看,实为人为破坏,由于最晚的一尊造像系唐总章二年所造,推断这座古刹当毁于唐武宗灭佛之劫。
南庙、北庙、东庙是近代城内尚存的三处寺庙。
南庙为观音庙,建于1510年,占地十余亩。庙址在城南关古槐的偏西北侧,到上世纪初,该庙早已僧走庙废。山门、僧房早已倒塌,只有破旧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主殿。一座钟楼矗立在古槐偏西北约50米左右。从遗址和民间传说中推断,这座庙曾有过辉煌历史,悦耳的钟声、古槐、佛事、香火成为闻名遐迩的胜景。主殿于1927年被拆毁,砖瓦木料用来建旧城小学的校舍(南学堂)。庙后身(今古槐西)高台上是一片枣树林,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砍伐用于烧炭。古钟楼于1952年拆毁,大钟被贩卖到沧县一带。
北庙,建于1876年,占地近二十亩。庙址在现在的百代商店院内,主要建筑物有山门、大殿、僧房。庙门朝南,中间为山门,东西两边各有一个小拱门。山门是一个门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迎门处塑立身武神一尊,该神银盔银甲,右手握钢鞭横在头顶上,左手握拳,左肩下垂。古铜色的脸膛,络腮短髯、横眉竖目,龇牙咧嘴,面貌威严。他似乎在审视每一位进出寺院的人,认真履行门神的职责。大殿在寺院的中轴线上,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高八米。两侧各有面阔、进深都为一大间的配殿。主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布瓦顶(大布瓦顶是建庙时寺院请当地烧窑匠特制的)。殿脊上饰有两条两尾相对的青龙,它们形体起伏、四爪苍劲、龙头抬起、红目灼灼、龙须飘动,看上去正要升空。这两条巨龙饰件更增加了大殿的气魄。大殿两侧的配殿前面比主殿缩进三米,高度上低主殿一米多。整个寺庙建筑庄严,庙基较高,据传十几里外就能望见大殿。 主殿里塑造着三位女性神像,主神为泰山奶奶(碧霞元君),面容恬静,盘膝打坐在莲花宝座上,髻鬟高挽,肩披缀有璎珞穗的霞帔。主神左边的立神为送子奶奶(送子观音),体态略显丰满,她的周围放有许多四、五十厘米高的泥塑白胖小子(供求子人拴娃娃的)。主神右边的立神为眼光奶奶(医治眼病的佛),体形修长,慈眉善目,端庄安详。东西两殿供奉的神仙贴近生活,东殿是工匠的祖师爷鲁班,西殿供奉的是主宰天庭的玉皇大帝。主殿北面墙壁上有三幅壁画,绘制的道教故事,东西两壁各绘制的是佛教的故事。这几幅壁画线条潇洒流畅,旗幡衣带随风飘拂,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向人间播撒顺其自然与善恶因果的教义。又有僧房三间,房门朝东,在整个庙宇的西南角。
据现今八旬以上的老人讲,早年间旧城北庙有庙会,每年的春季(二月二十五日为正日)五天,秋季(十月二十五日为正日)五天。两次庙会均由住持操办,当时为津南鲁北一带最大的庙会,方圆百里的生意人都来庙会上搭起棚铺凑热闹。会上总有著名戏班唱大戏,也有不请自来的马戏团、耍猴的、玩狗熊的、卖艺变魔术的,说书弹小调的民间艺人。旧时的庙会,是空前的物资交流与文化演艺会,也是农耕时代传播商业文化的盛会。庙会的正日子,殿前都会排成长队等待上香,朝拜者的香火钱一会儿就装满一大簸箩。前来祈祷平安、消灾治病、添丁求财的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每年庙会的收入都非常可观。
与上述庙宇相比,东庙较小,庙址在旧城东大坑北岸的小东台的西南角。东庙庙产繁盛,该庙僧人一直兼管城东阚家庄寺庙的佛事活动。可能是顾此失彼的原因,来东庙求神拜佛的人较少,门前冷清。
1948年底,东庙和北庙在破除迷信的运动中同被拆毁。无独有偶,旧城东南十余里,有大、小摩诃两村(今属海兴县),村内亦有古刹,亦在同一年代拆毁。
根据《旧城村志》中记载改编
原标题:黄骅民间故事 | 摩诃寺拆毁
作者:张宝刚主编
公众号:浮生(ID:hh-lina)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