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历史故事-刘大夏烧航海资料

恒锐 1172分享

  郑和下西洋,绝对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对于这支庞大的军队,为何会下西洋,有人说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有人说是为了寻找消失的建文帝。不管是何种原因,都不能忽视这次航行伟大的历史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刘大夏烧航海资料的历史故事,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刘大夏烧航海资料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航海行动,同时还比欧洲的航海时间早半个世纪。

  郑和的航海之举远超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是真正的“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者。他和朱棣不仅首次提出“海权”论,认为只有派出强悍的船只军队,巡视海域,才能震慑骚扰者。

  同时郑和可能才是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实际上已经是“旧大陆”了。

  这个观点最早由英国孟席斯在《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提出,在绘制于明永乐十六年的名为《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复制图《天下全舆总图》中,已经有圈出美洲。

  地图上标注有“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意思就是说虽然没有命名,但是已经有了轮廓。

  图中还标注有对美国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大利亚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述。

  虽然有证据佐证郑和可能才是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但是因为证据不多,所以并不能推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观点。

  为何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和证据都不足呢?可能是因为一个人,曾经一把火将这些资料都烧毁了,此人就是明弘治三君子刘大夏。

  据说明宪宗时期,有太监劝明宪宗效仿明成祖下西洋,扬我国威。

  郑和下西洋虽然一定程度上,威慑各国,使得各小国对明称臣。但同时下西洋花销巨大,以各种贵重之物,换取小国特产不划算。造船只训练水手,以及远扬所需物资等等,又是一笔巨大的花销。

  明成祖时期,这项壮举得以实现,是因为有丰沛的国库和发达的科技做支撑。明宪宗时期,如果真来一次远航的话,势必会成为国家拖累。

  刘大夏深知其中道理,所以为了阻止出海远航的活动,便在明宪宗派人来取资料之前,一把火将资料焚毁。

  有人言,刘大夏一把火焚毁的不仅是明日不落帝国之梦,同时也是郑和发现美洲大陆的证明。

  在这个观点之外,还有另一个观点,认为刘大夏并没有烧毁资料,他是为清朝皇帝背了黑锅了。

  后世学者研究,刘大夏当时的确对航海资料做了手脚,不过不是焚毁,而是藏匿。毕竟刘大夏在《明史》中有专门做传,却丝毫未提此事,其余人员的传记中也未有记载。

  《殊域周咨录》记载当宪宗派人前来取资料的时候,刘大夏从容不迫的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之。”

  也许就是因为这句话,使得刘大夏被人误会焚烧销毁资料。事实上,当时“事关军机钱粮”的资料丢失,官员都是要问罪的。刘大夏如果真做了这样的事,不至于没记载。

  后世清朝修《明史》,重新编撰典籍之时,书成则旧案销毁。所以才说刘大夏给清朝皇帝背了黑锅,实际上他是冤枉的。

  不管谁烧毁了资料,总之是历史一大遗憾了!

  左宗棠出征新疆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湘军将领,同时也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曾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晚清回乱,收复新疆,为晚清安定做出重要贡献。所以后人将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是晚清一位非常硬气的将领,常年的军旅生涯和四处作战,养成了他刚烈正直的性格。这也使得他在面对外族入侵的时候,表达出强硬的态度。

  他大概是四大名臣中,面对外危内乱最硬气的将领。也正因如此,他与李鸿章互相看不顺眼,以二人为首分别形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大功,而出征新疆也是他和李鸿章最大的矛盾之一。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等内乱波及新疆。新疆许多地主豪强趁机而起,出现了占地为王,割据混乱的局面。

  新疆豪强想要趁此机会霸占新疆,而沙俄则抓住机会,迅速入侵,同治十年伊犁落入沙俄之手,新疆也脱离清政府的管制。

  同治十二年,左宗棠致信总理衙门,表达出想要出兵的意愿。晚清政府因为连年的战乱和天灾人祸,以及各种赔款条约,国库空虚。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一谈到出兵,势必就要说到军费粮草。清政府本来就头疼,从哪里调拨军费给左宗棠,用以收复新疆。这边同治十三年,日本侵略台湾,又是一个大缺口。

  左宗棠请求拨款收复新疆,那边李鸿章也上书请求拨款,加强海防。这些事儿堆积在一起,钱就那么多,由此引发了“塞防”和“海防”之争。

  李鸿章主张放弃塞防,以日本为假想敌,加强海防。“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四川巡抚王文韶主张塞防,放弃海防。

  左宗棠则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如果放弃塞防,那么英饿军队势必会趁势继续进攻,那时候不仅不能将兵马粮草调拨海防,反而会形成牵制,军队疲于征战。

  经过朝议,最终同意了左宗棠出兵新疆的决定。但是在军费方面,清政府却捉襟见肘,最后只从户部拿出了200万两银子,各省协饷300万两,总计500万两。

  500万两白银放在现在来看,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但是用以支撑一支军队,却实在不够。如果不能保证粮草,士兵饭都吃不饱,又该如何打仗还得打胜仗呢?

  左宗棠最后出征了,并且还胜利了,自然就说明军费问题得到了解决。解决这问题的,就是左宗棠的钱袋子胡雪岩。

  钱不够怎么办?就和今天大家买房贷款一样,当时军费则是洋行借款。借款就需拿东西抵押,而且当时借款困难,连亲王都难向银行借出钱来,胡雪岩做到了。

  从一个药铺小伙计到晚清巨商,胡雪岩的成就不仅在经商天赋,更在于各方人脉。所以胡雪岩最后以江苏、浙江、广东海关收入作担保,先后六次出面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

  这笔巨大的款项,最后解决了西征军费问题。为了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他还个人无偿资助了“诸葛行军散”、“胡氏避瘟丹”等大批药材,使得士兵免受水土不服之苦。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胡雪岩,那么左宗棠西征不可能成功,如今中国的版图肯定会少一部分。

  不管是左宗棠还是胡雪岩,都是后世人应当尊敬赞誉的存在。

  灌夫之死

  灌夫是汉朝人,仅仅因为一个“不敬罪”,他就被丞相杀掉了,之后他的家族也被灭族。这到底是怎样“大恶不赦”的一个人啊,结局竟如此惨烈?

  灌夫本姓张,跟随父亲立下军功而被封为中郎将,后来灌夫的父亲战死。按照当时的军法,父子俩都从军了,一人战死,另外一人可以护送灵柩回家。很多人都会选择回到家乡过安宁的生活,灌夫却坚持留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父报仇。

  灌夫一个小小的中郎将之所以会闻名天下,也是因为他一心想要替父亲报仇。吴楚七国之乱时,灌夫和父亲一起参战,父亲战死,灌夫披上铠甲,拿起武器,仅仅带着几十名奴隶冲进了吴军阵营,乱杀一通,最后只有他一人重伤而归,其余人全部战死。他们的战果就是直接杀到了敌军的战旗下,所杀敌军数十人。

  灌夫受了重伤,才痊愈一点点,他就又想上战场,灌夫的事迹被周亚夫知晓,周亚夫不准灌夫再出战。吴楚之乱被平定之后,灌夫的勇猛之名威震天下。

  汉景帝时期,灌夫官至代国国相;武帝继位,武帝以为淮阳为天下军事要地,便任命灌夫为淮阳太守。后又把灌夫内调为太仆,灌夫打了窦太后的兄弟窦甫后,武帝为保灌夫性命,任其为燕国国相。几年时间过去,灌夫还是因为犯法被免官了。

  灌夫这个人其实非常不适合当官,可能是作为武将的缘故,他的个人特点十分鲜明,尤其是不喜文章这一点,特别显著。灌夫好喝酒,喝完酒又喜欢耍酒疯,他个性刚毅直率,从来不拍马屁,因此常常在醉酒之后得罪人。

  特别作的一点是,灌夫特别看不起比他官位高的人以及皇亲国戚,每次见到这些人,他不想办法巴结就是了,还常常侮辱他们,给自己树敌无数。对待那些比灌夫的地位还要低的人,灌夫态度却异常的尊敬。不得不让人怀疑,灌夫是不是哪个地方搞错了?

  灌夫的这种做法,有两种极端的利弊,利是有很多杰出士人愿意和灌夫交好,弊则指灌夫多了很多敌人。拥护灌夫的都是些无权无势的,敌对灌夫的都是有权有势的,灌夫要是去做生意,一定赔本啊!

  无奈,灌夫丢掉官位以后,他养的很多士人都离开了他,这时候,灌夫遇到了同样失势的窦婴,两人相见恨晚,成为好友。

  窦婴是田蚡的政敌,田蚡故意做出谦让的样子将丞相之位给了窦婴,却坐上了掌握实权的太尉一职。灌夫和窦婴交好,自然就和田蚡过不去了。那天,还在服丧期间的灌夫拜访丞相田蚡,田蚡找不到话说,就随口说了一句,我还想和你一起去看望窦婴呢,可你现在还在服丧呢,去了也不合适,可惜了!灌夫听后却当真了,声称自己现在就告诉窦婴去,明天丞相您一定要来啊!

  第二天,灌夫早早就到了窦婴家里,可一直等到中午,田蚡也没来。窦婴问:“丞相是不是忘记了?”灌夫说:“怎么会?他约的我好吧?我都来了,他能不来?”灌夫打算亲自去丞相府接田蚡,来到丞相府,却得知田蚡还在睡大觉,当即就火冒三丈了,他指责田蚡不守信用,还在宴会上各种讽刺田蚡,讲真,他真不怕死!

  后来,田蚡对汉武帝说,灌夫的家族在当地横行霸道,犯了很多罪。汉武帝让田蚡全权处理灌夫之事,由于灌夫手中有田蚡的把柄,这次并没有事。可是,接下来才是正菜呢!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儿,在婚宴上,田蚡以灌夫侮辱宾客为由,最终判定为“不敬罪”,灌夫被杀头示众。


相关文章:

1.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2.上下五千年的故事-郑和为何七下西洋?郑和七下西洋的...

3.关于爱国的幼儿小故事有哪些

4.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宋太祖兄终弟及,揭秘宋太宗登基之...

5.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热门标签

    798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