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人教版政治教案最新范文

志豪 1172分享

  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是关于高一人教版政治教案最新范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你们。

  高一政治教案篇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_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_政的本质、_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_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_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_政的立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民_政的国家性质,人民_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_政的意义。

  教学难点:

  _专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_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

_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从历看,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存在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_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_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_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_利上。

  3、人民_广泛性和真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人民_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哪里?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_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_利,二是表现在_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_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_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_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_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_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_政的专政职能

  教师活动:在人民_政的国家政权中,除了对人民实行_职能外,还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保留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_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_专政

  (1)_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_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_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_一种国家制度,是同_制度相对立的。其次,_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_政是_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_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_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_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_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_政是新型的_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_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_政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页,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民_政?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_政?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_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_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_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_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_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_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_加强_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_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_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_政。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正确地是()

  A.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B.国家是为社会谋利益的工具

  C.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D.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答案:B

  [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_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的这一规定直接表明了我国的:(1)国体(2)国家性质

  (3)_广泛性(4)_真实性()

  A.(2)B.(3)C.(1)(2)D.(3)(4)

  答案:C

  [例3]下列对_专政关系的理解不正确地是()

  A.对一定阶级既有_有专政B._专政的基础,专政是_保障

  C._专政互为前提D.统治阶级的_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答案:A

  [例4]我国人民_真实性表现在()

  A.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各方面的_利

  B.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都是国家的主人

  C.对社会的大多数实行_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D.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答案D

  课后习题

  用_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高一政治教案篇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即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及其决定因素,理解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2.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能力目标】

  1.学生能根据教学情境进行深入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具体实践。

  2.学生能根据教学情境归纳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在展现中国和平外交的情境中,生成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和稳定贡献力量的决心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即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及其决定因素,理解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竖版世界地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

  (一)解读三维学习目标(内容同前)

  重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的“主要内容”和“走和平发展道路”标记并解释。能力目标强调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一目中国外交硕果累累

  教师ppt展示新中国外交经历的五个阶段,我国外交经历的五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只拳头打人”、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现在,我国对外活动进入更为活跃时期。(简单解释)

  (二)综合探究一:你能够列举其他材料说明我国对外关系取得的丰硕成果吗?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回顾IPAID上的电子书——《我国外交的辉煌历程》,整理导学案,理清思路,回答问题。

  事先把学生分成外交成果组、外交政策组、和平发展组以及技术支持组。分别展示汇报。

  外交成果组学生用ppt展示我国2014年的外交成就。展示一组见各国领导人的图片,播放视频短片:2014年中国外交丰收之年。

  教师总结,中国的外交,布局更加完善,气势更加恢弘,影响更加扩大,道路更加宽广。中国外交硕果累累。

  第二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ppt展示外交政策的含义:它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主权国家做标记,。

  结合欧材料——一桥飞架中欧,谈谈你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材料如下: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问欧洲,以下是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片段:

  1.“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

  “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我们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我们也再不能重复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

  3.“在南海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不怕事,有关我国领土主权完整的事情,当然要坚决捍卫!”

  4.“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没有私利。对于一切有助于局势缓和政治解决的方案,中国持开放的态度。”

  (三)综合探究二:谈谈你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各个小组汇报。

  然后请外交政策组学生播放视频:在柏林发表的一段讲话。据此来谈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教师总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即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及其决定因素。重点讲解讲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中国说“不”,引导学生看教材106页。

  (四)小试牛刀

  本题练习时找一名同学上前勾画重要语句,并书写答案要点。再找另外一名同学点评。其他同学书写在导学案上,教师针对讲解并介绍答题方法。采用计时器,计时5分钟。着重运用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

  习题:寄望亚洲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在今年的第四次亚信峰会上他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在周边国家赢得广泛共识。

  谈发展时,引用形象的比喻,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双方应该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谈及双边关系,指出“我们有一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愿望”,“中印用一个声音说话,全世界都会倾听”。

  上述中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

  参考答案: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亚洲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②中国提出新的亚洲安全观,赢得周边国家的广泛共识,体现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③中国提出共同,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并提出务实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战略体现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也体现了我们外交政策的宗旨。

  ④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目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教师引导,我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从“一边倒”、到“两只拳头打人”;从“一条线、一大片”到8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我国外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五)综合探究三:我国外交辉煌外交成就的取得还有哪些条件?新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和平发展组学生用ppt展示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上扮演了一个负责人的大国形象。

  教师总结,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正确的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六)构建体系

  3.结束新课

  重温这幅竖版世界地图,共同构建世界梦,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板书设计

  9.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一、硕果累累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国家性质

  2.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基本目标维主、安、发利益,促发

  4.宗旨维和,促发

  5.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高一政治教案篇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阅读课本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本课作为开篇内容,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呢?带着这一思考,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进行新课(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平时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其实,无论是历代不同的服饰文化,还是我们周围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都告诉我们:文化现象,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师:在粗读了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吾国与吾民》),观看了川剧变脸与东北二人转、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后,大家发现了吗?不同的区域,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并不是都是千篇一律的,我们的世界也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而色彩斑斓。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同学们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甚至上课、自习、做作业、上网、聊等等,实际上都是我们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说: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知识总结:文化“万花筒”

  ①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文化生活: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过渡:说了这么多,大家明白什么是文化了吗?似乎还是云里雾里。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文化是什么(从本质)

  (1)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广义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狭义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过渡:接下来,我们通过了解文化的特点来重点解析一下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想一想: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水果蔬菜

  5.参加文学社、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现象是区别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的,它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师:请问张家界的山是文化吗?将张家界的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张家界的山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它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的,有了人类社会后才有文化。文化来源于人类的实践。

  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材料一:韩愈在《师说》里写到:“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材料二: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用刀叉吃饭。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美国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了,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师: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就像我们的文字,从产生开始的口口相传,发展到后来的甲骨文、简牍、纸书,再到现在的新形式——电子书,都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活动或者物质载体。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电影、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3、文化的力量

  案例:当雅安地震举国神伤之时,文化成为灾区军民赖以生存、斗争的精神食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举行了捐款捐物捐衣捐水活动,各国人民也纷纷解囊相助,用爱心来为灾区人民营造幸福乐园。雅安市女主播陈莹在结婚当天穿婚纱报道节目,被网友誉为最美新娘。官兵救援车为躲避私家车坠崖,两名救援战士壮烈牺牲;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并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廖智姐妹迅速投入到救灾中,她一直通过手机报告她所见到的第一手灾情,被CCTV等多家媒体报道,称为“最美志愿者”……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会把人引向歧途;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高一人教版政治教案最新范文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教案范文

2.高一政治教案精选范文2020最新版 - 5068儿童网

3.八年级政治教案最新范文

4.八年级政治教案精选范文三篇2020 - 5068儿童网

5.七年级上册政治教案范文精选五篇2020 - 5068儿童网

6.九年级政治教案精选范文

7.七年级上册政治教案精选范文五篇 - 5068儿童网

8.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范文精选三篇 - 5068儿童网

9.七年级上册政治教案范文2020 - 5068儿童网

10.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范文2020 - 5068儿童网

    热门标签

    10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