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起源及习俗
2022七夕节的起源及习俗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七夕节的起源及习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夕的来历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七夕节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七夕节怎么过有仪式感
一顿温馨晚餐
网上有这么一句话,唯有美食和爱不可辜负。现在很多女孩子都是吃货,很难抵抗美食的诱惑。不如在这一天,你亲手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两人去商城逛街,参加商城的七夕节活动,顺便买晚上一起做饭的食材,然后回到住的地方,两人一同幸福地准备今天的晚饭,然后一直宅在一起。
看一场电影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与你一起看一场电影,最美不过在电影院里有吃有喝有看还有你,我们依偎在一起,抱一桶爆米花,看一场感人的电影,平淡却又很踏实。
布置浪漫房间
烂漫七夕,可以在房间装点上粉色的气球,或是增添一束束柔情的灯光。用心装饰房间,让她进门的那一刻感到无比的惊喜,把七夕的浪漫进行到底!
一场浪漫蜜月旅行
鲜花、巧克力、烛光晚餐,这些应该没有哪个女人不喜欢。但是七夕节送这些会不会显得很没有创意?七夕可以安排一场短暂的旅行,暂时抛开学习工作中的烦恼,去另外一个地方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体验异地美食,享受一点一滴的浪漫。
只有两个人的约会
在晚餐结束后,很多情侣都喜欢出去逛逛街,看看电影,甚至聚会,其实这并不是个好选择,七夕晚上街上和电影院肯定都是人山人海,完全破坏了浪漫的气氛。在这样的夜晚,你可以牵着爱人的手,在无人的小巷里忘情接吻,;在清风徐徐的河边漫步;在所在的城市最高楼顶看着夜景回忆往事。回到家里,拿出准备好的零食,打开电脑,搂在一起看一部爱情电影。浪漫,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惊喜表白或者求婚
很多女生都喜欢这样突如其来的惊喜与浪漫,在这么好的日子如果向对方求婚我想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当然求婚要越正式越好,给对方一个惊喜,这一天必定会是刻骨铭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