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和月亮之间的故事

福萍 200分享

  中国有哪些节日是与月亮有关,首先我们能想到的就是中秋节。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秋节和月亮之间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也许是害怕黑暗,也许是期待光明,中国人的节日世界里总是离不开太阳和月亮。尤其是在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日月崇拜几乎成了中国人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农历八月十五,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玉露生凉,明月圆满,果实充盈,是感恩日月、祭拜天地、家人团聚的大好时节。天上的明月,人间的情怀,围绕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和丰收节。

  神化与诗化:月亮节的中国传奇

  在近世中国三大传统节日里,中秋节的形成虽然晚于春节和端午节,但如同春节和端午节那样,中秋节不仅有属于自己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而且还有独特的礼俗仪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节日世界里,中秋节最富有诗意,也最令人怀想。

  中秋节的起源自古至今说法不一,但都离不开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收成。在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日月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也是古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系辞上》中有“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的说法。日月这两大天体,在古代人的思想观念中代表着世界的两极,“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日月分别为阴阳的代表,在时间上分属日夜,是构建历法体系的基础,二者相互配合又相互依存,共同维护着宇宙万物的和谐,主宰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

  古时按习惯是春季二月十五最先祭太阳,秋季八月十五日晚上祭月亮。不过早先祭月是帝王礼制,后来达官文士也效仿祭拜。所谓“上有所好,下必从之”,祭月的习惯也就逐渐传到民间。每逢中秋,民间大兴祭月、拜月、赏月和玩月之风,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节日活动。

  上古时代的祭月或拜月活动,显然与古人对月亮的认识有关。本来月亮是一个死气沉沉的星球,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心目中的月亮却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月亮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星球,而是人文意义上的居所,是一个寄托了无限幻想的、诗情画意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仙境。在中国人的语言里,很少直呼月球,而是像诸如月亮、月宫、蟾宫、婵娟、冰镜、玉轮、银钩、明弓等颇为别致文雅的称号,这既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对月亮的美好想象,又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和敬爱。

  月为夜明之神,与太阳同辉。但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时代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月亮的真实面目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其神秘和神圣的色彩逐渐消退。皇家对月神祭拜的独占权威早已丧失,而平民百姓赏月、观月的风气日趋高涨。在唐代,中秋赏月、观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宇宙奇观,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更是寻常可见。唐朝的八月十五赏月诗共111首,出自65位诗人之手。

  到了宋代,不仅延续了唐代赏月宴饮的习俗,而且还发展为全民通宵达旦的狂欢,诗词吟咏,远胜前朝。特别是宋词中,写中秋赏月的作品艺术成就斐然,在《全宋词》中收有中秋词210首,有“中秋”字样的就多达178首,有“月夕”的有3首,没有题序的中秋词29首。其内容大多描写月色、思乡、思亲,其中常提到嫦娥、玉兔、蟾蜍、桂树、月宫、琼楼等,在思想格调上清奇高旷,感悟人生,探索宇宙,讴歌月亮,真实地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感激。

  明清时期,岁时节俗中的情趣愈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已经减弱,而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和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祭月、拜月的风习更加普遍。

  人化与物化:团圆节的民俗心理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团圆是中秋节最主要的民俗信仰,几乎贯穿于各种节物和各项节俗活动之中。

  汉代人因为八月十五未见明月而作《霜娥冤》,足见古人对团圆月的重视。据考证,自唐朝中秋节产生后,人们就有意地将月圆与家人团圆联系起来。

  大文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可谓借月之圆缺排解人世间悲欢离合情绪的千古绝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圆之夜,正是亲人团聚之时,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既是作者对亲人月圆团聚的期盼,又是对现实生活悲欢离合的一种无奈之叹。天上月满星稀日,正是人间团圆时的联想,无形之中强化了中国人的团圆意识。

  到了明代,文献里开始有了“团圆节”的记载。在农耕文明的时代,虽然人口迁徙和异地谋生并不是社会生活的常态,但官员的升迁、士子的赶考、军队的调防、商人的贸迁和游客的羁旅,也都是难免的事情,在通讯和交通尚不发达、交流沟通还不顺畅的时代,人在旅途或身在异乡,在一年获得收成的仲秋月明时节,睹物思人、情随境迁,自然生发出思乡念旧、亲人团聚的情绪。

  其实,严格说来,亲人团圆不仅是中秋节的主旨之一,更是中国人普遍的生活信念,甚至是理想生活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们总是喜欢以“花好、月圆、长寿”等来寄托幸福美好的愿望。而渴望团圆幸福美满的生活,又恰恰是中国民俗中极富民族特色和人性魅力的精粹所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思想智慧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这个渴望团圆的习俗,也不会有今天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和谐,更不会有今天中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

  尤其是中秋时节的月饼,不仅制作得像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样又大又圆又厚实,而且祭拜月亮神后家人分吃的要求也是大小均匀,每人一份,一个也不能少,充分体现了大家庭的温馨和大团圆的价值,所以中秋月饼又叫团圆饼,中秋节被广泛认同为团圆节。

    热门标签

    6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