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化学 > 化学教研 > 教学设计 > 有关化学教学设计

有关化学教学设计

乐妍0分享

有关化学教学设计5篇

在教学化学这门课的时候,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因此对于试验操作等也需要更详细的安排,那么该怎么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化学教学设计例文,希望你喜欢。

有关化学教学设计

有关化学教学设计(精选篇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

(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会写苯的燃烧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分析推测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学习,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课始检测】

(1)烷烃、烯烃燃烧的现象?

(2)烷烃、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

【导入】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科学史话】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并叫作苯。

【探究问题1】

(1)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苯是饱和烃吗?

(2)在1866年,凯库勒提出两个假说:

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_____状链,即平面六边形环。

2、各碳原子之间存在____交替形式

凯库勒认为苯的结构式:__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板书】

苯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

凯库勒结构式:_____________

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探究问题2】

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具有什么重要化学性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学性质能使溴水褪色;使锰酸钾褪色。

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教材第69页实验3-1

从实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1、将1滴管苯滴入装有水的试管,振荡,观察。

2、将1滴管苯与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1滴管苯与1滴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

【提问】实验现象是?

【归纳小结】

实验、现象、结论。

水、分层、苯不溶于水。

溴水分层,上层为橙红色(萃取)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思考与交流】

(1)你认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苯到底是什么结构呢

(2)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说明什么?

【强调】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结论】苯分子的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归纳小结】

[板书]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_______或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苯的结构简式用哪种形式表示更为合理?

注意:凯库勒式不科学,但仍被使用。

2、结构特点

(1)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键角为1200

(2)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六个键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1】通过实验结合预习请说出苯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苯的物理性质。

无色、特殊气味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是一种重要溶剂,沸点:80℃易挥发,熔点:5℃

【思考】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请预测这种特殊结构决定它的特殊性质是怎样的?

[板书]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苯在酒精灯上引燃。

【提问】现象是?

火焰明亮,伴有大量浓烟。

【思考】苯在空气中燃烧冒黑烟的原因?

含碳量高

【思考与交流】你能写出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

【注意】苯不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并回答问题

[板书]2、苯的取代反应

(1)苯与液溴的化学方程式:

注意:

①反应条件纯液溴、催化剂,即溴水不与苯发生反应。

②只引入1溴原子,即只发生单取代反应。

③产物为溴苯,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的无色,油状液体,能溶解溴,溴苯溶解了溴时呈褐色。

【动画模拟】观看动画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苯与硝酸反的取代反应:

注意:

①反应条件:50—60℃水浴加热。

②混合时,要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浓硝酸中,并不断振荡。

③浓H2SO4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

④硝基苯是无色有苦杏仁味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有毒。

【知识拓展】

苯的磺化反应化学方程式:

【板书】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苯的用途: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医药、染料、香料等。

有关化学教学设计(精选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原电池的定义;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极其工作原理;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学会判断该装置是否是原电池装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世界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决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思考正负极发生什么变化,电子流动方向。)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过程:

【板书】化学能与电能

教师导入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式各样的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

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那么,我们使用的电能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答: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

教师:我们来看看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吧。

教师:由图看出火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首位、其次还有水力发电……

教师:我们来看这幅图思考一下火力发电过程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1分钟。

教师:通过燃烧煤炭,使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涡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投影】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涡轮机)→电能。

教师:但是煤炭发电有很多缺点,大家一起来说说。

学生:污染大、转化率低、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教师:那么是否可以省略中间的过程直接由化学能→电能?

【实验一】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上有气泡(H2),Zn片逐溶解;Cu片无明显现象。

【板书】Zn片上发生反应:Zn+2H+==Zn2++H2↑

【实验二】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与电流表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逐渐溶解但无气泡;Cu片上有气泡(H2);电流计指针偏转。

【设疑】为什么只在铜片和锌片上连接了一条导线,反应现象就不同了呢?思考一下。

【学生讨论】一分钟

教师: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说明发生了电子定向移动。Zn比Cu活泼,用导线连在一起时,锌片逐渐溶解,说明Zn片失去的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Cu片,溶液中的H+由于电场作用下移向Cu片得电子被还原成H2(播放Flash动画)。

【板书】铜片上:2H++2e-=H2↑;锌片上Zn-2e-=Zn2+。

【过渡】实质上实验二的.装置就是一个原电池的装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电池吧。

【板书】原电池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负极:失去电子(或电流流进)

原电池

正极:得到电子(或电流流出)。

教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外电路中,负极失去电子,正极得到电子,电子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在内电路中(在溶液中),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过,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这样整个电路构成了闭合回路,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

教师:

[过渡]回忆思考:通过以上实验想想原电池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又有哪些?

教师:原电池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

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碳棒”)作电极,其中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④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一个原电池装置我们怎样来判断它的正负极呢?

【归纳小结】

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4、电极反应现象

不断溶解,质量减少为负极;有气体产生,或质量增加或不变为正极。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原电池原理有哪些应用。

①制作化学电源

②加快反应速率

③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④防止金属的腐蚀

教师: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原电池装置,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原电池,同学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作业处理:

1、调查我们周围有哪些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生产的。

2、上网查询,更多原电池的种类及应用。

有关化学教学设计(精选篇3)

课题:

酸碱知识复习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碱、盐的组成

2、会书写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探究活动,

4、掌握酸碱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合物的分类引出酸碱盐的组成,设计一组区分物质实验来引出酸碱的化学性质,提升学生的知识网络,渗透方法,进一步发展到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归纳、实验、练习、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具体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魔术引入酸碱

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对酸碱知识有哪些了解?

思考、回答从已有知识出发,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练习:化合物的分类引出:分类不同→组成不同→性质不同

独立思考、回答让学生明白分类的重要性,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如何区分稀hcl 、naoh溶液、nacl溶液点拨:

1、这一组物质在本质上的区别

2、分别是利用了酸碱的哪些性质?

讨论、设计、交流实验方案

1、加一种物质一步区分

2、加两种物质两步区分并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设计、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渗透分析方法的引导实验探究:指导学生按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安全性分组探究实验,交流结果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总结归纳:

1、酸和碱各有哪些化学性质

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汇报、总结及时归纳总结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的网络梯度练习,学以致用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展示结果使学生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交流收获:回忆本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自由发言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作业:课本p139页1~6题及时巩固加深学习效果

有关化学教学设计(精选篇4)

一.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观察身边有哪些材料,了解它们的主要性能与应用;

2. 根据已有经验讨论比较棉、毛、合成纤维的优缺点;

3. 探究棉、毛、合成纤维与酸、碱作用及燃烧时的现象;

4. 探究鉴别棉、毛、合成纤维的方法及辨别羊毛制品真伪的方法;

5. 了解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不同用途,探究两者的鉴别方法;

6. 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 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三. 具体内容

1. 材料的发展过程

2. 材料的分类

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3. 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1)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

古代——近代工业——现代工业

(2)常见金属材料及应用

球墨铸铁(Fe、C、Si、Mn)——可代替钢

锰钢(Fe、C、Mn)——钢轨、自行车架、坦克装甲、挖掘机铲斗

不锈钢(Fe、Cr、Ni)——医疗器械、炊具

黄铜(Cu、Zn)——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

青铜(Cu、Sn)——轴承、齿轮等

白铜(Cu、Ni)——钱币、代替银饰品

焊锡(Sn、Pb)——焊接金属

硬铝(Al、Cu、Mg、Si)——火箭、飞机、轮船等

18黄金(Au、Ag、Cu)——金饰品、钱币

18白金(Au、Cu、Ni、Zn)——金饰品

铂金(Pt)——铂金饰品

4. 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传统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5. 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腐蚀

四、总结

有关化学教学设计(精选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标,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

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五、教具设计

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空白)

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

引入课题2“元素”。

    68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