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血战黄海的故事

木青 1172分享

  邓世昌是我国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段故事是怎样的?

  甲午战绩

  在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担任致远舰管带,战中,连连击中日舰。致远舰以一敌四,后撞向日舰吉野号。致远舰被击中后,邓世昌坠海,拒绝相救,以身殉国。

  提到甲午海战,很多人首先想起的可能不是挪用海军军费的慈禧太后,也不是最终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而是那位用军舰撞向日舰、惨烈报国的邓世昌。除去后世对邓世昌当时的行为的争议。

  潜龙入海

  1868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船政局,在福州马尾效仿西方建立造船厂,后清廷派林则徐的女婿沈葆祯总理船政大臣,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中国自己的舰船和海军人才。当时,招收了广东籍通晓英文的学生共十人到福州船政学堂肄业,邓世昌便是其中之一。由于他学习目的明确,且又聪颖过人,入学后的各门课程考核皆列优等,深受沈葆桢的青睐和器重。

  然而,尽管表现优异,邓世昌的事业却并非一帆风顺。在以福建学生为主的福州船政学堂,广东籍的邓世昌可能受到一定排挤,如达到条件却因“人才短缺”这样的借口,错失出国学习的机会,从侧面也印证了这一点。

  188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听闻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便调邓世昌到北洋差遣。随后,邓世昌随丁汝昌赴英国接购新船,期间,他趁机考察西方海军的发展情况,以弥补未能出国学习的遗憾。

  1882年,朝鲜政局发生动乱,日本拟趁机发动战争。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奏调浙江提督吴长庆率师东渡援助,命邓世昌以兵舰护送。邓世昌驾“扬威”,“鼓轮疾驶,迅速异常,径赴仁川口,较日本兵舰先到一日”,“日兵后至,争门不得入而罢”。事平后,荐保游击,并被赏勃勇巴图鲁勇号。

  北洋大阅海军时,英法美日等国水师提督借来观操,会办海军大臣李鸿章以邓世昌训练得力,奏谕旨赏换噶尔萨巴图鲁勇号,覃恩赏给三代一品封典。邓世昌深知国家处危亡之时,报国的心情殷切,常与身边的人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耳!袵席波涛,不避艰险。”。

  碧海丹心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淮军增援镇压,日军也借口保护使馆与侨民派兵进驻汉城。日方对战争蓄谋已久,因此不断增兵,最终发动丰岛海战,引发甲午战争。

  日本不断增兵的同时,也向清政府抛出要求共同改革朝鲜方案,侵略意图十分明显,清政府令李鸿章备战。而此时,李鸿章仍不主张添兵赴朝,并希冀中日能共同撤兵。直到中日谈判破裂,日本正式发动战争后,李鸿章才不得不应战。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援军入朝,返航时在大东沟遭遇日军袭击,北洋水师仓促应战,黄海海战爆发。

  接敌途中,丁汝昌命令将舰队由双纵阵改为横阵,由于向两翼展开需要时间,不待队形完备,旗舰“定远”的管带刘步蟾便擅自下令发动攻击,此时,距离敌阵还有5300米,北洋舰队仅形成了较为散乱的人字形阵型,完全未处于有效的对阵状态。刘步蟾此炮将其紧张的心情暴露无遗,相比较日军在北洋水师发炮后,继续挺进达三分钟之久,直至距离3500米时,才在有利阵型上开炮还击的举动,或许第一炮就已经暗示了战争的胜负。

  日军甫一开炮,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将定远望台打坏,在望台上督战的丁汝昌受到重伤。丁汝昌的坠舰,给士气带来极大的损伤,进一步也加剧了北洋水师的混乱状态。由于日方舰艇具有快速的优势,很快形成太极阵,裹住北洋水师的人字阵,并渐渐攻入人字阵脚,将致远、经远、济远三舰隔绝于阵外。

  邓世昌驾驶致远一舰,由于他抱着必死的决心,故而攻敌最力,两阵甫合,其他船还在后面,致远便独自向前猛驶冲锋直进,开放船首船尾英国制造的十二吨大炮,并施放机器格林炮,先后共百余出击。

  此时其他舰艇已在一片混乱之中,无一舰能勇往协助致远,致远显示出孤军深入,无复后继的态势。日舰见有机可乘,便以四舰环攻致远舰,致远多处中弹,船身倾斜,情况十分危急。

    热门标签

    67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