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传奇故事

嘉伦 1172分享

  孙中山,一位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所做的贡献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小编把他的事迹写下来,让更多人认识他,了解他!

  孙中山的医学生涯与医德医风

  孙中山认为:“医亦救人之术”,可以通过战胜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使国家强盛起来,所以应该从学医着手拯救祖国。孙中山于1886年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学医,在该校学习不到一年,于1887年1月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即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以孙逸仙名字入学注册。西医书院采用英国医科的5年制,教学设备完善,师资水平很高,直接用英语教学。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这所高等学校学习的5年的时间内,非常勤奋,历年的考试成绩均名列前茅。1892年7月,他参加了第五学年考试,又获全级第一。接着,举行毕业考试,12门课程中总成绩称“最优异”,他是自该校创办以来历届毕业生中最杰出的学生。

  1892年秋,孙中山以优秀的成绩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回家小住。一天,乡邻陆坛生的妻子难产,又没有人接生,虽然有几个妇女帮助,但她们都不懂医术,全家人束手无策,十分焦急。陆坛生知道孙中山是医生,可能会接生,但又想男人怎么好为女人接生呢?很是为难,但还是硬着头皮去请孙中山。孙中山立即表示乐意前往。孙中山的伯母知道后很不高兴,认为男人给产妇接生,是一件很“衰运”的事,但是又无法阻止他去救人。在产妇房中,孙中山细心检查产妇腹部后,也不用什么药物,只是抓着产妇肩上的肩胛骨,在床上抖几抖,产妇开始舒服一些,不久婴儿就生出来了,*安然无恙。婴儿取名“细麟”,后旅居美国。

  孙中山是良医,术良心更良,他在行医中对生活困难的病人不仅免收诊金,而且还赠送药品。孙中山还经常外出诊病,诊金随意赠送,如遇难产、服毒、急症,则不论贫富,一请即到,态度和蔼可亲。许多病人经他细心诊治后,恢复了健康。他曾使已经停放在厅堂里的垂危病人起死回生,其负责精神尤其感人。因此,他行医不满三月即声名鹊起。

  孙中山在香港读书时,借行医暗中进行革命,推翻满清帝制,恢复中华。虽然孙中山医学生涯极其短暂,但他留给医学界最为珍贵的遗产是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崇高的医德品质,他的言行是中国近代医学界的楷模。

  孙中山与祖国医学

  孙中山医技精湛、医德高尚,但对祖国传统医药学一向持怀疑态度。他曾说过“余平生有癖,不服中药。”孙中山于1924年冬北上,此时已患肝癌。第二年他在北京做手术,打开腹腔发现已是肝癌晚期,只好原样缝合。当时身边好友建议他请中医诊治,他在病榻上点头答应。于是友人为他请来了名中医陆仲安。陆医师望闻问切之后,开出了下列脉案与药方:“惊惶忿怒,已伤肝经,血沸气滞,痕浊闭塞,转为肝硬,由硬而疽,日久成脓,升降之机失度,血气因之大耗。是以神倦食少,足肿消瘦,舌干苔脱,脉洪数,按之无根。《内经》以肝为将军之官,相火内寄,得真水以涵濡,真气以制伏,庶可奏效。谨拟方于后,候酌。

  石环石解三钱,野山人参三钱,山茱萸三钱,麦冬四钱,鲜生地四钱,沙苑子三钱,沙参三钱,甘草二钱。”

  孙中山终于服用了他有生以来首贴中药。当天便开始排尿,几天后脚肿已全部消退。后又复诊,嘱其继服原方,血液循环也渐有改善。中医中药延长了孙中山的生命。尽管癌症已临晚期,中药难奏全功,但促使孙中山通过自身感觉对我国中医药学的疗效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医药学发生了极大兴趣。

  孙中山的饮食之道

  孙中山不但在革命斗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而且在饮食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建国方略》中就饮食曾经做出过精辟论述:“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之进步,至今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至于中国人饮食之习尚,则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已。”

  孙中山并非无端作出上述宏论。他列举了中国古代的“八珍”,说明当时的中国美食举世无双,即便清末犹存的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在中国人看来是寻常之品,素食之良者,而当时的欧美各国却并不知其为食品。肉食中六畜之脏腑,中国人一向以为是美食,欧美各国过去是不食的,而近年也以美味视之。他曾在广州见到外国人、鄙视中国人吃猪血,以为粗恶野蛮。而经医学卫生家研究得知,猪血富含铁质,为补身之上品。凡病后、产后及一切贫血患者,过去多用人工化合之铁剂治之,而今都用猪血治之,因为猪血所含有机体之铁,较之无机体之炼化铁剂,更加适宜于人的身体。像猪血这一有病可补身、无病可益体的食品,中国人食之不但不粗恶野蛮,而且是极合乎科学卫生道理的。中国自古就有,而西方人不知道的食品还有很多,比如鱼翅、燕窝,在中国人眼里是上品,西方人见中国人食之,就认为是很奇怪的事。

  孙中山科学地论述了饮食与文化、卫生的关系。他说:“西国烹调艺术,莫善于法国,而西国文明亦莫高于法国。是烹调艺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明文明进化之深也。”他指出,中国不但食品发明多,烹调方法美,而且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未不及。中国人常饮清茶,吃淡饭,加以蔬菜豆腐,这是今日卫生家所考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中国人口繁昌,抗疾疫力强,就是因为饮食暗合于卫生所致。如果能再从科学卫生上下功夫,求得改良进步,则中国人种之强,必定超越今日。欧美之人所饮者浊酒,所食者腥擅,故不如中国人长寿。

  作为一国领袖,孙中山第一次将烹调之术列入文化美术范畴,并以此证明中国的文明进步。他说:“夫悦日之画,悦一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这在将烹饪厨艺视为贱业的当时,是使入耳目一新的,而今我们再来看,这一结论又是多么的高明和远见。

  孙中山与“中山四物汤”

  孙中山不但精通医学,而且颇通养生之道。他独创的“四物汤”,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食疗良方,被人们誉为“中山四物汤”。孙中山先生的“四物汤”,不同于中医方剂中的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组成的方子,而是由金针菜、木耳、黄豆芽和豆腐四菜合成的素食四物汤。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称此汤为“实素食之良者”。金针菜即黄花菜,因其所含成分具有抗结核及镇静安神的功效,许多古医籍中称它为“忘忧草”、“安神菜”。现代国外的医学专家还把金针菜列为“植物性食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健脑食物之一”。木耳,又称黑木耳。它是较好的滋养品,入药有益气、养血健胃、润肺、强智等功效。木耳含有的胶质,可以把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灰尘、杂质,吸附集中后排出体外,起到清胃涤肠作用。同时,还有帮助消化纤维类物质的功能,是纺织、化工、矿山工人和理发师的理想保健食品。木耳中还含有一种“多糖体”,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多糖体”可抑制肿瘤,增加人体内的球蛋白,提高免疫力。黄豆芽是黄豆的生发之物,含有大量维生素,其维生素C的含量极高。豆芽中所含的叶绿素确有防癌作用,为此美国曾掀起了“豆芽热”。“中山四物汤”集植物营养之大成,长期食用,无病能强体壮身,有疾可祛患补虚。

    73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