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渐的成语由来的故事
防微杜渐即使比喻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那么防微杜渐的成语的由来是什么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防微杜渐的成语由来的故事吧!
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生词本
【成语】防微杜渐【 fáng wēi dù jiàn 】
【释义】防:防止;微:微小,指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开端。原为“杜渐防萌”,意指在坏思想、坏事物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例句】我们必须要注意这些小问题,防微杜渐,免得日后酿成大问题。
【近义词】未雨绸缪
【反义词】养痈遗患
医学文化
在医学上,防微杜渐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中医十分重视早期诊治疾病。《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高明的医生应该趁疾病轻浅的时候治疗,若疾病已到深重,会变得比较棘手。《内经》还生动地比喻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中医把一个医生是否能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当作判断这个医生医技是否高明的标准,提出“上工治末病”。上工,即高明的医生。启示我们:隐患要及时清除,以免酿生更大祸端;疾病应及早治疗,以免给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