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创奇故事:李姑娘建义学

志彬 1172分享

  编者按:后韩村有一位李姑娘,她的一生创建了“义学”,令人为之感动。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李姑娘建义学》。

  义学也称“义塾”,是中国旧时靠官款、地方公益基金或私人集资设立的蒙学。招生对象多为贫寒子弟,所用课本及生活必备用品一应免费。

  境内后韩村,历史上办过一次义学,而且规模之大、影响之远,在整个沧州地区实为罕见。村中有民国时期石碑一座,记载了本村李家姑奶奶创建“义学”的感人事迹。

  李家的这位姑奶奶,系当地士绅李凤舞次女。早年嫁给了浙江慈溪籍商人周嘉瑞,落户天津卫。成家后,这位姑奶奶宽厚仁慈、孝敬公婆,成了周嘉瑞的贤内助。民国时期,周家在天津办企业、开银号,成了比较有影响力的资本家。家乡的人们到天津谋生,都想着找姑奶奶谋个差事,姑奶奶一点头,周家总是想尽办法给亲友们安排职业。

  后来,投奔来的亲友越来越多。李家姑奶奶觉得家乡的人们干力气活太寒酸,而安排体面的工作又因没什么文化不能胜任,深感无奈。于是,她把建校兴学的想法告诉了丈夫周嘉瑞,这一善举当即得到了丈夫的赞许。她首先将自己的陪嫁财产一应捐出,又捐洋六千三百八十元,同时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天津卫的故交一起募捐,在家乡“后韩村”建立“义学”一所,房屋十余间,并出资维护学校的日常运作,免费给当地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民国“八年”(即1919年),韩村义学建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沧州府尹及当地的几位著名教育家亲临道贺,附近一些文化人免费充当教员。李家姑奶奶的善举,影响了一大批在外做买卖的家乡人。一些大财东闻讯后,纷纷解囊,捐资助教,挽救当地教育落后局面。在她的感染下,其胞兄李兴安,胞弟李兴庆,也将宅田捐出大半,支持办学。义学前后共办十八年,耗资一万三千余元,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目前,后韩村仍保存两把“义学”里用过的椅子,老人们经常拿义学的事迹教育后人。

  考“义学”由来,始于宋代名相范仲淹。北宋时期,范仲淹倡议大兴义学,课教民间子弟,搞好地方基础教育。当时的义学是一种专为民间孤寒子弟所设立的学校,这类学校有的是一些官员、地主出资在家乡所开办,也有的以祠堂地租或私人捐款而设。招收的学生年龄为六岁至十一岁,主要涉及启蒙课程,后来不断扩充教育内容。明代以后,地方文献中多有创建义学的记载。

  由齐家务乡后韩村村民提供

 

作者|张宝刚

  公众号:浮生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门标签

    576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