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源于汉族习俗。那么满族人怎么过春节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满族人过春节的习俗
满族,旧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等省区市,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主要聚居区已建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相比我们汉族,则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虽然很多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但在满族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可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安徽过春节的习俗
正月初一最为隆重。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身着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长辈拜年。五更时分下扁食(饺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争着早起,说是抢财。有些人家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上铜钱(或硬币),谁吃着这个带钱的饺子,谁就最“有福”。
春节时,拜年最热闹。吃过扁食,“近门”的成年男子要集结一起去祖先坟地上坟。天亮后,晚辈要到长辈家拜年,有近亲关系的要下跪磕头,长辈拿花生、麻叶、糖等给晚辈吃。
从初二起,就要去亲戚家拜年了。这种拜年十分讲究。要先到最亲的亲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后再按亲疏情况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带礼物,受拜者要设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兴拜年,对居丧人家也不拜年。有时受拜者还要根据情况进行象征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结束。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称“小年”。早餐也吃扁食,但这次吃的扁食必须当天包,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也是灯节。在乡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灯笼,说是“十五不亮灯,扬场没有风”。大人也要打灯笼照照自家的各处墙根,说是以后能防止蝎子、蜈蚣等蜇咬。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烟花,说是能“刺”去晦气。
青海春节习俗
大年初一早晨吃饺子,是元宝形的,意寓:恭喜发财。然后由家里的男人开始串亲访友,初三下午上坟、放炮送神。
远去的“太平歌”
大年初四、大年初五过年的第三个阶段就开始了,在街头巷尾敲锣打鼓,扭秧歌,即俗称的“太平歌”,每天晚上都要唱,一直到正月十五,唱的内容多为:三国故事、杨家将等,还有一些滑稽有趣的小段子,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生活幸福。当然,农村没有剧院以及别的娱乐场所,只能组织这些自娱自乐的活动。然而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这种“太平歌”早已消失了!
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五,大街小巷掌灯结彩就要挂牌灯了,牌灯的两面是彩绘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故事配图,店铺门前放的是走马灯(转灯),龙灯,其中青龙代表风调雨顺,黄龙代表五谷丰登。根据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这天,新婚夫妇要带上礼物到娘家躲灯,但不能留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