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的民间历史故事:七女塚伤情
在我们中国古代关于歌颂孝道的故事数不胜数,至今仍流传于民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篇《七女塚伤情》历史故事吧!
旧城镇东南二里许,有一座孤零零的大墓,高三丈,周长十余丈,硕大的封土上布满了“交相呼应”的酸枣树,人称“七女冢”。
“七女冢”历年既久,传闻颇多,但究其字面含义,似乎向世人诉说着有关七个女人的故事。关于墓主人身份,众说纷纭。因其毗邻当地原住民李家的老茔,又传为“李家七女坟”,据说墓穴里埋葬的是七具妙龄少女的尸骨。
某朝某代,旧盐山城内有一对本分的夫妇,一连生了七个女儿,整日为一家吃穿犯愁。男主人平日出城耕种,兼营货殖,女主人纺线织布,兼做手工。就这样,抚养七个孩子长大成人。这对夫妇由于整年劳作,生了肺痨之疾,四十岁左右相继去世。七个女儿变卖家业,殓葬双亲,亲手筑起高大的坟丘以示纪念。面对塌天之祸,他们整日以泪洗面,并为父母搭起草庐日夜守墓。由于饥寒交迫,悲痛过度,七个女子劳累伤神而死。乡民们敬佩她们的孝行,共同出力将七女殓葬一穴,乡间事迹传颂至今。
还有人说,“七女冢”应该是七女的衣冠冢,至于七女的死因与前说相同。所不同的是,七位孝女去世时早已嫁人,她们的尸身被婆家拉了回去。乡民们对七女的孝行十分推崇,便把她们的随身衣物埋葬在双亲身旁,筑起高大的“衣冠冢”,纪念她们的德行。
同治版《盐山县志》载 :“旧城南有七女冢,相传昔有人生七女,卒后七女抱土筑坟。”文献中对七女的事迹及年代均无详细记载,且大墓遗址已难辨别。现存史料有明吏部尚书王翱《七女冢》一诗,“哀怨七女筑亲坟,抱土垒垒不记春。尚想当年同尽孝,行人到此倍伤神。”按王翱生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永乐十三年进士,历仕七朝。诗人口中的“不记春”肯定已是“代远年湮”,据此“七女冢”修筑最迟应在元代以前。
“七女冢”在诗人眼中早已化为一种“孝”的精神,一种能使行人到此倍感伤情的孝。七女的故事在旧盐山城附近流传已久,口耳相传的感人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旧城人重家风、讲孝道,成为“孝”的忠实践行者。
根据《旧城村志》中记载改编
原标题:黄骅民间故事 | 七女塚伤情
作者:张宝刚主编
公众号:浮生(ID:hh-lina)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