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节源于何时
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立秋之节源于何时,希望能帮到你。
确定立秋的时日
立秋之节源于何时,尚不清楚。不过,在我国最早的文字资料甲骨卜辞中就有了“秋”字,《殷虚书契后编>中有一片卜辞说“今秋我入商”,其中还有十二月和记日的六十甲子的完整记录,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断,立秋之节在甲骨文时代(殷商)之前就确立了。至于每年立秋时日的确定,古人有古人的方法,简单地说,古人都是“地心说”者,他们认为日月星辰都是绕着地球转的,“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日月五星则右行”(见(礼记·月令>疏),于是他们便把日月星辰周天环行的轨道分定出度数,而后按度确定立秋的时日。
<汉书·律历志>认为:“鹑尾,初张十八度,立秋。”<晋书·律历志>认为,立秋,日行在张宿十二度少,日行距黄道西陆极点七十三度半强,夜中星箕九度太强,日中晷影为二尺五寸五分,昼漏刻六十二度二分,夜漏刻三十七度八分。(新唐书·历志>认为,立秋,日行黄道距西陆极点七十四度五十五分,距中星度一百一十三度十九分,日晷影为二尺五寸三分三十一。
当然这样的精打细算,只有历代史官那样的专门人才才能做到。普通人则有一种通俗的方法,就是用前面的节气来推算。
古代一年中的基准节气是春分,然后以此推之,因此,清黄夷辑<孝经纬>说:“大暑后十五日,斗指西南维,为立秋。”
<淮南子·天文训>说,“大暑加十五日,斗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日有四十六日而立秋。”现代按夏历计算,太阳到达黄经一百三十五度为立秋,换算为公历是八月七日至九日间,也就是说,立秋,或在七日,或在八日,或在九日。
立秋三候
立秋是公历8月7日左右时令交立秋,这是一个反映季节变化的节令。“立”是开始,“秋”指季节。这时人们将告别繁华似锦但又酷热难耐的炎夏,步入硕果累累、风清气爽的金秋了。
立秋节,太阳到达黄经135度,当日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四尺三寸三分,相当于今天的1.108米,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申的方向,也就是西南方,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七月,又叫申月。
“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开始减少。夏秋之际,北风刮来,凉爽宜人。
“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气清晨在庄稼及室外器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不过,立秋以后气温是不会迅速下降的,“秋后一伏,晒死老牛”,这是多年积累的经验。因为立秋还在三伏天的末尾阶段。虽然早晚有些凉风,可中午时分的气温仍然很热,这段时间内的雨水相对较少,地表温度有时甚至可超过头伏和二伏,所以人们形象地把这时的气候叫做“秋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