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活动及起源演变
推荐文章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重阳节的活动及起源演变,供大家阅读参考。
重阳节的活动
1.赏菊花,重阳节到了菊花开了,赏菊花成为重阳节一种传统,一遍赏花,3-5好友一起泡上一杯菊花茶,吃点糕点、点心还是惬意的;
2.爬山也就是所谓登高,是重阳节一项比较传统的活动,也有踏秋的说法。带上一家人出门去爬爬山,感受一下秋天美景,放松一下自己;
3.祭拜祖先,重阳节祭拜也是从古代流产到现代的,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时间,安排一下。
重阳节的起源演变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诗《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 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铺叙了老人节宴会、饮菊花酒、祝健等活动场景。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菊花酒怎么酿
配方一
材料:
1、菊花、杜仲,各500克;
2、防风、附子、黄蓍、干姜、桂心、当归、石斛,各200克;
3、紫英石、肉苁蓉,各250克;
4、萆薢、独活、钟乳粉,各400克;
5、茯苓150克。做法:以酒七斗,浸五日。
功效:去风冷,补不足。
配方二材料:菊花、生地黄、地骨皮各2500克;糯米35千克;酒曲适量。
做法:
1、前3味加水50千克煮至减半,备用;
2、糯米浸泡,沥干,蒸饭,待温。
3、同酒曲(先压细),药汁同拌令匀,入瓮密封,候熟澄清备用。
功效:壮筋骨、清虚热。用法:口服。每次温服10毫升,日服3次。
配方三材料:甘菊花500克;生地黄300克;枸杞子、当归各100克;糯米3000克;酒曲适量。
做法:
1、将前4味,水煎2次.取浓汁2500毫升,备用;
2、再将糯米,取药汁500毫升,浸湿,沥干,蒸饭;
3、待凉后,与酒曲(压细)、药汁,拌匀,装入瓦坛中发酵;
4、如常法酿酒,味甜后;
5、去渣,即成。功效:养肝明目、滋阴清热。
用法:口服。每次服20~30毫升,日服2次。
重阳节的活动及起源演变相关文章:
★ 重阳节的起源说明
★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