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主要传统特色节日
畲族现有7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意即是从外地迁来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畲族的主要传统特色节日。
畲族的主要传统特色节日
畲族会亲节
二月二日会亲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的畲族的传统节日。由于族支繁衍,畲族子孙散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为“会亲节”,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节日里,畲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三角形族旗和颇似古时“华盖”的圆伞,浙南、闽东的畲族男女都盛装打扮回到祖地省亲。在乡文化馆前搭起彩楼,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一场诙谐有趣的赛歌会在这里举行,歌声笑声不绝于耳。人夜,家家户户灯火辉煌,处处歌声燎亮,锣鼓声响彻云霄,鞭炮声展鸣山谷。当约为信号的信炮凌空而起时,只见一队队人们手提鱼灯、兔灯、鸡灯、猪灯、寿桃灯、莲花灯、丰收灯、孔雀灯等,形成一条金色长龙,鱼贯穿行在各个金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火怒放,热闹非凡,宁静的山村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
居住在福鼎境内的畲族同胞,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到鼓楼山上举行庙会。
畲族猎神节
畲族普遍供奉猎神,凤凰山、莲花山和罗浮山没有固定节日,只在出猎前后拜祭。九连山区的畲族于农历二月春分日为猎神节,届时族长带领男丁,备三牲供品前往猎神坛前拜祭,点烛焚香,献供品、念祭文、甚为隆重。
畲族三月三
畲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有鲜明的独特性,其中“三月三”节日真是别具一格,它是谷米的生日。
在这天,畲族家家户户都要煮乌播米饭祭祖,然后全家共餐,并以乌米饭馈赠亲友,村前村后都飘荡着清香。
乌米饭的制法,是用乌稳树叶的叶子煮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然后用这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米捞起来以后放在容器里熬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如果加上山间野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味道就更美妙了。由于乌饭叶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畲族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畲族风俗习惯
畲族居住山区,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畲族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畲族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勤劳智慧的畲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集中反映。畲族民歌渊源流长,渗透到畲族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表达了他们的愤怒、抗争,体现了他们的希望、憧憬。畲族民歌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彩多姿,大致分为史诗歌、小说歌、杂歌等。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畲族民间刺绣、编织极负盛名,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图案花纹多样,美观大方;编织的斗笠,花纹细巧,工艺精致。
畲族服饰特点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差别,畲族妇女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衣裳和围裙多是黑色的,刺绣上各种颜色的花鸟和几何纹样,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盘在头上。已婚妇女~般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问环束不同颜色的绒线,老年黑色、中年蓝色、青年红色。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