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火把节的舞蹈
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日火把节开始时,首先要唱掌火歌,人们就开始饮酒,对歌,跳舞,撒火把,火把节的盛况就开始了,三天三夜,通宵达旦。那么你知道七月火把节的舞蹈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七月火把节的舞蹈,希望能帮到你。
都荷舞
火把节期间妇女们跳的“都荷舞”是流传在凉山彝族“所地”地区(以布拖、普格为代表。)的火把节期间的女子集体舞。
彝族“都”即火,引伸为火把,火把节;“荷”意为唱,“都荷”即唱火把节。也有说“都格”,“格”即玩,玩火把。“朵乐荷”为“都荷”歌唱中的特用衬词,也引伸为“都荷”的意思。“再荷”,“再”为节日,“都再”为火把节,“荷”即唱火把节的统称。由于彝族居住地区不同,火把节的称呼不同而已。
都荷舞是凉山惟一保持古老习俗的一种舞蹈。都荷舞是只由女子参加表演的集体歌舞,由一人领唱领舞,其余舞者尾随朝逆时针方向(有时则逆顺交替)边歌边走。领唱一句,众重复合应一句,如此重复表演。舞者一手持黄伞,一手牵着前人的荷包带或前后互牵头巾两端,形成圆圈缓步而舞。由领舞者在前唱,其它人齐唱齐舞,场面非常壮观。
一般是节日的第二天和第三天进行,以第二天为高潮。当盛大的赛马、斗牛、摔跤等项目热烈展开之时,姑娘们便悄悄涌人火把场的一角,自动围成一个个圆圈,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二十人,或手拉着手,或互相牵着围巾、三角包,形成一线串连,然后在一个领舞并领唱者的带领下,右手举着金灿灿的黄油布伞,踩着细碎而富有韵味的舞步,先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缓慢而悠闲地循环跳唱。领舞者先唱一句,众人跟着重复合应一句,如此反复不已。“都荷”的舞蹈步法简单,其舞步为两拍,先左脚向前右脚旁迈一大步为重拍,同时上身微向前倾;弱拍右脚向右旁迈一步,同时上身正直,微后仰,面对圆心或面向前进的方向。队形主要以圆圈为主,极少数有成两横排的。道具则除了异彩纷呈令人眼花隙乱的漂亮服饰外,主要只有黄色油布伞、四方头巾和三角荷包。
“都荷”舞蹈形式古朴简单,与火把节的历史一样古老,具有早期舞蹈的集体圈舞踏地击壤而歌的特征。相传过去火把节期间,妇女们都要手拿一根约五尺长的剥一节树皮留一节的花棍,在男人组成的夹道中穿行,不时用手中的花棍抽打摸她们的男人的手。又传古时男人们狩猎归来,妇女们便在火堆边烧烤猎物,向围在周围的男人斟酒添肉,并围圈而舞,以示庆贺,表示慰问。经过若干年的演变,才形成现在这种手持阳伞围圈踏歌而舞的形式。
“都荷”虽无多样的复杂的舞步和队形的变化,但其情其景别致新颖,绿茵茵的草坪衬映着繁花般的黄伞,姑娘们微低着头,含情脉脉地哼着心爱的传统歌曲,踏着轻盈的步伐,情动于心,舞中含情,情中载舞,情与舞融汇一体,水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清新韵味,给人以山珍般的纯朴和自然的美感。在火把节之时,妇女们可以自由地尽情地抒发,因而形成舞蹈时并不追求步伐上和形式上的复杂和技巧变化,在简单的步伐中传唱丰富的歌词,反反复复,百跳不厌,乐此不疲。
达体舞
“达体”是凉山彝族民间一种古老的舞蹈。过去这种民间舞蹈一般是姑娘和小伙子在节日和闲暇时在场坝上或野外草坪上跳。一般是男女排成一行或排成两行,以踏脚为主,两手叉腰,原地踏向左一步向外一步,然后向前走三步向后退三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时代的前进,群众性舞蹈—达体舞闯进了火把节的艺术舞台,给古老的节日吹注了清新的时代的和风,增添了新的内容。
达体舞是从彝族民间舞蹈中提炼、规范和编制而成的一种集体舞蹈,它融彝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采彝族传统音乐之精华,并与现代歌舞融汇,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富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其音乐流畅优美,悠扬动听,舞蹈动作简炼明快,粗犷奔放,民族性和时代性有机结合,成为彝族现代文化中的一颗艺术明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吸引着各族人民。近年来,达体舞象一股强劲的艺术旋风,吹遍大小凉山的彝族村寨,极大地丰富了彝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在一年一度的火把佳节上,更是成了压轴戏,为古老的节日增添了新的艺术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