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指法符号应该如何解释
古琴谱其实就是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那么如何解释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琴指法符号解释
古琴谱也叫减字谱,减字谱的指法符号,是由文字谱的谱字减笔缩写而来的,开始较繁,各谱使用也不一致。经历代琴家的改进,废弃不用的,归并同类的,简化复杂的,逐步统一起来,到清末已相当规范。《琴学入门》所用的谱字,仅112个,其他各谱也大体相同。在改进记谱后,还可减去一半,大约采用四五十个符号,就可以代替。精简部分,大多是右手的复合指法和左手的装饰指法。
减字谱的谱字,也就是指法符号,大多和现代汉语相吻合,现分三类叙述如下:
(1)古琴右手指法符号
弹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弹的部位,一般在岳山与一徽之间,高音区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右手向徽弹出叫“出”,向身弹入叫“入”。不论弹入弹出,都略倾向琴面,音较丰满。且入弦勿深,一般不要超过指尖或甲背的三分之一。弹弦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禁而不用故叫禁指。四个指头分别向两个方向弹入弹出,产生了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八种指法,叫右手基本八法,其余复合指法、特殊节奏及和声指法,都是由这八种基本指法演变或组合而成。
尸(擘):用大指甲背弹入,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仰卧掌下,弹时急倒竖,虎口放开,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食中名三指平直,中节粘连,末节参差。禁指微翘,甲尖稍仰。
乇(托):大指倒竖,虎口张开,先肉后甲,向外托出。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弹后大指仍伏掌下,食中名三指平直,中指中末二节稍低于食名二指,指缝稍开,禁指如前。
木(抹):用食指弹入,先肉(触弦)后甲(拨弦)。食指屈其根节,伸其中末二节,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侧伏于食指下,指尖距食指约一弦。每抹入必将食指箕斗落在大指甲尖抵住。其运动在食指中末二节之力。中名二指俱平直,指缝稍开,高低参差,禁指如前。
(挑):用食指甲背弹出。食指屈其中末二节,大指微弯,以甲尖抵住食指箕斗,向外挑出。其运动在食指中末二节,大指帮贴用力。中名二指微弯,余势与抹同,禁指如前。
勹(勾):用中指弹入,先肉后甲。中指屈其根节,坚直其中末二节,大指侧伏于中指下。每勾入必使中指末节落在大指甲尖抵住,并可搁在下一根弦上。其运动在中指坚劲之力。食名二指平伸,高于中指,禁指如前。
(剔):用中指甲背弹出。中指屈其中根末节,与大指作圈形,以大指甲尖抵住箕斗。其运动如挑法。食名二指微弯,高于中指,禁指如前。
丁(打):用名指弹入,先肉后甲。名指屈其根节,伸其中末二节。其运动在根节屈伸之力打入,食中二指粘连伸直,高于名指。大指则张开虎口,直其中末两节,作八字形。禁指如前。
(摘):用名指甲背弹出。名指屈其中根末节,.与剔相似,唯不用大指抵住。其运动在于名指根末二节之力。食中二指粘连微弯带俯,大指微屈其中末二节,虎口稍开。禁指如前。
(2)古琴左手指法符号
古琴左手按弦,也同样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仍禁而不用。左手指法极为丰富,根据它们的作用和效果,可分为五类:左手主要指法,表示用哪个手指和用什么手法按弦,有大、食、中、名、跪、散、泛等;此外还有上下进退等走音指法;有罨、虚罨、捐起、带起、放合等打弦带弦发音指法;更有吟、猱、绰、注等装饰指法;还有左右手复合指法。现分述如下:
大(大指):大指末节微屈,侧伏于食指下,虎口半开,用侧面按在弦上。大指按弦有两个部位,一是半甲半肉处,一是骨节处,当两弦连弹时,两部位就要兼用。按弦时食中二指粘连微弯,名指微弯带俯,禁指微翘,甲尖稍仰。
亻(食指):食指自然的平按在弦上,用箕斗处按。食指按弦多用于弹泛音的时候。此外有时与大指同用,大指用半甲肉处按内弦,食指用箕斗左侧按外弦。
中(中指):屈其根节,伸直其中末节,用箕斗处偏左按于弦上,食名二指平伸,大指侧侍,禁指如前。
夕(名指):屈其中节,务必凸出末节,于箕斗处左侧按之,大食中禁四指如前。中指绝不可压在名指上帮助用力。
⻊(跪指):名指屈其中节,跪其末节,用指背跪按弦上。按法有两种,或用甲背,或用骨节处,都要用左侧按。跪指多用于中上准音。
艹(散音):单用右手弹空弦,左手不按,可用中指虚点在十徽上。
(泛音):右手弹弦,左手对准徽位轻点弦上,得音极清。其法有二:一则左指离弦极近,弹时弦跃,触指自成泛音,喻为“粉蝶浮花”。一则弹时左指轻点,一点即起,亦成泛音,喻为“蜻蜓点水”。弹泛音时,右手要靠近岳山,得音才清亮。对零散的泛音,谱字上才用泛音符号。
(泛起):琴曲开头和结尾处,常用泛音,有时在散音或按音曲调的中间,也常插入一两旬或一段泛音。此时用"JA’’符号表示此后的谱字,都应弹成泛音。
(泛止):用在一段或一两句泛音终止的地方。
上:按弹得声后,左手指按弦由本位向岳山走上一位得声,右手并不再弹。连上两次者为二上。
下:按弹得声后,左手指按弦由本位向龙龈走下一位得声,右手并不再弹。连下两次者为二下。
(进复):于按弹得声后,由本位上走一位得声叫进,又回归本位叫复,连原弹一共三声,一实两虚。进复两次的叫双进复。
(退复):于按弹得声后,由本位走下一位得声叫退,仍上归本位叫复。退复两次的,叫双退复。
(分开):先于按位弹得一声,然后走上一位得一声,再回归本位又弹一声。两实一虚,总共三声。前后分弹两次,中间走上一次,故叫分开。
(摺起):大指按上位得声后,名指接按下位,同时大指将弦播起发声。摺的弹法是用大指甲的边缘将弦向上向内一拨,名指仍然按实。
(爪起),大指按弹后,甲尖将弦爪起,得一散音,叫做爪起。
(带起):名指按弹后,指尖将弦带起,得一散音,叫做带起。
(放合):名指按弹后,将弦放出得一散音,同时急按次弦右弹,与放出之音相合如一声。
(同声):也叫带合,弹法是名指按弹之后,把弦带起,同时右手指弹另一弦的散音如同一声。
(应合):于按弹后,左指或上或下,走手有声,以应右手弹别弦之声,叫应合。
拙(推出):中指按弹后,指头推弦向外,得一散音,较带起为重,专用于一弦。
(罨):名指按弹之后,大指在上一音位上击弦有声叫罨。勿须击响琴面。
(虚罨):不按不弹,用大指或名指在需要的弦和音位上一罨得声叫虚罨。(虚点)同。
(虚按):弹时得声之后,乘声未歇,用指浮按弦上,以遏余响。
(吟):指头于按弹得声之后,随肘臂的振动而左右动荡,往来分余,约四五转,如吟哦一样,取音贵圆活,用力在肘臂。
犭(猱):指头于按位得声之后,随手腕左右摆动。如物之有伸缩力,随伸随缩,连而不断。动荡幅度较大,约过二三分,来回两三转,取音贵苍劲,运指纯用腕力。
卜(绰):上滑音。由位下少许,斜势按上到位,乘此弹出得声叫绰。
氵(注):下滑音。由位上少许,斜势按下至位,乘此弹出得声叫注。
立(撞):按位已弹得声,用指急撞上少许,速回归原位再得一声。一般是把一声划为两声,也有少数如急进复。
(唤):多数琴谱都认为,乘右弹时绰上二分,逗其音下过本位二分,速上本位,凡音两折,如鸠鸣唤雨之声。有如回音。唯《琴学入门》则解释为“乘下音而上,又接上音而疾下,如反撞急进复之意。”又似逆回音。
豆(逗):于急绰略至过位之际,速迎其弹声以出本位之音叫逗。运指与撞相似,只是撞用于弹后,与正音分离为二;而逗用于甫弹时,与正音合而为一。
史(使):右手弹弦,左手用逗叫逗;右手不弹,左手在走手音中用逗叫使。于按弹得声后,指上一位或二位,再作吟猱,并撞(即使也),复下本位。
(搯撮三声):左手名指按弦,大指先罨后摺,再用右手一撮,左手再罨摺两次,最后右手一撮,共得八声。
(摺拔刺三声):与上例相同,唯此次不用撮而用拨刺。
(3)古琴附注符号
有些减字符号,与左右手指法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为了说明曲调的轻重疾徐、反复、休止等,或对琴谱的组织结构以及演奏技法作些说明注解,这些减字符号叫做附注符号。这些符号,一般都有现成的音乐术语、音乐符号与之相对应,在改进记谱中,都可被取代。
古筝的右手单指指法
1、托
演奏时大指向外拨弦,即向低音的方向拨弦。拨弦角度以向斜下方用力为宜。且忌大指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弯曲向斜上方用力“扣”弦。托的动作,是通过肩臂手及假指甲自然巧妙而协调一致的运动。弹奏的手指小关节不弯曲,以大指的根部为基点,自然用力。向斜下方拨弦。
连续托指称为“连托”。可以用指不离弦连续托指的方法,也可用跳弹(每弹完一音手指起来再弹)的方法,前者声音连贯,后者声音结实且有助于指力的训练。
托是筝演奏法中的基本指法,它用于单音或音阶旋律下行的演奏,在“重勾劈托”以及下行“历音”等指法中也要用到托的拨弦方法。
2、劈
演奏时大指向里拨弦,指的是向高音的方向拨弦。劈的动作仍以大指连接手掌根部的关节为基点,略偏斜上方角度拨弦。
劈是托的反向指法。它常与托交替使用或连续交替使用。在旋律中,音值较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度音依次出现时,经常采用劈托的交替指法。一般是先托后劈。它还运用在顺弦序连续上行音的拨奏中也常配合中指食指的演奏。“重勾劈托”或“母指摇”中均包含着劈的指法。
3、抹
演奏时食指向里拨弦。抹常用于配合大指或大中二指的演奏,也用单音或上行音阶的拨弦。“食指摇”和“三勾轮抹”指法中都包含有抹的指法。
抹单独使用时,常用大关节向斜下方拨弦。它与其它手指配合拨弦时,由于速度和手形的限制,则采用小关节(第二、三关节)弯曲略斜上方拨弦。采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音色的统一和触弦的灵活。
4、挑
演奏时食指向外拨弦。食指向外拨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大指依附在食指第一关节上,借助大指的辅助力量,以腕带指进行拨弦;另一种是食指依靠助力量,以腕带指进行拨弦;另一种是食指依靠自已第一、第二关节的拨动,以臂带指进行拨弦。这两种方法都要求中、名、小三指呈自然放松而略有收缩的状态。
挑常用于单个音的演奏或下行音阶旋律的演奏;也常用于与大指配合或与大中二指相互配合的演奏。在些综合指法中如“历音”、“反小撮”及“反重撮”中都包含有挑的拨弦指法。
5、勾
演奏时中指向里拨弦。中指向里拨弦的动作,以中指指根第三关节为动点,带动全指向里略成斜下方的运动。应注意第一第二关节不弯曲,呈自然放松状态,同时在放松中蕴藏着一定的力量。就是以放松为基础,并保持一定的力进行弹奏。勾的触弦角度,应始终立足于弹弦,而不是象勾子一样勾弦。只有用斜下方的弹弦,才能取得良好的音芭和音质。
勾常用于与大指的相互配合拨弦,也常用于与大指和食指的相互配合拨弦;有时也用于音音或上行音阶旋律进行的。在一些综合指法如“撮”、“重撮”、“重勾劈托”以及“三勾轮抹”中都包含有勾的拨弦指法。勾在筝曲中象托一样,广泛地加以使用,它是筝曲中仅次于托的一种常用指法。
6、剔
演奏时中指向外拨弦。剔不单独使用,剔常用在与大指相配合的综合指法“反撮”、“剔撮”、“反重撮”中,也用于右手“扫弦”、“剔挑”等综合指法中。
7、打
演奏时无名指向里拨弦。打常用于琶音或分解和弦的演奏。由于无名指一般不戴假甲,将个别音用无名指的打来拨奏,以取得柔和的色对比和绵缓的音响效果。另外,在一些和弦的演奏中也包含着无名指向里拨弦的“打”的指法。
还有一种改进的指法,即用带指甲的无名指代替中指拨弦的方法,中指从演奏八度底半的位置上挪出来,用在大指与无名指所演奏的八度内其他音的拨奏上。这种改进的指法,使得八度内不仅有食指的抹、还增加了中指的勾剔。
打用于琶音的指法顺序是:由低到高用“打勾抹托”,由高到低用“托抹勾打” 。
8、摘
演奏时无名指向外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