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十二连庄一马当先
编者按:为了防匪防盗,十二个居住点的人们聚合到了一起,号称“十二连庄”。这个村子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十二连庄一马当先》。
马连庄位于常郭镇的西南部,现在分东西两个村。据说早先人们居住得特别分散,共有十二个居住点。后来人们觉得这样既不利于互相关照,又不利于防匪防盗,于是就把十二个居住点的人们聚合到了一起,号称“十二连庄”。因姓马的人多,就叫马连庄了。关于村子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马连庄的先祖们都是在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一说滦州)迁移而来,有马、刘、韩三姓人家。当时这一带经过了燕王朱棣的血洗,已是满目疮痍,瓦砾遍地,炊烟绝迹,土地荒芜,野草没膝。他们看到这儿虽然一片荒凉,但有一眼望不到边可供开垦的土地。他们时值年轻力壮,有用不完的力气。刚开始他们都是用人拉着耠子耧犁耙来种地,但荒地太多了,于是几家就在坐在一起商量办法。这时候刘大叔就说:“依我看,咱们凑钱买匹马吧!几家轮流着用。马这东西干活快,也不娇气。”他说着,眼里放着光。还自告奋勇地说:“我养过,我负责喂!”刘大婶说:“你这个人一提马就找不到北了。你只要一看到马,饭都可以不吃!”
大家离开家乡时变卖了家产,再加上官府给的一点儿安家费,手里都有点儿钱,所以都一致同意。马买回来以后,大家都很高兴。这可是一匹好马呀!一身枣红色的棕毛,长长的脖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对小三角形的耳朵耸立在头顶上,仿佛在随时聆听着四周的动静,显得特别机敏。脖子上方是一排被修剪的整整齐齐的棕毛,走起路来棕毛一抖一抖的,使它显得更加威武。肥壮的身子后面拖着一条齐刷刷的长尾巴,不时地甩动着它一打响鼻,一蹬腿,那叫个潇洒。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刘大叔更是乐得合不拢嘴,每天给它刷毛、饮水、添料,忙得不亦乐乎。喜欢什么的都有,刘大叔就是爱马如命。
这匹马不但长得漂亮而且非常能干,无论是拉车,还是拉耠子耧犁耙,样样都能干,可帮了人们的大忙。看它拉车的那个样子:挺胸昂头,四蹄交替迈着轻松的步子,“哒哒”地走起来,就像现在舞台上的踢踏舞。都说马通人性,忠诚,吃苦耐劳,而且还记性好。它的忠诚又不同于狗,为了得到主人的欢心而摇头摆尾围着主人转,而马就是默默无闻地干活。
话说到了冬天,地里没活了,刘大叔更是一门心思摆弄这匹马。那马给喂得是膘肥体壮,棕色的毛发着亮光,摸上去滑滑的,就跟缎子一样。这一天刘大叔心血来潮,决定哥几个带马到大集上去亮亮相。他把马鬃毛都编成小辫,拴上红头绳。马的脑门上挂上大红缨子,脖子上系上铃铛。吃完早饭,哥几个牵着马去赶集了。一到牲口市,人们纷纷围拢上来。这马也很给哥几个面子,高高地昂着不时晃动着的头,脖子上的铃铛发出悦耳的声响。人们都纷纷称赞这匹马,刘大叔一边抚摸着马背,心里那美就别提了。人围拢的越来越多,这时一个经纪人模样的人走到刘大叔跟前说:“这马卖吗?”刘大叔咬了咬牙说:“卖。”
于是,此人把刘大叔叫到一旁,把他的手伸进大叔的袖子,和大叔一通打价还价。大叔一直摇头,因为他根本没想卖。哥几个从大集回来,那得意劲儿就别提啦。但做者无心,看者有意。就在那天的集上一个小偷盯上了这匹马。于是他就远远尾随着哥几个到了村子,隐藏起来,等晚上悄悄把马偷走了。
第二天刘大叔发现马没有了,非常着急。这马就是他的命啊!哥几个找了一天也没找到,个个都耷拉着脑袋。晚上刘大叔说什么也睡不着觉,没有马喂了,他就像丢了魂一样。大半夜,他突然听到好像有动静。他起身一听,是拱大门的声音。他赶紧穿上衣服,跑到院子里打开大门一看,竟然是枣红马回来了。一看到刘大叔,枣红马叫了一声,接着用头拱着他,他也抱着马头亲了又亲。以后马又被偷了一次,但它又自己回来了。人们觉得这马太通人性了,太依恋这个地方和这些人了,于是就把村子起名叫马恋庄。后来人们叫白了,就叫马连庄了。
由常郭镇东马连庄村民提供
作者|张宝刚
公众号:浮生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