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化学 > 化学教案 > 九年级 > 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

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

晓芬0分享

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5篇

化学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发展,提供了对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力,支持了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

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

一、教学章节

第一节 分子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运用

(3) 混合物和纯净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 第一节 分子。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

(1) 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

4、解决办法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步骤

(一)分子

[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

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

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 第一节 分子》。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讲述]在碘受热和冷却的过程发生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构成碘的碘分子没有发生改变。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2、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为无力变化。

[讲述]在氧气的化学性质中学过五个化学反应:碳与氧气的反应,在变化过程中,碳和氧气的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这种在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不再保有原来分子特性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板书]在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为化学变化。

[讲述]那么,如何把分子从化学角度作一个定义呢?

[回答]+[板书]3、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讲述]我们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们只有通过科学仪器。比如:电子显微镜。把分子放大几十万倍,才可以观察到分子的图像。分子是微观的,它的质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__10-26Kg。

[讨论]那分子还可以再分吗?

[回答]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种物质的粒子。

但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这一点来说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

[讨论]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

气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大,液态,固态。

[板书]4、①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③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三态”。

④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讲述]在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时,都必须取用纯净物,比如在研究氧气的性质时,铁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夺目的现象,可是在空气中,铁不燃烧。这就是由于空气中约有4/5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

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纯与不纯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指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是不纯物质变为比较纯的物质。

例如:用作半导体材料的硅,就是从含硅的矿物里制得的。经提纯,硅的质量百分数可达,99,999,999,999%(11个9)这种硅叫做高纯硅。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节 分子

一、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小、动、距、构、分

(1)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2)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4) 发生物理变化,分子没变化;发生化学变化,分子有变化。

(5)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

(6) 分子体积非常小。

(7) 分子的质量非常小。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x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姓名

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能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字8个,正确书写生字6个,认识笔画竖折撇。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认识理解“偏僻”“繁华”的意思。

2. 继续练习音序查字法,熟练查找“专,坪”两个字。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做到读长句时适当停顿。

4. 初步了解植物有净化空气的作用,知道绿化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习生字“汽”

1. 出示谜语,师读 小朋友们,在上课前,请你们猜一个谜语,注意听。

2.出示小花鹿图片,师板书“小花鹿”

3.你们喜不喜欢小花鹿?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赞美它吗?(交流:美丽的、可爱的、漂亮的、聪明伶俐的)

4.今天这头小花鹿可真奇怪,他不卖衣服不卖鞋,却——卖空气。 师板书“卖空气”,齐读课题。

5、学习生字“汽” 课文中有一个生字和空气的“气”音同字不同。它是——“汽”。 组词区别汽与气。指导“汽”三点水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二、质疑引趣,整体感知

1.有一个字和“卖”字形和读音都很相近,它是——“买”(板书“买”)。做买卖就是做生意。小花鹿是怎么在城里做买卖的呢?

2.出示句式:小花鹿把(什么)从(哪里)卖到(哪里)。 指名读清句式。 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交流自读所得。 出示:(哪里)的(什么)被小花鹿卖到了(哪里)。 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4、学习生字“城、市”。

5、出示图片,理解“偏僻” 小花鹿住在偏僻的深山里,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荒僻、交通不便)

6、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繁华”即“热闹”,出示图片。(南京路、外滩等)

三、学习2-4小节,理解原因

1.指名三人分读2-4小节,边听边思考:小花鹿为什么要去繁华的城市里卖空气吗?

2.出示病历卡,明示内容。 病历卡: 病人姓名:(姓名) 症状:(身上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医生诊断:(什么病) 处方:(治好病的办法)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2-4小节: 学习生字“鲜、运”。帮小花鹿填完病历卡。小花鹿想出了什么好主意?

3.小组合作成果交流。

(1)学习生字“鲜”。(加一加,换一换,找朋友)注意左右结构,大小基本相等。 学习生字“运”。(整体认读,加一加,换一换)

(2)完成病历卡。

(3)指导长句朗读 交流句子,出示,要求画出句子。 这次的看病经历使小花鹿意识到城里的空气可真不好。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指名读,学生评议) 出示停顿符号,指导长句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要把——(山里的新鲜空气运到城里去卖)

3.现在你能说说小花鹿为什么要卖空气了吗? 指名概括。

四、学习2-7小节

1.小花鹿是怎样卖空气的呢?去第5、6小节找一找小花鹿具体是怎样卖空气的句子,用曲线划出。 2.交流。出示二句话。

(1)学习第一句,停顿,生字“消” 标号停顿符号,指导朗读。 老奶奶吸了小花鹿的新鲜空气以后怎么样了?齐读。 学习生字“消”

(2)学习第二句,生字“专” 过渡:小花鹿做的买卖造福了城里人,于是他开了一家“新鲜空气专卖店”。 学习“专”。认识笔画“竖折撇”。(一共有几笔?第3笔是?) 查找字典,理解“专”意思。知道什么叫“专卖店”。

3.过渡:小花鹿的新鲜空气专卖店开了好几年,造福了很多城里人。可是几年以后,却没有人再来买小花鹿的新鲜空气了,为什么呢? (出示图片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城市这几年的变化。

4.看了城市的变化,你有什么想说的?

5.出示小节,引读:是啊,如今城市里到处是绿树、草坪和鲜花,多美啊,人们再也不用买小花鹿的新鲜空气了。(有感情的读好这一小节。)

6.学习生字“坪”,音序查字法查找字典理解。

五、拓展学习,深化环保意识

1.过渡:城市环境变好了,小花鹿结束了自己买卖新鲜空气的生意,并在店门外贴了告示,告诉大家他的新工作。我们快去看一看。 出示,指名读。

2.你们想不想当环保宣传员?你们知道环保宣传员要做些什么吗? 交流。 出示图片介绍。

3.小结:这些环保举措大都是我们日常能够做到的。只要我们懂得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为保护环境、保护家园出一份力。

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元素概念,初步学会从元素的角度认识、描述物质的组成;学会正确读、写、用常见的元素符号;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学会从元素组成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

学习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元素和物质分类,体会分类思想,初步形成物质组成的元素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物质的组成,理解元素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分,常见元素符号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讨论法、对比法、归纳法。

四、学法指导:

通过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物质入手引出元素,引导学生将化学与生活相联系。通过元素和原子的对比来加深对元素的理解。

五、媒体应用: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分三个环节

一元素概念

1、复习提问:分子、原子定义、性质、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订正学案的答案

2、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知道这样一则广告:某饮料瓶注明:含有钙、铁、锌、硒等成分,你知道这些成分是表示的什么意思吗?引出元素的概念。

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元素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元素定义的讲解

师:出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氧气分子,甲烷分子、一氧化碳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图,让学生帮忙怎样根据分子的种类把它们分类

教师引导: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在分,把分子再分,分成原子后,再让学生帮忙把这些原子再来分类

生:学生拆开模型,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让学生初步接触分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

4、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分析,为什么氢原子分在一起?

氧原子呢?

碳原子呢?

板书:氢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1

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

碳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6

讲解:核内质子数都是1的一类氢原子就叫氢元素(学生初步认识氢元素)

引导学生总结:氧元素、碳元素。学生完成学案。。。(进一步领会元素的含义)

学生总结元素的定义,老师板书

板书: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生共同分析水的微观构成,同时引出水的宏观组成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能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认识水)

5、反馈练习:完成学案中的练习(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

教师引导:除了刚才的两种物质,我们以前学到的物质也是由元素组成的,你能来分析一下几种物质的组成吗?

教师引导: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让学生了解地壳中元素的分布情况。

问题: 如果把刚才的碳 氢 氧三种元素重新组合,你又能得到什么新的物质?

生:学生思考 回答,完成学案

(让学生了解元素组成是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师:讲解:世界上的三千多万中物质就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我们知道目前已发现的元素种类有一百多种,我们先来看一下其中的18种,元素名称

我们来看一副漫画,引出元素符号

出示1-18号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让学生互动,找出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并记忆元素符号

生:阅读课本53页《活动天地》回答问题,找出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教师指导记忆。

2、元素符号的意义

师:书写下列符号,思考它们表示什么意义?

① H、②2N、③5C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元素符号的意义,

《板书》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讲解:元素和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表格,在班级展示答案,订正。

三纯净物、混合物

师:问题:到超市购物,很快能找到我们所要的物品,为什么?

出示几种纯净物,让学生分类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引出单质 化合物

让学生总结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

(让学生明白分类法的重要性,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线测试

谈谈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自我检测

作业:见学案的作业

板书设计:第四节 元素

一,元素的概 念 二、元素符号

1、 氢原子: 核内质子数都是1→氢元素 定义

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氧元素 意义

碳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6→碳元素

三、物质分类

纯净物:

混合物:

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

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五、教具设计

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空白)

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

引入课题2“元素”。

教学新课

1.设疑:什么是元素呢?

投影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8页表4-2,要求学生思考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它们为什么属于同一种原子?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观察投影,得出: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这些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

阅读本课第一节,了解元素的概念。

    8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