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中小学生历史课预习英雄故事集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而终极完美者则放眼望去皆无,皆因没人达到上述之要求,即使宇宙再大,皆无长生不灭者。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几篇关于英雄的故事吧。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世界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和他的后继者开创的元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版图面积第二大的帝国,疆域面积最大时达到三千三百万平方千米。而他也因为一系列丰功伟绩,被誉为“一代天骄”。
1162年,成吉思汗出生在斡难河上游的一个蒙古部落的首领家中。他的父亲名叫也速该,是乞颜部族的首领。这天,也速该在出征塔塔儿的战斗中俘获了他们的首领铁木真,因此他给刚刚出生的儿子取名“铁木真”,以纪念战斗的胜利。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九年之后,塔塔儿部落复仇,毒死了铁木真的父亲。从此,铁木真和家人受人排挤和背弃,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幸运的是,这种艰苦的生活不仅没有吓倒铁木真,反而使他下定决心,为父报仇,重振部族昔日的雄风。靠着这种信念,铁木真慢慢地成长起来,他苦练本领,有意识地招揽各种人才,慢慢地他的名字开始在草原上传扬开来。
然而磨难接踵而至,铁木真所带领的部众不仅遭到蔑儿乞人的偷袭,而且更让他痛心疾首的是,新婚妻子孛儿帖被掳走。面对着这一变故,铁木真虔诚地对着不儿罕神山下拜九次,并发誓道:绝不做待宰的羔羊,而是要做奋起的雄狮,救回自己的妻子,威震四方。
铁木真迅速行动起来,寻找可靠的外援和伙伴。但是谁能够帮助自己呢?铁木真苦苦地思索着,他最后决定向脱里罕——父亲的老朋友求助。
铁木真带着孛儿帖的嫁妆——一件珍贵的黑貂皮斗篷,来到土伦河畔,这里是脱里罕部落的营地。
铁木真被带进脱里罕的大帐,第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正中上位的老者。他赶紧上前,单膝跪地,单手抱胸,恭敬地行礼道:“铁木真拜见尊贵的大首领!”
脱里罕哈哈大笑着站起,走过来边扶起铁木真边说:“好!好!快起来吧!”
宾主落座,铁木真正思量着怎样才能从脱里罕那里得到援助。还 没等铁木真开口,他就听见脱里罕长长地叹了口气。脱里罕回想起和也速该共同抗击塔塔儿部落的日子,要不是也速该,自己别说汗位,恐怕连性命也不保了。想到这里,脱里罕不免有些黯然神伤。
铁木真从脱里罕的叹息声中,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的父亲还 存有深厚的感情,对自己也厚爱有加。于是他赶紧献上礼物,并述说起父亲与脱里罕的深厚情谊与自己的打算。脱里罕看到铁木真聪慧机敏,打心底里喜欢他,欣然接受了礼物,还 收铁木真做了义子,告诉他说:“放心,我会帮你把离散了的百姓和旧部重新聚集起来。”
从此,势单力薄的铁木真有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做支持。不仅如此,有几个勇敢的年轻人也加入到铁木真的队伍中来,他们被铁木真的豪爽和义气所吸引,成为铁木真的忠诚下属兼伙伴。不久,铁木真又得到朋友札木合的帮助。终于,铁木真在大家的齐心帮助下,彻底打败了蔑儿乞人,救回了心爱的妻子。
铁木真这次的胜利,不仅报仇雪耻,力量也得到了壮大,而且他在草原上的声望与日俱增。
后来,铁木真凭借着自己杰出的谋划能力和正确的战略战术,在草原霸主的争夺中取得了胜利。1189年,铁木真继位称汗,成为各部落的首领。
自此以后,铁木真的铁蹄横扫各部,完成了蒙古高原各部落的统一。1206年,四十四岁的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意为“海洋”或“强大”。
建立蒙古帝国以后,成吉思汗随即灭金、南宋。后又率军西征,冲破中亚、南欧各国,横扫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辉煌的帝国。
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的战场上去世,巨星陨落。
在成吉思汗五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共进行了六十多次战争,仅一次战败。他招揽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谋士,以雄才伟略和军事天赋创造了震撼世界的功绩,令全世界称奇和赞叹,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
关于于谦的故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于谦在十二岁时写下的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这首诗不仅表达出了一种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也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于谦,浙江钱塘(治今杭州)人,1421年考中进士,后踏入仕途。宣德初年,于谦任兵部右侍郎,并在山西、河南一带做过巡抚。在任期间,于谦克己奉公,爱民如子,威望极高。后来他被提拔为兵部侍郎,召入京城。
当时的明朝正值宦官王振当权,他不顾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怂恿皇帝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被俘,举国震惊,即著名的“土木堡之变”。随后,瓦剌部以朱祁镇为要挟,一路南下,很快就攻到了北京。
一时间,群龙无首,北京空虚,举国上下人心惶惶,更有甚者,主张南迁都城。正在这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一个人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此人正是兵部侍郎于谦。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于谦厉声说道,“北京是国家的重心,如果就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教训吗?”
于谦的一番话警醒了“代理皇帝”朱祁钰和各位大臣。于是,北京城内君臣一心,军民同仇敌忾,一场惊心动魄的北京保卫战打响了。
防守北京的重任落到了于谦身上。他亲自披甲上阵,任人唯贤,指挥得当,主动出击。经过几次交锋,均以瓦剌军战败告终。最后,明军凭借自己的火炮优势,将瓦剌军击溃,迫使其全部退回到塞外。
明朝终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避免了重蹈宋朝亡国的覆辙。于谦也成为保卫北京和大明半壁江山、拯救无数平民百姓生命的民族英雄。
于谦不仅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廉洁正直、不畏权贵,深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明朝时期,腐败横行,贪污成风,各地官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用来满足自我享受和卖官鬻爵。特别是在正统年间,宦官王振狐假虎威,为非作歹,索贿受贿,肆无忌惮。地方官员来京汇报工作都要争相巴结献媚,献上当地的土特产和奇珍异宝来取悦他。唯独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来不带任何礼物。这让王振极度不满,心生恨意,准备借机陷害他。有人善意地提醒于谦说:“就算您没有金银财宝,送点土特产给王振,也是可以的呀!得罪了他,那可就麻烦了呀!”于谦笑了笑,甩了甩他那两只宽大的袖子,风趣地说:“带了呀,这不带有清风嘛!”
天顺元年(1457),于谦遭到奸臣陷害,被判谋逆之罪处死。都察院的官员来抄家的时候,发现于谦的家里异常简陋。抄家的士兵四处搜寻,翻箱倒柜,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没有多余的财产,更别说金银财宝。这时大家把目光锁定在了正屋,门关得严严实实,上面还 挂着一把大铜锁。大家猜想,十有八九于谦的财产都藏在这里了。门还 没开,大家仿佛已经看到了屋里一箱箱金银珠宝在金灿灿地发光,照得人眼花缭乱。
一声令下,士兵们把门给撞开了。可是,进去一看,所有的人都愣住了,屋里哪来的什么金银财宝,屋中央案台上只整齐地摆放着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大家都知道,这是代宗朱祁钰赏赐给于谦的,以表彰他的丰功伟绩。
看到这些,都察院的官员和士兵们既感动又羞愧,众人默默地转过身去,一声不吭地从于谦家里离开了。
于谦身居高位,却丝毫不改廉洁正直的根本。于谦的一生,正如《石灰吟》中所写,纵然粉骨碎身,也要保持自己为国为民的一腔浩然正气,值得后人敬仰和钦佩。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15世纪初,大明王朝建造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型海船——郑和宝船,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开启了中国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将中华民族的文明远播到亚非三十多个国家。而完成这一伟大创举的人,正是明朝的郑和。
郑和,原名马三保,从小因战争被掳入明营成为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服役。刻苦学习、聪明机智的三保深受燕王的信赖,并立下了赫赫战功。朱棣继位称帝后,赐“郑”姓于三保。从此,马三保改名为“郑和”,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
郑和是回族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经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他们经常给郑和讲述跋山涉水的惊险历程和沿途的异域风情。小小的郑和被父辈的冒险精神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一有空就学习航海知识和技能,盼望着有朝一日也能远航西洋,朝圣麦加。
终于,郑和等来了这一天。为了宣扬国威和扩展朝贡贸易,明成祖朱棣派遣他最为信赖和赏识的郑和出使西洋。如愿以偿的郑和非常高兴,为下西洋做了充足的准备。同时,他也暗自下定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圆满完成出使西洋的任务。
1405年6月,郑和的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扬帆起航,第一次下西洋。船队包括官兵、水手、翻译共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海船六十多艘,浩浩荡荡,前往西洋。
郑和的宝船刚驶出大明海域时,一切还 算顺利。虽然有时遇上暴风雨,巨浪如山一般横劈下来,扑上甲板,但宝船却丝毫不受这万丈狂澜的影响,依然如履平地。
当他们一行来到爪哇岛时,正好碰上岛内东、西二王在打仗,东王战败。西王的军队误以为郑和的船队是来援助东王的,便对刚下船的他们发动突然袭击,明军死伤近两百人。面对这一突然变故,明军群情激愤,众人纷纷请命,要为死难的将士报仇雪恨。
郑和听闻这一消息,也是震惊异常。但是,郑和很快冷静下来。他知道,明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毕竟身处异乡,行事不能鲁莽。而且这件事一旦处理不好,会引起两国之间的战争。眼下远洋刚刚开始,如果两国开战,势必会影响大明的国威,破坏整个远洋计划。想到这,郑和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他一面吩咐手下人速去探明情况,一面召集手下的大将商量应敌之策。
前去打探消息的人很快回来报告,说是一场误会。西王也知道自己犯下大错,诚惶诚恐,亲自前来谢罪,并送来了六万两黄金作为赔偿。
面对着不知所措的西王,郑和有满腔怒火可发。可他知道,从来外交无小事。正确地处理好这件事,对远航西洋和明朝来说,都是一件大事。郑和果断地将此事奏禀明成祖,并建议化干戈为玉帛,将大事化小。明成祖知道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后,虽然下旨谴责了西王的鲁莽行径,但为了两国能永世交好,决定不追究此事。
就这样,郑和凭借着冷静、沉着、宽容和大气,和平地处理了爪哇岛事件。这让西王十分敬佩和感动,从此以后,西王每年都专门派遣使者到中国朝贡,两国和睦相处。
正是靠着这种独特的勇气和智慧,郑和在之后的航行中,妥善处理各种应急事件,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之后郑和又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出使西洋。1433年,郑和率船队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在印度卡里卡特病逝,归葬南京牛首山麓,终年六十二岁。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他把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带到国外,也带回了许多当地的特产和珍禽异兽,如胡椒、硫黄、象牙、宝石及狮子、金钱豹、长颈鹿、长角马哈兽、鸵鸟等。郑和每次回国,都有大批的外国使团随同来到中国,促进了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郑和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八十七年,比达伽玛早九十二年,比麦哲伦早一百一十四年,可以说,他是人类历史上当之无愧的伟大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