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三物理教案

志豪 1172分享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是关于高一必修三物理教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你们。

  高中物理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内容

  在初中学习的有关滑轮问题后,对“定”、“动”滑轮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动滑轮的使用时,是否一定省力?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课本,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动滑轮省力最多?观察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说出自己的心得,或以书面形式写出相关内容以及研究结果

  高中物理教案篇二

  【电荷】

  ⑴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⑶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电荷(电子)从一个物体

  静电感应:电荷(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

  【电荷守恒定律】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

  【元电荷】

  ⑴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⑵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简称,符号为。

  ⑶最小的电荷量就是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与电子相同,但符号相反。

  ⑷人们把最小的电荷量叫做。用e表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等于e,或是e的。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e=1.6×10-19C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都是使物体的正负电荷分开,而总电荷量并未变化

  B.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是摩擦过程中硬橡胶棒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毛皮上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是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得到了正电荷

  D.物体不带电,表明物体中没有电荷

  2.带电微粒所带电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A.2.4×10-19CB.-6.4×10-19CC.-1.6×10-18CD.4.8×10-17C

  【库仑定律】

  ⑴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成正比,与它们的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这个规律叫库仑定律。电荷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叫做静电力或。

  ⑵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带电体的形状、及电荷分布状况对静电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带电体可看成点电荷。

  ⑶公式:,式中k=9×109Nm2/C为静电力常量。

  巩固练习

  3.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能作为点电荷

  B.体积很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作点电荷

  C.点电荷一定是电量很小的电荷

  D.两个带电的金属小球,不一定能将它们作为电荷集中在球心的点电荷处理

  4.A、B两个点电荷之间的距离恒定,当其它电荷移到A、B附近时,A、B之间的库仑力将()

  A.可能变大B.可能变小C.一定不变D.不能确定

  5.两个金属小球带有等量同种电荷q(可视为点电荷),当这两个球相距为5r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的大小为:()

  A.B.C.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电场】

  带电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叫电场,电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在其中的电荷有______________,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________发生的。

  【电场强度】

  ⑴定义:放在电场中某点的_____所受电场力F跟它的______的比值

  ⑵公式:________,由公式可知,场强的单位为________

  ⑶场强既有________,又有________,是____量。

  方向规定:电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跟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的________的方向相同。

  【电场线】

  ⑴电场线是画在电场中有方向的假想出来的曲线(或直线),电场线上每点的表示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即电场方向。

  ⑵电场线特点:

  ①电场线从正电荷(或无限远处)出发,终止于无限远处(或负电荷);

  ②电场线在电场中;

  ③电场线的_______反映电场的强弱,即电场线越密,电场______。

  ⑶匀强电场:

  如果电场中各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______,方向______,这个电场就叫做匀强电场。

  ⑷几种常见电场的电场线:

  巩固练习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

  B.电场是一种物质,它与其它物质一样,是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的东西

  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而产生的,电场最基本的性质是对处在它周围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D.电荷只有通过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7.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定义式只适用于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B.F是试探电荷所受到的力,q是产生电场电荷的电荷量

  C.电场强度的方向与F的方向相同

  D.由该定义式可知,场中某点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大小与该点场强的大小成正比

  8.某电场的电场线如右下图所示,则某点电荷A和B所受电场力的大小关系是()

  A.FA>FBB.FA

  C.FA=FBD.电荷正负不明无法判断

  9.关于电场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场强度越来越小

  B.在没有电荷的地方,任何两条电场线都不会相交

  C.电场线是人们假设的,用以形象表示电场的强弱和方向,客观上并不存在

  D.电场线是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

  【放电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放电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电和避雷】

  避雷针利用_____________原理来避雷的,当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避雷针上产生的_________会通过______放电,逐渐______云中的电荷,使建筑物免遭雷击。

  【电容器】

  ⑴电容器是___________的装置,__________是最早出现的电容器。

  ⑵平行板电容器:两个正对的靠得很近的______________间夹有一层绝缘材料,就构成了平行板电容器,而这层绝缘材料称为电介质。

  ⑶充电:把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两极板就带上了______________的电荷,从而把电荷储存在极板上。

  ⑷放电:把已充电的电容器与用电器相连构成回路,电容器就失去电荷。

  【电容器的电容】

  ⑴电容器的电容是用来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的多少,国际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符号_____。常用单位:_____(μF)、______(pF)。

  1F=____________μF=___________pF

  ⑵电容器极板的正对面积越大,极板间的距离越近,电容器的电容就越大。此外极板间电介质也会影响电容器的电容。

  巩固练习

  10.下列有关生活中的静电,哪些是有利的__________________,哪些是有害的_________.

  ①静电除尘②静电喷涂③静电复印④雷雨天高大树木下避雨

  ⑤飞机轮胎用导电橡胶制成⑥电视荧屏上常有一层灰尘

  11.为了防止静电危害,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A.油罐车上拖一条与地面接触的铁链

  B.飞机的机轮上装有搭地线或用导电橡胶做轮胎

  C.在地毯中夹杂不锈钢纤维

  D.尽可能保持印染厂空气干燥

  12.下列那位科学家发现尖端放电现象()

  A.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B.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C.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D.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13.电视机的荧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的原因()

  A.灰尘的自然堆积

  B.玻璃具有较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灰尘

  D.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电流】

  (1)电流的概念:电荷的形成电流。

  (2)电流产生条件:导体两端有电压。

  (3)电流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相反。

  (4)电流——描述电流强弱的物理量。定义:通过导线某横截面的电荷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公式:,单位:简称,符号,常用单位和。单位换算关系:1A=mA=μA

  【电源和电动势】

  (5)电动势是用来描述电源本身性质的物理量。符号E,单位伏特。

  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高中物理教案篇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能力.

  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_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甩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基本知识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分类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直线运动.

  ②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直线运动.

  (3)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思考判断

  (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2)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时,不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3)加速度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探究交流

  某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试说明物体做什么运动?

  【提示】由于物体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首先确定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又由于它的速度逐渐增大,所以说物体的运动性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基本知识

  (1)速度公式:v=v0+at.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时刻的速度v,就等于物体在开始时刻的速度v0,再加上在整个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at.

  2.思考判断

  (1)公式v=v0+at仅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加的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探究交流

  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分别通过v-t图象和加速度的定义式推导出速度v和时间t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提示】

  (1)图象推导:

  由图可知末速度大小由初速度v0和t时间内增加的部分at组成,故v=v0+at.

  (2)加速度定义式推导:

  由得:v=v0+at.

  三、对速度-时间图象的理解

  【问题导思】

  1.上节课“探究小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中所画出的v-t图象是什么形状?图象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v-t图线的倾斜程度具有什么含义?

  3.速度图象中的纵截距和横截距代表什么意义?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从图象中可以直接读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如图所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1)直线a反映了速度随着时间是均匀增加的,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2)直线b反映了速度随着时间是均匀减小的,为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3)直线c反映了速度随着时间先均匀减小,后均匀增加,由于加速度不变,整个运动过程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3.v-t图象应用

  误区警示:v-t图象的两点说明

  1.只能描述直线运动,无法描述曲线运动.

  2.v-t图象描述的是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运动规律,并不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

  例:如图所示为某质点的v-t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0~6s内,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在6s~10s内,质点处于静止状态

  C.在4s末,质点向相反方向运动

  D.在t=12s末,质点的加速度为-1m/s2

  【审题指导】解答该题主要是观察图线,通过图线的特点得出有关结论,观察图线时,需要注意:

  (1)速度的正、负问题.

  (2)速度的大小变化趋势.

  (3)图线斜率大小问题.

  (4)图线斜率的正负问题.

  【答案】D

  规律总结:v-t图象的意义

  1.可求出物体在任一时刻的速度和物体达到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时间.

  2.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

  3.图线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物体向正方向运动,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物体向负方向运动.

  4.可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在v-t图象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和时间轴重合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

  四、速度时间关系式的应用

  【问题导思】

  1.汽车从静止匀加速运动,经时间t后的速度怎么求出?需要知道什么物理量?

  2.速度公式v=v0+at中各量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是矢量还是标量?

  3.速度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应用其解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适用条件

  公式v=v0+at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1)v0为开始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为经时间t后物体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

  (2)a为物体的加速度,为恒量,表明速度均匀变化,即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

  3.矢量性

  (1)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a、v与v0的方向相同时取正值,与v0的方向相反时取负值.对计算结果中的正、负,应根据正方向的规定加以说明,如v>0,表明末速度与初速度v0同向;若a<0,表明加速度与v0反向.

  (2)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0反向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误区警示

  速度公式v=v0+at虽然是加速度定义式的变形,但两式的适用条件是不同的:

  1.v=v0+at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可适用于任意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例:在平直公路上,一辆汽车以108km/h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立即刹车,刹车时加速度大小为6m/s2,求:

  (1)刹车后3s末汽车的速度大小;

  (2)刹车后6s末汽车的速度大小.

  【审题指导】解答该题应把握以下两点:

  (1)刹车时为减速运动.

  (2)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

  【答案】(1)12m/s(2)0

  规律总结:求解汽车刹车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汽车刹车、飞机着陆、火车进站等实际减速运动,由于它们在速度减小为零后不再返回,此后它们就一直停留在某位置不动,故计算它们的速度时切不可盲目将所给时间代入速度公式.若所给时间小于刹车用时,则可将所给时间代入速度公式求解,若所给时间大于或等于刹车用时,则它们在所给时间速度为零.

  五、加速度变化的v-t图象

  例:试说明如图所示的图象中物体的运动情况.

  【答案】图甲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大,表示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变加速直线运动.

  图乙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小,最后为0,速度越来越大,最后不变,表示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直到加速度为0,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丙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最后为0,表示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变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速度减为0.

  图丁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小,表示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变减速直线运动.

  规律总结:根据v-t图象判断加速度的变化

  图甲中,速度v随时间t的延长而增大,在时间轴上取两段相等的时间间隔Δt,对应的速度变化量Δv不同,而且Δv2>Δv1,所以物体做的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当Δt→0时,a=Δt/Δv表示Δt内任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此时a应为该时刻曲线切线的斜率.即v-t图象为曲线时,曲线上面某点的切线斜率等于该时刻物体的加速度.对甲图,随时间t的延长,切线斜率变大,即物体做加速度变大的加速运动.

  同理可得,图乙中的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

  课后小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对公式v=vo+at的掌握.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强调以下几点:

  1.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同,这里包括大小方向,而不是速度相等.

  2.从速度一时间图象上来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o+at,t时刻的末速度v是在初速度v0的基础上,加上速度变化量△v=at得到.

  3.对这个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变,但不能说a与△v成正比、与△t成反比,a决定于△v和△t的比值.

  4.a=△v/△t而不是a=v/t,a=△v/△t=(vt-v0)/△t即v=vo+at,要明确各状态的速度,不能混淆.

  5.公式中v、vo、a都是矢量,必须注意其方向.

  板书

  §2.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速度一时间图象

  3.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

  4.初速度vo再加上速度的变化量at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末速度


高一必修三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一上册必修一二三物理教案2020范文大全 - 5068儿童网

2.高一必修物理教案范文

3.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范文

4.初中物理教案大全

5.《机械运动》物理教案与教学反思

6.《电流》物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7.《速度和运动》初中物理教案范文大全

8.初中物理教案《电流》及教学反思

9.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热门标签

    98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