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发烧的中医方法有哪些

书奇 1172分享

  幼小的孩子最让人揪心的状况就是发烧了。孩子一发烧,大人就惊慌失措。那么从中医的角度而言,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的缓解幼儿的发烧呢?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医治疗小儿发烧,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中医治疗小儿发烧的方法

  半夜突发高烧退烧小偏方

  1、生姜一小块(约10克),捣成糊状,敷在手腕处的高骨上,或直接切片贴在高骨处,用医用纱布裹住后,贴上胶布固定,一般40分钟左右就可以退烧。

  2、薄荷15克,水500毫升,烧煮5—8分钟即可,待水温凉后,用纱布蘸取反复擦洗腋窝、前额,大腿根,直到孩子烧退为止。

  紧急退烧 人体5个“退烧穴”有奇效

  发热多是机体正气与外来邪气相搏斗,机体免疫力较强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高热(体温在39℃以上者)时,人体内环境失衡,脏腑功能紊乱,特别是小孩,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出现惊厥,需要紧急处理。那么这五个“退烧穴”就是你的假选。

  1、曲池、合谷、外关穴

  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也可按摩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2、大椎穴

  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3、十宣穴

  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

  刮痧疗法是人们常用的民间疗法之一,对高热也有奇效。可以选用上述穴位进行刮痧,也可以选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腋窝、肘窝较大面积处,自上而下,先轻后重,刮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即可。

  宝宝发烧正确的做法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如果家中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2.脱掉过多的衣物

  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温水拭浴

  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4.睡冰枕

  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5.多喝水

  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6.使用退烧药

  当儿童体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如惠氏的惠菲芬就可以在这时起到很好的疗效了。

  孩子发烧有哪些危害

  1.高热惊厥,俗称抽风

  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伤热后就容易发烧,当体温上升到39℃以上时,极易引起惊厥。宝宝全身肌肉强直,肢体一阵阵抽搐,双眼上翻或凝视,神志不清,一般发作只有几秒钟,神志会很快恢复。一次高热抽搐对孩子无大的影响,若反复发作,抽搐时间长,则会使大脑受到伤害。

  2.脱水热

  新生儿体内水分占体重的80%,婴儿水分占体重的70%。如果让孩子天天处于室内温度过高的的环境,就会出汗过多。加上婴儿的肾功能尚未成熟,不能像成人那样浓缩尿液,以减少水分的丢失。这样一来,出汗多、尿多,体内因水分大量丢失而缺水,难以调节体温致使体温升高。据测定,体温每升高1℃,体内的水分就要蒸发掉10%,如果不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就会因脱水而发热,出现高热、精神萎靡不振、哭闹烦躁、拒食等症状。

  3.感染性疾病

  冬天,有些父母不让孩子出门,整天关在有暖气的屋子里。如果伤热,极易引发感染性疾病。这是因为孩子的呼吸道长期得不到耐寒锻炼,变得弱不禁风。一旦外出,就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

  4.蒙被过暖窒息综合征

  多见于刚出生的婴儿,妈妈搂着孩子睡在一起,宝宝的头部也常被蒙在被窝里边。因为婴儿的代谢旺盛,能量需求相对比成人高,需要的水量比成人大,但对缺水缺氧的耐受性却比成人差。

    热门标签

    43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