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成语典故-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就是比喻办事或做学问老老实实,不浮夸。那么脚踏实地的典故由来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成语典故-脚踏实地吧!
脚踏实地
北宋名臣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是当时着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
司马光从小便喜欢学习,看过很多书,并且特别喜欢读史书。那时他就立下宏伟志向,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向人们传播历史经验。宋英宗的时候,司马光终于有修史的机会,奉天子之命编撰《资治通鉴》。
在刘恕、范祖禹等史学家的帮助下,司马光用了十九年的时光,终于编撰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这部书上起战国,下讫五代,将1362年间的大事讲述得清清楚楚,史学价值很强。
全书共三百多万字,内容极其丰富,称得上浩如烟海。
司马光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刻苦钻研,为辨明真伪,常常工作到深夜才上床休息。他怕睡眠时间过长会耽误工作,特意做了个圆木“警枕”。只要他一睡熟,脑袋就会从“警枕”上滑落下来,人也就苏醒过来。这种措施,使他睡觉不得安稳,以便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据说,《资治通鉴》在洛阳存放的废稿、残稿,将两间屋子堆得满满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工作的严谨。
人们对司马光的治学态度非常欣赏。有一次,司马光问哲学家邵雍:“邵公,您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笑笑说道:“你这个人,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生词本
【成语】 脚踏实地【jiǎo tà shí dì】
【释义】 原意是双脚在地面上踏稳。现来比喻办事或做学问老老实实,不浮夸。
【出处】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近义词】兢兢业业、实事求是、安分守己。
【反义词】弄虚作假、好高骛远。
【造句】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脚踏实地,勤学苦干的好作风。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脚踏实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