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处暑节气的习俗及禁忌
处暑到来也预示着天气逐渐开始转变,在换季的气候,应该多注意天气的变化,避免生病。既然这样,那你知道哪些处暑的知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处暑节气的习俗及禁忌,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处暑节气的许多风俗都与祭祖迎秋有关。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是人们出游登高的好时节。
1、赏秋云
天水秋云薄,天长杳无隔,秋意冉冉,一年中最美季节将至,民间向来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
2、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3、开渔节
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都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欢送渔民们开船出海。此时海水偏暖,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众多鲜美的海鲜。
4、祭祖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
5、处暑吃鸭
处暑节气,民间有吃鸭子的习俗,做法也五花八门。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等,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叫做“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6、吃山楂
老人说,处暑要吃酸。红玛瑙一样的山楂果,洗净咬一口,酸酸甜甜,开胃又消食。山楂也是每个人的童年回忆,冰糖葫芦、山楂饼、山楂糕、果丹皮……还可以做汁、酱、酒。
7、吃梨
“处暑秋梨最养人”。在逐渐步入干燥的季节,长辈们总会让孩子多吃梨。梨子还可以榨汁、炖煮,对脾胃虚寒的人最好。
<<<返回目录
避免感冒
初秋天气乍寒还暖,身体很难适应这种忽热忽冷的天气变化。因此,当气温较低时要及时添加衣物保暖;平时要经常开窗透气,保证室内空气的 流通;感冒流行时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合;在家中可用陈醋熏蒸杀菌;常用冷水洗脸洗鼻,对预防感冒也有帮助。
避免心情抑郁
秋季花木凋零,叶落草枯,到处呈现出一片肃杀之景,人也易触景伤情,产生凄凉、郁闷、忧愁的情绪。一旦遇到烦心事,就很容易引起心情 抑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理性地看待自然界的变化,可出游赏景、探亲访友,来使心情愉悦,也可练气功、打太极以保持心情宁静。
避免心情抑郁
秋季花木凋零,叶落草枯,到处呈现出一片肃杀之景,人也易触景伤情,产生凄凉、郁闷、忧愁的情绪。一旦遇到烦心事,就很容易引起心情 抑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理性地看待自然界的变化,可出游赏景、探亲访友,来使心情愉悦,也可练气功、打太极以保持心情宁静。
避免伤胃
秋季昼夜温差大,由于冷空气的剌激,胃酸分泌就会增加,肠胃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而天气转凉,人们食欲增加,又增加了肠胃负担,因此, 极易引发胃病。患有胃病的人,秋季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宜食用温、软、淡、素的食物,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
避免“病从口入”
饮食与疾病很容易“挂钩”。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 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避免过早热水洗澡
可坚持冷水浴习惯不管哪个季节,坚持运动绝对是没错的。入秋之后锻炼的好处在于,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冷水浴锻炼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如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一直坚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时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由短到长。
避免开窗少
秋季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避免脐部受凉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
避免饮食偏嗜
处暑饮食宜多样化,才能起到全面营养人体的作用。少食肥甘,清淡为宜,过食肥甘厚味是引起老年人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处暑时此类病更要注意预防。
中医主张饮食宜清淡,冷热适中,软硬适宜,食物的温度也要适当。人对饮食冷热的要求不尽相同,阳性体质者喜冷饮,阴性体质者喜热饮,随人所好,可适当调节饮食的温度,但切不可过冷过热,食物寒温失宜,不仅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而且会损伤人体阴阳之气。
<<<返回目录
吃鸭子
处暑民间有吃鸭子的习俗,其因是老鸭味甘性凉。做法也花样很多,老鸭汤、白切鸭、柠檬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等。
中医认为,老鸭汤具有养胃生津、清热健脾的功效。适宜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老鸭汤富含骨胶原蛋白、钙、磷、铁等成分,更营养,也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的消费潮流。
吃糖醋莲藕
莲藕,美容解疲,浑身是宝。民间也有吃糖醋莲藕的习惯,并且莲藕具有很好的美容功效,无论是促进新陈代谢还是缓解疲劳,它都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莲藕虽小,浑身是宝。除了蕴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钙以外,它还含有大量的多酚类物质。
吃米粥
中医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秋乏来袭,杂粮粥让你清爽神气一整天。
喝粥养生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其原料多、色彩杂、营养全,煮后黏软细烂,暖胃好消化。
吃南瓜炖牛肉
南瓜炖牛肉。特别适合肺部不适、咳嗽的朋友,不仅可以预防感冒,还有润肺益气、治咳止喘和润肤的食疗效果。
南瓜含有丰富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可以改善秋燥症状。还能润肺益气,化痰排脓,治咳止喘,并有利尿、美容等作用。
吃冰糖蒸梨
冰糖蒸梨。可以滋阴润肺,止咳祛痰,对嗓子具有良好的润泽保护作用。
梨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养血生肌的作用。梨又有降低血压和养阴清热的效果,所以高血压、肝炎、肝硬化病人常吃梨有好处。
吃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同时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疗不用太过刻板,并没有规定这个节气一定要吃龙眼泡稀饭,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是有益的。
吃白丸子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温,入脾肾肺经,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秋季适当吃点糯米类食物,对身体会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喝凉茶
处暑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在处暑前后如果感到口干舌燥,以性干寒的麦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热,还能养阴;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贝泡水饮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养肺的作用,也适合气虚的人士。不过,处暑时节应少喝凉茶,因为此时的暑热并不严重,而凉茶过度苦寒,易伤脾胃,同时也对肺和肾无益。
喝酸梅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乌梅中的有机酸含量非常丰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劳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质。所以处暑节气喝酸梅汤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让肌肉和血管组织恢复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时,喝酸梅汤还能帮助体内酸碱值达到平衡。
<<<返回目录