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元旦开笔的故事
元旦开笔作为清朝每年新春皇帝迎春仪式的“见证”,都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乾隆元旦开笔的故事吧!
乾隆
清嘉庆元年正月元旦子时(公元1796年2月9日凌晨0时),紫禁城外迟迟的迎岁钟鼓声和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仍在夜空飘荡。养心殿中,乾隆皇帝早早起了床。86岁的他脑海中依然恍惚着前夜所作《除夕》诗中的两句:“此日乾隆夕,明朝嘉庆年。”
早起的老皇帝有些激动,甚至有些得意,他设计的一个不同凡响的新春庆典已经来临。
再过几个时辰,一场亘古罕遇的禅位大典将在紫禁城太和殿上演。届时他会在众臣百官万众瞩目下,将代表帝位的皇帝宝玺交给新一代大清帝国的皇帝——嘉庆皇帝;而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为有清一代唯一的太上皇。
宫中惯例,皇帝通常在寅时起床。但元旦例外。这一天是岁首,作为一国之君,皇帝迎春有一系列仪式。最早开始的仪式是“元旦开笔”。
虽然已进入嘉庆纪元,但禅位授受大典还没举行,顒琰的身份仍是皇太子,年迈的乾隆也很愿意继续承担一个皇帝的责任。
元旦开笔起源于雍正时期,乾隆继位后60年,从未间断过这个仪式。“元旦开笔”通常在养心殿东暖阁皇帝寝宫旁的一间小屋内举行,喜好书法的乾隆曾亲笔御书“明窗”匾挂于墙上,故称“明窗开笔”。
宫殿太监们早已做好“开笔”的准备。案几上除笔砚外,还端正地摆放着一只镶满珠宝的金杯——“金瓯永固”杯,杯中注满屠苏酒。另外还有一卷尚散发着墨香的新刊时宪书。一名贴身宫中太监毕恭毕敬地侍立一旁,手举一只白玉蜡烛为皇帝照明。
通常情况下,皇帝开笔前要默祷上苍,然后将心祈归纳成吉词,写在纸上。乾隆拈起万年青管笔,饱蘸朱墨,在洒金红笺纸当中写下了“乾隆六十一年元旦良辰宜入新年万事如意”,然后又取笔蘸黑墨在朱字的右边和左边,分别写下“三阳启泰万象更新”及“和气致祥丰年为瑞”。乾隆写得很快,这些吉语,他早已烂熟于胸。从乾隆二十六年起,每年元旦开笔,他都在重复书写着这几句话,只不过如今老手颤,字已大不如昔。
搁下笔后,老皇帝象征性地饮了饮金杯中的屠苏酒,又将钦天监新进的本年时宪书浏览一遍。这套仪程,象征着皇帝已经为天下苍生授时省岁过了。
有一个细节引人注意:虽然已是嘉庆元年,但乾隆所翻阅的时宪书上年号却写着“乾隆六十一年”。这与新颁于天下的新时宪书不一样,新颁天下的时宪书年号为“嘉庆元年”。上年九月,乾隆宣诏立顒琰为皇太子,明年为嘉庆元年,颁告中外。当时皇太子顒琰率王公大臣等恳请时宪书仍用乾隆年号,乾隆盛情难却,允其所请,每年备乾隆纪年时宪书百帙,用来颁赐宫廷及御前亲近大臣。乾隆翻阅的就是这种特批的百部时宪书之一。
元旦开笔
开笔仪式结束,乾隆照例做“元旦开笔”诗,这一传统,从乾隆九年开始就一直坚持下来。今年元旦开笔诗,乾隆用的是去年开笔诗的韵。诗中写道:“忆昨居诸犹惕息,即令尊养敢怡神。后兹岁月听而已,那复劳劳计几句。”一派倦政思息,归去来兮的禅让气度。
与此同时,在皇太子的寝宫毓庆宫中,尚未登基的皇太子顒琰也创作了一份内容相同的“元旦开笔”。据嘉庆称:早在乾隆六十年宣布他为皇太子后,曾将他召到养心殿,专门教授元旦“明窗开笔”的仪典。因此,整个开笔的书写及遣词用句,嘉庆完全拷贝父皇。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区别是,开笔的年号处没有写“乾隆六十一年”,而赫然书写“嘉庆元年”。“金瓯永固”杯只有一个,要摆在老皇帝的养心殿中,毓庆宫中的屠苏酒可盛在别的什么杯中。但不知顒琰所阅的时宪书上的年号是“乾隆”还是“嘉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年元旦,嘉庆没有创作新的“元旦开笔”诗。
作为清朝每年新春皇帝迎春仪式的“见证”,历年元旦皇帝所书的“开笔”档案原件,都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而开笔所用的暖砚、笔墨及“金瓯永固”杯等物品,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均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