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节有什么意义?除夕的节日意义是?
除夕的别称除夕通常又被称作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关于除夕的节日意义吧,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除夕节的意义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除夕仪式的意义
学术界普遍认为,除夕起源于上古的“逐除”。分集体力量与个人力量驱逐邪恶。巫傩祭祀活动是集体除恶行为,属社会公共性事务。面具与鼓,是驱除邪恶的法器。面具意味着神灵降临在场,鼓是雷神的象征,能创造新生命。《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吕氏春秋》季冬纪注:“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亦曰傩。”据《论语•乡党》记载,“乡人傩”,孔子“朝服立于阼阶”,恭恭敬敬地参加这一逐鬼驱疫的仪式。此习俗延绵几千年。至今,某些地方还留存有除夕举行巫傩祭祀之习俗。
个人力量驱逐邪恶,有沐浴、理发、更衣、大扫除、贴门神、祭祀之类。各地风俗不一,故而不必繁琐地赘述。
守岁,就是守候新年。除夕夜“守岁”,通宵不睡,敲锣打鼓,鸣放爆竹。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图面,跳舞于市,行古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贴,井皆封,爆竹,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从民俗学来讲,除夕驱逐邪恶的仪式具有收慑人心、整饬秩序、斩断过去、除旧迎新、招福纳祥等意义。不管是悲惨的一年,还是美好的一年,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正如有的禅师忽然顿悟,契合机锋,一拨就转,决不拖泥带水,放下过去,当下重做来人!不过,这个需要大气力。
时间(岁时)与地理是中国文化的大舞台,仪式便是戏剧的内容。复兴年节的岁时文化,关键在诠释年节在仪式上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只有通过年节的仪式,才能更好地营造过年的气氛,彰显中国文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今的时代,科技发达,人心向恶,崇拜物质与金钱,不信仰传统宗教,家庭结构单一,虽然人口总数庞大,但每一家庭人口太少,而许多大城市禁止燃放鞭炮,除夕夜围坐烤火箱看电视,故而传统仪式没落,根本感觉不到往昔过年的气氛,只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剩下无数寂寞与孤独。
除夕有意义的过法
(1)吃饺子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