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症状是怎样的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周左右会自动褪去。但是病理性黄疸就没那么容易了。那么通常新生儿的病理性黄疸都有什么特点?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初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症候,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初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一般在出生2-3天后,皮肤都会不同程度的变黄。先是面部变黄,随之巩膜、皮肤逐渐变黄,但精神、吃奶和睡眠都没明显变化,只是尿色稍黄,这是生理现象。足月儿的黄疸现象,大约持续4-6天,7-10天逐渐消退;早产儿大多在生后3-5天出现黄疸,6-8天达到高峰,而且黄疸消退的时间也较晚,可能在2-3周后才能消退干净。
在新生儿黄疸中,有少数孩子属于病理表现,如一出生就出现了黄疸,或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黄疸;皮肤黄疸程度较重,除了面部、躯干、四肢外,手掌和脚掌也变黄;皮肤黄疸的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以上或更长的时间,早产儿超过3周;皮肤黄疸时轻时重,不是越来越轻;黄疸消退后重新又出现等。一旦出现以上情况,父母要及早注意,并及早带孩子就医。
病理性黄疸往往在皮肤发黄的同时,还伴有不愿吃奶、吸吮力弱、精神不佳、呕吐腹泻、发烧或体温低、大便颜色发白等表现。这些表现是由于新生儿溶血病、败血症、肝炎、胆道畸形、内脏出血等疾病所引起。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治疗,几天后黄疸就会自然消退。不过,有些喂母乳的孩子黄疸会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数月,这种情况被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样的孩子无任何疾病的表现,吃奶、精神状态都正常,去医院就诊也检查不出异常,包括做化验。不过,母乳性黄疸一般影响不大,无须停喂母乳。黄疸严重时只要暂停母乳 3-4天,黄疸就会明显减轻或逐渐消失。停喂母乳期间可改喂配方奶,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和蓝光治疗。
一旦怀疑孩子是病理性黄疸,就应及早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确定后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引起核黄疸。核黄疸不仅有引起智力发育障碍的可能,甚至会导致死亡,是新生儿的黄疸最严重的后果。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一、过量产生胆红素(江血球破坏增加):
1.溶血:例如母亲血型O型,有较多的抗A或抗B的抗体,如婴儿血型为A或B就有机会受到母体传过来的抗体攻击,而导致红血球破坏也就是溶血。其它如有蚕豆症的婴儿,因为红血球内缺乏一种抗氧化的酵素,使得红血球容易被破坏溶血,这是很常见的黄疽原因。
2.血液渗出血管外,例如皮下瘀血、头皮下出血或其它内部出血,均因红血球破坏吸收而致黄疸。
二、肝脏分泌及排出胆红素太少:
除了一些先天性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外,常见的原因就是如喂食母奶、甲状腺机能低下以及胆道阻塞。喂食母奶常有较高程度的黄疽,而且持续不退的时间也较久,主要是因为母奶内某些成分(如非酯化的脂肪酸),会抑制肝脏代谢胆红素的功能。不过,倒不必因此改吃婴儿奶粉,研究显示母奶引起的黄疸较不会导致并发症,只要母奶暂停48小时就可以加速黄疸消退。而甲状腺功能低下,除了引起黄疽不退外,也会影响生长,甚至智力发展,现在婴儿出生后大都做过先天性疾病筛检,甲状腺功能低下多可早期治疗。至于胆道阻塞,特别是所谓胆管闭锁,粪便常呈灰白色,而且黄疽不退,甚至更严重,需要早期手术。
三、胆红素产生过多,排出过少兼有情形:
最常见的是先天性感染,如胎儿时期感染的先天性德国麻疹、弓浆虫、巨细胞病毒、售疹病毒,以及梅毒均会导致肝脾肿大和持续黄疽。出生后的细菌感染,包括尿路感染、败血症等等,均可能以黄疽不退来表现。最近就有几位婴儿黄疽不退,检查后才发现小便培养长出了细菌,经过适当抗生素治疗很快好转。
四、其它:如早产儿以及母亲有糖尿病的婴儿都能会有较高的黄疸,需要特别注意。
黄疽过高会有什么后遗症呢?主要是胆红素会沉积在脑部因而造成智力、行动上的障碍,就是所谓的“核黄疸”。病人会有哭声尖锐、厌食、嗜睡、后期有不安、肌肉张力异常、呼吸不规则,甚至死亡。长期后遗症则为耳聋及行动障碍、心智异常。常见到有些祖父母以身上贴红纸方式来退黄疽,没有及早送医,因此酿成莫大遗憾。其实,新生儿黄疽除了针对可能病因治疗外,基本的处理并不危险,而且常有不错的效果,处理的方法包括照光治疗及换血治疗等。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预防
1、作好孕期保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避免胎儿宫内缺氧、窒息、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2、精心呵护新生儿。注意保暖(室温应恒定于24~27℃),空气新鲜、流通,上下午各通风30分钟。保持新生儿体温在36.5~37.5℃。
3、讲究卫生:婴儿皮肤稚嫩,抵抗感染能力差,要勤洗澡,保持清洁,特别注意皮肤皱褶处。每日用酒精棉棍清洁脐部隐窝。内衣、尿布必须干净柔软、定期消毒,以免交叉感染。每次大便后用温湿毛巾擦洗后,涂护臀霜或鞣酸软膏。
4、可疑病理性黄疸,应及时送孩子去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